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七讲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17955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讲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第七讲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七讲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第七讲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第七讲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七讲,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判断建设项目的建设施工期和建成后生产期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为选址、污染源设置、制定防治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 对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分析 注意总量控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调查当地的环境空气背景 气象特征、大气运动规律等,大气污染概念所谓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即超过了空气的稀释、扩散的能力,使大气质量恶化,给人类和 生态环境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大气污染源分类,根据污染源几何形状和污染影响范围划分:,点源:

2、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等。 面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等。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常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O2) 悬浮颗粒物(粉尘、PM10和PM2.5等) 氮氧化物(NOX) 一氧化碳(CO)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光化学氧化物,有毒微量有机污染物 重金属 有毒化学品 难闻气味 放射性物质 温室气体,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3、影响大气染物的主要因素 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与排放量的关系 与污染源距离的关系 与排放高度的关系 大气的自净过程 稀释作用 沉降和其他作用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 评价等级与范围 第二节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 第三节 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第四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第五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依据: 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 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7.1 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大气环境评价技术导则HJ/T2.2-2008(新版本),三级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环境空气质量划分为三类功能区:相应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4、分为三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7.1 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等标排放量,经过对建设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选择13个主要污染物,计算其等标排放量Pi(下标i为第i个污染物),Pi的定义为:,式中:Pi-等标排放量,m3/h;Qi-单位时间排放量,t/h;co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mg/m3。,7.1 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大气环境评价技术导则HJ/T2.2-2008(新版本)评价工作等级按表1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Pi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i大于1,取P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7.1 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大气

5、环境评价技术导则HJ/T2.2-2008(新版本)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 km。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 m的范围。,7.1 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1、地理地形图收集评价区及其界外区的地形图(比例尺可在1/250001100000之间选取),在该地形图上应标有地表状况,拟建项

6、目厂区,村镇、城市分布,主要厂矿及大型建筑物、构筑物分布,常规气象站和监测站位置等。并划明评价区及界外区范围。,2、自然环境调查,重点应调查当地的长期气候特点。选用地理条件基本一致距建设项目地近的气象台站的气候要素资料(最近5年以上的平均值),列表载明逐月及全年的气压、气温、降水、湿度、日照、蒸发量、平均风速、主导风向、大风、雷暴、雾日、扬沙等项内容(其中蒸发量、雷暴、雾日、扬沙等项目视地区气候特点而定)。此外还应简要说明环境水文、土壤、植被概况及特点。,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3、社会环境概况调查,主要说明:评价区及界外区中城镇、村落分布 城市性质 工业结构 风景旅点、名胜古迹分布 该地区

7、城市发展规划及环境规划要点等。,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4、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统计, 污染因子的筛选在污染源调查中,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即待评价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筛选。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Pij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污染源调查中的污染因子数一般不宜多于5个。对某些排放大气污染物数目较多的企业,如纲铁企业,其污染因子数可适当增加。,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 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对象,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包括拟建项目污染源(对改扩建工程应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评价区的工业和民用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拟

8、建项目工业污染源。, 拟建项目污染源调查方法,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改扩建项目的现有工业污染源调查,可以现有的“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为基础,再对变化情况进行核实、调整。,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9项),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程图。 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查污染物排放量。 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计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污染物的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除调查统计主要污染物的正常生产的排放量外,对于毒性较

9、大的物质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原燃料中毒性较大成分含量波动,净化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的设备及管理事故等。除极少数要求较高的一级评价项目外,一般只对上述各项中排放量显著增加的非正常排放进行统计。 污染物排放方式:统计时,可将污染源划分为点源和面源。 面源包括无组织排放源和数量多、源强源高都不大的点源。可根据污染源源强和源高的具体分布状况确定点源的最低源高和源强。 厂区内某些属于线源性质的排放源可并入其附近的面源,按面源排放统计。,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点源调查统计内容,a.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一般按国家坐标系) 及分布平面图; b.排气筒高度(m)及出口内径(m);

10、c.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 d.烟气出口速度(m/s); e.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或kg/h); f.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 g.排放工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排放时间、时数和可能出现的频率。,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面源调查统计内容,将评价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网格化。可以评价区的左下角为原点;分别以东(E)和北(N)为正X和正Y轴。网格和单无, 一般可取11(km2),评价区较小时,可取500500(m2),建设项目所占面积小于网格单无,可取其为网格单无面积。然后,按网格统计面源的下述参数:a.主要污染物排放量t/(h.km2);b

11、.面源排放高度(m),如网格内排放高度不等时,可按排放量加权平均取平均排放高度;c.面源分类,如果源分布较密且排放量较大,当其高度差较大时,可酌情按不同平均高度将面源分为23类。,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对排放颗粒物的重点点源,除排放量外,还应调查其颗粒物的密度及粒径分布。 原料、固体废弃物等堆放场所产生的扬尘可作为“风面源”处理。应通过试验或类比调查,确定其起风速和扬尘量。,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 二级、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对于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可参照进行,但可适当从简;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第3、5、6、7等条内容。,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 评价区内其它污染

12、源调查 (工业、民用),评价区内其它工业污染源的调查内容,一般可直接取近期的“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对于重点污染源,必要时,应进行核实。具体调查项目可参照4中有关内容执行。 民用污染源调查,主要污染因子可限于二氧化硫、粉尘二项,其排放量可按全年平均燃料使用量估算,按照有明显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统计。,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 界外区域较大点源,界外区域较大点源的调查内容,可参照6.执行。,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5、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收集评价区内及其界外区各例行大气监测点的近三年监测资料,统计分析各点各季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值、超标量、变化趋势等。,7.2 大气环境状况

13、调查, 大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项目:按污染源调查中的主要污染因子确定。 监测方法:按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标准方法进行。 监测布点:在评价区内按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的原则布点。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不应少于6个;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13个点进行监测。,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监测制度: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两期(夏季、冬季);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有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每期监测时间,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7天有效数据,每天不少于6次(北京时间02、07、10、14

14、、16、19时,其中10、16时两次可按季节不同作适当调整)。对二、三级评价项目,全期至少监测5天,每天至少4次(北京时间02、07、14、19时,少数监测点02时实施确有困难者可酌情取消),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监测应与气象观测同步进行,对于不需气象观测的三级评价项目应收集其附近有代表性的气象台站各监测时间的地面风向、风速资料。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要点:各点各期各主要污染物浓度范围,一次最高值,日均浓度波动范围,季日均浓度值,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不同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等。,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6、污染气象及大气湍

15、流扩散参数的调查分析,(一)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气象台站现有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1、根据气象台(站)距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距离以及二者在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地理环境条件方面的差异确定该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的使用价值。对于一、二经级评价项目,如果气象台(站)在评价区域内,且和该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理条件基本一致,则其大气稳定度和可能有的探空资料可直接使用,其它地面气象要素可作为该点的资料使用。如果气象台(站)不符合上述条件,则应按条中的规定执行。,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直接使用建设项目所在地距离最近的气象台(站)的资料。 对于不符合中规定条件的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的气象台(站

16、)资料,必须在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后方可考虑其使用价值。,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2、相关分析方法建议采用分量回归法,即将两地的同一时间风矢量投影在X(可取EW向)和Y(可取NS向)轴上,然后分别计算其X、Y方向速度分量的相关性。所用资料的样本数不得少于规定的观测周期所获取的数量。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资料,可根据求得的线性回归系数a.b值,对气象台站的长期资料进行订正。一级评价项目,相关系数r不宜小于0.45,二级评价项目不得小于0.35。,3、调查期间:对于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为最近三年;二、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为最近一年。,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4.地面气象资料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

17、应至少包括以下各项: a.年、季(期)地面温度,露点温度及降雨量; b.年、季(期)风玫瑰图; c.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曲线图); d.季(期)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 e.年、季(期)各风向,各风速段,各级大气稳定度的联合出现频率及年、季(期)的各级大气稳定度的出现频率;风速段可分为5档,即1.5m/s,1.53m/s,3.15m/s,5.17m/s,7m/s;段数可适当增减;稳定度可按附录B或其它符合该建设项目实际际的方法划分。二、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进行b 和e 两项的调查。,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5、高空气象资料的调查内容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可酌情调查下述距该气象台(站

18、)地面1500m高度以下的风和气温资料: a.规定时间的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b.年、季(期)的规定时间的逆温层(包括从地面算起第一层和其它各层逆温)及其也现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 c.规定时间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 d.是混合层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度。,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二)现有的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试验资料或经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现有的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试验资料的使用价值,视其进行观测和试验的区域和待评价项目的评价区域在地理条件方面的差异而定。其使用价值可按下述原则判断: a.对于二、三级评价项目,地理条件基本一致时,可直接使用; b.对于一级

19、评价项目,地理条件基本一致且现有资料的试验中心站距待评价项目的主排气筒距离(Lb)不大于50 Km时可直接使用,当Lb不大于50 Km,但为复杂地形或Lb大于50 Km时,可作为该项目的参考资料,以便尽量减少工作量。,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三)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参数的观测,1、本条主要用于复杂地形地区的一、二级评价项目。复杂地形区的三级评价项目可适当减少本条所规定的工作量,平原地区的评价项目一般可不必进行本条所规定的工作; 2、观测站点的选择 临时气象中心站应选择在主排放源附近不受建筑物或树木影响的空旷地区。 根据评价区域的大小和地理、地形条件,除气象中心站外,应在评价区域内对反映平均流场

20、有代表性的地点增设15个观测点。复杂地形地区的三级项目取下限,一级取上限。对于地形十分复杂、评价区边长超过20 Km的一级项目,观测点数目还可适当增多。,7.2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单项评价指数评价法:式中:i 环境污染物i的实 测浓度,mgm3;oi污染物i的环境质量标准值,mgm3。,7.3 大气环境现状评价,综合指数法:综合指数是以大气环境内诸评价因子的分指数为基础,经过数学关系式运算而得。缺点:用综合指数表征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端。例如:有几种污染物浓度很低,就有可能把某个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情况掩盖起来,反之亦然。,7.3 大气环境现状评价,API法:表征环境空气质量的综

21、合指数有多种形式,如美国、英国和我国地台湾地区采用大的PSI指数(Pollutant Standard Index),我国大陆和香港采用地空气污染指数API(Air Pollution Index)等。 我国的大气污染指数是借鉴了美国的污染物标准指数而提出的。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大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有SO2、NO2、PM10、CO和O3,其中SO2、NO2、PM10三项以日均值计,CO和O3两项以1小时均值计。,7.3 大气环境现状评价,7.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概述 (一)预测目的 了解建设项目建成以后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比较各种建设方案对大

22、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给出各类或各个污染源对任一点污染物浓度的贡献(污染分担率)。 优化城市或区域的污染源布局以及对其实行总量控制。 从景观生态与人文生态的敏感对象上,预测和评估其可能发生的风险影响及出现的频率与风险程度,寻求最佳预防对策方案,(二)预测方法预测方法大体上可分为经验方法和数学方法两大类。经验方法主要是在统计、分析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预测。数学方法主要是指利用数学模式进行计算或模拟。近20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方法应用的较为普遍。数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大气扩散模型。目前在我国大气环评中的主要大气扩散模型都以正态扩散模式(即Gauss模式)为基础。正态扩

23、散模式成立的前提是假定污染物在空间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概率密度的标准差亦即扩散参数通常用“统计理论”方法或其他经验方法确定。,7.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二、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 1一级评价项目 一次(30min)和24小时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 不利气象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 评价区域季(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 可能发生的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相应于1.11.3各项的浓度分布图。 一级评价项目在必要时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2二、三级评价项目 可只进行前三项所规定的预测内容。,7.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

24、技术要求 1一级评价项目可按下述规定执行 1.1计算该建设项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并在接受点上进行叠加。 1.2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度。 1.3对于评价区的其它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应尽可能叠加其地面浓度。 2二、三级评价项目 可主要执行1.1和1.2.。对于1.3可按以监测数据作为背景值对浓度进行叠加处理,7.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的做法是:对于新建项目应该预测该项目的环境空气质量,并叠加环境现状背景值,预测项目完成后评价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对于改扩建项目,应预测本

25、期工程和改扩建全厂的环境空气质量,并用后者叠加现状背景值和减去改造后的削减量,预测项目完成后评价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除此之外,还应考虑项目建成前后,评价区域内环境背景浓度的变化,即其他在建、拟建项目和区域内将要淘汰的项目引起的环境背景浓度的变化。,7.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四、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需要控制的范围。对于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确定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26、。 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内不应有长期居住的人群,7.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五、卫生防护距离,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的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方法:国家规定,无组织排放量计算法;无组织排放计算法 (GB/T 13201-91) 式中:Cm标准浓度限值,mg/m3;L工业企业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所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根据该生产单元占地面积S(m2)计算,r(S/)0.5;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无因次,根据工业企业

27、所在地区近五年平均风速及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从下表查取。Qc工业企业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 h-1。,7.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7.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六、环境保护对策建议,(1)改变燃料结构 (2)改进生产工艺 (3)重点污染源加强管理和智利 (4)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利用 (5)排气筒高度的选择 (6)无组织排放的控制 (7)土地的合理利用与调整 (8)厂区绿化、防护林带 (9)环境监测 (10)生产管理的建议,7.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1)建设项目概况:厂址位置、建设规模、产品结构、占地面积、

28、厂区平面布置、劳动定员,工作制度等。(2)生产工艺分析:对生产全过程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说明,对所选工艺技术和设备技术性能进行评述。通过分析,了解各类污染物来源和排放情况,各种废物的治理、回收利用措施,并附生产工艺流程图。(3)原材料情况:原材料数量、规格、产地、运距、运输形式等。对有害有毒物质的种类、性质、危害应特别说明,并附生产过程的物料平衡表。(4)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情况:对不同类型、不同排放种类、不同排放方式的污染源分别加以详细介绍和分析,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数量及排放特征(排放量、排放口高度、出口内径、出口温度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附污染物排放流程图或示意图。(5)大气环保

29、工程情况:重点介绍工程拟采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及设备情况,分析设备的技术性能及可靠性。如属于改、扩建项目,应本着“以新带老” 的原则,分析对比改、扩建前后环保工程变化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7.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2.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概况主要对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等状况进行评价。,7.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3. 边界层污染气象条件分析(1)根据可代表评价区气象条件的气象台站多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各气象要素常年的变化规律。(2)利用可代表评价区气象条件的气象台站(或在评价区内设立的临时气象站)最近13年气象资料,采用PT法统计出年、季(期)风频图

30、及风向、风速、稳定度联合频率表。(3)依据现场低空风观测资料,分析评价区低空风的时空变化规律,给出不同稳定度下风廓线表达式和有关参数。如果是引用其他资料,须说明理由。,7.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3. 边界层污染气象条件分析(4)依据低空温度探测资料,分析评价区的逆温强度、厚度、生消规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混合层变化对大气污染扩散的影响。(5)大气扩散参数的选择、测试的方法及其结果,给出评价区内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扩散参数值。(6)有些项目拟建在特殊地区,如海滨、山谷、城市或其他下垫面比较复杂的地区,此时根据需要,应增加低空气象探测内容,如海陆风、山谷风、局地流场、城市热岛效应等。,7.5 大气

31、环境影响评价内容,4.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说明大气污染物现状监测情况:包括监测项目、监测周期和频率、布点 状况及样品分析方法等。统计监测的浓度范围、日均值、单次和日均值超标率,分析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附图或列表说明。(2)说明评价区污染源调查情况:包括工业污染源和民用污染源的调查情况,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污染源做出评价。(3)采用单项评价指数法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7.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采用列表法:按不同类型的排放源,分别给出平均源强和瞬时源强。用瞬时源强计算短期地面浓度(例如轴线地面浓度),用平均源强计算长期地面浓度(例如年均地面浓度)。

32、(2)介绍扩散模式的选择及其对修正过程:如应用高斯烟羽模式、倾斜烟羽模式、考虑不利气象因素(如静风、逆温层)的修正模式等。(3)介绍扩散模式中有关参数的选取和参数模式化处理:主要包括扩散参数、风廓线指数、混合层高度等参数的选取和风速、风向、稳定度联合频率中风速级的划分及各级风速的代表值。,7.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介绍模式预测的验证情况:对于大型建设项目和评价区域较大的大气影响评价,为了使预测的结果真实可靠,要对模式进行验证。(5)简要介绍模式计算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例如坐标系和计算点的选取,典型天气日的确定等。根据需要把预测结果按不同源型、不同污染物分别列

33、表给出短期、长期和不利天气条件下的地面浓度,并进行必要的分析。(6)进行浓度迭加分析和评价:将预测值与背景值迭加,按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用列表或附图的形式给出评价结果。提出评价区工程建成后污染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7.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6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经济损益分析:表示工程对环境资源的损害、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及保护环境设施的社会经济效益。 (1)环境费用:内部费用:是指建设项目为防治污染而安装的防治设备的投资,例如消声器、除尘器等;外部费用:是指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造成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损害费用,包括社会的、经济的、自然的三个方面。例如:因污染而致害的赔偿费、

34、因污染致使农作物减产、因污染造成生态破坏等。 (2)环境收益:货币收益:指可以用市场价格直接估算的部分。又可分为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例如回收物的收益和替代原料而降低生产成本的收益);非货币效益:是指市场规律失效的部分。,7.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7. 评价结论和对策总结各评价专题的主要结果,把建设项目对环境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进行全面比较,权衡利弊,明确回答该项目选择是否可行,厂地选择是否合理。针对建设项目特点、环境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对不利的环境影响,提出进一步治理大气污染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包括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把建设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7.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