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经区域源远流长的伊通河,是长春平原上的千年古流,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它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德惠市、农安县,在农安县靠山镇汇入饮马河,全长 342.5 公里,被两岸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母亲河。河流源头伊通河上游有两个源头,一条支流。东源在省城南 100 公里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的老道洞附近,由渗出的泉水集流而成,向西流经大酱缸、板石庙、寿山屯至营城子与西源汇合;西源则出于东丰县磨盘山西北石碑岭通称小伊通河,流向由南而北,其下游一段成为伊通与东丰两县的界河。主要支流为伊丹河,发源于伊通县河源乡流沙林夹槽子屯和苇塘沟,越过二道乡石门水库,流约百里,
2、在朝阳区乐山镇南与 1933 年为种植水稻而开辟的新开河汇流进入伊通河。流经伊通、长春、农安注入饮马河。随后饮马河注入第二松花江。伊通河从源头至营城子一段,穿行山谷之间,河床较深,水清流急,经常爆发山洪。过营城子后进入山间平川地带,有杂木河、西苇河等先后流入,流速渐减,河谷渐宽。出县城后接纳了干沟子河、双庙子河等支流。河道进入平原地带,河谷宽阔,流量渐增。历史地位伊通河为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大河。古时的伊通河水面宽广,平时可载三丈五尺的大船。清康熙年间,在反击沙俄入侵的雅克萨大会战中,她为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壮举谱写了光辉篇章。康熙帝下令南北延长伊通河道,沟通松花江和辽河;为确保雅克萨大会战的胜利,
3、下令在古吉林城造船百艘,每艘体长 7.3 丈,宽 6 尺,船腰宽 9.8 尺,后身宽 6.6 尺,每艘装粮 200 石,船上载有土炮,每艘船可运兵 135 人。在以后的 1681 年至 1690 年间,由大小运输船组成的粮草辎重船队,以威武的长龙阵式浩浩荡荡地穿过伊通河,经古伊通边门再向黑龙江瑷珲城进发,为前线提供粮食辎重,为确保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古伊通河也因此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伊通河就是一条重要的运粮黄金水道。顺治十二年(1658 年),东辽河上游赫尔苏驿东北秦家屯附近,是叶赫河、东辽河域粮食的集中地,一批批的蒙古马队将粮食运到乌苏城(即今伊通
4、县城)河口和柳条边伊通边门。那时,每年春日,冰消雪化,开江开河之日,伊通河口人流车马络绎不绝。由于水陆交通的发展,伊通河流域的经济空前繁荣。清光绪八年(1882 年),清政府在伊通河渡口设立了州城。渡口附近的“箭亭子”不仅是闻名遐迩的商贾云集之地,亦是满族人习武、比箭的场所,繁盛一时,有“十个营城子,不如一个箭亭子”之说。伊通河水最盛时,当在清同治年间,据满洲地志记载,1868 年(同治七年)“伊通河中游河幅三丁(即河宽 327 米),水深一丈,沿河两岸林密如壁,水清见底;游鱼如梭”。而在下游的农安县伊通河沿岸,据民国初期县署文件记载:伊通河两岸从亮衣门到嗽叭营子,长 200 里,宽里许,每年
5、夏季,水清柳绿,鸟语花香,景致宜人。作为千年运粮古道,伊通河不仅在东北运输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也汇集了有清以来东北重要的人文景观。明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中,有叶赫和辉发两部发祥地在伊通河畔的璋地。“璋”,满语,意为两山间的狭隘地带;伊通河上游东西连接吉林西围场和盛京围场的一部分阿木巴克围场,是过去供朝廷打猎的地方,如今围场边缘残存边墙,场内留有封堆、烽台、老营房等遗迹和时见飞禽走兽出没的生态环境;横跨伊通河有东北大御路和东北柳条边。大御路又称“大御道”,是 1681 年(康熙二十年)清廷开设的一条由京师(北京)皇华驿经盛京(沈阳)至吉林乌拉的驿道,专为传递皇帝圣旨及官文用。其间设驿站 3
6、7 处。东北大御路及驿站反映了清廷交通文化及习俗,是伊通河流域重要的旅游景观。兴建水库历史上的伊通河有过她的光荣与自豪,也有过痛苦与哀伤。在近代史上,每至雨季,大水泛滥十数里,周围田地和村舍均遭水害,给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痛苦。进入 20 世纪 30 年代后,由于年久淤塞,水土流失,加上 1939 年末,“京大”(注:指伪新京至大安)铁路通车后,伊通河的水运作用大幅度降低,那时在她上面行驶的,主要为帆船,而不再是大船,长途水运也黯然失色,而由区域性水运取而代之。解放后,伊通河获得了新生。1988 年在她的上游兴建了太平池水库和新立城水库,不但保证了市民生活用水,也大大增强了伊通河的防洪抗洪能力
7、,但由于受上游水库的限制,伊通河从此基本断流。河流治理近年来,由于人口猛增,粗放式农业无限发展,林地几乎变为旱田,沼泽地全部变为水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在长春以南,伊通河主流和支流上修建塘坝水库,使涵养水源的资源严重匮乏,伊通河再没有了往日迷人的风采。欣悉长春市投资 3 亿元打扮母亲河,我打心眼儿里高兴,拯救母亲河开始行动了。但是,仅长春市治理伊通河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对长春区段的伊通河治理有了大的动作,省城南 100 公里的源头区怎么办?省城下游直至农安靠山的伊通河入江口区域又怎么办?近几年我十余次考察了全流域的伊通河,发现伊通河的两个主要源头,一个支流源头,林木已砍伐殆尽,
8、近年又雪上加霜盲目采集建筑砂石,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伊通河最重要的支流伊丹河,每年都有数千万立方米的土塌入河道,越来越宽的河道拱卫着一线浅浅的水流。全流域治理伊通河,特别是保护、培养和开发伊通河源头至长春段,势在必行。重塑辉煌重塑伊通河的辉煌,应从三个源头开始,全面退耕还林,对源头区实行局部封禁。源头至省城 100 公里,立即停止盲目采集砂石,疏浚河道;两岸各 500 米全部退耕还林,大面积栽种以柳树为主的林木,依托当年皇家围场的资源优势,在林中建起各种动、植物试验场地。伊通河流域文化历史厚重,全流域治理伊通河是一项立体工程。在技术治理伊通河的同时,要兼治伊通河两岸人文景观。如著名的“七星落地”
9、伊通火山群,要建立旅游专线;要恢复横跨伊通河的东北大御路大孤山驿站和建于康熙年间的伊巴丹大戏楼。同时,要重建柳条边伊通边门。二是提高认识,痛下决心,尽快立项,投入施工。第一,退耕还林还水,建议从上游各发源地开始,河两岸各 500 米栽种以柳树为主的林木,实行封闭管理,相信 30 年左右,伊通河将重现天蓝野碧、水清鱼翔的自然景象。第二,上游(新立城水库以上)要四减:减少水田地,减少农业用地,减少工业项目,减少伊通县人口,向长春移民。统筹上下游产业、人口布局,把伊通县建成生态农牧区。第三,坚决控制向伊通河排污,建立雨水与污水两个排放系统,建污水处理厂并保证正常运行。第四,制定修建长春市区绕城河规划
10、。其首尾与伊通河相接,形成循环流动水系。第五,是这项工程投资巨大,涉及长春、四平、辽源等市。要打破区域限制,由省里会同三家,联合组成伊通河全流域治理管委会,或将伊通河流域统一划归长春市,不再出现“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的现象,让河源河尾统归长春市管辖并治理。防洪工程伊通满族自治县位于我省中部,地处饮马河流域与东辽河流域分水岭,属长白山区和松辽平原过渡地带的低山丘陵区。伊通河发源于伊通满族自治县河源镇青顶山,流域面积 1108 平方公里,流经全县 4 个乡镇,汇入长春市新立城水库,属松花江水系,是长春市伊通河的母亲河。伊通镇是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伊通县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中心
11、,伊通河城市防洪工程保护城区面积 28.8 平方公里,保护常住人口 10.4 万人,流动人口 12.5 万元,保护耕地 1.2 万亩。 近年来,伊通河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伊通河的防洪能力大幅下降,特别是伊通河城区段堤防远远达不到 50 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每逢发生较大洪水,伊通河就泛滥成灾。2006 年 8 月 12 日,伊通遭遇特大洪水袭击,伊通河洪峰流量达到每秒 918 立方米,超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标准,城区段堤防 11 处决口,洪水进入城区,街道水深达到 1.5 米以上,水毁民房农田,城区内外交通中断、通讯失灵、水厂停水、学校停课、工厂停工,给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其直接经济损
12、失就达 3.3 亿元。2010 年 7 月 20 日,全县普降暴雨,伊通河最大洪峰流量达到 755 立方米/秒,伊通河发生了近百年一遇大洪水,沿河乡镇和伊通县城遭到洪水严重威胁,致使堤防决口,洪水进入城区,民房倒塌,农田水毁,城区内外交通中断,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其直接经济损失 6 亿多元。为彻底根治伊通河,解决百姓的后顾之优,建设生态文明富裕的民族文化强县,伊通县委县政府决定多方筹措资金,利用 23 年的时间,完成伊通河城区段治理,实施伊通河城市防洪工程,并成立了伊通河城市防洪工程指挥部。截止到 2011 年 7 月中旬,伊通河城防工程完成总投资 7350 万元,占计划投资8
13、0%,其中河道清淤已全部完成,堤防工程完成 1480 米,占计划的 49%。2 座强排站已完成泵房及出口洞身工程;两座液压升降坝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5 座排涵已完成 3 座,另外 2 座闸室、出口段已完成,码头工程已全部完成,现已达到防洪标准,可确保施工段安全度汛。按照进度计划及要求,未完部分将于今年 10 月末全部完工。中国吉林省中部的一条河流,为松花江正源支流饮马河的最大支流。古时称益退河、一秃河、易屯河、伊敦河,满语(肃慎语)意为“波涛汹涌的大河”。发源于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东南部的板石庙乡青顶山北麓,流经长春市、德惠市,在农安县靠山镇注入饮马河。全长 342 公里,流域面积 8440
14、平方公里。两岸地势低平,一般洪水期间河宽 70 米至 100 米,大洪水期河宽 110 米至3000 米。主要支流有新凯河、太平沟、新立沟。汛期经常泛滥成灾。最近一次具有破坏性的大规模洪水发生在 2010 年夏季 1。南北朝的时期,夫余族在河岸上修建了王城。清代康熙二十年(1682 年),清政府为抵御沙俄侵犯黑龙江流域,开通了伊通河航道,运输粮草辎重,伊通河把辽河与松花江、黑龙江连了起来。道光年间,伊通河河水大减,规模航运就此中断伊通河长春的母亲河伊通河的起源伊通河,古时称一秃河、易屯河、伊敦河,都是满语音译,意思是“洪大、汹涌”。伊通县最南端的河源乡(原板石庙乡)青顶山北麓是伊通河主流的发源
15、地。清朝时期的伊通河河宽水深,可以行驶“三丈五尺的大船”,“每船可装米六十石”,是一条真正汹涌、洪大的河。到了清道光年间,伊通河河水大减,规模航运就此中断。伊通河是饮马河的最大支流,流域面积为 8840 平方公里。其干流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区、农安县和德惠市。河长为 342.5 公里,其中 23 公里河段从长春市区流过,农安(德惠)境内为 209.0 公里、伊通县境内为 110.5 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54800 万立方米。位于中游的新立城水库是长春市区用水的重要水源。伊通河曾有过航运,后因水文状况改变,不再通航,但汛期经常泛滥成灾。从 1865 年到 1985 年的 120 年间,共发生了
16、洪涝灾害 38 次,其中对城区危害较大的有 5 次。流域内的气象与水文伊通河流域属于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其特点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少雨降温快,冬季干冷时间漫长。1 至 7 月气温呈递增趋势,7至 12 月为递减趋势。1 月份平均气温零下 17.2 摄氏度,低温极值达到零下39.8 摄氏度,11 月至次年 3 月为封冻期。7 月份平均气温 23 摄氏度,高温极值达到 39.5 摄氏度。4 月至 5 月多风,主导风向为西南风,盛行风向为西南和东北风,平均风速 3.9 米每秒,极端最大风速 30 米每秒,全年 7 级以上大风日为 40 天左右。年降水量为 369.9 至 667.9
17、 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 583.5 毫米。降水多集中在 6 至 9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80%。伊通河的变迁第一阶段: 第四纪晚期伊通河形成以来至 1958 年,为人类活动与自然状态共存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保持了河流的自然属性,人类活动对河流的自然属性影响不明显。第二阶段:1958 年至 1986 年,是伊通河受人工影响和大规模开发阶段,主要标志是以新立城水库的修建和上游植被的破坏为标志。新立城水库位于伊通河中上游,北距长春市 16 公里。新立城水库控制流域面积 1970 平方公里,年径流量 2.34 亿立方米,总库容 5.92 亿立方米,兴利库容 2.75 亿立方米,工程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1
18、958 年 7 月,新立城水库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60 年10 月,水库拦河坝、溢洪道、输水道三大主体工程竣工。1975 年 11 月,水电部全国防汛和水库安全会议将新立城水库列为全国重点险库之一。1983 年,吉林省水利厅指令吉林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承担保坝工程施工,同年 5 月开工,1987 年完工。第三阶段:从 1986 年起,伊通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与恢复阶段。1986 年 5月 24 日,长春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长春市伊通河综合治理规划。通过对河流护岸工程的生态设计与调控,使受损的两岸生态系统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及其景观格局,恢复河岸生态系统合理的内部结构、高效的系统
19、功能和协调的内在关系。2005 年 11 月 16 日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把伊通河生态工程作为民心工程和城市建设一号工程,坚持高水平规划、市场化动作,用新理念把水利、生态和美学有机统一起来,加快建设进度。今年我市将全面推进伊通河生态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将这项“民心工程”和“城市建设一号工程”建设成亲水、亲绿、亲民,集水利工程科学、环境工程科学、建筑园林美学于一体的精品工程。源远流长的伊通河,是松辽平原上的千年古流,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它发源于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德惠市、农安县,在农安县靠山乡汇入饮马河,全长 342.5 公里,被两岸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20、伊通河上游有两个源头,一条支流。东源在省城南 100 公里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的老道洞附近,由渗出的泉水集流而成,向西流经大酱缸、板石庙、寿山屯至营城子与西源汇合;西源则出于东丰县磨盘山西北石碑岭通称小伊通河,流向由南而北,其下游一段成为伊通与东丰两县的界河。主要支流为伊丹河,发源于伊通县河源乡流沙林夹槽子屯和苇塘沟,越过二道乡石门水库,流约百里,在朝阳区乐山镇南与 1933 年为种植水稻而开辟的新开河汇流进入伊通河。流经伊通、长春、农安注入第二松花江。伊通河从源头至营城子一段,穿行山谷之间,河床较深,水清流急,经常爆发山洪。过营城子后进入山间平川地带,有杂木河、西苇河等先后流入,流
21、速渐减,河谷渐宽。出县城后接纳了干沟子河、双庙子河等支流。河道进入平原地带,河谷宽阔,流量渐增。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伊通河就是一条重要的运粮黄金水道。顺治十二年(1658 年),东辽河上游赫尔苏驿东北秦家屯附近,是叶赫河、东辽河域粮食的集中地,一批批的蒙古马队将粮食运到乌苏城(即今伊通县城)河口和柳条边伊通边门。那时,每年春日,冰消雪化,开江开河之日,伊通河口人流车马络绎不绝。由于水陆交通的发展,伊通河流域的经济空前繁荣。清光绪八年(1882 年),清政府在伊通河渡口设立了州城。渡口附近的“箭亭子”不仅是闻名遐迩的商贾云集之地,亦是满族人习武、比箭的场所,繁盛一时,有“十个营城子,不如一
22、个箭亭子”之说。伊通河水最盛时,当在清同治年间,据满洲地志记载,1868 年(同治七年)“伊通河中游河幅三丁(即河宽 327 米),水深一丈,沿河两岸林密如壁,水清见底;游鱼如梭”。而在下游的农安县伊通河沿岸,据民国初期县署文件记载:伊通河两岸从亮衣门到嗽叭营子,长 200 里,宽里许,每年夏季,水清柳绿,鸟语花香,景致宜人。作为千年运粮古道,伊通河不仅在东北运输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也汇集了有清以来东北重要的人文景观。明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中,有叶赫和辉发两部发祥地在伊通河畔的璋地。“璋”,满语,意为两山间的狭隘地带;伊通河上游东西连接吉林西围场和盛京围场的一部分阿木巴克围场,是过去供朝
23、廷打猎的地方,如今围场边缘残存边墙,场内留有封堆、烽台、老营房等遗迹和时见飞禽走兽出没的生态环境;横跨伊通河有东北大御路和东北柳条边。大御路又称“大御道”,是 1681 年(康熙二十年)清廷开设的一条由京师(北京)皇华驿经盛京(沈阳)至吉林乌拉的驿道,专为传递皇帝圣旨及官文用。其间设驿站 37 处。东北大御路及驿站反映了清廷交通文化及习俗,是伊通河流域重要的旅游景观。近年来,由于人口猛增,粗放式农业无限发展,林地几乎变为旱田,沼泽地全部变为水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在长春以南,伊通河主流和支流上修建塘坝水库,使涵养水源的资源严重匮乏,伊通河再没有了往日迷人的风采。欣悉长春市投资
24、 3 亿元打扮母亲河,我打心眼儿里高兴,拯救母亲河开始行动了。但是,仅长春市治理伊通河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对长春区段的伊通河治理有了大的动作,省城南 100 公里的源头区怎么办?省城下游直至农安靠山的伊通河入江口区域又怎么办?近几年我十余次考察了全流域的伊通河,发现伊通河的两个主要源头,一个支流源头,林木已砍伐殆尽,近年又雪上加霜盲目采集建筑砂石,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伊通河最重要的支流伊丹河,每年都有数千万立方米的土塌入河道,越来越宽的河道拱卫着一线浅浅的水流。全流域治理伊通河,特别是保护、培养和开发伊通河源头至长春段,势在必行。重塑伊通河的辉煌,应从三个源头开始,全面退耕还林,对源头区实行局部封
25、禁。源头至省城 100 公里,立即停止盲目采集砂石,疏浚河道;两岸各500 米全部退耕还林,大面积栽种以柳树为主的林木,依托当年皇家围场的资源优势,在林中建起各种动、植物试验场地。伊通河流域文化历史厚重,全流域治理伊通河是一项立体工程。在技术治理伊通河的同时,要兼治伊通河两岸人文景观。如著名的“七星落地”伊通火山群,要建立旅游专线;要恢复横跨伊通河的东北大御路大孤山驿站和建于康熙年间的伊巴丹大戏楼。同时,要重建柳条边伊通边门。二是提高认识,痛下决心,尽快立项,投入施工。第一,退耕还林还水,建议从上游各发源地开始,河两岸各 500 米栽种以柳树为主的林木,实行封闭管理,相信 30 年左右,伊通河将重现天蓝野碧、水清鱼翔的自然景象。第二,上游(新立城水库以上)要四减:减少水田地,减少农业用地,减少工业项目,减少伊通县人口,向长春移民。统筹上下游产业、人口布局,把伊通县建成生态农牧区。第三,坚决控制向伊通河排污,建立雨水与污水两个排放系统,建污水处理厂并保证正常运行。第四,制定修建长春市区绕城河规划。其首尾与伊通河相接,形成循环流动水系。第五,是这项工程投资巨大,涉及长春、四平、辽源等市。要打破区域限制,由省里会同三家,联合组成伊通河全流域治理管委会,或将伊通河流域统一划归长春市,不再出现“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的现象,让河源河尾统归长春市管辖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