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摇 篮 曲教材分析:勃拉姆斯的这首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 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爱。这首歌曲虽为 3/4 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化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语义。教学目标: 1、 通过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类型的摇篮曲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应用各种手段查找知识的能力。 2、 通过对摇篮曲的演唱,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想象歌曲的意境,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好歌曲。 3、通过聆听各种
2、类型的摇篮曲 ,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得到结论,得出各类摇篮曲的特点。教学重点: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想象歌曲的意境,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好歌曲。教学难点:2分析综合中外摇篮曲的异同 。教学方法:情境法 启发法 听唱法 才能展示法 探索实践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电子琴教学过程:一、导入对比感受两种不同风格的乐曲引入新歌:老师这里有两首乐曲,不知道选哪一首能让小朋友安静下来,并安然入睡,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下吧!A、先播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片断。B、播放勃拉姆斯摇篮曲。师:两首乐曲听完了,你选择哪首?请说说原因生回答。师纠正补充师:这
3、两首乐曲给大家带来了不同的感受。第一首乐曲听起来强劲有力,令人振奋给人一种行进的感觉,这是进行曲的特点。第二首乐曲听起来轻柔舒缓,优美抒情给人一种动荡摇晃的感觉,这就是摇篮曲的特点。摇篮曲是妈妈唱给小宝宝,哄小宝宝睡觉的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乐曲就叫摇篮曲。二、新课教学1、师弹琴范唱歌曲摇篮曲。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这是一首母亲哄宝宝入睡时唱的歌曲,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亲切祝福。2、介绍摇篮曲的作者勃拉姆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欧洲浪漫乐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巴赫、贝多芬齐名,被称作“德国三 B”。勃拉姆斯 13 岁就为生活而奔波。20 岁到各地
4、演出,结识了李斯特、舒曼等艺术家。舒曼称他为“有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1862 年,他迁居维也纳,担任合唱指导、乐队指挥。勃拉姆斯一生写有大量作品。其中,有四部交响曲,多部协奏曲及管弦乐曲等。3、欣赏歌曲,进一步熟悉歌曲旋律。4、视唱歌谱。(提醒学生注意开头的第三拍起音,着重练习。)5、用 lu 练唱,教师示范并提示,唱八度大跳音程时喉头要稳定,用气息支持声音,气息控制平稳,声音连贯、柔和,保持高位置共鸣。6、加入歌词来演唱。思考问题: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才能表现歌曲的情感。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声音轻柔优美,语气安详平稳。7、跟录音伴奏完整演唱歌曲。三、创作与表演1、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可利用教
5、室内资源自编自导进行演唱4排练,教师负责音响播放及侧面观察、引导。2、分组汇报演出,学生相互欣赏评价。四、拓展与探究欣赏中国的摇篮曲 。讨论:比较二首歌曲的异同。不同是前者直接抒发感情,后者通过环境描述含蓄地表达感情。相同是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摇摆的节奏。总结:摇篮曲是一种音乐体裁。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安宁、亲切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通过本课,我们了解了摇篮曲的演唱情绪与方法,体会到了勃拉姆斯这首摇篮曲的风格,我们被勃拉姆斯所做的这首细腻的歌曲所打动,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回去后,大家可以查找还有多少首摇篮曲,不妨找出来做做比较,看看他们的曲风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