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心是宇宙的立法者1.1 如何继承传统关于中国人信仰的故事一些中国留学生和驻外人员,不管他们是在澳洲、美洲、欧洲还是中东,总有许多当地人问他们:“你信仰什么宗教?“ 我们中国人总是会自豪的宣称:”我们中国人什么教都不信。 ” 每当这时,当地人就会用一种在动物园里看猴子的表情看他们。有一个阿拉伯人听到这个回答后,竟然失声叫道:“天哪!没有信仰你们是怎么活的?” 。不是中国人没有信仰,而是中国人把曾经的信仰都丢失了。而中华文明之所以几千年长存,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传统的,而直到近几十年才被丢失的信仰:儒学。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升华,对国学传统,我们应当遵循“接着说”的原则,而不是“照着说”
2、 ,否则就不能将中国传统精华与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活学活用,这才是对中国传统的继承与发展。1.2 阳明心学核心 阳明心学的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学四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1.3 “存天理,灭人欲”的真实含义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此处的天理即是指心中的道德准则,人欲,指人的超出合理范围、违背正当原则的众望。这并不意味着理学完全否定人欲存在的合理性,孔子也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即是指人的基本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男女指的是人的基本性需求。这都属于人的合理欲望。这里的合理范围,因人而异,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个根据
3、自身实际的基本原则。1.4 关于“知行合一”1.4.1 知行合一的解释误解: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或者说是理论与实践不可分离。正解:知和行二者本来就是对同一件事的两个不同角度的描述,知是人的认知功能,行是人的行动功能。王阳明所说的“知”和“行” ,是指构建一个意义世界的动态过程。所谓“知” ,重在改造旧有的意识结构和内容,建立一套符合圣贤之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谓“行” ,重在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落实、深化你的认识和观念。究其实,二者是对同一件事的两个不同角度的描述。辩证的解释:知,就是意义的寻求和建立,本身就是一种行动;行,就是意义的展现和完成,因而也离不开知。1.4.2 如何实践知行合一知是内
4、在的行动,行是外化的观念。知本身就是一种建构意义世界的行动,所以起心动念都是行;而“行“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落实和体现,所以这样的”行“也就先玩是”知“的自然流溢。即: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这个浑然一体的世界中,没有内和外的分别,没有心和物的分别,没有部分和整体的分别,当然也没有知和行的分别。即:一念发动处,便是知的全体,也是行的全体。唯其如此,你才能在你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全然贯注一种整体性的、创造性的力量,并在看似琐碎的举手投足、待人接物、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间,全然贯注一种超越的、神圣的意义。1.4.3 中外相通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一个命题:存在
5、性认知,即: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新的认知能力。1.5 对世界的认识1.5.1 同一个世界,在不同人眼中是不一样的心灵的内在结构决定了我们所能知道的内容。人的心灵并不是一张空白的 A4 纸,认识能力也不是一台复印机。人的心灵更像是画布和颜料,认识能力就像是画笔,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个场景,会有各自不同的反应、感受和体验,因而每个人人都会在心里创作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 。杜甫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人会通过自身的认知系统和意识结构,把外在的物质自然“人化” ,或者说是审美化、符号化。而这些都是通过人的意识活动赋予这个世界以某种“意义”的过程。即“每个人其实都戴着一
6、幅有色眼镜。1.5.2 应该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关于意识形态,就是某个政党或组织为了实现其政治上的,对这个世界(社会、历史)所做的一种解释和规定。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通常是君临一切的,它会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植入一个人的意识结构中。要获得一套价值观,有两条不同的途径:一是不经省察、不经先把地被动接受,二是自觉主动地寻求和建构。若是被动接受,你的主动权和自由已经被先行抽离了,尽管把你抛进去的力量有可能向你许诺一个天堂,可最终你会发现, ”被给予“的世界只能是一个囚笼。而悲哀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被关在这样的囚笼中而不自知。若是怀着困惑在寻求属于你的”意义世界“时,你就已经是在行使你的
7、主动权和自由了。虽然你最终的选择仍然是前人创造的某种价值观,但在此之前,你有足够的自由去思考这些观念对你意味着什么。1.6 关于信仰1.6.1 如今国人的信仰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曾经被当作典型的唯心主义,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中,而后我们在传统文化彻底崩塌的废墟之上,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如今我们的口袋里确实有了几个钱,生活比较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很多人都会生出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惶惑。如今的国人,很多人表面活得很强大,其实内心都很虚弱他们似乎什么都不信,但还是信钱;似乎什么都不拜,但还是拜物;似乎什么都不敬畏,但还是敬畏权力。一个国家的强大,必须建立在国民精神强大的基础之上;而国民
8、精神的强大,则有赖于道德文化的传承、普世价值的流行与精神信仰的挺立。1.6.2 如何选择信仰什么叫信仰?只要对这个世界做出一套完整而自洽的解释,并让一个群体相信和奉行,它就是信仰。问题不在信仰的有无,而是在于我们所相信的这个东西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它是在教导我们追求精神上的成长,还是怂恿我们追求物质上的成功?不管信仰什么主义或宗教,都必须是你经过思考、判断后做出的理性选择。任何人都有权利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选择真正对自己有益、并且对他们和社会也有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1.6.3 关于心学的信仰王阳明说的“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并不是想否定规律、法则和万事万物的存在。而是:任何规律、法则和事
9、物,都不可能脱离人的认识能力而存在;同样,人的意识也不能脱离这些东西而单独存在。二. 生活中的心学真正的修行必须要在油盐酱醋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也必然要在混乱扰攘的尘世中完成。一旦你经由正确的修行获得了心性的变化,那你自然就会发现:这个原本充满了“污秽和丑陋”的世界,其实就是完美的净土,当下就是圣洁的天堂。因此,真正的“上达” ,就在“下学”之中,生活不在别处,就在当下。2.1 什么是天理阳明心学认为,天理不是外界和他人强加给你的道德规范,而你内心深处的良知,是“人皆有之,不假外求”的“心体之本体” 。天理,有待于你去发现、去选择、去坚守、去实践的一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存天理的“存” ,作动词
10、用,意思是发现、选择、坚守、实践。阳明教人“专主一个天理” ,并不要人们摒弃七情六欲,而是要把握一个度,凡事节制,遵循合理、正当的原则,防止情感的泛滥与欲望的膨胀,从而让你在物欲横流、名缰利锁的红尘俗世中立定脚跟,做自己的主人,不盲从,不迷失、不颠倒、不异化,始终保持价格的独立、心灵的自由与道德的在场。2.2 “术”和“道”小成功,伪成功,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靠“术”取得;但是大成功,真正的成功,则必须有“道”来支撑和贯穿。术是什么?术就是见利忘义的小伎俩。道是什么?道就是义利并重的大智慧。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被誉为“经营四圣”之一,其一以贯之的人生哲学和经营理念,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儒家常讲的
11、四个字敬天爱人。敬天,就是人要有所敬畏,敬畏天地,恪守做人的道德。爱人,就是利益他人、服务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真理往往是简单的,简单到常常被我们忽视、遗忘、抛弃。2.3 立志人是神性和动物性的结合。一个人越能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性,他就离动物状态越远,离神越近,而人性的提升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的。王阳明教我们立场,实际上就是让我们确立一种生命的姿态,一种背对动物性、面朝神性的姿态。一旦我们确立了这种姿态,就等于为平凡琐屑的日常生活赋予了一种神圣的意义。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神,但人可以无止境地趋近神圣。而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就是在这种无限的趋近中向我们敞开的。我们这个时代很搞笑,表面上说是个
12、价值多元的时代,好像再也没有什么意识形态可以主宰所有人的思想,其实骨子里头,我们绝大多数人仍然是被一种单一的价值观奴役着,那就是金钱至上。钱固然重要,因为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但当它凌驾于所有价值之上,并且成为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唯一的人生目标时,我们就等于把自己从“人的生活”集体降格为“动物性的生存”了。对于我们每个个体来讲,首先能做的,还是要从自己的内心下手。而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两个字立志。换言之,我们应该学会在关注肉体生存的同时,也关注我们的“精神、灵性” “自由、信仰”和“心智健康” 。2.4 寻找自己的人生软猬甲2.4.1 要追求面子,更要关心里子王阳明教我们磨亮心的镜子,意思就是
13、要我们习惯向外“照物”的眼睛转回来,审视自己的内心,认识真实的自我。具体而言,就是要在这个喧哗与骚动的世界上,寻找并建立一种不为世俗、他人和社会所转的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4.2 做真正的自己反观西方社会, “成功”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每个人的生活目标、生活方式和判断“好坏”的标准,也都千差万别。在这种社会中,尽管不是所有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健康和值得提倡的,但至少你应该拥有独立思考的自由以及选择一个什么样的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权利。乔布斯说过:“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国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
14、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擦亮心镜,追随你的心灵,你就是这个“定脚人“。你不但具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还能拥有”把真理转化为实践“的勇气, ”随感而应,无物不照“。这才是内心强大的真正秘密。这才是人生战场上不可或缺的”软猬甲“。2.5 下学而上达“下学而上达“出自论语宪问 ,意思是:通过在在日常生活中的磨炼和修行,达到对”天命” “天道”的认识和体悟。何谓“下学”:凡是目能所及、耳能所闻、口能所言、心能所想的东西都是“下学” ;什么是“上达”:凡目不能及、耳不能闻、口难以表达,心难以相像的东西,就是“上达“。今日学者,只管
15、从“下学”下功夫,自然能够“上达” 。2.6 心灵的喂养2.6.1 为什么心灵需要喂养我们会拿事物来喂养我们的肉体,拿声色来喂养我们的感官,拿金钱和权力来喂养我们的欲望,但很少拿出点什么来喂养我们的灵魂?物质上的成功固然可以满足我们的生存需要和虚荣心,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成就感,但它并不必然带给我们幸福,更无法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意义。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福的成功人士,也有很多物质条件一般但幸福的人。原因很简单:前者不懂得照料自己的灵魂,后者却懂得怎样为灵魂输送养分。而这些养分就是那些被我们弃若敝屣的超越日常经验的“抽象事物” 。孟子: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2.6.2 如何喂养你的灵魂有权要求肉
16、体为它服务,因为肉体的本质是脆弱和无常的,而灵魂的本性则是高贵和永恒的。人活在世上的意义,不在于肉体得到了多少享乐,不在于你占有多少物质,而在于你的灵魂是否得到了提升,在于你能够找回多少曾经属于你自己的“更美好的天性” 。不过,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能脱离天地万物而独存,因此,真正的修行必然要在油盐酱醋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也必然要在混乱扰攘的尘世中完成。一旦你由正确的修行获得了心性的变化,那么你自然就会发现:这个原本充满了“污秽和丑陋”的世界,其实就是完美的净土,当下就是圣洁的天堂。因此,真正的“上达” ,就在“下学”之中。生活不在别处,就在当下。2.7 打造你的“心灵密室”2.7.1 “中”
17、 “和”的境界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尚未发动时,内心保持一种寂然不动、不偏不倚的状态,就叫“中” ;情感表现出来时,都能把握一个适当的度,符合自然常理、社会规范和伦理准则,就叫“和” 。2.7.2 现代人的烦恼但在红尘中打滚的芸芸众生,尤其是对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烦恼纠结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来说,又有谁能在每天的待人接物中,保持中与和呢?我们吃饭时,咀嚼的往往不是饭菜,而是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和生活上的各种麻烦;我们上床时,得到的往往不是休息,而是对过去的回忆和懊悔,对未来的筹划和担忧,或者对现状的不满和焦虑。所谓“百种须索” ,就
18、是说我们很善于把各种各样的东西装进内心,结果就是把心灵变成了一个拥挤不堪的垃圾回收站;所谓“千般计较” ,就是说我们很喜欢计较生活中的各种得失利害,结果就是把人生变成了一份枯燥无味的财务报表。2.7.3 何谓心灵密室古人所谓“寂然不动、不偏不倚”的内心状态,用今天的话说,其实就是内心的安宁、平衡与淡定。梁启超说:“欲学为大人物者,在一生中,不可无数年住世界外之世界;在一年中,不可无数月住世界外之世界;在一日中,不可无数刻住世界外之世界。 ”所谓“世界外之世界” ,就是指你的精神生活,你的内在自我只要你愿意停下脚步、反观内省,你就可以随时从浮躁喧嚣的生活中抽身而出,进入这个超然物外、恬然自处的“
19、心灵密室” 。2.7.4 为何要“心灵密室”梁启超说,自古以来,天下没有哪一颗“昏浊营乱”的脑袋,可以“决大计、立大业“的,凡是”大人物,其所负荷之事愈多愈重,则其与社会交接也愈杂愈繁“,所以就非得一个”世界外之世界,以养其神明“。否则的话,必将被”寻常人所染,而渐与之同化“。因此,只有懂得为自己打造一个心灵密室,并且是不是进去住一阵子的人,才能做到”清明在躬,则志气如神“。2.7.5 如何打造”心灵密室“给自己找一段独处的时间,暂时抛开生活中的所有羁绊和牵挂,进入自己的内心,真诚面对那个被现实遗忘已久的内在自我。久而久之,你就能给自己打造一个没有实用性、没有功利性的平静而丰富的内在世界,从而
20、再造一个崭新的自我,重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阳明之悟道、释迦之成佛、耶稣之创教、穆罕默德之得天启,莫不出于其一生之数年、一年之数月住于”世界外之世界“?龙场驿山洞之于阳明、尼连禅河畔之于释迦、约旦河荒原之于耶稣、希拉山洞窟之于穆罕默德,皆为其不可不无之”心灵密室“。2.7.6 安禅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心灵修行是每个人的权利心灵修行绝不是圣人悟道的专利品,也不是企业领袖引领时代的独门秘籍,而是所有普通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不管你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就在日常生活的当下,你随时可以给自己打造一间“心灵密室” ,踏上修行之路。 随时随地进入静修真正的“心灵密室” ,并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空
21、间或处所,而是一种超越流俗的心态和境界。阳明:清心非舍弃人事而独居求静之谓也。当人们想要回归自身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寻找那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如乡村、山林、海滨等,而这也是你一心向往的,但完全是一种俗不可耐的向往。因为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 ,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他马上就能进入完全的宁静。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这首诗,告诉我们:想得到内心的宁静,完全不必去找大山大水,就算你在熙熙攘攘的“人境”中,也一样听不见车马的喧闹。为什么?因为只要你拥有一个远离尘嚣的“心灵密室” ,你的生活自然而然就
22、与浮躁的现实拉开了距离。三. 人生的智慧3.1 儒家的中道:既讲原则,又讲变通“中”是儒家哲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指的是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精神境界,也是儒家学说最重要的人生原则和行为指南。儒学最初的精神,其实是活泼而开放的,并没有要求后人死守古人章句和道德教条,而是允许并鼓励后人在恪守根本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各自的时代问题,对既有的思想进行必要的变通、改造乃至创新。3.2 练就一颗从容的心3.2.1 身累心不累、身忙心不忙现代人整天处于不停的活动当中,有事的时候,忙得七荤八素,找不着北;没事的时候,也往往是“百种须索” 、 “千般计较” 。但我们在忙中要有个主宰,才能做到不慌不乱、不急不缓
23、,纵使外在的事物千变万化,心中的主宰即始终如一、寂然不动,人有了这个主宰,生命才属于自己。什么叫主宰?如何培养这个主宰?主宰其实就是阳明所说的“天理” ,培养的方法就是专主一个天理。即:当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好恶、欲望,并且摒除利害计算和患得患失之心,以纯然的理性来面对事物,就可以称为“专注一个天理” ,从而我们的内心就有了一个强大的主宰。大多数时,我们感到累,其实都不是身体的累,而是心累。如何做到身累心不累?答案:只动脑,不动心。绝大多数人平常对待事情时,往往是脑子没动心先动,很容易被自己的情感、情绪、好恶、欲望等控制,只有极少数有修行的定力深厚的人,都会
24、只用脑子(理性)去对待和处理事情。善于用理性去对待事物的人,就等于轻轻松松地空着两手去上班,面对那一大堆可以把绝大多数人累死的石头,他却能愉快胜任,有条不紊地一一搞定。3.2.2 杜月笙之三种人名言民国上海滩大佬杜月笙一句经典的话: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有脾气。本事是什么?本事不仅指一个人的能力,更是指这个人面对事物时能够理性思考,从容应对。脾气是什么?脾气不仅指一个人容易发怒,更是指这个人的情商有问题,不善于管控自己的情感、情绪、欲望等。3.2.3 如何理性面对事物这里的理性,不仅指独立判断和理智思考,更包括一种清明而健全的生活态度。健全人生三原则:
25、1. 不把任何事情视为手段我们做事情之所以容易感到累,绝大多数情况是因为我们不喜欢这些事情本身,而是想要事情背后的东西。如:读书是为了考大学,上大学为了找工作,工作为了挣钱,活着为了成功。如此一来,人生中所做的事,都成了追求别的东西的手段,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很少能够体会到事情本身的乐趣和价值。因此,我们会觉得读书很累,工作很累,挣钱很累,连活着都很累。要想活得不再那么累,我们就必须去发现每件事情本身的乐趣和价值。这并不是要求做什么事都不需要设立目标,恰恰想反,一个人的目标越明确,他做事的动力就越强。但关键在于,人生是一个具体的、有着丰富内容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和结果。如果我们把生
26、命的重心完全放在目标和结果上,势必会忽略很多事情本身的乐趣,以及生活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帮自己培养起一种更宽广、更智慧、更具兼容性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不仅能容纳对目标的坚定追求,还能容纳对过程本身的体验、欣赏和享受;不仅让我们朝向最终的目标努力、还能让我们富有创造性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件事,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2. 绝大多数事情,都可以被赋予某种意义何谓有意义?世界上有多少人,也许就有多少种不同的答案,有的甚至是荒谬的,但这不影响你对事情本身的看法。美国存在主义哲学家保罗蒂利希:把无意义接受下来,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行为。生活中有很多不好的事情,如天灾人祸、事业和感情的挫折、生活中的
27、磨难等等。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可以通过对自己态度的选择,尽最大可能去减少这些事情给我们造成的压力、痛苦和伤害。换言之,说我们能够赋予一件事情以意义,并不意味着你要去欢迎它,或者硬要把它当成好事,而是说你可以用一种理性的、智慧的方式,去把一件被动接受而且难以接受的事情,变成一件勇敢面对而且主动承担的事情。例:弗兰克的狱友在面对死亡时,在心里跟上帝签一份契约,用自己的死亡,去换取亲人从痛苦中解脱。无论这份契约从现实的角度看有多么荒谬,它都足以显示出一个人内在的精神自由,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超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而当死亡变成这样一种有上的的牺牲,变成在当时条件下最具主动性和最富有意义的行为时,在常人眼里
28、无法接受的死亡,也就变得易于承受,而且可以坦然承受了。3. 一次只做一件事现代都市人之所以每天活得匆忙、紧张、焦虑不安,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有一种不合理的心理习惯:总是在潜意识中,企图把今天必须完成的所有事情一次性搞定。我们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带着这种错误的心理去从事每天的工作,其结果就是把自己搞得疲惫、沮丧、焦头烂额。有趣的是,这种近乎强迫症往往是职场上越优秀、越具有律己精神的人,越容易发生。阳明先生针对这种贪多务得、急功近利的人告诫:勿忘勿助。这里的“忘” ,就是修行有所间断,有所忘失,即:职场上真正的高效能人士,都会对这种心理倾向保持高度警觉;所谓“助” ,就是欲速求效,拔苗助长,结果同样
29、是欲速则不达。因此:一个人要想在工作中轻松高效地处理繁杂事务,不仅要养成一次只处理一件事的习惯,还要有意识训练一种高度的专注力,那就是:当他手上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心里就只有这件事,仿佛世界上也只剩下这件事。这种状态就是儒家常讲的“敬” ,佛家讲的“定” 。即使经常有外力被迫中断,我们在每个中断的间隙,也可以做到专注。3.3 人追狗,还是狗追人这里的狗,是“成功”的代名词。3.3.1 变味的“成功”成功本来是一个好东西。但人们在它脸上贴钞票,在它尾巴上系官印,又给他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戴上名表,又让它开豪车、住别墅、养情人,还用电视、报纸、网络各种媒体包围它、包装它,就把它彻底逼疯了。但它越疯,
30、人们就越爱它,于提拼命追,它被追得走投无路时,索性见人就咬,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狗在追人事实上, “成功”早就被人们弄得面目全非了,所以没人记得它原本长什么样子,当然也就没人意识到表面上你在找狗,实际上是狗在撵你,你每天都被这只狗撵得满世界乱跑,却不知道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3.3.2 成功是人格的镜像“成功”本来是一条忠犬,可以帮人做很多事情,没有谁会拒绝拥有它。成功本来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样子,一切都要看它的评价,也就是“人格”长什么样子。一个人必定要先做到“内圣” ,而后才能“外王” ;必定要做到“诚意、正心、修身” ,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的人格和精神品质得到了完善,他所投
31、射出来的成功才会是健全的、长久的,并且真正值得拥有,而那种缺乏人格力量支持的成功,只能是病态的、虚假的,并且不会长久的。当一个社会价值观变得扭曲,人心普遍沉迷于物欲的时候,人格与成功分离的情况就会严重。但是,即便一个人一辈子都只能生活在价值观扭曲的社会中,他照样可以修养自己的人格,而不问成功之大小有无。当一个人拥有不低于社会正常水平的生活保障之后,他就应该重视自己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品质,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更大的物质成功。尤其在一个价值观扭曲的社会中,一个人越能锻造出强大而完善的人格品质,就越能抵御来自他人和社会的侵袭和伤害,从而越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就越有幸福感。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耻也;
32、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自己的人格品质犹如夏桀商纣,却动不动就想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到头来,还是被成功这条野狗撵得满世界乱跑,终年碌碌,至于老死,最终也不知道变成了什么。总结:做人之道,首先要注重成色,其次才是关注斤两。3.4 别让生活变成一场秀3.4.1 “慎独”之于“独知”儒家功夫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慎独。这曾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法宝,曾国藩真正是一日三省吾身,其日记过隙影更是流传后世。该词出自大学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即: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内在人格,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于外,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必然会跟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谨慎,始终恪守做人的道德原则。而在王阳明这
33、里,则升华为独知。即: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自生至死,人何往而不是“独知”?你快乐时,固然可以跟人分享快乐,你痛苦时,也可能有人与你共同承担。但说到底,有谁能够百分之百、原汗原味地感知你内心的快乐和痛苦呢?又有谁能感受你的感受、思想你的思想?说你说的话、走你走的路、过你过的生活呢?因此,人如果不在这种“独知”的地方、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力,而只在言行表露于外的时候,在人所共知的地方用功,那就是自欺欺人,就是作伪。3.4.2 如何“独知”一个人活着,首先应该关注的就是自己的内心品质;其次才是积累更多的外部生活资料。因为人的总体生活质量的高低,最终还是取决于内心的感受和评定;而内心品质的好坏,却不能由
34、外部的生活资料的多寡来决定。所以,我们说一个要为自己负责,意思就是要为自己的内心品质负责,因为这是你的“独知” ,除了你自己之外 ,没人帮得了你。当一个人不懂得真正的自己是由内在品质决定的,他就会把生命的重心完全放在外部世界,用世俗的观念、社会的标准、他人的意见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评价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遇到“人生化装秀” 。如何才能做了良好的内心品质?一个字:诚。诚固然有不欺人的意思,但最重要的含义是不自欺。如何做到诚?成为你自己,成就你自己。如果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不管做什么都能感到宁静、充实和满足,那基本上就能断定:这个人拥有比较独立的精神生活,也拥有相对健康的内在品质,因而也就是一
35、个能够自做主宰的人。这种人最少依赖于外界和他人,也最不需要那些毫无意义的社交活动和无谓的应酬。无论你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上有多少同类,也无论你走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你的内心世界都只有你自己在感受,与你相依相伴的人也只有你自己。四. 生命的重建佛陀说:你要放下分别心和执着心,彻见本来面目。老子说:你要知其雄,守其雌,复归于婴儿。孟子说:你要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失赤子之心。所谓“复归于婴儿” ,所谓“赤子之心”并不是强迫我们把智商降到婴儿水平,也不是怂恿我们离开文明社会,去深山老林过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而是让我们像婴儿、赤子那样,全然活在当下,充满存在的喜悦,享受生命本身固有的单纯、完整和富足,并且焕发出强
36、大的活力和创造性。4.1 关于加法与减法的问题4.1.1 做加法与做减法的概念所谓做加法,指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占有欲,亦即什么东西都想要,而且什么都要更多、更好、更大。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普遍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禅宗的精神是什么?答案就三个字:做减法。具体而言,就是消除占有欲,打破一切功利性的思维方式,放下对一切事物的执着(但并不是抛弃一切事物) ,把习惯向外看的眼睛转回来,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彻见人人本具、不假外求的自性。如此你便能获利一种全然的觉醒。4.1.2 正确的做减法在修行的道路上,你除了放下对所有俗世事物的执着,还要放下对所有宗教事物的执着,最后,甚至连“不执着”这个观念都要放下
37、。因为把“不执着”牢牢抓在心里不放的人,其实是最大的执着。阳明心学的修行方式,跟佛道两家一样,都是做减法。做减法,并不是要你放弃一切,而只是叫你放下对一切的执着。换言之,你需要改变的并不是你的外在生活,而是你的心;需要放弃的并不是你的家庭和工作,而是你一直紧抓不放的种种不健康的生活态度。做减法,并不是不让你追求更丰富的物质生活,而在你的心中,要让对物质追求步伐慢于实际增长的步伐,而不是高于现状或高于实际增长的步伐。4.2 生命的解脱阳明之学被称为心学,禅宗之所以又叫“心地法门” ,就是因为一切修行都是指向你的心,指向你的态度、观念、思想、人格。只要你的心能够做出转变,只要你的态度、观念、思想、
38、人格都能像一个真正的觉醒者一样,那么当下你就醒来。你的解脱不在深山老林,而在当下的滚滚红尘中。你的涅槃不在他方净土,而在当下的生死轮回中。你的解脱更不是人们所说的生命的终结,而是对生命重新理解与认识。从事相上言,一个觉醒者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往日并无不同;但是从实际上,从觉醒者的“独知”上,生活中的一切,又都与往日截然不同。觉醒者经历的三个历程:第一历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历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历程:风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4.3 死亡的真相与生活的态度4.3.1 如何理解死亡与新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阳明也说:知昼则知夜,知昼夜,即知死生。阳明认为,真正的死亡并不单纯指
39、一期生命的终止,而是人生中每日每夜、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情。我们随时都在“死亡” ,也随时在获得新生。当我们回想起少年时,假若不是由于记忆的连锁,那么,除开个别地方外,我们将会认为我们在童年时代是另一个的我们。我们无须害怕死亡,就因为生命在不断“死亡”的同时,其实也在不断获得新生。在此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死亡本来就是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没有死亡,就没有生命。4.3.2 只有无常无我的世界,才是充满生机的世界“无常”固然是埋葬万物的坟场,却也是孕育生命的子宫;“无我“固然是杀死昨天和过往的刽子手,却也是催生明天和未来的助产士。我们不应该抱怨无常,因为没有无常,一切事物都将不复存在。一朵云如
40、果不成雨,绿树便不能生长;一粒稻种如果不变成稻谷,我们将得不到事物。如果没有无常,一个孩子将永远是孩子,不能长大成人;一个病人将永远是病人;一个屌丝,将永远是屌丝。4.3.3 在无常无我的世界上,人该如何生活 第一:永远不要试图去掌控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你可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经营你的家庭、事业、亲情、爱情、友情等,但不要把你的整个生命和全部幸福寄托在任何事物上面,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 ”无常“和明天哪一个会先到。在合理正当的前提下,你可尽情去欣赏、体验、享受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 ,但要尽量淡化对任何东西的占有欲。拥有外物不是罪恶,可占有欲会成为你所有痛苦的根源。 第二:照破自我的幻象,认
41、识真正的自己跟外部世界一样,我们的内心同样是瞬息万变的。一般人出于本能,很容易与自己内心的东西认同,比如念头、情绪、感觉、欲望、观念、思想等,以为那就是自我。其实,这些东西都是来去不定,变化无常的,并不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自我,就是老子所说的婴儿般的状态、孟子的赤子之心 第三:不要苛求完美无论对人,还是对事由于这个世界是无常无我,你可以允许你自己朝你心中的完美目标努力,但永远不要抗拒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不足与缺憾。你必须先接纳他们,然后再努力再去改变。对于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做最好的打算,但要随时准备接受任何结果。即尽人事,听天命。当然这里并不是反对追求完美,而是要慎求完美。因为你要知道,在很多事情
42、上, ”最好“往往是”好“的敌人。4.4 认识你自己4.4.1 真我与假我,演员与角色“真我”并不在“假我”之外,而就在“假我”之中。即:如果你跟身心内外的一切东西认同,你的“真我”就迷失在“假我”之中了,一旦你不跟你拥有的任何东西认同,你的“假我”就全体转为“真我”了。换言之,所谓认识“真我” ,并不是让你摒弃“假我” ,也不是要让你抛弃现有的生活以及拥有的一切,而只是让你不要与那些东西认同。比喻:真我就像一个演员,而假我就是其所扮演的角色 。那些与”假我“认同的人,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无常“这个编导, ”无常“制造了一个境遇让他哭他就哭, ”无常“制造了另一个境遇让他笑他就笑。我们要始终清
43、楚地知道这一切都只是人间戏剧的一部分,虽然看上去挺真实,但终究是变幻无常的,我的职责就是演好自己的戏份,尽情体验这部戏中的一切,但没必要沉迷在情切中不能自拔,更没有必要被它折腾的欲生欲死。因此,认同“真我“的人,就是“我在演戏” ,随时都可以自作主宰;而认同“假我”的人,就等于“戏在演我” ,只能在红尘中迷惑颠倒,随波逐流。清清楚楚地知道“我在演戏” ,就是阳明说的“良知” ;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谁,不与角色认同,就是禅宗说的“认识本来面目” 。4.4.2 如何认识本来面目放下分别心。一旦放下分别心,把所有矛盾的事物“整合入统一体” ,那么我们就无须截断心念之流,只要保持对身心内外的觉照与洞察
44、就足够了善来就照见善,恶来就照见恶,一念生起就知其生起。马斯洛说:“正像伟大的艺术家所做的,他们能够把想到冲突的色调、形状以及一切的不协调,一起放到一个统一体之中。这也是最伟大的理论家所做的,他从令人迷惑、不连贯的事实碎片中拼凑出整体。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宗教家、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父母、伟大的恋人和伟大的发明家也无不是这样,他们都是综合者,能够把游离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事物整合入统一体。复归于婴儿。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即,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在现实层面上运作,但必须让自己的心常住于超越的境界中,这样才能不离恒常之德,回归到婴儿一般的本真状态。不要把你的心灵变成了战场
45、,那儿不需要战争,因为你所有的情感欢喜、悲伤、愤怒、嗔恨等,都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不管儒家还是佛教,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认识自己的心,让我们能够更快乐、更自在的生活,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更不是要扼杀自己的人性。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4.5 找回心灵的快乐4.5.1 每个人的快乐各不相同每个人活在这世上,想要的东西可能不尽相同:有人喜欢权力,有人却觉得当老百姓更自在;有人喜欢金钱,有人却觉得过多的金钱反而祸害;有人喜欢美色,有人却认为色字头上一把刀;有人喜欢高朋满座,有人却喜欢宁静独处;有人喜欢周游世界,有人却觉得心中的世界更为广阔。4.5.2 孔颜之乐所谓”孔颜之乐” ,
46、指的是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一箪食,一瓢饮,足矣。颜回的快乐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不管他做什么,快乐始终伴随着他;而世人的快乐却在外面,必须一刻不停地向外追逐。克尔恺郭尔说过: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切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而颜回不追,所以他的快乐不但稳定,而且长久。世人追求快乐,就算追到了,也难免气喘吁吁累个半死。一旦到手,它带给我们的快乐好像也不过如此。于是我们只好再去追逐新的猎物,并满心期待新猎物会带给我们更大的快乐。然而,结果往往还是一样。4.5.3 心灵快乐的物质基础一定的物质基础,再加上一定的闲暇,最有助于一个人找到心灵的快乐。但另一方面,人并不用等到低级需要完全满足之后
47、才能追求高级需要。4.5.4 圣贤之乐圣贤之乐就是恢复心灵本来的状态,这种快乐虽然与平常人的快乐不同,但不在平常人的快乐之外。圣贤虽然置身于忧愁、苦恼、迷失之中,但真正的快乐未尝离开过他。只要一念开启,反身而诚,乐自然就在那里。圣贤之乐与常人之乐的区别。 圣贤之乐与常人之乐是不同圣贤的快乐是心灵成长与人格完善的快乐,像斯宾诺莎所言:快乐不是对美德的奖赏,而是美德本身。这种快乐是由内而外、自然生发的,它本身具足,基本不上需要外在条件的支持,所以阳明称其为“真乐” ;而常人之乐,却是绝大部分建立在外物的基础上,必须得到了外物、满足了欲望之后,才会感觉快乐,所以二者不同。 尽管圣贤之乐与常人之乐不同
48、,却并不在常人之乐之外平常人经过心学的训练后也能体验到圣贤之乐,圣贤之乐虽不等于常人之乐,但绝对是“平常心”之乐。 圣贤之乐,常人本具有,可惜迷失了;虽然迷失,却从未丢失天理就在你心里,你向外求什么?良知也在你心里,你向外找什么?真正的快乐还是在你心里,你却成天辛辛苦苦在外面寻找快乐,这不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吗? 只要一念开启,把反身而诚,乐自然就在那里,无须骑驴觅驴即自己对自己真诚,自己对自己负责,也是成为自己,成就自己。4.5.5 不要让别人决定自己的快乐让我们不快乐的原因有二:一是本来与我们个人完全无关的事情,我们却要让自己对号入座;二是对于那些不能掌控的事情,我们潜意识里老是想掌控。改变对号入座的习惯,快乐也是一种习惯。改变对号入座的观念,放下掌控外物的态度,我们就能摆脱外界的支配,找回本来属于自己的快乐。心学的主要功夫之一,便是养成快乐的习惯,甚至让自己成为快乐的源泉。五. 修行从当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