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看透王阳明心学.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2982121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8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透王阳明心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看透王阳明心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看透王阳明心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看透王阳明心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看透王阳明心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看透王阳明心学人生须立志,立志当高远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王阳明人能走多远?这话不要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没有志向,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没有前进的动力,人只能原地踏步。所以说,没有志向,人就走不了多远,成不了大事。志向就像黑夜里的一点亮光,无论夜有多黑,有了它心就不会慌;志向就像一条缰绳,无论草原多么广阔,有了它骏马就有了奔驰的方向;志向就像一座山峰,无论山有多高,有了它就有了攀登的勇气。志向对人生有着重要的

2、意义,王阳明曾经说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没有志向,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都是依靠志向才能学成的。在王阳明看来,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但是如果没有志向的话,人们就会荒废自己的本心,不思进取,嬉戏享乐,最后一事无成。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潜能,潜能只有被激发出来,才会转化为力量。如何激发潜能呢?毫无疑问,人只有在历经磨难而不曾停下追求目标的步伐的时候,才会激发自己的潜能,这个过程也叫做立志。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树立一个具体可行的志向,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潜能,最终也做不成什么大事。所以,人生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立志。苏轼小时候,非常

3、聪明。他读了许多书,记住了大量的知识,学识明显比同辈的小朋友高出一筹。周围人都夸他聪明,苏轼便有点飘飘然了。有一天,苏轼读完一本书,心生豪迈之情,便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这副对联的内容确实够狂傲的,别说苏轼小小年龄,如何识得尽天下字、读得完天下书,就是一个老翁,穷其一生,也不能读完天下所有的书籍。于是,对联刚贴出去不久,就有一位老人找上门来。他拿着一本书,对苏轼说:“你说你读遍了天下的书籍,想必什么书都能看懂,现在请你看看这本书。”苏轼心想一本书有什么难的,就接过了老人手里的书。可是,苏轼看了几页之后,就面露难色了。原来,这是一本古书,里面的许多文章都是苏轼没看过的,也有一

4、些生僻字是他不认识的。苏轼面红耳赤,抬起头来非常诚恳地对老人说:“老人家,谢谢你,我明白您的用意了。”然后他揭下了门上的对联,添了几个字,就改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老人见了,点点头,满意地笑了。从此以后,苏轼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勤奋读书,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苏轼的一生,在书与字上,都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其文,洋洋洒洒,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内容广阔,天真烂漫,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宋代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行楷自如,号称宋四家之一。苏轼小小年纪,只不过多读了几本书而已,就敢自称读尽天下书、识尽人间字。如此狂傲的心态,持续下去,肯定对他日后的成就产

5、生坏的影响。幸运的是,当他走向弯路的时候,那位老人给了他有力的提醒。苏轼也不负所望,改变了自己的错误心态,立下了正确的志向,从此,他走上了人生的康庄大道。苏轼立志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人生要树立正确的志向,有了志向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同时,有了志向,人的意志就会坚定,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经得住磨砺。没有志向,就像少年苏轼一样,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不知道自己的斤两,这样就会停下前进的步伐,人生自然也不会取得大成就。王阳明知晓立志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他教导自己的弟子要立志做圣人。有一个弟子不上进,王阳明教训了他一顿,这名弟子感到惭愧,就向老师请教圣人

6、学问,王阳明却说:“你这只是表面功夫,为了敷衍而学,不是真正的立志做圣人的态度。”浙江永康有一名学者,他立志学习王阳明的心学,便千里迢迢地前来拜访王阳明。王阳明告诉他:“你来我这里,路途遥远而十分疲劳,你却没有放弃,这是因为你立志学习圣人之道的缘故。你把这种志向用在读书学习上,还怕不能达到圣贤的境界吗?”这位学者听完后,恍然大悟。人生无志,天下没有可成之事。圣贤如此说志,自然是看重志向对于人生的伟大意义。生活在充满诱惑的红尘俗世里,我们的定力不及圣贤,要想像圣贤一样有所成就,关键就在于立志。有了切实可行的志向,你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成功的方法,努力向目标靠拢。到最后,也许你成不了圣贤,但你的境界

7、会比普通人更接近圣贤。志向正确,人生才能走对路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侯璧起而对曰:“珙亦愿立志。”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传习录人生当立志,立志要正确。志向对于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正确的志向,会使人生的道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错误的志向,人生的道路自然会沿着错误的方向发展。所以,只有树立正确的志向,我们才能朝着好的方向前进,人生才能取得成功。阳明大师曾经与他的弟子们讨论过“正确立志”这个话题。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侯璧起而对曰:“珙亦愿立志。”

8、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一天,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陪着王阳明聊天,王阳明说:“你们的学问没有长进,只是因为没有立志。” 李侯璧站起来回答说:“我也愿意立志。”王阳明说:“很难说你没有立志,只不过你立的未必是要做圣人的志向。”阳明大师之所以倡导他的弟子树立做圣人的志向,是因为他认为人生要走对方向,即使以后做不了圣人,也会成为一名贤者。我们都知道“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战国时期,有个人驾着马车往北走,路人问他去哪,他回答说要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要去楚国,应该朝南走。这个人说他的马好,他的车夫技术好,会很快到楚国的。路人就更疑惑了:马跑得越快,车夫的技

9、术越好,岂不是离楚国越远了吗?“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立志要正确,人生的方向很重要。1993 年,李连杰主演的太极张三丰在香港上映,因为故事扣人心弦、表演细致入微、武打场面非常火爆,这部电影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在电影故事里,君宝和天宝是少林寺里的一对师兄弟,两个人因为偷学少林功夫而被逐出少林寺。这时,他们遇到了人生道路选择的难题。面对生活的困苦,天宝立志要手握大权,因此甘愿受宦官的玩弄,充当他们的走狗;君宝却因为生性善良忠厚,立志劫富济贫,加入反暴政义士行列。从此以后,两兄弟分道扬镳,各走各路。天宝成为宦官的走狗后,为了荣华富贵,竟然出卖君宝等义士,并因此而获得宦官的信任,掌握了

10、军权,实现了他的志向。而君宝虽然被兄弟出卖,备受打击,但是他在大家的帮助下,反而因祸得福,领悟了太极的真谛。故事的最后,由于天宝死不悔改,继续迫害忠良,君宝决定替天行道,杀死天宝。可怜的天宝,由于生性残暴,连他的士兵都背叛了他,最后死在君宝的手里。被逐出少林寺后,天宝立志名利,君宝立志侠义。人生的志向不同,所走的道路也不同,天宝走上了为宦官效忠、为虎作伥的道路;而君宝则走上了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道路。人生的道路不同,最后的结局也不一样,天宝鬼迷心窍,出卖兄弟,残杀同僚,最后落得个失道寡助的下场;而君宝虽然被兄弟出卖,但是他宅心仁厚,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最后终于领悟太极的真谛,成为一代宗师。天宝和

11、君宝同出少林寺,最后的结局却大不一样,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当初所立下的志向不同。古人云:“看其志向,便知其人如何。” 因为每个人的心性和素养不同,所立下的志向也自然不同。有人反驳说这句话不对,难道一个杀人犯说自己要学做圣人,他的内心就一定是高尚的吗?这句话粗看有理,其实不值得推敲。真正的立志不是随口一说,而是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的。杀人犯如果真的立下学做圣人的志向,那么他的所作所为肯定会向圣人靠拢,怎么会去杀人呢?真正的志向给人们指明了人生的道路,人们一定会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即使再苦再累,也有勇气和毅力一路走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王阳明在很小的时候就树立了学做圣人的志向,他勤于反躬自省,时时

12、发现本心,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当他被贬谪到贵州的时候,他没有放弃自己,因为他想做圣人,所以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的典故;他抓获了反叛的宁王,功劳却被皇帝抢了去,这时候他没有怨天尤人,因为他想做圣人,圣人怎么会计较这些世俗的名与利。“学做圣人”这个志向为王阳明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所以他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大明王朝里安全地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完成心学的研究工作,最终成为世人公认的一代儒学大师。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立下一个正确的志向。正确的志向能够带来正确的方向和动力,二者结合,人生才能成功;如果方向偏了,没有动力会犯小错误,动力十足会犯大错误。人生的志向,决定了人生的命运。志向正确,人生才能

13、走对路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侯璧起而对曰:“珙亦愿立志。”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传习录人生当立志,立志要正确。志向对于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正确的志向,会使人生的道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错误的志向,人生的道路自然会沿着错误的方向发展。所以,只有树立正确的志向,我们才能朝着好的方向前进,人生才能取得成功。阳明大师曾经与他的弟子们讨论过“正确立志”这个话题。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侯璧起而对曰:“珙亦愿立志。”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

14、”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一天,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陪着王阳明聊天,王阳明说:“你们的学问没有长进,只是因为没有立志。” 李侯璧站起来回答说:“我也愿意立志。”王阳明说:“很难说你没有立志,只不过你立的未必是要做圣人的志向。”阳明大师之所以倡导他的弟子树立做圣人的志向,是因为他认为人生要走对方向,即使以后做不了圣人,也会成为一名贤者。我们都知道“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战国时期,有个人驾着马车往北走,路人问他去哪,他回答说要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要去楚国,应该朝南走。这个人说他的马好,他的车夫技术好,会很快到楚国的。路人就更疑惑了:马跑得越快,车夫的技术越好,岂不是离楚国越远了吗?“南辕北辙

15、”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立志要正确,人生的方向很重要。1993 年,李连杰主演的太极张三丰在香港上映,因为故事扣人心弦、表演细致入微、武打场面非常火爆,这部电影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在电影故事里,君宝和天宝是少林寺里的一对师兄弟,两个人因为偷学少林功夫而被逐出少林寺。这时,他们遇到了人生道路选择的难题。面对生活的困苦,天宝立志要手握大权,因此甘愿受宦官的玩弄,充当他们的走狗;君宝却因为生性善良忠厚,立志劫富济贫,加入反暴政义士行列。从此以后,两兄弟分道扬镳,各走各路。天宝成为宦官的走狗后,为了荣华富贵,竟然出卖君宝等义士,并因此而获得宦官的信任,掌握了军权,实现了他的志向。而君宝虽然被兄弟出

16、卖,备受打击,但是他在大家的帮助下,反而因祸得福,领悟了太极的真谛。故事的最后,由于天宝死不悔改,继续迫害忠良,君宝决定替天行道,杀死天宝。可怜的天宝,由于生性残暴,连他的士兵都背叛了他,最后死在君宝的手里。被逐出少林寺后,天宝立志名利,君宝立志侠义。人生的志向不同,所走的道路也不同,天宝走上了为宦官效忠、为虎作伥的道路;而君宝则走上了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道路。人生的道路不同,最后的结局也不一样,天宝鬼迷心窍,出卖兄弟,残杀同僚,最后落得个失道寡助的下场;而君宝虽然被兄弟出卖,但是他宅心仁厚,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最后终于领悟太极的真谛,成为一代宗师。天宝和君宝同出少林寺,最后的结局却大不一样,究

17、其原因,在于他们当初所立下的志向不同。古人云:“看其志向,便知其人如何。” 因为每个人的心性和素养不同,所立下的志向也自然不同。有人反驳说这句话不对,难道一个杀人犯说自己要学做圣人,他的内心就一定是高尚的吗?这句话粗看有理,其实不值得推敲。真正的立志不是随口一说,而是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的。杀人犯如果真的立下学做圣人的志向,那么他的所作所为肯定会向圣人靠拢,怎么会去杀人呢?真正的志向给人们指明了人生的道路,人们一定会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即使再苦再累,也有勇气和毅力一路走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王阳明在很小的时候就树立了学做圣人的志向,他勤于反躬自省,时时发现本心,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当他被贬谪

18、到贵州的时候,他没有放弃自己,因为他想做圣人,所以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的典故;他抓获了反叛的宁王,功劳却被皇帝抢了去,这时候他没有怨天尤人,因为他想做圣人,圣人怎么会计较这些世俗的名与利。“学做圣人”这个志向为王阳明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所以他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大明王朝里安全地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完成心学的研究工作,最终成为世人公认的一代儒学大师。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立下一个正确的志向。正确的志向能够带来正确的方向和动力,二者结合,人生才能成功;如果方向偏了,没有动力会犯小错误,动力十足会犯大错误。人生的志向,决定了人生的命运。成功源于切实可行的目标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纵未能

19、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王阳明小蚂蚁立志要做大象,我们会嘲笑它好高骛远,因为这个目标穷其一生也不可能完成;大鲨鱼发誓要追上前面的沙丁鱼,结果被引至浅水区而死,我们会批评鲨鱼愚笨,因小失大。小蚂蚁和大鲨鱼都忽视了自身的条件,从而制定了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因此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更严重的甚至丢掉性命。我们应该从小蚂蚁和大鲨鱼的故事中吸取教训,从自身条件出发,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王阳明也提倡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他曾经说过:“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这句话的意思是:修身治学,必须有个要旨,功夫才能落到实处。纵然还不能做到无间断的用功,但也能够如船上有舵,

20、一提便明白,在关键的地方能把握住方向。就以小蚂蚁立志做大象的例子来说,虽然它立下了这个志向,但没有方法可行,即使不间断地努力,它也永远无法把这个志向落实到实处。人生需要一个目标,不然就没有前进的方向;人生的目标要切实可行,否则就无法迈出前进的脚步。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树立志向、制定目标的时候,根本没有从自身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欲望出发。欲望无止境,因此人们常常好高骛远,树立的目标远远地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这样的目标,因为没有方法可行,无法激发人们的潜力、燃起人们的斗志,因此会使人感到无力,进而兴叹。苹果园里来了三只毛毛虫,它们相约来这里找苹果吃,但是它们的做法却各不一样。第

21、一只毛毛虫,自己没什么想法,就跟着毛毛虫“大部队”稀里糊涂地往树上爬。它自己不单独找苹果,只是跟在别的毛毛虫后面,因此它只吃到了别的毛毛虫吃剩下的苹果。无论如何,它总是吃到了苹果,因此这只毛毛虫很高兴。第二只毛毛虫立志要吃最大的苹果,可是它不知道这个最大的苹果在哪棵树上,也不知道在树上的什么位置。它想,这个苹果大概就在树的最顶端吧,因为最顶端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于是,这只毛毛虫随便选择了一棵果树,然后奋力往树上爬,一路上忍住了其他苹果的诱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树的顶端。可是它发现,这里一个苹果都没有。第三只毛毛虫比较聪明,它找了一棵果树仔细地观察,记住了每根树枝上的苹果分布,确定了方向就开

22、始往上爬。每当遇到分叉的时候,它总是自信地做出自己的选择。然而不幸的是,这只毛毛虫的速度太慢,当它找到那个苹果的时候,苹果上面可能已经有了其他的毛毛虫或者苹果已经烂掉了。不要嘲笑这三只毛毛虫,其实它们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的缩影。有些人就像第一只毛毛虫一样,人生中没有目标,永远只知道“随大流”,盲目地跟着大多数人的脚步往前走;有些人就像第二只毛毛虫一样,虽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却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因此只能按照习惯做出选择,看似正确却逐渐远离了目标;还有些人像第三只毛毛虫一样,制定了自认为清晰的目标,可是这部分人往往忽视了自身的能力,目标过大,行动迟缓,成功也变得遥远。很多时候,人们缺少的不是豪

23、言壮志,而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切实可行,人们就知道向哪里迈出自己的脚步,即使遇到困难,那也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才会燃起自己的斗志,激发自己的潜力。当克服了一个困难,那种成功的感觉非常美妙,会激发人们继续前进,这样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豪言壮志往往超出了人们自身的能力,空有一个大志向在眼前,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即使迈出了第一步,克服了不少困难,你却发现并没有接近目标,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无力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你停下前进的脚步。正是因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对于人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王阳明才会提醒我们“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制定人生目标的时候,要多动脑筋想想,仔细分析现实与

24、欲望的差距,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样的人生才会轻松。王阳明说“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也是这个意思。只要有了切实可行的目标,人生不用时时用功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树立了一个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即便你不间断地用功,你也离成功越来越远。我们常常说人生要有目标,有些人只是记住了这句话,却从来不去考虑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目标。人生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努力就有可能实现的,这样才能唤起你的斗志,激发你的潜能,成为你人生前进的推动力。对于那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或者说豪言壮志,奉劝各位,当个玩笑可以,千万别当真。这样的目标会使你产生绝望的情绪,成为你人生的阻挡力。立志当高远诸公在此

25、,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拳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王阳明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写了一首诗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正如这首诗所描述的那样,人生需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它能提升品位,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励人们追求崇高的生活。远大的志向可以使人内心强大,不因一时的挫折而颓废,也不因一时的成功而得意,它会促使人们不断地前进,开创美好的人生。在立志高远这个话题上,王阳明是这样阐述的:“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

26、痕,一掴一拳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们在这里学习一定要立下做圣人的决心,时刻保持着“一棒子打出一道伤痕,一掌打出一条血迹”的精神,才能在听我讲学的时候感到字字有力。如果你们没有这种立大志的念头,稀里糊涂地过日子,那就和一块死肉一样没什么分别,打你也不会感到疼痛,最终也学习不到什么,回家之后还是要把以前的老方法拿出来使用。如此的浪费时间,你们不觉得可惜么?王阳明的这番话和墨子所说的“志不强者智不达”如出一辙,都是意在促进人们用远大的目标去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创造出丰功伟业。纵

27、观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其中成名者很多都是在少年时代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一不是大志向在督促他们向着成功的道路前进。秦朝末年,朝廷赋役繁重,天灾连年不断,百姓生活困苦。阳城(今河南登封阳城)地区有个叫陈胜的年轻人,因家里穷吃不起饭,他就给有钱人家当雇工。当雇工的日子特别辛苦,每天拼尽力气做最累最脏的活,得到的是仅能温饱的食物。陈胜不甘心受人奴役,他渴望改变这种苦日子,同时也非常同情其他的雇工。有一天,陈胜和其他的雇工在田间休息,陈胜说:“我们不能老是过这种苦日子,以后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块吃苦受累的穷兄弟。”陈胜说完,其他的雇工都笑了,他们

28、说:“咱们卖力气给人家种田,哪儿来的富贵?咱们生来就是穷苦命。”陈胜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贫苦农民习惯了贫困和被压迫的生活,习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因此一时无法接受陈胜的高远志向。同样是贫苦农民,陈胜对自己的贫贱地位愤恨不平,并产生了改变命运的想法,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道出了他的高远志向。这个远大的志向使得陈胜不再满足于现状,促使他在大泽乡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率领贫苦农民举行起义。起义军发展迅速,陈胜果断地做出了称王立国的决定,国号“张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称王立国,是陈胜“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志向的身体力行,也是推翻暴秦、解救天下穷苦百姓的需要。陈胜

29、举起了反秦的大旗,显示出了巨大的号召力,各地农民军、反秦势力纷纷揭竿而起,反秦起义的烈火终成燎原之势。王阳明号召别人树立远大的志向,他本人也是这样做的。王阳明幼年在私塾念书,他问老师:“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老师回答说:“读书考上进士就是一等重要之事。”王阳明听了老师的话后,不以为然,他反驳说:“考上进士恐怕不能算第一等事,而读书学做圣贤才是头等大事。”刚进入私塾没多久的王阳明,便立下了“成贤胜过入仕”这种大志向。有了这个大志向作为引导,王阳明读起书来就有了目标和重点,他开始关注圣人们的生平事迹,关注他们的箴言训导,一点点地武装自己的头脑。最终,王阳明的知识体系丰富起来,思想境界也获得提

30、升,在阅遍先贤著作、广收百家所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心学,成为后世敬仰的圣人。人生须立志,立志当高远。远大的志向并非是虚无缥缈的,在很多时候它能够变成攻克人生障碍的强大心灵武器,让你拥有更高远、更超然的视界,不断提升认知水平,最终获得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就。如果你想有一个充实完美的人生,就要将远大的志向当做人生的航标,因为只有远大的志向才会促使你不满足于现状、虚度光阴,也只有远大的志向才能帮助你去完成那些别人看似不能完成的事。眼睛只盯着脚下,就会看不到前方吾子未暇良知之致,而汲汲焉顾是之忧,此正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之弊也。王阳明司马迁曾经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过:“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句话的意思

31、是: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不躲避小的责备。的确,人生如棋,唯有把握大局,关注棋盘的走向,不被一两个棋子所牵绊,这样才能赢得整盘棋局的胜利。很多人的成功也是如此,他们往往牢牢掌控着大局,却不去苛求细节。这是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如果过分拘泥于细节,就会失去对大局的控制,让“大局”跌入“小局”,得不偿失。过分拘泥于细节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害处呢?王阳明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吾子未暇良知之致,而汲汲焉顾是之忧,此正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之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还没有去致良知,却纠结于一些小事情,这就是把难以理解的东西作为学问的弊端。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平常人也能够像圣人一样明白“致良

32、知”这个大道理,但是我们经常拘泥于一些细节问题,往往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在“致良知”的道路上无法前进,导致最后无法真正地做到“致良知”,这就是圣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学之弊也”,王阳明通过这句话批评了那些因小失大的做法,同时,他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用功到精细之处,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并非是刻意的,如果将细节主观地当做自己攻克的目标,这种近乎病态的执著就会变为阻挡其成功的障碍。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大事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大气磅礴。因为他们做事保持着一种随意的状态,眼光一直盯着前方,这样才能无所羁绊地持续前进,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在东非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种个头很小的吸血蝙蝠,它们主要

33、吸食野马的血液,可以说是草原野马的天敌。之所以说吸血蝙蝠是草原野马的天敌,绝不仅仅是指它们吸食野马的血液,而是说它们能够威胁到野马的生命。小小的吸血蝙蝠,有什么本事可以杀死野马呢?原来,吸血蝙蝠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们很难被驱赶,一旦吸附在马腿上,无论野马怎样跳跃,都不会被甩下来。众所周知,野马是一种脾气暴躁的生物,当吸血蝙蝠吸附在它们的身体上时,由于无法容忍这种事情,它们就会暴怒和狂奔,当吸血蝙蝠吸饱了血离开的时候,野马也已经累得奄奄一息了,大多数因为体力耗尽、心力衰竭而死亡。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野马不是因为被蝙蝠吸血而死。其实,小小的吸血蝙蝠所吸取的血液只是野马身体中很少的一部分,真正导致野马死亡

34、的原因是:野马狂躁的性格使得它们失去理智,迷失了“大局观”,全身心拘泥在“有东西在我身上,这让我很不爽”这件事情上,因小失大,以致失去生命。小小的吸血蝙蝠可以杀死野马,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为了实现更远大的目标,就必须学会从大处着眼而适当地忽略一些小事,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关键问题,从而赢得主动权。曾国藩曾说:“每一个能做成大事的人都是能着眼大局的人,所以那些把目光紧盯在小事上的人最终只能得到蝇头小利。”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性格上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所以难免犯错误,但是这些缺陷无伤大雅,只要能不耽误事情的整体进度照样可以克服一切难题。王阳明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35、我们之所以给他如此响亮的称号,不单纯是因为他的名气大、学问大,更是因为他的气度大、格局大。比如,他在钻研儒、佛、道三家学问的时候,从不会咬文嚼字、断章取义,而是吸取其中的精髓思想与核心要点为心学所用,因此他才能做到既钟情于某一门学问又能包容百家思想,这种态度正是源于他不过分拘泥于细节的思维方式。从更深的层面去探讨王阳明对细节的态度,可以发现:只要人们的内心遵循了天理,那么人和人、物和物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是可以包容的。由此去品评心学也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门学问能不能发扬光大,不仅在于它本身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在于它的包容性和调和性。一个不能求同存异、抓大放小的学问,不会被更多的人接受。人的精力有

36、限,世事却又纷杂,每天沉浸在细节上的话,很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就像哲学所说的那样,事物的矛盾有主次之分,“方向”、“大局”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细节”是次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这样就很容易明白了,做事情时,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大局”上,因为这决定了我们做事情是否成功;不要拘泥于“细节”,白白浪费精力,做舍本逐末的事情。持之以恒,终有所成 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王阳明一只沉于水中的河蚌,坚持不懈地用沙粒磨砺自己,最终孕育出了绝美的珍珠;一块生铁,坚持以烈火灼烧身躯,终于铸就成了一把锋利的宝剑;许多成功人士,正是有

37、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让原本平凡的人生变成了传奇。豪言壮语只能让人热血沸腾,却不能促使一个人以厚积薄发的姿态去实现理想。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让人披荆斩棘,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关于持之以恒这个话题,一生以“致良知”为目标的王阳明有自己的观点:“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这段话的意思是:当已达到能分辨清楚、思考慎密,问得已详细,已学会了,还精进不已,持续不断地用功,这才能叫做笃行(切实地践行)。比如说,学生学会一个数学公式后,尽管他已经对这个公式理解透彻,可是如果他不继续用这个公式去解题,多加练习的话,那么他就无法彻底地掌握这个公式,也就谈不上“笃

38、行”了。王阳明的这番话,核心要点正是落在了“笃行”二字上,而“笃行”就是做事坚持到底,这也是现在很多人缺乏的持之以恒的决心和行动。凡事,尤其是自己选择了的事,务必要“笃行”,而不是今天去猎奇,后天去冒险或者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做事,否则,再简单的事,不能持续用功地付诸行动,都有可能与原本近在咫尺的成功失之交臂。清朝初年,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史学家名叫万斯同,他参与并编纂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书合集二十四史,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能够参与完成如此鸿篇巨制的万斯同,小时候却是一个顽皮不堪的孩子。由于他少年时期贪玩过度,结果在客人面前丢尽了面子,最后遭到大家的一致批评。万斯同一气之下,竟然

39、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盛怒的父亲关进了书房。闲来无事,万斯同便翻开了书架上的书,他发现读书原来也挺有趣的,于是津津有味地看了下去。这一看,便是一年多。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万斯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无论在阅读中遇到多大的障碍和困惑都能坚持下来,而他这种手不释卷的精神也得到了父亲的赞赏。正是因为这种日积月累的勤学苦读,让万斯同逐渐成长为一个通晓历史熟知国学文化的著名学者。后来,在参与二十四史中明史的编修工作时,参加纂修的官员有五六十人,每篇初稿完成都要送到万斯同那里进行审查。万斯同每看完一篇稿子之后都会告诉编纂者:翻开哪一本书中的哪一卷哪一页,哪件事情需要进行补充说明。结果人们找到书

40、中的位置后,发现竟然完全正确。对史书掌握到如此烂熟于心的地步,让万斯同成为了后代学者十分敬仰的人物。读书是一件很枯燥很乏味的事情,然而,万斯同却能深入地钻研进去,从一本书到十本书,从十本书到一屋子书,直至将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印刻在心中这种漫长而辛苦的积累,终于让他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成为一个有资格去总结和品评历史的人。试想一下,如果万斯同只看了几本书就觉得自己有了可以炫耀的资本,或者是读了不少书却仅仅是走马观花的话,那么他写出来的东西必然是一钱不值,更何谈指挥和批阅别的纂编者整理的资料呢?王阳明提倡“笃行”,而他本人也的确是一个凡事都能用心用到骨髓中的人。无论对儒学、道学、佛学还是军事、辞章,他都

41、有一种不行到尽头不言放弃的精神。正是有了这种持之以恒的心态,王阳明的悟道才比很多人更加深刻和高远,一个很平常的事物或现象都能被他解读出非同寻常的意义。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心学中所说的“致良知”,就是让人从对外物的注意力而转移到对内心的注意力,而“致”的含义就是让人不断地去感悟内心深处。感受得越深,一个人对自己的才能认识得更加深刻。这种对悟心的坚持,就成为对万事万物的坚持。当今社会,人心浮躁,很多人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证明自己的价值。于是,就诞生了恋爱速成、学业速成、事业速成等急功近利的事情,结果造成了人们对很多事情都是浅尝辄止,尝到一点甜头或者得到一点好处就

42、拂袖而去。事实上,这种看似高明的做事和处世法则,让很多自以为是的人失去了与成功“亲密接触”的机会,最终一无所获。如何坚守自己的志向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阳明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说过:“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志向,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台阶,也是一个人攀上顶峰的垫脚石,更是一个人前进方向的指南针;一个人若是没有了志向,就像雄鹰没有了翅膀一样,无法自由地翱翔于天空。我们要想成功,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自己的志向。制定志向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坚守这个志向走下去。明代伟大的心学专家王阳明关于如何坚守志向,就有他自己的看法

43、,他认为“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阳明大师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坚守志向就如同他心痛一样,一心都在疼痛的感觉上,哪里还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呢?由此可见,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坚守自己的志向,就像对待自己的心痛一样,要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上面,不能兼顾其他任何事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让自身的智慧发挥作用,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志向。可能会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坚守志向就像心痛一样让人痛苦,那我们换个容易实现的志向不就好了?为什么要死守着一个志向不放呢?如果一个人经常变换自己的志向,就会变成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的人。如果我们今天

44、做这个,明天做那个,丝毫没有定性可言,这样,又怎么会取得成功呢?其实,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意志已经非常不坚定了,经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弃自己坚守的理想。这也是为什么人们经常抱怨自己不得志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倒霉”,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坚守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我们就会发现,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志向而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人。试问,这些成功人士在坚持理想的过程中就不痛苦、不挣扎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就轻易地放弃自己坚守的志向,而是咬牙坚持了下去。“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个人如若想取得成功,就一定得经受比别人更多的磨难,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同

45、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经常变换我们的志向、道路,不懂得坚持不懈的道理,我们就永远不会成功。东汉时候的著名政治家孙敬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他每天都会把自己关在家里一刻不停地读书。他经常从早晨读到夜晚,甚至为此而废寝忘食。有一次,他读书时不停地打瞌睡,担心影响自己学习,于是就找出一根绳子,把绳子的一头牢牢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这样,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把头皮扯痛了,这样他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战国时期的苏秦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苏秦年轻时,由于学问不高,曾到好多地方做事但不受重视。为此,家人对他也很冷淡,都瞧不起他。这对苏秦的刺激很大,让他下定决心,开始

46、发奋读书。由于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所以会疲劳打盹、想睡觉。于是,苏秦就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时,苏秦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的疼痛会使苏秦清醒过来,继续努力读书。最终,苏秦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政治家。孙敬和苏秦的故事就是在我国流传已久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我们在佩服古人勤奋好学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孙敬和苏秦都是意志坚定的人,他们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志向而坚持不懈的努力。有时候,人的意志比那些看似无敌的客观物质力量更具有威力。我国伟大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先生说过:“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坚守自己的志向和信念,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都要忍受住,只要厄运打

47、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的乌云。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对王阳明的管教从小就非常严厉。年幼的王阳明每天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习武修身,非常辛苦。那个时候的王阳明非常喜欢下棋,经常因为沉迷于下棋而耽误了功课,父亲王华为此很是伤脑筋。终于有一次,王阳明又因为下棋而忘了去学习,这惹恼了他的父亲,其父一气之下将他的象棋扔进了河里。父亲王华的这一行为对当时的王阳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年仅 12 岁的他自此开始认真学习,还写了一首诗来寄托自己的志向:“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幼时的王阳明常以诸葛亮

48、自喻,渴望能够像诸葛亮一样做出一番事业。为此,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也取得了重大的收获。王阳明不仅经史子集、骑射兵法都日趋精通,还可以上马治军、下马治民,以文官之职掌管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最终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人。有人曾经说过:“一生俯首拜阳明。”王阳明的一生,就是为了自己的志向而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一生。这也是无数后人尊重他、钦佩他的原因。作为普通人,我们虽然达不到阳明大师的高度,但我们可以学习他那种坚守志向的精神。对自己的志向要有持之不懈的信心和勇气,这样才能让自己取得成功,让自己的人生有存在的价值。阳明大师的处世哲学 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

49、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把握当下才是立命之本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王阳明有修为的法师,在读书冥想之前,要先吃粥饭才能有力气悟道求索;功力深厚的画师,在挥毫泼墨之前,要先研磨铺纸才能画出惊世的作品。无论有多么高远的志向摆在前方,当下的点滴小事却是通往康庄大道的必经之路。一碗粥,一盒墨,便是人生修为的始发站,没有这眼前事的成就,人便不会有立命安身的根基,所谓梦想更是无从谈起。曾经有朋友问王阳明:“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意思是:在他内心有了私心杂念的时候,心里虽然能够意识到,可总是不能将这些私欲去除。听了朋友的话,王阳明对他说:“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这句话的意思是:私心杂念刚开始萌动的时候,恰恰是彻底革除之良机,而当下就能立刻把这种私欲消除,这才是人生立命的真功夫。比如说,一个人想要戒烟,那么就要立刻执行这个想法,如果只是想想而迟迟不见行动的话,那将永远也无法戒烟。朋友意识到了私心杂念的存在,可是他却没有展开行动去消灭它。王阳明就告诫他,做事情要知行合一,既然已经有了这个想法,那么就要立刻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