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卷第3期 2010年8月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0L 8 No3 Aug,2010 从“职业生涯要求“到“生命人文关怀“ 后医学时代的继续医学教育刍议 叶丹菲 (桂林医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学新目的的形成,对继续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继续医学教育应该从满足各级医护 人员、医务工作者“职业生涯要求”的应然目的,上升到对人类个体“生命人文关怀”的实然境界。在后医学时代,继续医学教 育除了跟上医学发展趋势,补充和更新医学新知识
2、、新技术、新方法的教育外,更应强化及引入医学新理念的教育,使广大医 护人员、医务工作者成为新型的医务工作者。 【关键词】后医学时代;医学继续教育;职业生涯要求;生命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16(2010)03001003 现代医学高新技术发展至20世纪末,在越来 越细化的微观层面改变着人类自古以来对生命疾 病、痛苦和死亡的看法,改变着社会提供医疗方式 的同时,却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恐惧医院、害怕医疗 行为。我们不禁生发考虑:医学的终极价值是什 么?围绕这一问题,医学界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急 切呼唤医学需要新的转向,定义了医学新目的:预 防疾病和损伤
3、,促进和维持健康;解除由病灾引起 的疼痛和疾苦;照料和治愈有病的人,照料那些不 能治愈的人;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_】 重新审 视一下医学新目的,我们就应考虑以下问题:应该 如何培养、培训医生以更好地服务于这些医学新目 的?毫无疑问,医生的培养与培训是通过系统的医 学教育体系来进行的,要保证医学新目的继续下 去,医学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现有的继续医学教育体系可分为三种类型:第 一种是补足型教育(也可称为夯实型教育),第二 种是提升型教育(培训),第三种是科研型教育。 这三种类型是密切联系、呈阶梯式上升的“金字 塔”式的教育,其中处于基础地位的补足型教育 尤显重要。 【收稿日期】20100
4、410 【作者简介】叶丹菲,女,1978年生,广西梧州人,讲师,文学硕士。 10 一、职业生涯要求:继续医学教育的应然目的 医学新目的的转变与医学新模式的形成,意味 着对医疗行为与医疗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学教育部门(如卫校)等 的医护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的学历水平、知识水平和 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且参差不齐,这些现实是与医学 新目的不相适应的。“谢维和、李雪莲于1998年对 37所高校来自大、中城市和乡(镇)的一年级学 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中城市学生接受高等 教育的机会是乡(镇)学生的395倍;2004年谢 作等人调查城镇居民的高等院校入学机会是乡村居 民的189倍。
5、”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 到“大众化”的进程使城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 会的差距比例从395倍下降到189倍,但仍然存 在不小的差距。同时,医疗高新技术的进步可谓日 新月异,突飞猛进。各种抗生素的开发与应用使疾 病和疼痛得到了有效的医治;心电图、超声诊断、 CT、核磁共振等医用电子仪器和无创性影像诊断 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使医疗检查与诊断更精 确化、细密化;人体基因组等遗传信息的诊察使人 类平均寿命显著延长。诚然,继续医学教育必须将 医学伦理 这些在过去70多年时间中呈指数增长的医学新知 识、新技术、新方法,传授给基层的医护人员、医 务工作者,这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权利;另一方 面,正
6、由于医学知识、技术、方法、理念更新速度 加快,基层医护人员、医务工作者更有义务在职业 生涯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跟上医学发展的脚步, 成为新型的医务工作者。 但是,现代医学高新技术的进步无疑是一把双 刃剑。当“医学(技术)越是具有直接左右人的 生命的力量,医生如何运用它就越成为大问题。 当科学(技术)之光照在人的生命之上时, 人的生命自身就成了与医生的精神交流断绝的客 体。这当然就引起了人类生命的物质化”。 具 有讽刺意味的是,人类在享受着现代医疗高新技术 能治愈更多疾病,消灭更多传染病,延长更多人生 命等福利时,却越来越感受不到医学对人性的热量 与温度,日益被医学高新技术异化为“庖丁”刀 下的
7、那头“牛”。我们应该思考面对已具备一定临 床实践的基层医护人员、医务工作者的继续医学教 育,除了对其进行医学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 教育外,是否应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与引导? 二、生命人文关怀:继续医学教育的实然境界 现代医学逐步失去了其最初的人性关爱价值, 而当人类社会不自觉地迈人后医学时代后, 审视 现代医学发展时,已开始认识到“医学以人、人 的生命、人的健康为对象,其本质为人性化的 医疗。是奠基于人文、哲学及科学的学问。医学 教育以培养良医为目标,除了科学教育及技术训练 之外,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医学的人文、哲学层面, 确立价值观、伦理观及生命哲学观”。 继续医学 教育在面对已具备临床实践的
8、基层医护人员和医务 工作者等教育对象时,更应强化具备生命人文关怀 的医学新知识、新理念的传授,将唯技术论的医学 价值取向还原到“以人为本”的医学价值基点 上来。 1医疗技术手段的新选择。医学技术的应用 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我们不应否认,医疗高新技 术确实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试管婴儿等生殖辅助技 术让不孕不育者实现了为人父母的梦想;器官移植 技术把许多人从濒临死亡的悬崖边拉了回来;基因 治疗开辟了治疗人类疾病的新途径。但不管医学高 新技术如何高蹈前进、飞速发展,它所关注的焦点 及服务的最终对象始终应该是“人”,是罹患疾 病、忍受疼痛的“人”,而不是“病”。技术除了 医学伦理 考虑通过缓解疼痛、消灭
9、疾病等方法延长人类生命 这个命题之外,更需要考量与实现的是,若无法消 灭疾病、延长个体生命的长度时,如何能让患病的 人在被迫的“与病共处”的生命阶段内更好地生 活,以提高个体生命的宽度。正如临床实践上的器 官移植手术,自第一次成功进行肾移植和骨移植的 美国医生约瑟夫穆瑞和唐尔托马斯于1990年 获诺贝尔医学奖以来,器官移植手术在全世界范围 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获得了世人的公认。在我 国,其发展极其迅速,“据统计,我国肾移植数量 仅次于美国”。 然而,在这项技术下暂时重获生 命的“很多患者因为排斥反应而存活时间不长。 同时,接受移植的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导致 患恶性肿瘤的几率增加,使生命质
10、量下降”。 现 实生活里更是有不少接受了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 “因(新)技术致贫”。一位23岁的年轻患者在成 功接受完肝移植手术后却写了一封申请安乐死的 信:“感谢医院为我成功地实现了肝移植,这可是 我盼望许久的。可随着身体一天天的恢复,才知道 手术成功只是得到了生的希望,如没有巨额资金作 保障,成功的手术对我而言则没有任何意义思 其再三,我恳请医院再帮我一次让我安乐地离 开这个可爱可恨的人世间。”L8 医学高新技术有其 一定的适用范围,但新的,是否完全就是好的呢? 继续医学教育应引入和强化医疗技术的选择性与适 当性方面的教育。 2医疗技术手段的新融合。医学愈是进步, 涌现的高新技术愈是增多,医
11、学愈是有能力对生命 进行更大的干预,就愈要关心和重视医学的人文 性。继续医学教育需要引导学生探索人性化的、多 元化的医疗技术手段与方法,并通过自身的l临床实 践运用至具体的微观的患者身上。 患者说: “大夫,你只是在观察,而我在体 验。” 乳腺癌保乳治疗观念的变化正是反映了人 类对医疗高新技术手段的再认识。对女性乳房疾病 患者的治疗,不再仅仅满足于以观察者的视角,采 用“割光(手术)”、“毒光(化疗)”、“烧光(放 疗)”等“三光”手段把机体内的癌细胞全部消灭 殆尽,更是时时以体验者的姿态,感受着生理性征 消失后女性患者内心深深的自卑感及社会里同性间 隐约的不认同感,从而采用微创或无创疗法,尽
12、力 减少医疗技术对机体的损伤,保持生命体内心的心 理认同感,满足患者对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追 求。医疗技术、医学、医生,不应该只是一个观察 者,更应该成为与患者一位的体验者。特别在对于 晚期癌症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当一切的医疗高新技 术手段在面对肿块都无力回天时,我们是否还应该 以消灭疾病为旨归呢?对抗病毒的手术会造成患者 机体的破损,过度的放疗、化疗不仅使机体正常组 织加速衰竭,身心备受折磨,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经 济和精神压力等等。对大多数晚期癌症患者而言, 与其在沉重的经济负担、极度恐惧的精神压力和备 受折磨的疼痛中等待死亡的降临,安详而平静地离 去,维护作为病人最后做人的尊严,可能便是他们
13、在世界上所能够享有的最后一点幸福和快乐了。因 此,临床医学界对此类危重病人、晚期癌症患者提 出了“姑息治疗”的理念 ,探索延长机体生命 与提高生命体生活质量相结合的方法。这正是医疗 技术手段人性化、多元化的体现及技术医学的 进步。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是针对病毒而开 发与应用的,临床上用药是希望它能缓解疼痛、消 灭病菌从而达到治愈疾病。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几乎每种药品说明书上都有以下类似的文字(以 感冒灵胶囊为例):“不良反应可见困倦、嗜 睡、口渴、虚弱感;偶见皮疹、荨麻疹、药热及粒 细胞减少;长期大量用药会导致肝肾功能异常。” 也就是说药在消灭某一部分病菌时也会对体内某一 部分正常的
14、细胞带来伤害,造成损毁。那么,为了 能让被药损毁的细胞恢复正常运作,是不是又得开 始吃药了呢?如此循环往复,是否就落入一种恶性 的循环,使我们原本正常的机体由此变得脆弱不 堪,千疮百孔?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92万人死 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抗生素造成的23以上。 】1 13本一病理学家在尸体解剖时发现,大约12的死 者,其死亡原因与药物毒副作用有关。_】 人类与病 毒细菌进行着漫长而艰苦的赛跑,不断地研制、开 发、应用新药以抗击病菌,但似乎永远挡不住病菌 追赶的脚步。进人2l世纪后,原本已被消灭的传 染病又死灰复燃,如手足口病、禽流感病毒等。一 些病毒基因更发生变异,产生耐药性,不断挑战着 人类
15、医学的进步。面对依然来势汹汹的病毒,是否 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获得人体自身的自愈力与 免疫力?在治疗高热、控制体温中,除了药疗,还 有其他许多疗法可以综合,如药浴疗法、针刺与穴 位注射、滴鼻方法、灌肠疗法、雾化吸人法,等 等。 如果仅仅运用药物进行调节,无疑会给已处 于失衡状态的机体带来不必要的损伤。因此,采取 12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自 身的免疫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病菌对机 体的入侵。中医学秉持的辨证施治理念正反映了这 样的医学理念:不一定必须直接消灭病毒,而是使 机体与病毒达到一种彼此间和平共处的平衡状态 “与病共处”。 继续医学教育是帮助在职医护人员、医
16、务工作 者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也 是在职医护人员、医务工作者作为主体自觉、主动 投入医学发展新趋势,实现医学进步的能动过程。 完成并突破了“技术型职业生涯要求”的继续医 学教育,就能更好地实现临床医学技术革新与生命 人文关怀的融合。“职业生涯要求”与“生命人文 关怀”二者有机结合的继续医学教育,是临床医 学界、医学教育者与所有人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Hastings CenterThe goals ofmedicine setting,删priorities Special SupplementJHastings Center Report,1996:(1l一 12
17、):s9 2樊明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研究J教 育科学,2008,(2):6367 3英J汤比因,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荀春生, 朱继征,陈国梁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9496 4梁浩材新公共卫生与后医学时代J医学与哲学, 200526(10):l2 5谢博生医学人文价值M台北:金名图书有限公司。 2000:7 6赵美娟看与思的方式:在意会与言传之间医学人 文困境与反思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 29(7):19 7亦凡器官移植走过20年N环球时报,20050104 (04) 8金鑫不堪治疗费昂贵,妙龄女举牌申请“安乐死”N 北京青年报,200311
18、18(07) 9王一方医学是科学吗(医学人文对话录)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o8:13 10田晓山,周宏灏,胡春宏,等姑息治疗与临终关怀中的 人文精神有感于晚期癌症患者的救治现状J中 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5O51,55 11昊琪,张存悌自然疗法大势所趋大自然治病,医 生只是助手N健康报,20030704(02) 12佚名西医既在治病又在致病EBOL(200805 07)http:bichumblogsohueom8667944htm1 13彭胜权中医药治疗病毒性感染性疾病的优势和特色 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5):338 (下转第18页) 医学伦理 史、
19、查体和制订诊治方案;引导实习学生及时查出 自己不足、发现他人的优点,提高善解人意能力 互相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医学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它的服务对象是人, 所以,加强实习学生的EQ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建 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医学生只有既学会知 识,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面对形形色色的患 者。医学又是一个高精专业,在科研与创新中尤为 需要团队精神。因此,在临床实习中,应注意引导 实习学生学习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认识 到宽容合作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是当今和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严于律 己、宽以待人,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为今后 立足社会打好基础。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
20、断深化,竞争日益激烈。面 对危重病情、复杂多变的患者及复杂的人际关系, 医生需要更高的EQ,才能理智处事,快速、准确 的决策,沟通、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 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巧嫒,王家骥医学生应注重医患关系的意识培养 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3(1):3233 2Thorndike,ELIntelligenee and its Harpers Maga zinc,1920,(14o):227235 3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EQ)M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649 4周彦兵生命科学与情商教育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22(2):8384 EQ Cu
21、ltivation in the Graduation Practice of Neurology Min Lianqiu &Fang Boyan &Jin Xiangqiu &Liu Xuewen &Liu Chang & Jia Yujie &Tian Buxian &Sui Rubo &Min Heming2 (1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Jinzhou Liaoning,121001; 2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Jinzhou Liaoning,12100
22、2) Abstract:Tradi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only focuses on training students in intellectual,but neglecting their EQTherefore,clinical teachers and internal doctors should change the conception,and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EQ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medical studentsIt could improve the abilit
23、y of self-awareness and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Us,enhance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fight against setbacks,and form the spirit of unity and cooperationAnd then they will become qualified physicians Key words:neurology,graduation practice,EQ 责任编辑:文剑 -0litlit-It-6- (上接第12页) From Workli
24、fe Requirements to Human Solicitude for Life On the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of Post Medicine Era Ye Danfei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541004) Abstract:The Shih of medical pattern and the forming of new medical goals have proposed new demands for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The co
25、ntinuing education must rise from the goals of meeting the work-life require ments of medical staff at all levels to the practical stage of human solicitude for lifeIn the post medicine era,the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besides following up with the medical development虹_end and supplementing and u
26、p dating the education of new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and methods,should consolidate and impothe education of new medical philosophy to help the medical staff become the new medical workers Key words:post medicine era,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worklife requirements,human solicitude for life 责任编辑:文剑 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