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两篇论述及文言文精析.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5605593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篇论述及文言文精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两篇论述及文言文精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两篇论述及文言文精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两篇论述及文言文精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两篇论述及文言文精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说文本阅读试题的做题步骤 、 阅读文章 () 快速阅读文章、用时:秒秒 、目的:、确定文章的体裁内容 、边读边标出段号 、大致了解文章内容阅读试题()中速阅读文章、用时:倍于快速阅读、目的:、确定文章的结构、确定文章的中心(说明文是 说明对象 ,议论文是 论点 )c、画出有用的文章内容。、审视题目 ()、 确定试题的性质 :、选对题选择正确的选项、选错题选择错误的选项 、选优题选择最恰当的项()、确定试题的类型:(文章的理解概括辨析筛选 分析(推断)这五种类型)()、根据题干和选项的要求从文章中找出能确定答案的位置。()、有的时候,还要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才能确定答案所在的位置。()、

2、注意题干中的特别提示,有助于我们对题干的准确把握。例如:从全文看在整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段的阅读等等。、 做题方法 ()采用排除法做题。()辅之于 比较法 和确定法。()熟练以后多用 类比法 做题。 ()词语理解题一般采用置换法。理解的具体化: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中介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人既是一个实践者,也是一个理解者,而人的理解渗透到理论与实践的整个过程,成为其中至为关键的中介性要素。而具体化,则是理解发挥其中介作用的关键所在。首先,理解的具体化表现为语言的具体化。作为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复兴的代表之一,德国诠释学家伽达默尔曾把语言看成是对普遍东西的真实具体化。人们通常只注意语言的工具性,视之

3、为在使用者之外客观存在的工具。然而,伽达默尔却侧重于对语言进行生存论的分析,强调语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要素,语言具有不可磨灭的生存论意蕴。作为我们的语言,它渗透着我们对世界的全部经验。语言在我们的使用中,不仅把普遍化的共性的语言具体化为文本中的私人化的个性的语言,而且也与使用者的个人的生存经验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获得了一种具体化的呈现。6.B(“理解的具体化”表现为语言的具体化, “不仅而且”即理解者将语言与个人的生存经验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获得一种具体化的呈现。 )7.A(“人们” “语言是在使用者之外客观存在的工具”不是伽达默尔的观点)其次,理解的具体化还表现为情境的具体化。按照伽达默尔

4、的哲学诠释学,理解不是要求理解者放弃自身的立场,恰恰相反,它要求理解者坚守自己的立场。文本固然代表了作者的立场,是作者意图的具体化表达,但它一旦获得自己独立的文本化存在形式,就逸离了作者的原始情境,失去了自己本初的具体性,而成为一种有待确定的状态。在一切理解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文本的叙述与我们对于有争议的现实的理解之间的意义问题。因此,文本的理解不是要去复制作者的原初意图,而是要在文本所代表的普遍性和理解者自身的特殊性之间进行中介,从而创造出文本的新的意义。理解者必须从自身的具体情境出发展开对文本的理解,以便使文本的普遍意义在理解者的诠释学情境中具体化,形成文本的具体的新生意义。情境的具体化是

5、达成根本理解的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三,理解的具体化还必须落实到问题的具体化层面。对文本的理解不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它始终渗透着理解者的能动作用。当理解者把自己的诠释学情境导入到文本的理解之中时,他必须对这一情境进行深刻的反思,以便在特定的问题域中与文本展开诠释学对话。诠释学对话发生在文本与理解者之间,是在文本所代表的作者情境与理解者自身的情境中展开的。要使这场对话成为真正的对话而不是文本的独白,理解者自身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的具体化使理解情境的具体化得以实现,也为文本的意义创生开辟了道路。理解者在对话中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漫无边际的,而应该是包含某种界限的问题域中的问题。没有界限的问题

6、乃是空的问题。要使问题成为有意义的真正的问题,理解者不仅要对文本的情境做出深入了解,而且还必须对自身的诠释学情境做出深刻的反思,惟其如此,理解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才能围绕着真正的问题而有效地展开。所以,理解的具体化是沟通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要中介。要克服理论与实践的断裂,实现理解的具体化是必不可少的途径。理论要掌握群众,不能依靠外在强制灌入,而要通过群众的自主理解来实现,理论是要通过群众的理解来发挥作用的。理解的具体化乃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之合理转化的重要保障。8.C(要使问题成为有意义的真正的问题,理解者不仅 要对文本的情境做出深入了解,而且还必须对自身的诠释学情境做出深刻的反思。 ) “不仅而且

7、”三、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与韩荆州书李白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

8、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

9、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注释】吐握:吐哺(口中所含食物)握发(头发) 。周公自称“我一沐(洗头)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后世因以“吐握”形容礼贤下士。畴曩(chunng):往日。抚躬:犹言抚膺、抚髀,表示慨叹。抚,拍。谟猷(yu 尤):谋画,谋略。刍荛(chro):用以谦称自己的作品。青萍:宝剑名。结绿:美玉名。薛:薛烛,古代善相剑者。卞:卞和,古代善识玉者。下流:指地位低的人。9.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干:求取 B. 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许:允

10、许C. 而愿委身国士 委:托付 D. 惟君侯图之 图:考虑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 不赂者以赂者丧C.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D.若赐观刍荛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11.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白“才能”的一组是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王公大人,许与气义。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A. B. C. D.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

11、引谈士们所说的“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突出韩荆州在当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B.文中作者颂扬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文章,意在表明他有如此高的修养,能够识拔贤能之士。C.文末作者用了薛烛、卞和的典故,十分恰当地表现了韩荆州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的高尚品德。D.文章骈散并用,长短错落,虽是干谒之作,但作者并没有露出卑屈之态,而是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第卷(114 分)四、 (24 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9.B(许:赞许) 10. D(两

12、个“若”均为如果。 A 而:表修饰/表因果 B 于:介词,表动作方向/表被动 C.以:介词,用/连词,表原因)11. D(赞美韩荆州的德行与文才 陈述李白希望被任用的心情)12. C(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赏识的强烈意愿。 )四、 (24分)13.希望君侯您不会因为来者富贵而骄纵他,因为来者贫寒卑贱而忽视他,那么众人之中会有自荐的毛遂。 (4 分)从前王子师担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征召荀慈明。 (3 分)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3 分)我听说天下谈士聚在一起议论道:“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 ”怎么使人敬仰爱慕,竟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躬

13、行吐哺握发之事,故而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士人一经您的接待延誉,便声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声望。希望您不因来者富贵而骄纵他们,不因来者微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机会显露才干,我就是那样的人啊。我是陇西平民,流落于楚汉。十五岁时爱好剑术,谒见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文章成就,拜见了很多卿相显贵。虽然身长不满七尺,但志气雄壮,胜于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气概,讲道义。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迹,怎敢不尽情向您表露呢?您的著作堪与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文章与自然造化同功,学问穷极天道人事。希望您度量宽宏,和颜悦

14、色,不因我长揖不拜而拒绝我。如若肯用盛宴来接待我,任凭我清谈高论,那请您再以日写万言试我,我将手不停挥,顷刻可就。如今天下人认为您是决定文章命运、衡量人物高下的权威,一经您的品评,便被认作美士,您何必舍不得阶前的区区一尺之地接待我,而使我不能扬眉吐气、激厉昂扬、气概凌云呢?从前王子师担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征召荀慈明,到任后又征召孔文举;山涛作冀州刺史,选拔三十余人,有的成为侍中、尚书。这都是前代人所称美的。而您也荐举过一位严协律,进入中央为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我每每看到他们怀恩感慨,忠义奋发,因此我感动激励,知道您对诸位贤

15、士推心置腹,赤诚相见,故而我不归向他人,而愿意托身于您。如逢紧急艰难有用我之处,我当献身效命。一般人都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谁能完美无缺?我的谋略策画,岂能自我夸耀?至于我的作品,已积累成为卷轴,却想要请您过目。只怕这些雕虫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赏识。若蒙您垂青,愿意看看拙作,那便请给以纸墨,还有抄写的人手,然后我回去打扫静室,缮写呈上。希望青萍宝剑、结绿美玉,能在薛烛、卞和门下增添价值。愿您顾念身居下位的人,大开奖誉之门,请您加以考虑。.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岑参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

16、题。注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1)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一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其中的一种并加以分析。 (4 分)(2)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 分)14.( 1) 示例运用拟人的手法。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生动地描写了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月,此时却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运用主客换位的方法。诗人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象地寄托于月亮这个物象之中。融情于景。 “汉月”高照, “胡沙”无边,遥相对应,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更衬托出孤身一人在苍凉沙漠上

17、行进的艰难。“费”字炼字极佳。诗人没有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而用“费马蹄”间接体现, “马蹄”之“费” ,明指对马蹄的磨损,暗含沙软难行,足见行进的艰难。运用对偶的手法。而且上下句意义互补,上句“汉月”,下句“胡沙” ,点明了月照沙漠的情景(点明沙漠的广袤,路途的遥远) ,丰富了词语表达的内涵。(2)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远戍边疆的报国之心,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暗含了李判官入京旅途艰难、须多保重的惜别之意,抒发了怀念亲友的乡思之情。 (意思对即可。 如有不同看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9 分,每小题 3 分)文学的审美泛化在

18、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 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在各种非文学的领域发现了文学。它的身影已开始更多地出现在摄影、网 络、手机短信之中。 (6A)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等的出现,再加上此前的 电影文学、电视散文等,这些都明白无 误地告诉我们:文学借助于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然而,对于文学的泛化,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力 进行围 追堵截;有人视之为畏途,犹豫徘徊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 ,这些都大可不必, 纵观文学 发展的历史我们便可看到,文学的泛化是文学发展中的常见现象。文学是一门艺术,是表 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6D)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

19、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发展 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从多种多 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 寻找、 发现和捕捉新的 审美对象,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文学的审美属性使其始终都在寻找和表现新的对象和内容,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学形式为其新的载体。旧的文学样式因成熟而相对僵化,它会使文学对新的审美对象和内容的表达滞后。所以任何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向被传统的审美观念视为非审美领域的方向的开拓,用发展的眼光看,都 预 示着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类 型的开始。但是,文学的泛化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

20、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因此,我们还得把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甚至是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区别开来。有人 说,当前的文学走向了泛化,其理由便是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思想穿透力贫乏,对人性的关注趋于淡化,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然而,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学的泛化, 只能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弱化, (7B)也就是 说这些作品不是这个 时代的优秀作品。还 有那些所谓 的广告文学,它 们虽然有时 也有曲折的情节,而且引人入 胜 ,但它 们是不能被称为文学的。文学中的审美不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它具有无功利性,即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也就是说,在文学

21、活动中,无论是作家 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但所 谓的广告文学不是这样,它有直接的 现实 功利性,其所有的叙述和描写都是为了宣传和推销其产品,文学在这儿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广告利用文学的想象和描写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它本质上是对文学的去审美属性化,利用的不过是文学的外壳,因此,所谓的广告文学的出 现 ,是不能 归为文学的泛化之列的。相反,无论是摄 影文学、网 络 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 们中的 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6B 答非所问)无论时代怎样变,无 论文学借以栖身的媒介怎样变,文学总有一点不会变

22、,那就是它的审美内核不会变。 拥抱了 审美,那才是真正拥抱了文学。6下列说法,属于对“文学的泛化”的含义的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A.它是指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时而出现的摄影文学。B.其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C.它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D.它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7.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B.当前有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

23、期刊,这是文学的泛化的表现。 (审美属性的弱化)C.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都有区别。D.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8.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及电影文学等的出现,表明文学借助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B.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文学活动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C.广告文学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文学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因此,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泛化之列的。D.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

24、限的意味。(“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意味” )二、6 C(A 项说法片面, “摄影文学”仅是文学的泛化的表现之一;B 项表述虽正确,但不是“文学的泛化”的含义;D 项说的是“文学” )7.B(由原文第四自然段中“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学的泛化,只能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弱化”可知,该项错了。 )8D(原文是“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意味”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12 分,每小题 3分)赵韩王普 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 。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 帝曰:“吾不能寐,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

25、见卿。” 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 。”帝曰:“ 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 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 “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 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普曰:“ 镇节太重,君弱臣 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 谷,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 审 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 之

26、过隙,所 为富贵,不过多 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 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 好田宅,重为子孙久 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 ,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皆再拜曰:“ 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 “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 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

27、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 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 欲相普,或 谮之曰: “普,山东学究,惟能 读论语 耳!” 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 “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 佐艺祖 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 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注 宋乾德二年(964 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艺祖:指一朝开国

28、的帝王。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特:只,不过B. 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道:道理C. 惟稍夺其权 稍:渐渐地,慢慢地D. 上素嫌其人,不与 与:赞成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使一举而下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B. 上因晚朝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 岂得以喜怒专之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D. 则论语二十篇也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11.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君臣之间,两无猜嫌天下之

29、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

30、相。第 II 卷 (非选择题 共 114 分)四、(24 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3 分)(2)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3 分)(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4 分)9. B 道,方法。10. B 因,介词,趁机。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C.介词,凭;动词,认为。D.连词,表因果,原来是;连词,表假设,如果。 11.C 是宋太祖劝解兵权的委婉之词 是说赵普善用论语治政12.A 错在“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 ,应为“探访功臣的家,

31、不可预测” 。四、 (24 分)13.(10 分,划线处为重要得分点)(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3 分)(1)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听听您以后的打算。 (3 分,每句 1 分) (“小”意动用法)(2)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3 分)(2) (石、王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这种程度,这就是所说的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 分,每句 1 分)(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4 分)(3)刚刚回到家,就急忙关上门,打开箱子拿出一本书读,有一整天,即使家人也不能猜出(他读

32、的是什么) 。 (4 分,每句 1 分,扣完 4 分为止)韩王赵普做宰相。太祖刚刚即位,多次出去微服私访,有时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一天,大雪下到夜里,皇上敲赵普的家门,赵普赶忙出来,慌忙叩拜迎接,问:“夜深寒冷,陛下为什么出来?”皇上说:“我睡不着,一张床之外,都是别人的家,所以来看看你。 ”赵普说:“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能听听您以后的打算。 ”皇帝说:“我想攻打太原。 ”赵普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说:“这不是我所能了解的。 ”皇帝问其中的缘故,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假使一举攻下太原,那么两边的祸患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为什么不暂且留着等待平定各国(之后再攻

33、打太原呢) 。 ”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 于是定下攻打江南的决议。太祖取得天下以后,召见赵普问道:“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总共换了十个姓氏,战争不断,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停止天下战争,替国家建立长治久安之计,有什么方法呢?”赵普说:“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太重,君弱臣强罢了。只有渐渐地削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军队,那么天下自然安定了。 ”话未说完,皇上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 ”皇上趁着晚朝,和老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酒喝到最畅快的时候,宋太祖开口道:“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所求的富贵,不过多积聚些金银,多一些自我娱

34、乐,让子孙没有贫乏罢了。你们为什么不解去兵权,选择好田产房屋作为子孙长久之业,多养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相欢,来度过一生。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 第二日,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宋太祖答应了,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给他们的赏赐也特别优厚,众多功臣都因此善终。赵普辅佐太祖时,有一名大臣立功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赞成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说:“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

35、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太祖入宫,赵普立在宫门口,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太祖醒悟了,才认可他的上奏。赵普想任命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的意愿,太祖不采纳。第二天,赵普又上奏,太祖又不采纳。第二天又上奏,太祖大怒,拿过奏折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变,慢慢拾起奏折回家后修补连缀,第二天又呈上去,太祖才醒悟过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那个人果然称职。赵普做了宰相,每当朝廷遇到大事,商定重要决议,刚一回到家,就马上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即使家人也猜不出他读的是什么。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后来他去世后,家里人才打开箱子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太宗想任他为相,有人诬陷说:“赵普,山东学究,只是能读论语罢了!”太宗怀疑,把这件事告诉赵普。赵普说:“我确实不懂得读书,只是能读一本论语辅佐先帝安定天下,才用了半部,还有一半可以辅佐陛下。 ”太宗疑虑消释,最终任命他为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