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察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
2、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一、译文国君为什么不效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取法它的。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切合时代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
4、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人,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相通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通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的调味。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淹死人的有一千多
5、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像这样。他们的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悖谬(就)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变貌,时代更迭,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会)变化很多,用药也(要)变化多。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的人了。所以所有的事情
6、都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求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对于好剑人们期望它能斩断东西,(却)不期望它是镆铘那样的名剑;对于好马人们期望它能日行千里,(不)期望它是骥骜那样的宝马。那些成就功名的人,就是古代帝王的目标啊。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于是他)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他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动了,但剑没有动,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国家(也)和这样一样。时代已经改变
7、了,法令却不变。用这样(的法令)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困难吗!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有人正拉着一个婴儿,想要(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大声啼哭。旁人问他(这么做的)原因。(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 即使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一定擅长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治理国家(的样子),也像这样。二、作者简介吕不韦(?前 235 年),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滑县)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
8、庄襄王 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 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号称“一字千金 ”的吕氏春秋(又称 吕览,这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作)。公元前 235 年吕不韦被迫饮鸩自尽。1 三、察今字音释词弗(f)损益 要(yo )于时一脟(lun)肉 一镬(hu)之味一鼎之调(tio ) 澭(yng )水悖(bi)乱 殇(shng)子镆(m)铘(y ) 骥(j)骜(o)遽(j)契(q) 时已徙(x)矣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非不贤也:贤明。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认为.有益;认为. 有损失,意动用法凡先王之法:凡是有要于时也:重大故释先王之成法:放下;已有的,已成的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
9、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察己、察今:明察。古今一也:一致,一样。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日月之行:运行。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 涉:徒步渡水。千有余人:相当于“又”。军惊而坏都舍:而:如,好像。坏:倒塌,崩塌。士兵们惊恐的声音就像房屋倒塌的声音。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向:从前,原先。导:涉水,渡水。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
10、了许多。和“益之” 、“暴益”不同。所以败也: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先王之法亏矣 亏:违背,差异。守法而弗变则悖: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悖:悖谬,行不通。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是故:因此。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此先王之千里也:对于好马是日行千里(的目标),此处指(先王)目标。不亦惑乎 惑:糊涂。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为其国:治理。时已徙:迁徙,改变。人问
11、其故:原因,缘故。其父虽善游:即使。四、重点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 )泾流之大(通“径”,直)(2 )不辩牛马(通“辨”辩认)(3 )其有仁兹甚(通“滋”,更加)(4 )不如小决使道(通“导”,疏通,引导)(5 )澭水暴益(通“溢”,上涨,涨大)(6 )故择先王之成法(通“释”,舍弃,抛弃)2一词多义(1 )表 使人先表澭水(名词作动词,设立标记)循表而夜涉(名词,标记)(2 )始 始吾弗信(副词,开始)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副词,才)(3 )法 此先王之法也(名词,法则、法规)而法之以为治(名词作动词,效法)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秋水时至(按时令)/顺流而东行(向东)
12、(2 )名词作动词。 莫能名者(说明)(3 )形容词使动用法。 军惊而坏都舍(使坏)(4 )形容词意动用法。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以为少,以为轻)(二)、虚词1而(1 )连词,表并列。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2 )连词,表修饰。 东面而视(3 )连词,表承接。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4 )连词,表递进。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6 )动词,如同,像。 军惊而坏都舍2以(1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不随以止也(2 )动词,认为。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3 )动词,作为。 而法之以为治3之(1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泾流之大(2 )助词,无义。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13、3 )助词,的。 而知日月之行4于(1 )介词,与。 有要于时也/有似于此(2 )介词,表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5则(1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反而”。 今至大为攻国则旨知非(2 )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那么”。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6与(1 )连词,和。 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2 )介词,同。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4焉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句中语气助词)(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今至大为攻国(动词,“为”,表判断)2疑问句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疑问语气“乎”,表疑问)3倒装句(1 )泾流之大(大泾流,定语后置)(2 )我之谓也(谓我,宾语前置)(3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莫
14、若己,宾语前置)4被动句(1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表示被动)察 今(节选)【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不仁兹甚 通“滋”,更加B而法之以为治 名词作动词,效法C故择先王之成法 选择D使人先表澭水 名词作动词,设立标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东西而视则噪而相逐B有要于时也有似于此C泾流之大将崇极天之峻D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3)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4)有道之士,
15、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题。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感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
16、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吕氏春秋察今节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宜:适宜B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务:任务C良马期乎千里 期:期望D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惑:迷惑,疑惑5. 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此先王之千里也 是吾剑之所从坠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6.下面对于文章内
17、容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杂取众家之长,体制宏大,新颖,现实针对性强,富有批判性。B.察今一文为阐明中心论点,引用寓言故事,摆事实,讲道理,不作空言,不尚文采,有务实之风。C.“刻舟求剑”和“引婴投江”两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实用主义和投机主义的人。D.察今一文善于运用寓言来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于哲理。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译文: (2)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译文: (3)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译文: 察 今(节选)1 C(通“释”,舍弃,抛弃) 2D(介词,同/连词,和) 3略4B 5C 6C 7 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
18、是应该的。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译文】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