收藏 分享(赏)

第二讲 16世纪的欧洲.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33748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158 大小: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 16世纪的欧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8页
第二讲 16世纪的欧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8页
第二讲 16世纪的欧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8页
第二讲 16世纪的欧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8页
第二讲 16世纪的欧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二讲 16 世纪的欧洲:现代欧洲的奠基时代一、基本特征:现代欧洲的奠基时代1、 “漫长的十六世纪”2、 现代欧洲的奠基时代二、 世界的发现:“地理大发现”1、地理大发现前的欧洲面貌2、地理大发现的动因(1) 经济上的动因(2) 政治上的需要(3) 宗教扩张精神(4) 人文主义精神3、地理大发现的条件(1) 悠久的航海传统(2)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改进(3) 铸炮技术和战术的进步(4) 商业上技术的进步(5) 专制政府的支持(6)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优势4、地理大发现的过程5、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三、人的发现:文艺复兴1、文艺复兴的特点 2、 “文艺复兴”的含义3、 “文艺复兴”术语的演变4、 “文

2、艺复兴”研究小史25、意大利文艺复兴利的背景6、 “文艺复兴”的过程7、 “文艺复兴”的影响四、宗教改革:北欧新教改革1、宗教改革与新教伦理2、德国宗教改革(1)改革的背景(2)马丁路德和他的宗教改革(3)农民战争和路德新教派建立3、瑞士的宗教改革4、英国的宗教改革五、宗教改革:天主教改革六、政治改革:新君主国家的兴起1、现代君主专制的特殊性2、葡萄牙民族国家的建立3、法国专制制度的形成4、英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5、西班牙的君主专制制度七、传统帝国:俄罗斯和土耳其八、民族革命:尼德兰革命九、经济社会: 资本主义和等级社会 1、资本主义经济(1)商业革命和重商主义政策(2)葡萄牙和西班牙商业帝国

3、时代3(3)资本主义手工业(4)土地和农业的变革(5)金融事业的开端2、等级和特权社会(1)社会等级(2)教士等级(3)武士等级(4)贵族阶层(5)行会(6)特权社会(7)政治代表机构(8)神人之间的国王十、国际关系:西班牙时代1、列国体制2、宗教纷争3、商业战争4、独立战争5、争霸战争6、 “西班牙世纪”7、结语4第二讲 十六世纪的欧洲:现代欧洲的奠基时代一、基本特征:现代欧洲的奠基时代1、 “漫长的十六世纪” 首先,两种意义上的 16 世纪即编年意义和史学意义上的 16 世纪。前者相当于 15001600 年之间的100 年;后者相当于 14501640 年之间的 190 年,时间拉长了

4、90 年,乃布罗代尔所说的“漫长的 16 世纪” 。本课程取第一种说法。其次,东西方盛衰的转折点16 世纪 100 年,相当于明孝宗弘治 12 年神宗万历 27 年,经历了 6 个皇帝的统治。这是中国和欧洲文明发展进程开始发生转折的世纪,只不过转折的方向和方式不同: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成为一个“君临万国”的国家,铸就了一个辉煌时代。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勃兴时代,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群兴起,奠定人类现代文明基础的时代。中欧文明发展态势的这一转变,直到现仍然可见其影响。再次,得 16 世纪欧洲史者得现代史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已然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到 16 世纪,以前开始的变革取得了突破

5、性发展,还增加了新的变革内容,以至这个世纪发生的大事件特别多,影响延伸到 17 世纪。正是由于这个世纪的变革源远流长,才构成了所谓的“漫长的 16 世纪” 。516 世纪标志着欧洲史一个宏大而深刻的转折,故而得 16 世纪欧洲史(尤其漫长的 16 世纪)者得现代史,不只是欧洲现代史,也摄含世界现代史。2、现代欧洲的奠基时代这个世纪的欧洲,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诸方面,发生了很多新变化、大变化,奠定了欧洲现代文明的基础,影响了以后几个世纪的发展。(1)宇宙的发现:天文学革命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在 1543 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 (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lest

6、ium)中,创立了“日心说” ,推翻了“地心说” ,带来了自然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恩格斯说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路德。更重要的是,动摇了教会的宇宙观,从而动摇了基督教的思想基础,对欧洲人在思想上走出中世纪,起了解放作用。恩格斯说哥白尼是(2) 世界的发现:地理大发现地理发现是欧洲人的古老传统,中世纪有所减弱,但没有中断。15 世纪中叶后开始明显恢复,16 世纪达于高潮(以后也没有停止) ,形成了一个重大历史运动。在这场大发现中,欧洲人发现了新大陆,为欧洲增加了半个地球的发展平台。也重新发现了“旧大陆”亚洲,再次打通了东西方贸易。新旧世界的发现和再发现,等于欧洲人伸开双臂拥抱了地球,他们获得了新的发

7、展资源,更获得了新的世界观。他们在发现和发明中克服了欧洲的发展危机,重塑了欧洲,为现代文明的破土赢得了一个契机。欧洲的这一发现,不仅涉及他者,也涉及自身;有物质方面的发现,也有精神方面的发现。发现的主体是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其影响不限于欧洲,是全球性的。不限于当时,是划时代的。总之,有资格载入人类史册。6(3) 人的发现:文艺复兴16 世纪有这么多发现和发展,归根结底可以归结到一个原动力上,就是人的发现。这种发现在人类历史上不多见,不是任何地方和民族都可以发生。具有强大文化复兴能力的意大利人,率先吹响了这一号角。意大利人的这场“文化大革命” ,从 13 和 14 世纪之交开始,15 世纪臻

8、于高潮,16 世纪推向了大半个欧洲,17 世纪尚见余波。从本质上讲,这是一场温和而深刻的文化革命,使欧洲人摆脱了中世纪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形成现代性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上帝低下头,让人类抬起头;摒弃过去,享受现在,讴歌未来;放弃天堂生活,回到世俗生活;复兴希腊罗马的创造精神,激发人的创造性。人的内在潜力被激发出来,赋予欧洲社会变革以动力,影响无远弗届。16世纪的欧洲史,实在文艺复兴运动旗帜下度过的。文艺复兴是欧洲人在欧洲发现的新大陆。(4)宗教改革:山南山北都有的改革这场改革以德国和瑞士为中心,席卷了整个西北欧洲(德国、瑞士、荷兰、英国、法国) 。这是基督教世界的再次分裂,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

9、次分裂。这次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北方人的文艺复兴运动。凭借的工具不是南方人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而是基督教原始道德伦理。同样是推陈出新式的文化革命,奠定了现代工业文明核心区域的精神基础。其经济伦理的影响尤其深远,对当今世界的经济伦理影响最大。南部以罗马教廷为中心进行的改革,属于对上述改革造成的重大危机作出的反应,是一种紧急应对措施。不过,同样极大地革除了天主教会的弊端和积习,召开了特伦托宗教会议,为天主教会带来了复兴气象,对以后两个世纪的天主教复兴影响深远。一个重要标志是,天主教虽然失去了北部欧洲的旧世界,却赢得了欧洲以外的新世界。天主教会跟随地理大发现的步伐,积极改造传统修会,建立心的修会(如耶稣

10、会) ,向新世界美洲和旧世界亚洲扩张。不仅实现了基督教史上最大的扩张运动,而且成为推动早期全球化运动的重要力量。7即在人类史册上,也是可以大书一笔。但其光芒往往被北方的新教改革所遮蔽,值得重视。总之,南北方的两大宗教改革,宗旨虽不同,甚至相反,但影响都是巨大的,深远的,不可不一并关注。事实证明,作为延续两千年的基督教会,主流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机构,而不是一个顽固不化的机构。(5) 政治变革: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这是现代史的政治主角,或许是欧洲人最重要的发明,贯穿了欧洲现代史至今,直到 20 世纪欧洲联合运动兴起,才开始式微。几百年间,全世界也能够听到它的呼吸。作为一种新型政治组织形式,民族国家滥

11、觞于中世纪,15 世纪获得一定发展,从 16 世大规模兴起,17 世纪施展大展宏图,18、19 世纪达于鼎盛,20 世纪开始衰落。16 世纪,欧洲已经出现了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等现代民族国家,都是“新君主”国。“新君主”们将自己民族聚居地区统一起来,消除了中世纪的封建割据,强调国家主权,经济上获得市民阶层的支持,奉行重商主义原则,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参加国际竞争,捍卫基督教价值观,奠定了现代欧洲政治制度的基础。这些国家,在欧洲现代史上的不同时期,扮演了欧洲和世界大国角色。到19 世纪末,欧洲主要国家都建立了现代民族国家。欧洲现代民族国家,是欧洲 400 年时间写就的一篇大文章。(6)

12、 传统帝国:俄罗斯和土耳其现代民族国家并没有独占 16 世纪的欧洲政治舞台,传统君主统治下的帝国,也占有一席之地。16 世纪的俄罗斯,是一个快速崛起的斯拉夫国家,改变了东北欧的政治地图。这是一个传统君主制国家,但其统一和崛起,对当时欧洲政治而言仍然是一个新现象。因为这个国家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建立起强大的俄罗斯帝国,成为欧洲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力量,平衡着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当然,16 世纪的俄罗斯,还是趋势可喜,实力不足。在欧洲平台上,其活动范围局限于东北欧。8这是一个欧洲史、亚洲史、非洲史都要讲到的国家。巴尔扎克的手杖上,用土耳其文刻了这样一句苏丹箴言:“我是粉粹障碍的专家” 。1352 年

13、,奥斯曼土耳其首次在欧洲土地上立足,从此以后大约 6 个世纪的时间内,都是影响现代欧洲历史的重要力量,有时是最重要的力量。13001600 年正是帝国历史上的“经典时期” ,在 1453 年灭亡拜占庭帝国外,到 16 世纪进入鼎盛时代。这个帝国和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一起成为主宰巴尔干半岛、地中海地区、乃至欧洲政治格局的决定性力量。17 世纪开始走向衰落,见证了现代欧洲的兴起。尽管 1719 世纪处于土耳其的衰落时期,但其近距离面对欧洲列强的进逼,并没有立即灭亡,而是苟延残喘到 20 世纪 20 年代,不失为一个政治奇迹。除了新、旧专制君主国家外,欧洲还有选举产生的帝国、王国、共和

14、国、教皇国、大公国等。神圣罗马帝国有 300 个政治单位,皇帝由选举产生。波兰是选举制王国。威尼斯、热那亚、卢卡、圣马力诺等,是传统的城市共和国。教皇国则是终身制和选举制相结合的国家,属于一个独特的政治类型。摩纳哥是大公国。(7)民族革命:尼德兰革命这是欧洲现代史上第一次民族革命。经过长达 82 年艰苦卓绝的奋争,终于战胜了强大的西班牙帝国,赢得了局部独立。荷兰共和国成为欧洲现代史上通过民族独立战争方式,建立起来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 17 世纪出现繁荣的资产阶级商业共和国奠定了基础。荷兰为欧洲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8)经济和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和等级社会结构资本主义的显著发

15、展,是 16 世纪最突出的经济现象。这个世纪的资本主义,主要是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尚薄弱。欧洲是资本主义的摇篮,早已出现资本主义因素,但到 16 世纪才获得显著发展。经济生活中各个部门,如商业、工业、农业、金融、海外贸易、人口、9城市等都有了新发展,出现了商业资本主义繁荣局面,大大驱散了 14 世纪黑死病造成的恐怖气氛。资本主义还带来了许多制度创新,出现了一些现代经济组织。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欧洲现代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轰塌欧洲封建制度堡垒的重炮,欧洲文明战胜其他文明的利器。但资本主义经济不是当时欧洲唯一的生产方式,只是集中在西北欧几个发达国家,即便这些国家,封建制度的残余还大

16、量存在。在中欧地区还大量存在农奴制度。俄国农奴制度才刚刚建立,处于向上发展阶段。这样,当我们研究 16 世纪欧洲经济史时,不要用资本主义经济概括一切,要注意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情况。 16 世纪的欧洲社会结构,主体上是中世纪的等级结构,仍然是一个特权社会。基督教世界观决定人们的社会观,教会宣扬的等级社会,为大多数人接受。社会建立在严格的等级和特权基础上,不允许阶级和等级之间的流动,人们的社会角色相当固定。但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结构开始松动,旧等级地位在下降,新的社会角色在增加,商人和市民地位在提高,出现了新社会组织。总之,社会开始流动起来,为政治变革输入了新鲜血液。传统封建社会结构向

17、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过渡,是这个世纪欧洲社会的新现象。(9)国际关系:西班牙和土耳其世纪国内国际关系史教材,大多把 16181648 年间发生的三十年战争,作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这种作法不妥当,等于把 16 世纪的国际关系抛弃了。实际上这个世纪的国际关系,已经呈现出现代国际关系的一些特点。不仅现代民族国家已经开始成为国际关系主角,而且由于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商业利益、领土纠纷等,各个国家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竞争,甚至战争,影响欧洲历史进程。这个世纪的国际关系格局,主要由地理大发现的主导国家和旧式帝国奥斯曼帝国支配。哈布斯堡家族不仅控制了西班牙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处于绝对支配地位,和法国

18、争夺意大利和欧洲霸权,还和东南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地中海地区展开激烈争夺。10西班牙建立了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和其他国家展开争夺领地和殖民地的斗争。这种争夺的范围不局限于欧洲,而是世界性的。这个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处于力量巅峰时期,对欧洲政治格局的影响可想而知。总之,由于西班牙和奥斯曼帝国的支配地位,这个世纪的欧洲国际关系,可谓“西土世纪” 。由于上面的若干革命、变革、发展、争夺,16 世纪的欧洲史,可以说是一个“大变革” (Great Transformation)时代。二、世界的发现:地理大发现1、地理发现前的欧洲面貌主要谈 5 个方面的问题: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农业景观、商业景观、采矿业景观

19、。(1)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可以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来看。从自然地理角度看,欧洲的主要特征和过去大致相同。欧洲的基本环境、地貌、气候和物产,和过去基本相同。欧洲作为一个三面环海、许多半岛组成的大半岛,这个特点没有改变。平原、山地、河流、道路、居民点等,也基本如此。乡村和城市有了变化,却相当有限。乡村虽然经过中世纪的大面积垦殖,和过去的面貌有所不同,却还是存在大面积荒凉地带,而且耕地时而扩大,时而缩小。大片森林消失,耕地开垦出来,但是沼泽和草莽地带依然如故。中世纪城市已经兴起,大多规模很小,工商业活动有限,还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从人文地理角度看,地理大发现以前几个世纪,所发生的变

20、化不明显,也不稳定。由于战争、瘟疫、自然灾害、价格下跌、人口减少等原因,地理大发现前的欧洲呈现出衰败景象。拓荒运动是中世纪欧洲最突出的农业活动之一,可是这个运动并不是直线延伸到现代初期。有的地方慢下来,有的地方停下来,有的地方出现倒退,耕地重新撂荒。欧洲大陆大多数地方的农业成就,在 1300前达到高峰,14 和 15 世纪进入停滞和倒退时代,在 1350-1450 年间特别明显。作为主要经济部门的农业如此,工业、商业和采矿业也差不多,城镇的发展除个别外也大致如此。到 15 世纪末,欧洲的衰落有了一些改变,出现了复苏的景11象,直接导致了 16 的繁荣。(2) 农业景观:衰败之后的曙光 东北欧:

21、俄罗斯公国欧洲东部由针叶林、落叶林和草原地带组成,落叶林带是莫斯科国家的根据地。这个国家成功开垦了奥卡河、伏尔加河上及其支流两岸土地,种植黑麦为主的农作物(也种植大麦、燕麦、小麦) ,成为早期莫斯科大公国的农业基地,领先于周围其他公国。地理大发现前,公国出现了伊凡大帝(1462-1505)这个杰出人物,他统一了这个中心,向北方和南方扩张领土,奠定了现代俄罗斯国家的基础。伊凡在 1478 年征服了北方贸易中心诺夫哥罗德公国,攫取了这个地区的商业利益。莫斯科以南的大草原,到 15 世纪已经不再是亚洲游牧民族穿行的走廊地带。13 世纪闯入的鞑靼人定居这里,成为这个地方最后一批外来客人。他们建立了金帐

22、汗国,维持了 200 多年统治,北边的莫斯科公国也是它的属国。到 15 世纪,这个汗国衰落下去,为莫斯科公国的兴起提供了机会,1480 年伊凡拒绝向其称臣纳贡。到 15 世纪末年,随着诺夫哥罗德的征服(1478)和金帐汗国的败退(1480) ,欧洲东北部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现代俄罗斯起步了。到18 世纪,彼得和叶卡捷琳娜沙皇,打通北方(波罗的海)和南方(黑海)出海口,俄罗斯迅速成为欧洲强国,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影响不断上升。俄罗斯的历史不过 1000 年,16 世纪是其现代强国阶段的起点。由于俄罗斯的兴起,昔日荒凉的欧洲东部大平原,显现出一丝生气。 北欧:丹麦、瑞典和挪威地理大发现前夕的斯堪的纳

23、维亚半岛国家,其政治地理早在 11 世纪已经形成。丹麦王国是当时的一个大国,领土横跨波罗的海入海口,包括整个日德兰半岛、菲英岛、西兰岛和现属瑞典领土的一个狭长地带。在斯科纳地区海岸外洋,有几个欧洲最大的渔场,从事捕捞鲱鱼的活动,在欧洲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跨过这个地区以北的斯莫兰丘陵,是瑞典王国的中心,其地包括斯德哥尔摩西南、直到维纳恩湖和维特恩湖岸边地区。这里的居民清除森林,发展了农耕和家畜饲养业。再往北方是森林密布的诺尔兰高原,少有人居住。瑞典在 12 和 13 世纪曾经统治芬兰。西边濒临大西洋和北海的是挪威王国,崇山峻岭居多,多不适合农耕,也不适合人久住,是一个不断生发海盗地区。 中欧

24、:德意志和奥地利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之间竞争性移民扩张活动,构成现代开始前中欧地区一大景观。俄罗斯平原和德意志平原之间,是面积相当于半个英国大的普里佩特沼泽(Pripet marshes) 。这里河流和沙丘交错的沼泽地貌,一直存在到 19和 20 世纪。这是斯拉夫各族人民的发祥地。斯拉夫人向东、南、西几个方向扩展,占据了欧洲十分广阔的地域。向西越过维斯杜拉河和奥得河,推进到罗马帝国的条顿民族所放弃之地。到 600 年,居然前进到易北河萨勒河一线,这里成了日耳曼世界和斯拉夫世界的分界线。不过,日耳曼人在 900-1250 年间,12又向东挺进收复大部分失地。他们在经济(垦殖和开矿)和传教双重动机驱

25、动下,继续向东扩张,建立了一个新的东方殖民德意志,和旧的西方封建德意志区别开来。日耳曼人东进殖民,对中世纪德意志历史的意义重大,德国人把它比喻成美国的西进运动。德意志平原地区,受第四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川南下的影响,形成了一些沼泽和浅湖,一些冰河沉积物堆积成大片不毛之地(“沙岗” ) 。森林、沼泽和灌木丛成了日耳曼人居住地区的常见景观。清除森林和灌木丛,排干沼泽和修筑灌溉渠,建立乡村和城镇,成为日耳曼人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经过前辈们几百年的辛勤开拓,铸就了 14、15 世纪汉撒同盟城市群的辉煌历史。还在13 世纪末,日耳曼拓荒者的前进脚步停下来,渗入波兰成绩不大。不过宗教性垦殖活动却发展起来。

26、这个世纪初,战友骑士团在里加湾建立设防城镇,这是波罗的海日耳曼人的起源。这个世纪晚期,条顿骑士团完全占据了这一地区,奠定了后来东普鲁士版图的基础。波兰(波兰走廊)把这个地区和日耳曼人在西边的主要居住区隔开,演绎了德国和波兰历史上的复杂关系。通过这次向东扩张,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之间的疆界轮廓,在中世纪结束之前已经形成。但是,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似乎才开始,在现代阶段发生了重大冲突。德意志北部平原农村,也开始改变面貌。但是不能说,这个地区出现了经济繁荣。在某些地方,只有辛勤耕作沙土,黑麦和燕麦才有收成。大片“沙岗”的改造,乃后世出现的农业科学才能完成。几百年间,许多土地仍然处于沼泽状态。实际上,欧洲

27、在整个现代时期都存在大量沼泽地区,治理活动十分漫长,有的延续达到了 20 世纪。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莱茵兰的修道院下属机构贡献巨大,它们把图林根和萨克森的乡野变成良田和牧场。其他地方也完成了类似工作,在已耕地旁开辟新田地,种植葡萄。在中央高地北部边沿地区,土地覆盖一层“软泥” ,易于稼穑。莱茵河谷的大块台地,成为欧洲最适合耕作之地。经过中世纪的开垦,这里已属精耕细作、人烟稠密之区。不过,改造德意志老居民区大部分贫瘠沙土的工作收效不大。如吕内堡荒原、汉诺威沙岗和肯普兰地区,进入现代的几百年间,仍然和中世纪结束时一样,始终是无人问津的荒凉地区。在北海沿岸一带,开始拦海造田,不断出现肥沃的“填海田”

28、 ,但是总的说来失多得少,出现“海进田退”之局面。到 15 世纪,德意志农业扩张早已达到极限,大多数乡村出现了衰退迹象。南部和西部老居民区的荒地面积,占昔日耕地面积的 50%,整个德意志则达到25%。这是一个不小的衰退,直到 16 世纪才会出现新的农业繁荣。16 世纪对德意志来说,的确是值得期待的。奥地利:起源于抵御马扎尔人入侵而设立的边疆哨所。10 世纪,为了抵御马扎尔人侵犯,日耳曼人在东部边境设立了一些叫作“村庄” (Mark)的边境哨所。奥地利在哨所边疆的斗争中成长起来,后来哈布斯堡家族 1崛起,为这个1 该家族原籍可能在阿尔萨斯。家族名称 Habsburg 来自瑞士西部 Aare 河泮

29、的 Habichtsburg 城堡。Werner II(?-1096 )被封为 Habsburg 伯爵(c.1082) 。在两个半世纪里,这个家族都是阿尔萨斯和瑞士封建主。Rodolfo I(1218-1291)当上了德意志国王(1273) ,家族影响力增强,从波希米亚王国手中夺取奥地利和斯提里亚(Stiria) ,把统治中心移到多瑙河流域。13国家带来辉煌时代。同时,一些说日耳曼语的民族向前移动,顺着多瑙河下行,朝南方和东南方迁徙,甚至进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在斯拉夫人聚居区形成一些孤岛式的德意志居民点。这些日耳曼人的扩张,为现代德国、奥地利和巴尔干半岛之间的复杂关系,不知不觉间埋下了伏笔

30、。 西欧:法国和瑞士1050-1300 年间的法国,同样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新村庄和城镇建立起来,旧的得到发展。北部巴黎盆地出现了欧洲最丰产的农田。圣奥梅尔(St.-Omer)海滨、索姆河、塞纳河和卢瓦尔河河口和普瓦图等地的沼泽,已经部分排干。巴黎盆地东部“湿地”香巴尼地区的森林和沼泽,已经大为减少,不过乡村地区仍然一片泥泞,遍布死水坑。盆地南部索洛涅(Sologne)地区的湖泊和沼泽变化不大。西部凯尔特人居住的布列塔尼半岛,也进行了砍伐和排水,但是岩石形成的土壤历来贫瘠,难以出现大块田地。即便如此,总体看来,中世纪法国北部的繁荣是突出的,居于西欧所有地方之上。法国编年史家和诗人Jean

31、Froissart(1337-1410)说:这是“世界上仅次于天堂的最好王国。 ”然而,英法百年战争毁灭了一切,法国成了“废墟一片” (彼得拉克) ,卢瓦尔河和索姆河之间“完全是沙漠一片。 ”(1440 年 Thomas Basin 主教语) 。乡村地区狼群出没,散兵游勇横行,耕地退回到自然状态,人口减少了一半,有的地方甚至达到 2/3。不过,在 15 世纪结束之前,法国已经出现了复苏迹象,到下个世纪中叶,农村已经重现了繁荣景象。法国南部的情形和北方相似,先经历一个拓荒时期,后进入荒废时期。然而这里的语言和法律背景不同,属于普罗旺斯方言和罗马法地区,不同于北方的奥伊方言和习惯法区。中央高地海拔

32、超过 1500 英尺,河谷地带为膏腴之地,收成在一般水平之上。大片的石灰石台地,乱石穿空近于荒漠。不过,高原大部分地区有季节性牧场,出产牛羊肉和干酪。中央高原以西是阿基坦农业平原,这是法国著名的农业区,主要出产葡萄和葡萄酒。在百年战争中遭到破坏的葡萄园,正在恢复元气。这里也有一些热病肆虐的沼泽和荒原地区,到 20 世纪才得到开发。中央高原以东是罗纳河流域,从北往南,里昂有桑树,维埃纳有橡树,瓦朗斯有橄榄树(当地俗语说南方从这里开始) 。桑树在罗纳河流域种植广泛,为 17 和 18 世纪的丝织业的发展打下基础,深刻影响了法国南方经济的发展。瑞士:瑞士国家的形成颇为独特,基本上是一个漫长的自由结合

33、过程。13世纪,卢塞恩湖畔的 3 个州联合开始联合,之后不断接纳其它州,到 1513 年最后稳定下来,成为联邦国家。这种国家形式,直到法国大革命才被打破。瑞士除了通行的三种语言(法、德、意)之外,还有一种远古传下来的罗曼语系方言(介于德语和意大利语之间)“罗曼什语” ,流行于瑞士东部和蒂罗尔南部河谷地带,语言学家特别感兴趣。 南欧:西班牙和意大利14地中海地区在欧洲显得相当不同:气候有特色,自成体系,属于地中海式气候,明显不同于欧洲其他地区。物产有特色,出产谷物、葡萄酒和橄榄油,构成当地居民的生活基础。环境有特色,作为欧洲古典文明的摇篮地区,这里最早得到开发,生态环境脆弱。到 15 世纪,由于

34、人类活动的影响,原有植被大都不见了,多数地方蜕化为低矮小树丛,水土流失严重。这样的自然景观,从大西洋岸的葡萄牙到达达尼尔海峡的土耳其,都没有多少变化。不过,欧洲的高山峻岭大都集中在这个地区,因此生产活动的多样性,也集中在这个地区。西班牙:阿拉伯牧业和农业遗产继承者。15 世纪末的伊比利亚半岛,基督徒从穆斯林手中收复失地运动(Reconquista)接近尾声,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王国强势崛起。711 年,穆斯林大举入侵西班牙,数年内席卷了伊比利亚半岛,把基督徒逼迫到坎塔布连和比利牛斯山下。后者以两山为北方据点,很快展开收复失地运动,在战斗中逐渐形成卡斯蒂利亚莱昂、阿拉贡、纳瓦尔和葡萄牙等基督教王国

35、。到 13 世纪中叶,穆斯林势力已经被赶到东南部的格拉纳达王国。到 1492 年,基督徒收复这个地方,把异教徒赶出伊比利亚半岛。1469 年,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两个王国联姻成功,成为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1512 年又取得了纳瓦尔。这样,西班牙在葡萄牙之后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穆斯林的长期统治,给半岛打上深刻烙印。中世纪欧洲几个巨大的文化中心在西班牙。建筑、农业、畜牧业、农村等的发展,无不留下他们的影响。西班牙中央高原干旱少雨,发展了牧羊业。阿拉伯人统治时期,大大发展了这一产业,羊群迁徙规模扩大。西班牙牧羊业用语的大部分词汇来自阿拉伯语,就是这种影响的见证。12 世纪,阿拉伯人引进了美利奴羊。获得胜

36、利的基督教王国,继承了牧羊传统,加以发扬光大。1273 年成立了“王国牧民荣誉会”,把牧羊人会议和羊群所有人会议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影响巨大的行业协会。建立羊群专用道路网,制定详细的章程,保护产业的发展,扩大羊群放牧范围,把冬季和夏季牧场联系起来。到 15 世纪晚期,卡斯蒂利亚王国南北迁徙的羊只达 250 万头以上。阿拉贡也有类似制度,不过没有集中化。牧羊的发达限制了农业的发展,还付出了环境代价。环境的恶化,成为卡斯蒂利亚农业衰落的重要原因。阿拉伯人来自比较干旱的地区,重视兴修水利。水源被作为公共财产,为所有人谋福利。他们把罗马统治时代的灌溉农业,大大发展了。阿拉伯人引进了水车,在南部海岸、东部

37、海岸平原和沿河两岸、埃布罗河沿岸、巴伦西亚、穆尔西亚、瓜达尔基维尔河流域,修筑了纵横交错的灌溉网络,发展了密集农业。橄榄得到广泛种植,不顾宗教禁忌,大量栽种葡萄。引种了甘蔗、棉花、番红花、水稻、桑树等作物,增加了柑桔、杏、无花果、柠檬、石榴等水果的种类。这样,到 1492 年,东南部平原和河谷地带的密集农业和中央高原上的牧羊业,成为西班牙居民生活的两大支柱。西班牙有丰富的银矿、汞矿、铁矿等,但是开采规模比较有限。意大利:政治分裂和经济发展。15 世纪的意大利,已经是一个“地理上的名词” 。南方主要是两个王国那不勒斯王国和西西里王国。这里曾经多次改朝15换代,疆界变化不大。阿拉伯人、诺曼人、安茹

38、人和阿拉贡人接踵而至,15 世纪末落入西班牙人手中。北方是一些城市国家,米兰、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和锡耶纳影响较大,政治制度以君主制和共和制为主。居于南北之间的是教皇国,成为能够阻碍意大利统一,却不能完成统一的政治力量。意大利在政治上四分五裂,没有实现政治统一,和西班牙迥然不同。西班牙在需要展现力量的时候完成了民族国家的统一,意大利却正好陷入了分裂。1498 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接着西班牙卷入进来,意大利政治上的噩梦时代就此开始。经济上和西班牙有相同之处。这里山多平原少,牧业传统历史悠久。弗里德里希二世(1194-1250)时期,已经制定了保护性法规,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牧业,限制把

39、低地良田卖给他人经营农业,用作冬季牧场。15 世纪,阿拉贡王国统治那不勒斯王国,把家乡的牧羊传统带过来,大力发展养羊业,制定了更加系统的管理方法,奠定了直到 19 世纪还管用的南方牧业经济的基础。农业主要集中沿海和沿河平原地带。罗马平原好的部分(维苏威火山以北地区)十分肥沃,是 15 世纪意大利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和沿海地区大片沼泽地区相连的部分,疟疾肆虐,人烟稀少,到 20 世纪法西斯政府时期,才得到有效开垦。阿尔诺河平原种植五谷、橄榄和葡萄。普利亚和西西里输出谷物,出产柑桔、杏、无花果等优质水果。阿拉伯人传入了甘蔗、水稻、棉花和桑树等新作物。伦巴第平原属于欧洲大陆气候,是一个冲积平原。1

40、2-15 世纪大规模治理了波河,修筑了发达的灌溉系统,成为意大利最发达的农业区之一。平原附近的山坡上,大多种植桑树,成为桑蚕基地。15 世纪晚期,从南方引进了水稻,后来成为意大利最大的稻米产区。伦巴第平原的富庶,在当时就有“欧洲花园”的美称。 东南欧:土耳其控制下的巴尔干各国。现代开始前夕的这个半岛,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352 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在欧洲建立第一个永久性居民点。1361 年,他们不仅占领了亚德里亚堡,把首都也从小亚细亚布鲁萨城移到这里。土耳其人从这个基地出发,开始征服东南欧。北面,斯拉夫各国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是功败垂成,保加利亚(1382) 、君士坦丁堡(1453) 、塞

41、尔维亚(1459) 、波斯尼亚(1463)先后被征服。帝国的北部边疆推进到多瑙河和萨夫河向东的延长线。在南边,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在希腊半岛建立起来的拉丁法兰克人国家,也逐一落入其手。到 1461 年,除威尼斯控制的几个据点外,土耳其人控制了整个巴尔干地区。海上夺取爱琴海岛屿进展缓慢,直到 1566 年才得获得了成功。土耳其人入侵和统治这个地区,影响比十字军大多了。这里的民族和宗教结构被改变。在马其顿、色雷斯、阿尔巴尼亚、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南部等地,有大量穆斯林人。波斯尼亚则出现了一个奇观,斯拉夫人在种族和语言上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在宗教信仰上信奉了伊斯兰教。希腊的情况好一些,原住民和西欧移民占

42、绝对多数。在经济上,谷物、葡萄酒和橄榄是居民生活的基础,也有无花果和柑桔等16水果。公元 6 世纪从东方输入拜占庭的养蚕业发展起来,桑树得到普遍种植,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是桑植和丝织业中心。据说“摩利亚”这个名称,来自希腊人对桑树的称呼。底比斯丝织业发达,城市周围平原叫“桑园” 。不过,这改变不了希腊大部分土地贫瘠的事实。色雷斯、马其顿、塞萨利和底比斯等冲击平原,是有名的粮仓和家畜饲养基地,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排水不良,有待后世改良。来自新世界玉米和烟草,还没有引进。15 世纪巴尔干半岛的农业成就,远不及意大利和西班牙农业区。土耳其人的长期统治,前景也不容乐观。 东欧:波希米亚、匈牙利和特兰西瓦

43、尼亚波希米亚:地处大山环抱中的国家,在中欧自成一单位。这是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但是从 12 世纪末以来,日耳曼人开始大规模移入。统治者为了削弱本国贵族势力,鼓励他们前来。他们来此经商、传教、采矿、开荒和种地。边境所有地区都有日耳曼人居住,直到现在波希米亚人种分布图上,也可以看到这种日耳曼族特征。尽管日耳曼人及其文化大规模进入,斯拉夫人始终没有丧失他们自己的特点,与北边西里西亚和勃兰登堡的斯拉夫人不同。斯拉夫人自己也开垦荒地,建立新村庄。然而,他们辛勤开垦出来的土地,在胡斯战争(1419-1436)中遭到浩劫。估计有 1/6 的人口消失,许多人被迫出走他乡,到西方建立新家园。当时迁徙规模不小,以

44、致法国人把他们当作同样在中欧和西欧流亡的吉普赛人。匈牙利:同样是一个需要单独考察的国家。喀尔巴阡环抱的匈牙利大平原,在人种和地理上与周围地区不同。这里的主要居民,在 9 世纪已经从顿河右岸向西迁徙,900 年左右来匈牙利平原。作为游牧民族,他们的破坏力远近闻名。但凡他们经过的地方,无不遭到抢劫,甚至曾经入侵法国和意大利南部。可是奇迹发生了。公元 955 年,他们在奥格斯堡附近被打败,之后抛起帐篷,成为定居民族,建立村庄和城堡,信奉了罗马天主教,建立教堂。他们来到大平原,在南北斯拉夫人之间打进了一个楔子,使多瑙河盆地的政治形势复杂化。历代马扎尔人国王都鼓励外来移民,因此移入了不少日耳曼人。此外,

45、斯拉夫人为了躲避土耳其人的迫害,也曾移民到匈牙利,特别是在 1459 年塞尔维亚彻底陷落之后。1483 的匈牙利国王 Matthias Colvinus 给罗马教皇的信说,4 年之间有20 万塞尔维亚人定居王国南部。特兰西瓦尼亚:匈牙利平原以东,是特兰西瓦尼亚山脉。其拉丁文(Transilyvania,silva 森林)和马扎尔文(Edily,来自 Erd 森林)说明,这是一个森林密布的地区。大约在 10-11 世纪,马扎尔人占据了这片山林地区,定居在西面谷地。15 世纪,除马扎尔人外,这里还有塞克勒人(马扎尔人同宗)、罗马尼亚人和日耳曼人。罗马尼亚人来到这里,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学术界有争论。

46、日耳曼人来源证据确凿。他们大多在 12 世纪,应匈牙利最初几代国王邀请,从莱茵兰过来砍伐森林,然后变成农民和矿工。现在这个地区还说德语可以证明这一点。1224 年,国王赐给他们一个特许状,允许他们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治。由于土耳其人的入侵和撤退,这里的民族成分进一步混杂。在 15 世纪,17马扎尔人在阻止土耳其人前进方面,发挥过巨大作用。但是他们在 1526 年的莫哈奇战役中失败了,除了西部一块狭长土领土外,全部落入土耳其人手中,直到 1699 年。(3) 商业景观:商业革命的遗产 中世纪的商业遗产。中世纪欧洲主要是一个农业时代,然而商业也获得较大发展,为现代欧洲留下丰厚的商业遗产。随着耕地的扩大

47、、工业的发展、采矿的增产、人口的增加、国际贸易的恢复,欧洲在 12 世纪发生了商业革命,把欧洲从几百年的经济衰退中拯救出来,成为推动欧洲贸易活动的动力。城镇复兴和发展是这场革命的突出特点。这个革命不是不间断地走向 16 世纪的商业扩张的,而是增长和衰落相消长。如同农业一样,由于战争、瘟疫、东方贸易中断等原因,商业活动不时出现收缩,生产出现下降,运输货物减少,城镇出现萧条,如 14-15 世纪德意志北部城市的人口减少 20%左右。但是欧洲地域广大,各地情况很不一样,出现盛衰不一的情况。如当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商人的黄金时代已经消失时,法国海港却日益兴隆起来,葡萄牙人正沿着非洲海岸开拓前进,奠定了殖民

48、扩张的基础。总体言之,中世纪商业革命成就很大,为现代欧洲培育了两大商业世界:波罗的海商业世界和地中海商业世界。两个世界不孤立,有陆路和海路相连,出现了南北商人的交易市场。在陆地上,意大利商人在 12 和 13 世纪找到了通过阿尔卑斯山口的道路。法国香巴尼地区的集市,是南北商人的交易之地。14 世纪初,即使开始衰落,缩小为一些地方市场。但是意大利商人早已和法国、英国、弗兰德斯、德意志、匈牙利、波兰的其他城市建立了商业往来,南北贸易没有停顿下来。在海上,热那亚和威尼斯的商船,在 13 世纪结束以前,已经到达北海各个港口。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这种接触大大加强。比利时布鲁日在一个很长时期内,成为双方

49、完成交易的场所。到 15 世纪,这个港口衰落下去,但是安特卫普取代之。后来,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城市,也加入到南北贸易中来。 波罗的海商业世界。北方贸易的典型商品和南方不同,主要是生活必需品,不是奢侈品。主要有咸鱼、谷物、葡萄酒、森林产品(松脂、焦油、碳酸钾) 、羊毛、布匹等。冰岛周围捕捞的鳕鱼,瑞典南方渔场的鲱鱼,都是欧洲天主教徒重要的肉食来源。羊毛和布匹是必需品,也是生产原料,还是城市积累财富的源泉。北方也输出奢侈品,不过只是装饰用的琥珀、制作蜡烛用的蜡、毛皮等,远远不及南方奢侈品那么名贵。北方制造业不及南方,生活方式简朴,以农民文化为主,影响了实用性贸易特点的形成。在贸易活动和工业的哺育下,北欧、西欧和中欧城市繁荣起来。在弗兰德斯和布拉奔特,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一样多,甚至还多一些。在欧洲大陆,除意大利北部,没有一个地区有这么多、这么大、这么繁荣的城镇群落。这里城镇中的中世纪建筑物,特别是布业大厅和市政厅大厦,都可以见证这种繁荣。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特产,形成了细密的专业分工,产品畅销欧洲。英国没有18这样星罗棋布的城镇,属于相对落后地区。15 世纪末的伦敦,人口不到 6 万人,诺里季 1.2 万,布里斯托尔和 1 万,其他还有十多个城镇在 5 千至 1 万之间,再小一些的乡村集镇在 2 千以下。法国拥有西方最大城市巴黎,人口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