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2015-04-20 中华检验医学网 尿液生成和标本采集及处理1尿是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肾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后生成,再流经输尿管,在膀胱内暂时贮存,最终排出体外2肾单位是肾脏生成尿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3肾小球滤过膜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缝隙为直径50100nm,是阻止血细胞通过的屏障,称为细胞屏障4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只允许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万的小分子物质自由通过,而相对分子质量大于7万的物质几乎不能通过5电荷屏障指肾小球滤过膜的内皮细胞层与上皮细胞层带负电荷的结构,可阻止那些带负电荷较多的大分子物质滤过6原尿除
2、了无血细胞及含极少蛋白质外,其他物质如葡萄糖,氯化物,无机磷酸盐,尿素,肌酐和尿酸等的浓度,以及渗透压及酸碱度几乎与血浆相同7在近曲小管,肌酐几乎不被重吸收而随尿排出体外8尿检验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重要检测项目之一,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其他系统疾病诊断,安全用药监测,职业病辅助诊断,健康状况评估9尿标本容器一般应能容纳50ml 以上尿的容积10首次晨尿标本较为浓缩,可用于肾脏浓缩能力评价11晨尿的特点是偏酸性,有形成分浓度较高12患者,女性,23岁,停经40d 就诊,考虑为妊娠,HCG 检查的最佳标本是晨尿13 3h 尿多用于检查尿有形成分,如1h 尿排泄率检查等14餐后尿通常收
3、集午餐后至下午2时的尿,这种尿标本有利于检出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或尿胆原15收集中段尿时,留尿前先清洗外阴,在不间断排尿过程中,弃去前后时段尿,以无菌容器只接留中间时段的尿16尿标本采集后,一般应在2h 内及时送检,最好在30min 内完成检验,若不能及时检查,多保存在28摄氏度冰箱内,或保存于冰浴箱内17甲醛对尿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形态结构有较好的固定作用18常用于尿糖,尿蛋白等化学成分定性或定量检查的防腐剂是甲苯19最适合于尿浓缩结核杆菌检查的防腐剂是麝香草酚20肾上腺素,儿茶酚胺,钙离子等物质测定时,尿标本防腐应选用浓盐酸21用于尿沉淀物的固定和防腐的防腐剂是戊二醛22冷藏保存尿液的时间
4、不应超过6h尿理学检验1尿量,一般指24h 内排出体外的尿总量,有时也指每小时排出的尿量,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脏生成尿的能力,肾脏的浓缩与稀释功能2正常成年人24h 排尿量为10002000ml3 24h 总尿量超过2500ml 者为多尿4糖尿病引起的多尿,主要机制是渗透性利尿所致,患者尿比密,尿渗透压均增高5肾性多尿常具有昼夜尿量的比例失常,夜尿量增多的特点6少尿是指24h 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17ml(儿童小于0.8ml/kg)7肾前性少尿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肾血流量不足,肾小球滤过率减低所致8肾后性少尿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尿路梗阻所引起9肾性少尿是由于肾实质病变导致肾小
5、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所致10尿量小于100ml/24h 或小于17ml/h 称为无尿11通过肉眼观察判断尿外观,透明度可分为清晰透明,轻度混浊,混浊,明显混浊12尿液长期放置导致混浊的原因为细菌生长13生理情况下影响尿颜色的主要是尿色素,尿胆原,尿胆素14当每升尿含血量达到或者超过1.0ml 时,尿呈淡红色,洗肉水样,雾状或云雾状,混浊外观,称为肉眼血尿15镜下血尿是指尿经离心沉淀镜检时发现红细胞数3/HP16引起血尿最常见的原因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7某男性患者做尿三杯试验,3杯均为血尿,则其出血部位最可能是肾脏或者输尿管18某心肌梗死患者,排出尿液为粉红色,经离心后上清仍为红色,尿隐血试验阳性
6、,镜下无红细胞,能溶于80%的饱和硫酸铵,该尿液最可能为肌红蛋白尿19血尿和肌红蛋白尿溶解性的区别是 Mb 能溶于80%饱和度的硫酸铵溶液中,而 Hb 则不能20外观尿液深黄,震荡后产生的泡沫亦呈黄色的是胆红素尿21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中,尿呈乳白色混浊称乳糜尿22乳糜尿多为丝虫病所致,少数为腹膜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手术,先天性淋巴管畸形及肾病综合症等23磷酸盐,碳酸盐可使尿呈淡灰色,白色混浊24结晶尿标本经加热后混浊可消失25患者,男性,46岁,因尿液混浊就诊,实验室检查,尿液外观混浊,淡黄色,镜检有大量结晶,无红细胞和白细胞,尿液加热后不变清,而加酸后变清且有气泡,其最可能的结晶是碳酸
7、盐结晶26不受高浓度葡萄糖,蛋白质或放射造影影响的尿比密测定方法是化学试带法27具有易于标准化,标本用量少等优点,且被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和中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 CCCLS)建议作为尿比密测定参考方法的是折射计法28晨尿或通常饮食条件下尿比密的参考值为1.0151.02529低比密尿或低张尿是指尿比密常5/hp18肾盂肾炎由细菌感染所致,尿细菌培养为阳性,有些肾盂肾炎首发症状为血尿,或镜下血尿,在急性期尿白细胞明显增多,还可贱小圆上皮细胞,闪光细胞等,多数有白细胞管型19尿白细胞增多常伴有脓尿,用尿三杯试验可区分脓尿的部位,如脓尿出现于第三杯,提示为膀胱颈炎,膀胱三角区炎症
8、20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和附件炎患者的尿液可出现的细胞是大量白细胞,伴有大量鳞状上皮细胞21肾移植后排异反应患者的尿中可出现的细胞是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22尿液中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质中科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可见数量不等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滴,此时,又称复粒细胞23尿液中的尾形上皮细胞多来自于肾盂,为中层移形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24尿液中的小圆上皮细胞为底层移形上皮细胞,形态较圆,较肾小管上皮细胞略大,但细胞核较小25正常情况下,尿液上皮细胞中最大的是鳞状上皮细胞26尿中出现大量移形上皮细胞时,提示有相应部位的炎症或坏死性病变27正常尿中,一般无柱状上皮细胞,如出现较多,提示慢性尿
9、道炎,慢性腺性膀胱炎的可能28一般认为,多核细胞来源于尿道移形上皮细胞。正常尿中无此细胞,多见于麻疹,水痘,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29尿沉渣镜检时,鳞状上皮细胞参考范围是少见30尿管型中呈规则圆柱体状,但大小,长短很不一致的管型是透明管型31正常人剧烈运动后,尿液中可出现透明管型32提示肾小球疾病的肾单位内有出血的管型是红细胞管型33肾小管病变时出现神上皮细胞管型34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后形成的管型是脂肪管型35宽大管型又称为肾衰管型36提示慢性肾炎晚期尿毒症预后不良的管型是宽大管型37胆红素管型见于严重阻塞性黄疸患者38尿液中最多见的生理结晶是草酸钙结晶【免疫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
10、二部分)8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1 化学发光剂【酶促反应发光剂: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 发光剂(常用底物为鲁米诺及其衍生物和对-羟基苯乙酸) ;碱性磷酸酶 ALP 发光剂(AMPPD:有230min 的分解半衰期,发出波长为470nm 的持续光,在15min 达到高峰;4-MUP :在360nm 激发光的作用下,发出448nm 荧光)【直接化学发光剂:改变溶液 pH 就能发光。口丫口定酯 AE 在含过氧化氢的稀碱溶液中能发光。【电化学发光剂:通过点击表面进行电化学反应而发出光的物质。化学发光剂三联吡啶Ru(bpy)33+和电子共同三丙胺 TPA 在阳性点击表面课同时失去一个电子而发生氧化反应。二
11、级的三联吡啶聊被氧化成三家,成为强氧化剂,TPA 失去电子后被氧化成阳离子自由基,课自发失去一个侄子,形成自由基,是一种很强的还原剂,课将一个高能量电子递给三家的三联吡啶聊,使其形成激发态二价。发射场620nm 的广州,恢复基态。【电化学发光剂特点:分子小,空间位阻小。衍生物与免疫球蛋白结合不印象起可溶性与免疫性。水溶性好,稳定性高。9 补体检测及应用:0 基本概念【补体:存在于人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不耐热和功能上连续反应的蛋白质,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实验前56摄氏度30分钟灭活补体,预先用免疫溶血实验滴定溶血素效价(将不同稀释度的溶血素
12、和等量的补体与 SRBC 混合于试管中,37摄氏度30分钟水浴。完全溶血的试管中液体红色透明,离心后无细胞沉降;完全不溶血的试管中液体浑浊,离心后红细胞完全沉降,上清液无色透明。一产生完全溶血的溶血素的最高稀释度作为其效价,确定为1单位。补体结合使用一般采用2U 溶血素)【经典激活途径:机体体液免疫反应的主要效应机制。抗原抗体复合物依次激活 C1q、C1r、C1s 、C4、C2、C3形成 C3转哈酶(C4b2b)与 C5转化酶(C4b2b3b) 。【MBL 途径:病原微生物表面糖结构与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结合,进而依次激活 MBL 相关丝氨酸蛋白酶 MASP、C4、C2、C3形成和经典激活途径相
13、同的 C3和 C5转化酶。激活过程无须抗体参与。【旁路激活途径:不经过 C1、C4、C2途径,而由 C3、B 因子、D 因子参与的激活过程。1 补体结合试验 CFT 原理、技术要点和评价【原理:(反应系统,指示系统,补体系统)一直抗原与待测抗体;绵羊红细胞与相应溶血素结合,成为致敏绵羊红细胞;反应系统与补体系统先发生反应,然后再加入指示系统,根据致敏绵羊红细胞有无溶血来判断。 (有相应抗原或抗体存在,不发生溶血,试验阳性)【评价:(不需要特殊仪器,对实验室条件要求低。补体活化过程的放大作用,使灵敏度高0,05ug/ml 抗体。可用于定性或半定量检测,多种类型的抗原或抗体。) (影响因素复杂,操
14、作步骤繁琐且要求严格,补体不稳定。 )2 血清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测定原理和应用【原理:血清中补体经典活化途径的溶血活性。补体 C1-C9被抗体(溶血素)致敏的绵羊红细胞活化并使后者溶解。当红细胞与溶血素的量一定时,补体的量及活性与溶血程度正相关, 。在50%溶血附件,S 形曲线最都,补体活性稍有变化,溶血程度就有明显变化,以50%溶血为反应终点比100%更敏感。3 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APH50)测定和评价【涎酸课抑制 B 因子的活性,家兔红细胞中的较低,课激活血清中的 B 因子,导致补体旁路途经激活,兔细胞溶解。在红细胞量一定时,在规定反应条件下,溶血程度与血清中参与旁路活化的补体
15、量及活性呈正相关,50& 溶血为重点。【反映 C 旁路途经的溶血功能,4 C4溶血活性的测定和评价【将豚鼠血清用氨水处理去除其中的 C4,这种 C4缺乏血清 R4不能使溶血素致敏的 SRBC 溶解,当加入含有 C4的受检血清后,补体连锁反应恢复,即可到账致敏的 SRBC 溶解。溶血程度与待测血清中的 C4活性相关。50%溶血为反应终点。互补偿值。M 蛋白: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 B 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单克隆异常增殖所产生的一种在氨基酸组成及顺序上十分均一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冷球蛋白: 一组低温下发生沉淀,加温后又复溶的 Ig。本-周蛋白( bence-Jones):尿中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连。
16、免疫增殖病(immunoproliferative disease):LC 异常增殖引起的疾病 .重链病(heavy chain disease):突变的浆细胞产生异常增多的重链或质量不能与 L链装配的 Ig 重链,血清和尿中 H 链过剩导致的疾病。轻链病:异常的 LC 产生大量的 Ig 的 L 链在肾脏和内脏组织,导致肾损伤和淀粉样病变的疾病。自身免疫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为生理性免疫应答的一部分。自身免疫病( AID)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属于病理性免疫应答。抗核抗体( ANA):抗核酸抗原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
17、脱氧核糖核蛋白(DNP) 、DNA、可提取的核抗原(ENA)和 RNA 等 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类风湿因子( RF):自身免疫病人体内表达的抗自身变性 IgG 的 IgM 类抗体。隐蔽抗原:指体内在解剖位置上某些与免疫系统隔绝的成分,如眼组织、精子等。当外伤、手术和感染等情况下,释放并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可以引起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变应原:是指能够选择性地激活 CD4Th2细胞及 B 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 抗体应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
18、性物质。皮试:用少量抗原注射、挑刺或划痕等方法注入到受试者皮肤,用于变应原的检测。1.免疫防御功能异常可导致(感染)和(免疫缺陷) 疾病。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有 特异性、比例性 、可逆性3.抗原抗体反应的温度一般以1540为宜,最适温度37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电解质、pH 、温度4某些特殊的抗原抗体反应对温度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冷凝集素在4左右与红细胞结合最好20 以上反而解离。5抗原抗体的结合分子间的引力包括静电引力、 范德华引力、氢键引力和疏水作用力2.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包括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反向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和协同凝集反应四种类型。3参与凝集反应中的抗原称
19、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试验有(玻片法)(试管法)(玻片法)常用的直接凝集4在间接凝集反应中正向凝集反应是用(抗原)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相应的(抗体)而反向间接凝集反应是用(抗体)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相应(抗原)5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可用已知抗原型红细胞检测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可用于输血前的(交叉配血) 试验。1免疫沉淀反应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2棋盘格法(抗原 )和(抗体)同时稀释,可一次完成(抗原)和(抗体)的滴定3单向琼脂扩散是待测抗原从含有定量(抗体)的(凝胶)内自由向周围扩散,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在两者比例合适的部位,形成(沉淀环) 。4Maneini 曲线适用
20、于大分子抗原的测定,在一定范围内,沉淀环随时间延长而扩大,抗原浓度与(扩散环直径的平方)呈线性关系,常用(普通)坐标纸作图。5Fahey 曲线适用于小分子抗原的测定,在一定范围内,沉淀环随时间延长而扩大,沉淀环直径与(抗原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常用(半对数)坐标纸作图。6.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可对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含量和相对分子量进行分析,沉淀线靠近抗原孔指示(抗体含量)较大;靠近抗体孔则指示(抗原含量较高) ;不出现沉淀线则表明(无对应的抗原和抗体)7.免疫电泳是将(电泳)与(双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一种免疫化学分析技术。8.火箭电泳是(电泳)与(单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免疫技术。9.对流免疫电泳
21、是(电泳)与(双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免疫技术。10.对流免疫电泳中,抗体流向负极,是因为(抗体分子量大) (电泳 )速度小(电渗)速度。1l.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在特殊缓冲液中快速形成(免疫复合物) ,使反应液出现(浊度) ,并可根据其推算出抗原或抗体的量。12.根据 Rayleigh 方程,散射比浊法中的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波长成(反)比,与粒子的浓度和体积成(正)比。13.速率散射比浊法是测定单位时间内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最快时间段)的散射信号值,此时的散射信号最强,速率散射信号值最大。14.免疫胶乳浊度测定的原理与透射比浊法相似。载体为大小适中、均匀的胶乳颗粒其直径应稍(小于)入
22、射光波长目前多用(200)nm 的胶乳颗粒。15.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反应体系中必须始终保持(抗体)过量。16.凝胶内沉淀试验包括(单向扩散试验)和(双向扩散试验)抗原抗体最适比的基本测定方法为(抗原稀释法)和(抗体稀释法) 。1标记免疫技术的示踪物有(酶) 、(放射性核素)、(荧光素)、(化学或生物发光剂)(胶体金 )2放射免疫技术可分为(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放射分析)两种基本类型。3.采用125I 制备标记物的基本原理是以放射性碘原子置换被标记物分子中(酪胺酸或酪胺残基)或( 组胺残基)上的氢原子。1.荧光免疫技术的主要类型包括(荧光抗体染色技术)(荧光免疫测定技术)。2荧光物质
23、有(荧光素) 和(其他荧光素物质) 。3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可分为(荧光免疫显微技术)和(流式荧光免疫技术)。4镧系稀土元素标记物制备的螯合剂有(多羧基酸类螯合剂)、(B-二酮体类螯合剂)、(BCPDA)和(菲洛林)5荧光免疫测定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后是否需要分离结合的与游离的荧光标记物而分为(均相)和(非均相)两种类型。6非均相荧光免疫测定法包括(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荧光酶免疫测定)。7均相荧光免疫测定法包括(荧光偏振免疫测)和(底物标记荧光免疫测定)。8荧光素标记抗体的方法有(搅拌标记)和(透析标记法)。l.膜载体酶免疫测定技术的类型主要有(斑点-ELISA 免疫渗滤试验)、(免疫层析试验)、
24、 (免疫印迹法 )3.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常用的酶有(HRP )、(AP )和(GOD )。4EIJSA 方法类型主要有(双抗体夹心法)、(间接法)、(竞争法)和(捕获法) 。5ELISA 中三种必要试剂是(固相的抗原或抗体)(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酶的反应底物)。6制备酶结合物常用的方法有(戊二醛交联法)和(过碘酸盐氧化法)。7在稀释液和洗涤液中加入(吐温一20),可以去除非特异性吸附。8均相酶免疫测定技术的类型主要有(酶增强免疫测定技术)(克隆酶供体免疫分析技术)。9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类型主要有(酶桥法)、(PAP 法) 、(双桥PAP 法) (APAAP 法)。10. (SDS
25、-PAGE), (蛋白质转运)和(酶免疫测定)三项技术结合而成形成免疫印迹法。11.常用于 HRP 标记抗( 戊二醛交联法 )和( 过碘酸钠法 )。1.不受位阻效应影响,更易发挥生物素活性作用的是(BCNHS) 。2.用于标记蛋白质醛基的,适用范围较 BHZ 宽的活化生物素是(BCHZ) 。3.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光敏基团可转变为芳香基硝基苯而直接与腺嘌呤 N7位氨基结合的是(光生物素) 。4.生物素化蛋白质衍生物有二类,一种是(生物素化的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另一种是(标记材料结合生物素后制成的标记物) 。5.用于亲和素标记的物质中,最常用的是(酶),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胶
26、体金 ) 。1.用丙酮做固定剂的抗原是(免疫球蛋白) ;用1%聚甲醛做固定剂的抗原是(激素) ;用10% 甲醛做固定剂的抗原是(类脂质) ;用95%乙醇做固定剂的抗原是(蛋白质) ;用四氯化磺做固定剂的抗原是(酶) 。2.免疫染色对特殊标本的进一步处理常用 (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法。3.免疫组化染色后,阳性细胞的染色分布有三种类型,分别是(胞质型) 、 (细胞核型)和(细胞膜表面型) 。4.酶免疫组化技术中最常用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 (碱性磷酸酶)及(葡萄糖氧化酶) 。5.免疫电镜标本的制备主要有(非包埋法免疫染) (包埋前免疫染色) (包埋后免疫染色)6.免疫组化中最常用的制片方法是
27、(蛋白酶消化法)和(非特异吸附法) 。1金免疫技术主要有(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和(金免疫测定技术),前者包括(免疫金 (银 )光镜染色技术) 和(免疫金电镜染色技术 );后者包括( 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和( 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等。2免疫金是指(胶体金与抗原(抗体) 的结合物,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中,习惯上称之为(金探针)3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方法学类型有(双抗体夹心法)(竞争法)和(间接法)。4渗滤装置是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试剂盒中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由(塑料小盒)、(吸水垫料 )和 (点加了抗原或抗体的硝酸纤维素膜片)三部分组成。5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试剂盒由(渗滤装置)(胶体金标记物)和(
28、洗涤液)组成。6用于电镜的免疫金法可分为(包埋前染色)和(包埋后染色)两大类。7免疫金电镜染色技术包括(标本包埋)、(免疫组化染色)两个主要步骤。8为了消除待测血清标本中(非特异性 IgG)的干扰,斑点金间接免疫层析法测抗体常设计成(反流,免疫层析法 )1PBMC 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 。2在反相溶血空斑试验中每一个空斑代表一个(分泌 Ig 的细胞) 。3B 细胞表面特异的标志是(SmIg) 。4常用的测定淋巴细胞活力的方法是(台盼蓝染色法) 。5淋巴细胞转化情况的判定方法有(形态学方法) 、 (H TdR 掺入法)和( MTI“检测法 ) 。6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应用的同位素是(3
29、H ) ,细胞毒试验应用的同位素是(51Cr)7分离外周血白细胞常用的方法是(自然沉降法)和(聚合物加速沉降法) 。8去除白细胞悬液中残留红细胞的常用方法有(无菌蒸馏水低渗裂解法)和(083氯化铵处理法) 。9去除单个核细胞悬液中单核细胞的常用方法有(黏附去除法)和(羰基铁粉吞噬去除法) 。10检测 T 细胞数量的花环技术包括(E 花环试验) (葡萄球菌花环法)和(抗体致敏红细胞花环法 ) ;检测 B 细胞数量的花环技术主要有( EA 花环试验)和(EAC 花环试验) 。11.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密度为 (1.077+0.001) 。12外周血经 Ficoll 分离液离心后从上到下分为(血清)
30、 (PBMC ) (粒细胞、红细胞)层。1活化的 TH1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有(IL2 ) (IFN)和(IL12 ) ,而TH2细胞主要产生的细胞因子为(IL4) (IL5 )和(IL10) 。2.细胞因子常用的检测法包括(生物学检测法) (免疫学检测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 。3.ELISA 测定法测定细胞因子常用(双抗夹心法) 。1补体参与的反应试验类型包括(免疫溶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验 )和( 免疫黏附试验).2参与补体结合试验的试剂可分为(指示系统)和(反应系统)两个系统。3型变态反应疾病患者的血清中补体水平(降低)。4补体的最佳保存温度是(一20以下)
31、 。5CH50试验中有( 绵羊红细胞)(溶血素 )和(人血清 )参与反应。1免疫球蛋白根据重链的不同可分为(IgM) ,(IgG ) , (IgA) ,(IgE)和 (IgD )2免疫固定电泳的特点是:(周期短) (敏感性高)(分辨清晰) (结果易于分析)3Ig 中 k/比率正常范围是( 1.22.4)1肿瘤抗原可分为( 肿瘤相关抗原)和(肿瘤特异性抗原)两类。2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归纳起来有(早期普查) (肿瘤诊断 )和(监测病情)等3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临床某些肿瘤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如:AFP 可辅助诊断(肝癌)可辅助诊断(结肠癌 )PSA 可辅助诊断(前列腺癌) 。4细胞免疫是抗肿
32、瘤免疫的重要机制,参与抗肿瘤免疫的细胞主要有(T 细胞 B 细胞 NK 细胞 树突状细胞 )等。5根据肿瘤抗原分布的范围,可将其分为(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两大类。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根据临床出现症状情况一般分为(超急性排斥) , (急性排斥 )和(慢性排斥)三类。2. ( HLA)是不同个体间进行器官或组织移植时发生排斥反应的重要成分。3. HLA 三类分子中、类分子是能发生移植排斥反应的首要抗原尤其是(HLA-DR )位点。4. HLA-A、B、C 和 HLA-DQ、DR 抗原采用( 补体依赖的微量细胞毒)试验检测【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1血
33、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2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3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4血清适用于临床化学和临床免疫学检查5正常人血量约为(70土10ml)/kg 体重,成人45L,占体重的6%8%,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6血液的红色来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动脉血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呈鲜红色,静脉血还原血红蛋白含量高,呈暗红色7严重一氧化碳中毒或氰化物中毒者血液呈樱红色8正常人血液 ph 值的波动范围是7.357.459正常男性的血液比密为1.0551.063,女性为1.0511.060,相对黏度为45,血浆比密为 1.0251.030
34、,血细胞比密为1.090 。血液比密与红细胞含量,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有关。血浆比密和血浆内蛋白浓度有关10血液具有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粘滞性,凝固性这三种特性11正常人的血浆黏度约为生理盐水黏度的1.6倍12血液黏度与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有关13血液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集体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功能14静脉血通常使用的采血部位是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股静脉15在静脉采血时为了避免血小板激活,常使用塑料注射器和硅化处理后的试管或者塑料管16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婴幼儿可采集拇趾或足跟内外侧缘血液,严重烧伤患者可选择皮肤完整处采血17彩色真空定
35、量采血用于葡萄糖,糖耐量测试,添加的抗凝剂是氟化钠18彩色真空管定量采血用于血培养,应添加的抗凝剂是多聚茴香脑硫酸钠19皮肤采血法的缺点是易于溶血,凝血,混入组织液,而且局部皮肤揉擦,针刺深度不一,个体皮肤厚度差异等都影响检查结果,所以,皮肤采血检查结果重复性差,准确性不好20采血方法应在患者,采血,溶血,样本处理,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21乙二胺四乙酸盐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使钙离子失去凝血作用,组织血液凝固22EDTA 盐对血细胞形态,血小板计数影响很小,适用于血液学检查,尤其是血小板计数23草酸盐的优点是溶解度好,价廉24肝素可加强抗凝血酶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作用,阻止凝血酶
36、的形成,并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25枸橼酸钠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抗凝比例为1:9或1:426采用手工推片法制备血涂片时,通常推片与载玻片保持2530度角27采用厚血膜涂片法制备血涂片时,载玻片中央置血1滴,用推片将血由内向外旋转涂成厚薄均匀,直径约1.5cm 的圆形血膜,待干后,加蒸馏水使红细胞溶解,再干后染色镜检28将适量伊红,亚甲基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29瑞氏染色法是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法,尤其对于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等可获很好的染色效果,但对细胞核的着色能力略差30血液制备涂片时,血滴越大,角度越大,推片速度越快,血膜越厚,反之则越薄红细
37、胞检查1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是红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2晚幼红细胞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这一过程在骨髓中进行,约需72h3网织红细胞经约48h 成完全成熟的红细胞,释放入血液,平均寿命120d,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破坏,分解为铁,珠蛋白和胆红素4红细胞生理功能是通过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红细胞有交换和携带气体的功能5血红蛋白分子由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构成6血红蛋白分子是一种微红色的胶体物质,是一种呼吸载体,每克血红蛋白可携带1.34ml 氧7新生儿由于出生前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明显增高,较成人约增加35% ,出生 2周后逐渐下降,2个月婴儿约减少30%8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良性家
38、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能引起原发性红细胞增多9房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可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10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晚期消化道肿瘤而长期不能进食等均可引起相对性红细胞增多11改良牛鲍计数板用优质厚玻璃制成,每块计数板分为两个计数池,计数池两侧各有一条支持柱,将特制的专用盖玻片覆盖其上,形成高0.10mm 的计数池12红细胞计数采用的盖玻片是专用的玻璃盖片,要求表面平整光滑,两面平整度在0.002mm 以内,盖玻片规格是24mm*20mm*0.6mm13红细胞计数时需遵循一定方向逐格进行,以免重复或遗漏,对压线细胞采用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14Heyem
39、红细胞稀释液中, Nacl 具有调节渗透压的作用15枸橼酸钠稀释液中,枸橼酸钠具有抗凝和维持渗透压的作用16枸橼酸钠稀释液中,甲醛具有防腐和固定红细胞的作用17血液中血红蛋白采用比色法测定18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白外的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19正常成年男性 Hb 含量参考值为120170g/L ,女性为 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20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有日内波动,上午7时达高峰,随后下降21发生大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不成比例。大细胞性贫血的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偏高22小红细胞低色素贫血时血红蛋白减低23红细
40、胞形态检查与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结果相结合可粗略推断贫血原因、24小红细胞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25巨红细胞见于叶酸及维生素 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26高色素性红细胞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27同一血涂片同时出现低色素,正常色素性两种细胞,又称双形性贫血,见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28球形红细胞中央着色深,体积小,直径与厚度比小于2.4:1.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小儿29靶形红细胞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阻塞性黄疸,脾切除后30口形红细胞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起的贫血,酒精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肝病和正常人31瑞氏染色后,胞质内
41、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颗粒(变行 RNA) ,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称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铅中毒,正常人32成熟性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暗紫红色圆形小体,称为聚焦小体,为核碎裂,溶解后的残余部分33英文缩写 HCT 表示血细胞比容,也可以写作 Hct,Ht,PCV34血细胞比容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样本中所占比值3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是指每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pg)为单位36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即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以 g/l 为单位37红细胞凝集,严重高血糖症可使
42、 MCV 假性增高38魏氏法测定血沉,抗凝剂(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比例是1:4白细胞检查1粒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高浓度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粒系祖母细胞分化为原粒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依次发育为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2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叶核粒细胞。此过程在骨髓中约需10d,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仅存610h,然后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3粒细胞在组织中可行驶防御功能12d,衰老的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其余从口腔,气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排出,同时,骨髓释放新生的粒细胞补充周围血而保持白细胞数量相对稳定4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
43、幼粒细胞,能合成 DNA,具有分裂能力5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计数6嗜酸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酶7嗜碱性粒细胞内的颗粒含有组胺,肝素,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8嗜碱性粒细胞在整个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过敏反应9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功能,吞噬和清理功能,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功能,还参与杀菌,免疫和抗肿瘤作用10淋巴细胞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是人体主要免疫活性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411 B 淋巴细胞可经抗原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抗体,参与体液免疫12在胸腺,脾,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依赖胸腺素
44、发育成熟者称为 T 淋巴细胞13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若出现大量该细胞,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14血液检验中,白细胞计数指标参考值无性别差异15正常人外周血涂片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为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变化16采用显微镜计数法进行白细胞计数时,通常吸取白细胞稀释液0.38ml 于小试管中17正常血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占1.5%5%18正常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以3叶核居多19感染,理化损伤,血液病,脾功能亢进,免疫性疾病可见中性粒细胞减低20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原幼粒等细胞21再
45、生性左移是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22退行性左移是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23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则称为核右移24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形成的原因是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25淋巴细胞数量减低常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26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浓度在1d 内有波动,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与糖皮质激素脉冲式分泌有关27Dohle 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
46、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12um ,亦可见于单核细胞28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的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625u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29瑞氏染色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质呈浅紫红色30瑞氏染色嗜碱性粒细胞胞质呈蓝黑色31外周血小淋巴一般无颗粒,大淋巴细胞可有少量粗大,不均匀,深紫红色颗粒32瑞氏染色单核细胞,直径1020um,为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33异型淋巴细胞按其形态学特征分为3型:1型(空泡型,浆细胞型) ,2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3型(幼稚型)34淋巴细胞受电离辐射后出现形态学改变:核固缩,核破碎,双核,卫星核淋巴细胞(胞质中主核
47、旁出现小核)35火焰状浆细胞见于 IgA 型骨髓瘤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1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包括血细胞计数原理(库尔特原理) ,白细胞分类计数原理,血红蛋白测定原理三种2根据电阻抗法原理,经溶血剂处理,脱水,不同体积的白细胞通过小孔时,脉冲大小不同,将体积为35450fl 白细胞,分为256 个通道3电阻抗法分析血液时,位于90160fl 单个核细胞区的细胞称为中间型细胞4血液分析仪血红蛋白测定原理中,应在波长530550nm 下比色5白细胞经过氧化物酶染色后,胞质内显示细胞化学反应,过氧化物酶活性为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核嗜碱性粒细胞无过氧化物酶活性,这是血液分析
48、仪白细胞分类的基础6正常白细胞直方图,在35450fl 范围内将白细胞分为三群,左侧峰又高又陡为淋巴细胞峰7正常白细胞直方图中,左右两峰间的谷较平坦,为单个核细胞峰8在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峰左侧区域异常的主要原因是有核红细胞,血小板凝集,巨大血小板,未溶解红细胞,疟原虫,冷凝集蛋白,脂类颗粒,异形淋巴细胞9在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峰右移,与单个核细胞峰左侧相连并抬高,主要原因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形淋巴细胞10在白细胞直方图中,单个核细胞峰与中性粒细胞峰之间区域异常,主要原因是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异常细胞亚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1正常红细胞直方图,在36360fl
49、范围内分布两个细胞群体,从 50125fl区域有一个两侧对称,较狭窄的曲线,为正常大小的细胞,从125200fl 区域有另一个低而宽的曲线,为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当红细胞体积大小发生变化时,峰可左移或右移,或出现双峰12正常血小板直方图,在230fl 范围内分布,呈左偏态分布,集中分布于215fl 内,当有大血小板或小红细胞,聚集血小板时,直方图显示异常13ICSH 分布的血液分析仪评价方案包括:可比性,准确性,总重复性,精密度,线性范围,携带污染14精密度分为批内,批间两种精度。批内精度是对同一批样本重复测定结果的评价,批间精度是对两批或两批以上样本重复测定结果的评价15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HDW)是反映红细胞内 Hb 含量异质性的参数,用单个红细胞 Hb 含量的标准表示,正常参考范围 2434g/l16血小板分布宽度是仪器测量一定数量血小板体积后,计算所得外周血血小板体积大小异质性参数17血小板分布宽度减低见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18小细胞性贫血,当 RDW 正常时,红细胞主峰左移,分布在55100fl,波峰在75fl 处,基底较窄,为小细胞低色素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