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荀子原文及译文荀子荀子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2 ,輮以为轮3 ,其曲中规4 ,虽有槁暴5 ,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7 ,则知 8 明而行无过矣。【注解】1 青:靛青。蓝:植物名,其叶可制蓝色染料。2 中(zhn ):符合。绳:木匠用来测定直线的墨线。3 輮(ru):扭使屈曲。指用火烤使木材弯曲。轮:圆如车轮。4 规:量圆的工具。5 槁暴(p):晒干,枯干。暴,太阳晒。6 金:金属。这里指用金属做成的刀或剑。砺:磨刀石。利:锋利。7 参:通“三“。这里指多。省:反省。8 知:同“智
2、“。【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笔直的木材,合乎墨线的要求,如果把它煨烤,就可以弯成车轮,弯曲的程度能够合乎圆的标准了,这样即使再暴晒,木材也不会再变直,原因就在于被加工过了。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才能取直,刀剑经过磨砺才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多多反省自己,就会聪明智慧,行为就没有过错了。【原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1 ,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 2 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3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3、 4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注解】1 谿(x ):山涧。2 先王:指上古帝王。3 干、越: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干国小,为吴国所灭。这里通指吴越地区。夷:古代对异族的称呼,多指东方民族。貉(m) :古代北方民族名。4 “嗟尔“ 六句:此处引诗出自诗经小雅小明 。恒,常,总是。靖共尔位,谨守其职位。靖共,即靖恭,恭谨地奉守。介尔景福,帮助你获得大的福气。介,佐助,帮助。景,大。【译文】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有多么博大。吴国、越国、东夷、北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长大后风俗习惯却各不相同,就是教育使
4、他们如此的。 诗经上说:“唉,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恭谨地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之道。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的教化更大的,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1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2也,而闻者彰 3 。假舆马者4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5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注解】1 跂(q):踮起脚。2 疾:这里指声音洪大。3 彰:清楚。4 假:凭借,借用。舆马:车马。5 绝:渡过。【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
5、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远处的人却看得到;顺着风呼叫,声音并没有加大,闻者却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水性特别好,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原文】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1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2 ,系之苇、苕 3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5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4生麻中6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7 ,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8 。其渐之滫9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
6、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10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輥? 輯?訛也。【注解】1 蒙鸠:即鹪鹁,体型很小。将自己的巢建在芦苇上。2 编之以发:用自己的羽毛编织而成。3 苇、苕(tio):皆植物名,属芦茅之类。4 射干:一种草,可入药。5 仞:古代八尺为仞。6 蓬:一种草,秋天干枯后,随风飘飞,故又称飞蓬。7 涅:黑泥,黑色染料。8 兰槐:香草名。即白芷。9 其渐之滫(xi) :如果浸泡在臭水中。渐,浸泡,侵渍。滫,淘米水,指臭水。10 游:指外出交往。就:接近。士:有知识、有地位的人。?輥?輯?訛中正:恰当正确的东西。【译文】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它用自己的羽毛做巢,又用毛发
7、细细编织,系于芦苇之上。大风一来,芦杆折断,鸟蛋摔破了,幼鸟也死了。这并不是因为鸟巢做得不完美,而是它所依托的东西使它这样的。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干,它的干长四寸,生长在高山上,俯对着百丈深渊;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它的干长,而是它所生长站立的地势高。飞蓬生长在大麻之中,不用扶持自然就能长直。白沙混杂在黑泥中,自然也会和它一起变黑。兰槐芳香的根叫白芷。如果用酸臭的脏水浸泡它,君子不愿意接近它,普通人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美好,而是因为被脏水浸泡的结果。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乡邻,出游时一定要亲近有品学之士,用来防止沾染邪恶的东西,接近正确恰当的思想。【原文】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8、。荣辱之来,必象1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2 ,柔自取束3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4 。施薪5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6 ,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7 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阴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8 。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9 乎!【注解】1 象:接近,相应。意思是为善可以获福,为恶则遇祸,祸福与品德相应。2 强自取柱:意思是大刚则折。柱,通“祝“,折断。3 束:束缚。4 构:集结,连结。5 施薪:布薪,把柴草放在地上。6 畴生:即同类相聚的意思。畴,俦,同类。7 质的:箭靶。的,箭靶的中心。张:张设。8
9、 醯(x ):醋。蚋(ru):蚊子。9 君子慎其所立:君子对自己的立足之处要慎重。【译文】凡一种事物的兴起,一定有它的根源。荣耀和屈辱的到来,一定同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有对应的关系。肉腐烂后就会生蛆,鱼枯死后就会生蛀,懈怠散漫,忘乎所以,灾祸就要发生了。刚强自取摧折,柔弱自取束缚。自己身上有邪恶污秽的东西,必然会招致怨恨。同样是柴草放在地上,火必然先烧那些干燥的;同样是平地,水必然往潮湿低洼处流。草和树长在一起,飞鸟和野兽总是同群,世间万物大都各从其类。箭靶树起来,弓箭才会射到那儿,林木长得茂盛,才会招来斧头的砍伐。树林成荫,鸟雀才会栖居其上。醋变质后蚊虫才会聚生其中。所以言语有时会招来祸患,行为
10、有时会招致侮辱,君子于自立之所一定要慎重选择啊!【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1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2 ,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3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4 ,功在不舍。锲5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6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7 ,非蛇鲜 8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9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恬恬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10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11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 12 。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
11、如结兮13“ 。故君子结于一也。【注解】1 神明:指无所不达有如神明般的境界。荀子论学,认为成圣在于积善,积善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神明之境。2 跬(ku )步:半步,相当于今之一步。3 骐骥:骏马。4 驾:马行一日,夜则休驾,故以一日为一驾。十驾,十日之程也。5 锲:和下文的“镂“都是刻的意思。木谓之锲,金谓之镂。6 螾(yn):蚯蚓。7 跪:足。螯:蟹头上的二爪,形似钳子。8 鲜:同“鳝“。9 冥冥:与下文的“惛惛“(hn) 皆指专一、精诚之貌。10 衢道:歧路。11 螣 (tn)蛇:古代传说中一种能穿云驾雾的蛇。12 梧 (w)鼠:一种危害农作物的老鼠。五技:谓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
12、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13 “尸鸠“六句:此处引诗出自诗经曹风尸鸠 。传说尸鸠养育幼子早上从上而下,傍晚从下而上,平均如一。用尸鸠起兴,表示君子执义当如尸鸠待七子如一,如一则用心坚固。尸鸠,布谷鸟。淑人,善人。结,凝结不变。【译文】土堆积起来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水流汇积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诞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会达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再快,一跃也不超过十步;劣马十天却能走得很远,它的功劳就在于不停地走。刻一下就停下来,腐烂的木头也不能断;坚持
13、不断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成形。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上能吃到泥土,下能喝到黄泉,原因就在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钳子,离开了蛇、鳝的洞穴却无处存身,就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不专一。因此没有专一精诚的精神,就没有清明的智慧;没有坚定不移的行为,就不会有巨大的成就。彷徨于歧路的人到达不了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会被两者不容。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样东西,耳朵不能同时听清楚两种声音。螣蛇没有脚但却能飞。梧鼠有五种生存技能却常常处于穷境。 诗经上说:“布谷鸟在桑树上筑巢,公平如一地养育它的七只幼鸟。善良的君子们,他们的行为仪态多么坚定专一。坚定专一不偏邪,思想才会如磐石坚“。
14、所以君子要坚定专一啊!【原文】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1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2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3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注解】1 瓠(h)巴:与下文的“伯牙 “皆是古代传说中善鼓琴瑟者。流鱼:大戴礼记作“沉鱼“ 。2 六马:天子辂车之马。仰秣:形容马仰首而听之状。3 隐:隐蔽。形:有形可见。【译文】过去瓠巴鼓瑟,水中的鱼也会浮到水面来听;伯牙鼓琴,六马仰首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小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蔽而不被看见。山里有玉,连草木都会润泽,深渊有珠,连崖岸都不会干枯。为善而不积的人有,若积善,哪里有不为人知的道理?【原文】学恶1乎始?
15、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 2 ,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 3 ,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4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5 ;礼者,法之大分6 ,类之纲纪7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8也, 乐之中和也, 诗 书之博也, 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注解】1 恶(w ):何处,哪里。2 数:数术,即方法、办法。经:指儒家经典,即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3 义:意义。与上文的“数“相对为义。士:志道之士。荀书中每以士、君子、圣人为三等。4 没:通“殁“,死。5 中声:中和之声
16、。 诗 本是入乐的,故有中声之说。止:犹言极也。6 大分:大要,要领。7 纲纪:事物之纲要。8 文:文明,礼仪。所谓“周旋揖让之节,车服等级之文“ 。【译文】学习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答曰:学习的方法,应当以诵读经文为起始,以研究礼法为目的。学习的意义,以做有志之士为起始,以成为圣人为目标。果真能持久努力不懈就能深入进去,一直到身死才可以停止学习。所以从学习方法上说,诵读经典,是可以中止的,但从学习的意义上说,求为圣人的追求,是片刻都不能停止的。努力学习,就是人;放弃学习,就是禽兽了。 书是记载古代政治事迹的, 诗是中和之声的极致, 礼是法律的根本,是万事万物的纲要。所以学习到了礼就达到了最
17、终目的,可称是道德之极境啊!礼之敬重文明礼仪, 乐之中和, 诗书之广博, 春秋之精微,将天地间所有的道理都包括进去了。【原文】君子1之学也,入乎耳,箸 2 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3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4 ,问一而告二谓之啧5 。傲,非也;啧,非也;君子如向 6 矣。【注解】1 君子:有德、精进之人。在荀子书中,君子常常与小人相对而言。小人指无德而见利忘义之人。2 箸(zh) :刻。指心中领会得十分深刻。3 禽犊:赠献之物。这里
18、比喻卖弄。4 傲:急躁。5 啧(z) :多言,语声繁碎的样子。6 向:通“响“,回响。即所谓 “善待问者如撞钟,小叩小鸣,大叩大鸣,不叩不鸣“ 。【译文】君子为学,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外散于身体仪态之中,而表现于一举一动之间。即使是极细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人的楷模。小人为学,从耳朵里进,从嘴巴里出,口耳之间不过才四寸,怎么能够对七尺之躯有补益呢!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身,现在的人学习则是为了获取其他东西。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身心;小人学习,只是想用所学的东西向他人显示。所以别人不问,你告诉了他,这是急躁,问一而告二,这是啰嗦。急躁是不对的,啰嗦也是不对的。君子当如钟的回响,问什么答什么。
19、【原文】学莫便乎近其人1 。 礼 乐法而不说2 , 诗 书故而不切3 , 春秋约而不速4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 5 ,则尊以遍6矣,周7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注解】1 其人:指通经之士,贤师。2 不说:没有说明、解说。3 故:过去的典故、事情。不切:不切合于时世。4 “春秋“句:春秋 文辞简约,褒贬难明,所以不能速解。5 方:效仿。习:讲习,积贯。6 尊以遍:养成崇高的品格,得到全面的知识。7 周:周到,通达。【译文】为学,没有比亲近贤师更简便的了。 礼 乐有大法但没有详细的解说, 诗 书记载了古代的故事,而未必切于实用。 春秋文辞简约,意旨遥深而难以速解。效仿贤师而聆听学习君子的学
20、说,就能养成崇高的品格,得到诸经之传,而合于世用。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简便的了。【原文】学之经1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2 ,顺诗 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3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4 ,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 5 ,以诗 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6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 7 也;不隆礼,虽察辩8 ,散儒 9也。【注解】1 经:通“径“,道也。2 安:此处解作“则“。特:但也。杂:指杂记之书、百家之说。识、志:都是记的意思。3 经纬蹊径:纵横道路。4 诎:同
21、“屈“。顿:抖动而使整齐。5 道:由。礼宪:礼法。6 壶:古代储饭的器皿。7 法士:守礼法之士。8 察辩:明察善辩。9 散儒:不守礼法的儒士。【译文】为学的要道,没有比亲近贤师更直接快速的了,其次才是遵守礼法。如果不能师法有道君子,又不能尊崇礼法,而只是学习、杂记百家之说,记诵一些诗 书的条文,那么就算学到老,也不免只是浅薄之陋儒而已。如果能溯源先王之道,推究仁义之本,那么学习礼就是其正途了。这就好像用手握住皮衣的领子,用力抖动,皮衣的毛自然都顺了。若不由礼法,而只致力于诗 书 ,就无异于用手指测河,用戈戟舂米,用锥子进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所以,尊崇礼法,即使不十分明察善辩,也不失为守法之
22、士;不尊崇礼法,即使聪明善辩,终究也是不守礼法的儒士。【原文】问楛1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2 ;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3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4“ 。此之谓也。【注解】1 楛(k) :恶也。荀子这里说的“恶“指的是与礼无关者。2 方:术,方法。3 瞽( ):盲人。4 “匪交“ 两句:此引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菽 ,为天子答诸侯诗。匪,非。交,急迫。舒,缓慢。【译文】凡所问非关礼者,不
23、必告诉他。所告非关礼者,不要再去多问。有人说到与礼无关的事,也不必听。有意气求胜而无益者,不要同他辩论。所以抱着求道之心而来的,才能与之交往,不是为求道的就回避他。礼貌谦恭的,才可以告诉他达道的方法;言辞和顺的,才可以告诉他道的理论;脸色表现出从善之诚意的,才可以和他谈道的极致。不可以和他说却和他说叫急躁,可以同他说却不同他说叫隐瞒,不看脸色而说叫盲目。所以君子不急躁、不隐瞒、不盲目,顺其人之可与言否,小心谨慎地言说。 诗经说:“不急迫,不缓慢,就会受到天子的赏赐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原文】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1 ,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
24、也。一出焉,一入焉,涂2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3 。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4 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5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6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7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注解】1 一:纯一,专一。2 涂:同“途“,道路。3 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纣:商朝最后一个
25、君主。都是荒淫无道之主。跖(zh ):传说春秋末年的一个大盗。4 诵数:诵说。这里指只能诵说其文,不能通知其义。5 “目好“ 四句:这几句中的“之“都作“于“解,表示胜于的意思。6 德操:守道不变之情操。7 成人:即前文所言“全之尽之“之学者。【译文】射一百支箭,有一支没射中就不能叫善射。驾车行千里,而差半步不到,就不能叫善御。学者为学,而不能尽知其伦类,不能专一于仁义,就不能叫善学。学,就是求其专一。一会儿出、一会儿进,那就不过是一般人了。从善者少,从不善者多,就是桀、纣、盗跖之流了。完全、彻底地学善,才可以称得上是学者。君子知道不全不纯不足以为美,所以诵说经典,以求贯穿其大义,研读思索以求
26、其精旨,设身处地,以古人所做的事情为楷模,而求其所处之法,根除一切害道之事,以保持学之所得。使眼睛非所学不想看,耳朵非所学不想听,嘴巴非所学不想说,心非所学不愿意想。等到喜爱到顶点的时候,眼不好五色,所好远甚于五色,耳不好五声,所好远甚于五声,口不好五味,所好远甚于五味,心中所好,则远甚于拥有天下。因此权力和利益不能打动他,众人不能改变他,天下之大也不足以动摇他的心志。生执于此,死由于此,这就叫道德操守。有德操就有定力,有定力才能应变外来事物。内有定,外有应,才可称为全人。天之所贵在其大,地之所贵在其广,君子所贵就在其全啊。【评析】此为荀子开篇之作,主旨在劝勉人努力学习。文章使用了大量比喻,说
27、明后天努力和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学习贵在锲而不舍、长期积累、用心专一、无所旁顾。需要注意的是,荀子之学,以礼为归,他所论的学,并非我们今天所指的一般性学习的概念,而是指为士、为君子、为圣人之学。他特别强调学习之根本目的是为了积善成德,培养道德操守,涵育君子人格,所以他所说的学习方法就是诵读诗 书 礼 乐 春秋等儒家经典,并接近贤师益友。这也是贯穿在他全书中的一个观点。文章词藻丰富、比喻繁多,是荀子书中最美丽的篇章,也是最脍炙人口的篇章。荀子修身【原文】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1 ;见不善,愀然 2 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 3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讖然4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
28、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5 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6“。此之谓也。【注解】1 修然:整饬的样子。存:察,审查。2 愀(qio)然:忧惧的样子。3 介然:坚固的样子。4 讖然:意思是如同有灾害在身。讖,同“灾“。5 贼:害。6 “噏噏(x )“六句:此处引自诗经小雅小吴 。噏噏,附和的样子。呰呰(z),诋毁、诽谤的样子。呰,同“訾“。孔
29、,很,十分。臧(zn),好,善。具,俱,都。【译文】见有善行,一定要恭谨自查,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见到不善的行为,一定要惊心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自己身上的善,一定要固守;身上的不善,一定要畏恶它如同灾祸。所以批评我而所言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赞誉我而所言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献媚阿谀我的人,是害我的谗贼。所以君子尊崇老师而亲近朋友,对于谗贼则深恶痛绝。爱好善而永不知足,听到规谏而能戒惕,即使想不长进也做不到啊!小人正好相反,极为悖乱而厌恶别人批评自己,极为不肖却希望别人认为他贤能,心像虎狼一样,行如禽兽一般,却厌恶别人视他为谗贼。亲近阿谀奉承之辈,疏远直言相谏者,把修正规劝的行为视为
30、讥笑,把直谏忠诚的人视为谗贼,这样的人想不灭亡也做不到啊!诗经说:“同那些阿谀之徒一拍即合,对那些谏诤者厌恶诋毁,这是多么可悲啊!好的意见统统不听,不好的意见却全部听从“。说的就是这种人。【原文】扁善之度1 ,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 2 ;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 3 ,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侵4 ;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5 ,不由礼则触陷生疾 6 ;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7 。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8“。此之谓也。【注解】1 扁善:无所往而不在
31、之善的法则。扁,通“遍“。度:道。2 后:这里是追随的意思。彭祖:传说中的老寿星,年八百岁。3 穷:困境。4 勃乱:昏乱。勃,通“悖“。提侵:松弛缓慢。5 由:遵循。和节:合适,协调。6 触陷生疾:意思是一举一动都会发生毛病。7 夷固:傲慢。僻违:偏邪不正。8 “礼仪“ 两句:此处引诗出自诗经小雅楚茨 。卒,尽,完全。获,得当。【译文】君子有无往而不善之道,用它来治气养生,则寿命可追随彭祖;用它来修养品德,那名声就可同尧、禹相比。既适宜于通达之时,也适宜于窘困之时,只有礼和信。大凡血气、志意、思虑,依礼就和谐通畅,不依礼则悖乱弛怠;饮食起居、言谈举止,依礼行事就得体合适,不依礼则一举一动都会发
32、生毛病。容貌、仪态、进退、疾走、慢行,有礼就雍容儒雅,无礼则倨傲偏邪、庸俗粗野。所以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安宁。 诗经说:“礼仪如果完全合乎法度,言谈笑语就会得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原文】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1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2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 3 ,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4曰诞,趣舍 5 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6 ,少见曰陋。难进曰偍 7 ,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8 。【注解】1 和:附和,响应。2 是是、
33、非非:意思是能辨别是非。是,正确的。非,错误的。这里的第一个“是“ 和“非“ 作动词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意思。3 谗:用言语陷害人、攻击人。4 易言:轻易说话,说话轻率。5 趣舍:取舍。趣,通“取“。6 闲:娴雅。7 偍(t):迟缓。8 秏(m o):通 “眊“,昏乱。【译文】用善引导人的是教诲,用善响应人的是和顺;用不善引导人的是谄佞,用不善附和人的是阿谀。能辨别正确的为正确、错误的为错误叫做明智,认正确的为错误、错误的为正确叫做愚昧。伤害好人叫做陷害,陷害好人叫做奸贼。坚持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是正直。偷东西的是盗贼,隐瞒自己行为的是欺诈,轻率乱言的是放诞。取舍没有定准的叫做无常,为了
34、利益放弃道义的叫做至贼。多闻者为广博,少闻者为浅陋;多见者则娴雅,少见者则孤陋。进展艰难叫做迟缓,容易忘记叫做疏漏。遇事能举其要而有条理叫做治,多而杂乱叫做秏。【原文】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1 ;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 2 ;勇胆猛戾3 ,则辅之以道顺4 ;齐给便利 5 ,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 6 ,则廓7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8 ,则抗9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 10之以师友;怠慢僄弃11 ,则炤12 之以祸灾;愚款端悫13 ,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14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注解】1 调和:调试和平。2 易良:平易温良
35、。3 猛戾:乖戾,乖张。4 道顺:导训。道,引导。顺,通“训“。5 齐给便利:都是快捷、不慎重的意思。6 褊(bin)小:心胸狭小。7 廓:开阔。8 卑湿:志意卑下。重迟:迟缓。9 抗:举。10 劫:夺去。指用师友去其旧性。11 僄 (pio):轻薄。弃:自暴自弃。12 炤:同 “照“,明显告之的意思。13 愚款:单纯朴实。款,诚款。端悫(qu):端正朴实。悫,朴实,谨慎。14 一:并一不二。在荀子的思想中,“一“通常指专一好礼,认为专一好礼则可以通于神明,达到神化之境。【译文】调理性情、修养身心的办法是:血气刚强的人,就用心平气和来调和他;思虑过于深沉复杂的人,就用平易温良来和谐他;性情勇猛
36、暴躁的人,就开导他,使其驯顺;行动快捷急遽的人,就用恰当的举止节制他;气量狭隘的人,就用开阔的思想扩大他;志向卑下、思想迟钝、贪图小利的人,就用高远的志向提升他;低劣平庸不成材的人,就用良师益友帮助他;懒散轻浮、自暴自弃的人,就用祸福之事来告诫他;过分朴实单纯的人,就用礼乐来润色他。大凡调理性情、修养身心,最直接的途径是按照礼去做,最关键的是得到好的老师,最能发生神妙作用的是专心致志。这就是调理性情、修养身心的办法了。【原文】志意修则骄富贵1 ,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2 曰:“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3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4
37、。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5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注解】1 志意:志向。修:荀子书中常用语,表示修正、修炼、美好。2 传:古书所传之言。先秦典籍中常用“传曰“表示引用古代的话。3 乱君:大国暴乱之君。4 穷君:小国窘迫之君。顺:顺利。这里指顺行道义。5 折阅:亏损出售。折,亏损。阅,卖。【译文】志意修炼就会傲视富贵,崇尚道义就会藐视王侯,自思无所愧疚就不会为外物所动。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而不为外物所支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虽然辛苦但心安理得,就去做;利益少而多合乎道义,就去做;侍奉上国暴君而显达,不如侍奉能顺道而行的窘迫小国之君。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洪涝、干旱之灾而
38、不耕田,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生意,士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懈怠于道。【原文】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1 ,横行2 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3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 4 ,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 5而心势诈,术顺、墨而精杂污6 ,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 7 ,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8 ,辟违 9 而不悫,程役而不录 10 ,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注解】1 术:法,遵行。爱人:仁爱。人,通“仁“。2 横行:广行。3 饶乐:富足、享乐。4 拘守而详:谨守法度、明察事理。5 倨:傲。固:固陋。6 顺、墨:当作“慎“、
39、“墨“。慎,慎到,战国思想家,其学说本黄老、归刑名, “尚法“ 、“重势“。墨,墨翟,战国墨家学说创始人,提倡节俭。精:当作“ 情“,性情。杂污:肮脏。这里指非礼义之言。7 偷儒:苟且懒惰怕事。偷,偷懒。儒,懦弱。转脱:婉转推脱。8 佞兑:口才捷利。兑,通“锐“,行动快、疾。不曲:直取之,指毫不谦让。9 辟违:邪恶。辟,邪僻。10 程役:通“逞欲“。录:通“逮“,谨慎。【译文】体貌恭敬而内心忠信,遵循礼义而内心仁爱,那么走遍天下,即使不受重用而困于四夷之地,人们也没有不敬重他的。劳累辛苦的事则抢先去做,安逸享乐的事则让给别人,端正朴实、诚实守信,谨守法度、明察事理,那么走遍天下,即使遭受穷困到
40、了四夷之地,也不会没有人任用他。体貌倨傲而内心权诈,遵循慎到、墨子的学说而内心杂乱污浊,那么走遍天下,即使到处通达,人们也没有不轻视他的。劳苦的事就懒惰推脱,享乐的事就身手敏捷毫不谦让,僻邪而无诚信,一味追求自己的私欲而不知谨慎,那么走遍天下,即使到处通达,人们也没有不鄙弃他的。【原文】行而供翼1 ,非渍淖也2 ;行而俯项3 ,非击戾4也;偶视5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6也。【注解】1 供:通“恭“,恭敬。翼:敬。2 渍淖(no):陷在烂泥里。淖,烂泥。3 俯项:低头。4 击戾:碰撞着东西。5 偶视:两人同视,对视。6 比俗之人:普通人。【译文】行走时恭敬小心,不
41、是因为害怕陷在烂泥里;走路时低头,不是因为害怕撞上东西;两人对视,先俯身行礼,并不是惧怕对方。这乃是因为君子想要修养自身的品德,不想因为这个得罪于世俗之人。【原文】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1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2 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3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 、“同异“ 、“有厚无厚“ 之察4 ,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5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 “迟彼止而待我6 ,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
42、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7成。厌 8其源,开其渎9 ,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10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11者,其出入12 不远矣。【注解】1 止:终点,目的,止境。在儒家经典中,“止“字有特别的含义,指全身心专注追求的目标,比如射箭,其所射的箭靶就是“止“。所谓“止于至善“、“学之止 “等都可从这一意义上理解。2 步道:道路。3 意:通“抑“,抑或。4 坚白、同异:指战国名家惠施、公孙龙的学说,有坚石非石,白马非马,同者异、异者同等命题。有厚
43、无厚:也是惠施的理论,讲空间上的无限性问题。一说这是春秋邓析提出的一个命题。5 倚魁:怪诞骇俗之行。倚,读作“奇“。魁,大。6 “迟彼止“句:此处疑有脱文,姑且遵一般看法进行解释。学曰,学者相传此言。迟,待。7 崇:通“终“,最终。8 厌:塞。9 渎:沟渠。10 县:同 “悬“,悬殊。11 多暇日:指怠惰。12 出入:意思难通,依王念孙解作“出人“。【译文】良马一天走一千里的路程,劣马走十天也能达到。想要走完无穷之路,追逐没有终点的所在吗?这样的话,即使走到骨折筋断,一辈子也无法到达;如果有止境有目的,那么千里虽远,也只是或慢或快,或前或后的问题,怎么可能走不到呢?不认识道路的人,是去走那无穷
44、之路,追逐没有终点的所在呢?还是有所止境?“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的辩说,不能说不精察,然而君子不去争论,因为君子有自己追求的目标。怪诞骇俗的行为,不是不难做,但是君子不做,因为君子有自己追求的目标。所以古语相传,学习好比行路。得路之人,在前面等着我,我便努力地追赶上去,那么或早或晚、或先或后,怎么会不到达同一个地方呢?所以一步一步不停地走,即使是跛足的鳖,也可以抵达千里;一层一层积累不停,平地最终也能变山丘。堵塞住源头,开通沟渠,江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六骥也到达不了远处。人和人之间才性的差异,哪里会有跛鳖和六骥的差异那么大!然而跛鳖能够到达,六骥不
45、能到达,这并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因为有的做,有的不做啊!道路虽近,不走就不可能到达;事情虽小,不做就不会成功。那些整日游手好闲的人,他的成就就不会超出常人多远了。【原文】好法1而行,士也;笃志而体 2 ,君子也;齐明 3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4 ;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5 ;依乎法而又深其类 6 ,然后温温然7 。【注解】1 法:礼法。2 笃:坚定。体:实行。3 齐明:这里指智虑敏捷。4 伥伥然:无所适从的样子。5 渠渠然:无守、局促不安的样子。6 深:深知。类:统类,指能按礼法去类推,掌握各种事物。7 温温然:润泽之貌。这里指优游不迫。【译文】爱好礼法而能依其行事的,是士;志向坚
46、定而能身体力行的,是君子;智虑敏捷而不枯竭的,则是圣人。人没有礼法,则无所适从;有法而不知其深义,则茫然无所遵从;依据礼法,又能深明其统类,然后才能优游不迫啊。【原文】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1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2 。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3 。 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4“。此之谓也。【注解】1 情安礼:意思是,好像天性所安,不是后天学的。2 舍:除了。乱妄:悖乱狂妄。3 正仪:正确的标准,即典范、表率。自安:自己安心于此。4 “不识“ 两句:此处引诗见于诗经大雅皇矣 。帝,老天。【译文】礼,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端正礼法的。没有礼,用什么来修正自己的行为?没有老师,我怎么知道礼是这样的?礼是怎样规定的就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