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山奇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教学难点: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一、导入学习1.通过昨天初学课文,大家对黄山奇松有了哪些了解? (1)黄山奇松是黄山四绝中最让人情有独钟的,是绝中之绝。(2)黄山奇松不仅奇而且多。(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在今天这堂课上,大家觉得采用哪种学法比较好?(扣住题眼设问:黄山松奇
2、在哪里?)阅读指导:阅读的时候,带着问题读文,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读,读得会更深刻。我们可以扣题提问,可以抓过渡句提问,可以抓中心句、关键句提问等等,今后梁老师会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大家一一尝试。)二、学习第三段1.指读第三段。2.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奇在它的姿态各异。出示普通松树图片与之比较。普通的松树,长得都大同小异,黄山松却千姿百态。)3.假如你是一个游客,进入黄山,面对如此多的奇松,你会有怎样的感觉?怎么办呢?(会有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感觉,可以挑最有名的观赏。)4.作者和你们一样聪明,这么多的奇松,一棵有一棵的姿态,怎么写得过来呢?他挑了三棵黄山名松着重描绘。我们通
3、过作者的笔触,着重领略了黄山名松的奇特,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身。三、学习第二段1.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来领略黄山三大名松的风采。(自学圈画)讨论第三个问题:黄山的三大名松各有着怎样的特点?假如我们将三大名松的特点了然于胸,我们就能感受的它们的奇之所在了。迎客松:姿态优美,饱经风霜(800 年),枝干遒劲,充满生机,一丛枝干斜伸。l 在所有特点中,哪个特点是最有个性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丛枝干斜伸”,这才是迎客松最具有标志性的特点,少了它,这棵松树就不能称之为“迎客松”了,少了这一特点,它也就少了“迎客”这一灵性,就不能成为黄山第一松了,就不能成为黄山乃至安徽的象征了。)l 写法指导:记住
4、,以后描摹事物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最有个性的特点。过渡:好,让我们再来一览陪客松的风采。陪客松:绿色的巨人。l 作者对这棵松树着墨不多,好像有点惜墨如金,只是打了个比方,但是我们如果仔细琢磨,也能体会出它的特点来。(绿色苍翠生机勃勃。 巨人特别高大粗壮挺拔。)l 阅读指导:我们读书时,有些句子一读就明了,有些句子比较含蓄,就如作者描写陪客松的句子,它的的特点是蕴含在比喻之中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细细品味。)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天然盆景、向下伸臂l 送客松也是一棵个性十足的松树,它的特点作者写得很明了。只是有一点,我想问问同学们,为什么游人要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呢?(出示盆景图片)(盆景都造型
5、都很独特,但是他们独特的造型来源于园艺师的人工培养,如,捆扎、扭曲等。送客松的造型也很独特,可它却是天然生成,正如人们所说的天生丽质,这样就更难能可贵了,所以他才能成为黄山名松之一呀。)2.我们通过文字领略了黄山名松的风采,文字是非常神奇的,要是你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文字描述,文字就能幻化成画面。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听朗读文字,看看你的眼前能不能出现三大名松的身影。老师现在给大家看三大名松的图片(出示黄山三大名松的图片),看看它和你印象中的名松是否一致,判断一下哪棵是迎客松,哪棵是陪客松,哪棵是送客松,并说说你做出这样判断的理由。3 通过文字、通过图片,我想同学们对黄山松的印象一定非常深刻了
6、。我想请三位同学模拟三大名松的姿态,代替这三位沉默的朋友,向游客发出热情的呼唤:迎客松:朋友,欢迎您来黄山旅游!陪客松:朋友,让我陪伴您观赏黄山迷人的风光。送客松:朋友,再见!欢迎再来黄山!小结:大自然给予黄山名松天地之灵气,给予它们那么奇特的姿态,每天不知疲倦地在黄山上迎来送往,陪伴游客,太神奇了。)4.黄山松这么又情意,我们是不是应该带着对黄山松的喜爱之情来赞一赞他们呀。(美读第二段)四、读写结合1,其实,黄山上要是只有三大名松是不可能将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山”的黄山装点得神奇、秀美的。黄山上的其它奇松也是功不可没的,尽管它们有的没有三大名松有名,有点甚至名不见经传。这样吧,我们也来写下他们好吧。方法提炼:(1)根据树形起一个形象的名字。(2)抓住特点描写。(3)用上比喻、拟人等写法,还可加上自己的想象。 2.(出示黄山松图片)你可以选择一棵,也可以从第三段中选出一种,展开自己的想象,将它描摹出来。五、课外延伸(要想学好语文,不能拘泥于课本,要向课外延伸,这样才能拓宽视野,增加积累。学完课文,我们还可以依据课文的内容,给自己提一些拓展的问题:1. 黄山松树为什么会长得奇形怪状?2 黄山的其它三绝绝在何处? .)六、 课后作业1.黄山松树为什么会长得奇形怪状? 2.阅读徐迟的散文黄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