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ppt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5595642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2.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更重要的,以真理为友哈佛大学校训,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提高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教学目的和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 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要点,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本章框

2、架,关于认识,细一思量,似乎还真是 “问题重重”:1)为什么我们熟知的却并不一定真知?2)为什么人们常说“耳听为虚”?3)我们“眼见”的是否能确定为“实”?4)为什么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5)人的正确思想到底从何而来,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活动以改造客观 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 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 作用的过程。,古代中国的“知行观”,朱熹(1130-1200),王夫之(1619-1692),“知先行后”,“行先知后”,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结构,(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

3、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子系统),漂亮!,低俗!,主体,客体,中介,、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主体,客体,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审美关系,价值关系,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体验美 感知美 创造美,有用性 效益性,基本的 首要的,思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实践领域-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领域-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价值领域-需要与需要满足关系,、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主体按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 作用于实践客体。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

4、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资料:,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有一则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恰逢王安石不在。苏东坡看见书桌上有一纸咏菊的诗稿,只写了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才高气傲的苏学士心想,这老夫子大概糊涂了,菊花最能耐寒傲霜,如何秋风一吹便落呢?于是提笔顺口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不久,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心情不快,到了当年九月重阳,一夜秋风刚过,苏东坡邀友赏菊。走进花园一看,只见花瓣纷落,铺金满地。这是,他才猛然省悟,原来真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事。在该案例中,苏东坡否定王安石的咏菊诗是按一般常情而

5、论,等到亲眼所见,才知是自己错了。这正是古人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强调实践出真知,否则,容易犯错误、闹笑话。,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毛泽东,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类与世界之间不断产生的客观矛盾,不断促使人类自身形成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与必要的物质条件及手段,不断地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咱老农也不能落后啊!”,通过实践,使得客体的属性及其本质得以充分暴露。

6、通过实践,才能使主体直接与客体相接触,实现认识的发生与升华。从本质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邓小平,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和判定某种认识是否符合实际,即是否具有真理性,需要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个标准也只能是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

7、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两个缺陷: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直观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反映具有摹写性;二是反映具有创造性。(人与动物),辩证唯物主义对旧唯物主义严重缺陷的克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

8、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 体,客 体,主 体,实 践,客 体,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认识不同:,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 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 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 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 方面的认识。,(一)从实践到认识,感觉、知觉、表象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表象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映象。,感性认识的形式,资料:,客观事物具有一定的属性,如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软硬等等。

9、当事物的这些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大脑就产生对它的反映。这种由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感觉是脑反映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人脑总是以事物的整体为单位来反映的。譬如,儿童面前有只苹果,他们并非只对苹果的某一属性,如红色、或香味、或光滑做出反映,而是把苹果的色、形、味等属性综合起来对苹果整体做出反映。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就是知觉。知觉对事物整体反映不是指对事物各种感觉刺激的简单总和,而是对事物多种属性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是比感觉复杂的心理过程。感觉和知觉间存在着不可分隔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

10、础上产生的。它们共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从前感知过的东西在头脑中再现的形象叫表象。,直接性: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感性认识的特点,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是对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

11、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依赖、相互联结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唯物论)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辩证法)3)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某些特征,理论上的错误 经验论唯理论 实践中的错误 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犯什么错误?,唯理论,唯理论把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看作真理性认识的来源,它强调理性思维的极端重要性,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使其实

12、际上没能科学的解释知识体系的来源问题;而把知识体系建立在纯粹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必然使知识体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资料:,著名的伊索寓言里有个驴子过河的故事。一头驴子驮着两大包盐过河。重重的盐把它压得头昏眼花。恰好又来到一条河边,过河的时候,它一不小心倒在了水里,使劲挣扎了半天,也没有能够站起来。它绝望了,索性躺在水里休息起来。过了一段时间,驴子感到背上那重重的盐越来越轻,最后,竟毫不费力地站了起来。驴子高兴极了,为自己获得了一个宝贵的经验而庆幸。后来,又有一次,它驮着两大包棉花走在路上。走到河边,突然想起了上次过河时的情景,我何不使自己背上的棉花也变得轻一些呢?它想。于是,它特意倒下身

13、去,像上次那样躺在水里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它想背上的棉花一定变轻了,便要站起来,但再也站不起来了。,分析:,这头驴子的悲剧就在于把过去的经验用于当前问题的解决,从哲学上看,驴子的错误就是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的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的经验,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经验论,经验论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有一个中国古代笑话说:有一位呆秀才下乡,一条水沟挡住了去路。他取出书来,仔细翻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何过沟的答案。一位农夫告诉他,不用翻书,跳

14、过去就行了。秀才听了他的话,双脚一蹬,往上一跳,竟落到水中。农夫说,不是那么跳法。说罢,单脚起跳,一跃而过。秀才看了埋怨道:“单脚起步为跃,双脚起步为跳,你该说跃,不该说跳。”,资料:,听到秀才的话,我们都觉得他太迂腐了,拘泥于书本,从哲学上看,秀才就是犯了教条主义错误。教条主义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领导人的讲话、上级的指示等,不考虑实际情况,往往表现为不重视实际经验的重要性。本本主义实际上就是教条主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赵括纸上谈兵,就是教条主义错误的典型例子。,分析:,总结:,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教条主义夸大了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犯了类似于唯理论

15、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感性经验,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犯了类似于经验论的错误。,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通过实践,接触客观事物。该事物便通过人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头脑里,形成对该事物的外表、现象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只是初步的,表面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这一步是很重要的。没有它,便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我们说“眼见为实”。但如果只到这一步,不再经过人的头脑对所见的事实进行加工整理,使其上升成为理性认识,那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果再固执己见,坚持认为“眼见为实”,那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认识。如果再以这样的认识去指导实践就会犯极大的错误。正如“眼睛是最坏的见

16、证人”。,分析:“眼见为实” 与“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证人”,需上升为理性认识,来自感性认识,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一、掌握系统而又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理性思考)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理论对实践的依赖: 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向实践飞跃(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工作方法)。,(二)从认识到实践,

17、(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人们对于一个复杂问题的认识,往往不是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两次飞跃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等多次反复才能完成。,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包括:时间的无限和空间的无限),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无限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个无限的、永无止境的过程。,3、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

18、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受主体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 文化素质、经验储备、价值取向、情感因素等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

19、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

20、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毛泽东,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

21、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一)真理的客观性(唯物论)-“客观真理”1、任何真理都包含了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关于同一个对象只有一个真理(即:真理一元论),坚持客观真理论和真理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真理观和真理多元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口有多大真理就有多大”,辨析:(1)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2)真理具有阶级性。 (3 )“有用就是真理”。(实用主义)(主观真理) (4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二)真理的绝对性和

22、相对性(辩证法)1、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 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2、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23、,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范围),(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正确程度),总结:,真理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上和人类的整体认识能力上(无限)。 真理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客观真理的认

24、识总是具体的和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的。,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任何真理都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也就是说,从真理的两重性来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就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对有限事物的认识来说,它是相对的;就真理在这种条件下,反映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真实情况来说,是绝对的。,(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

25、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长河”是个恰当的比喻,在绝对性真理这条“长河” 中,包含着无数相对性真理的“水滴”和“河段”,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绝对性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成分,都是以往实践和认识的终点,又是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人们向绝对真理的接近,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注意: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静态、动态 )从方法

26、论上看,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将导致错误:绝对主义(教条主义)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生产状况、科学技术状况、阶级斗争状况)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三) 真理与谬误谬误-是对客观事物

27、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 谬误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适用于特定的条件,否则,真理转化为谬误。 2 、真理是全面的,如孤立抽取,加以夸大,则转变为谬误。 3、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从谬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就能克服错误,转化为真理。,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人们常常奉为真理的标准有:“有用就是真理” (“实用”标准 )经

28、典的就是真理权威的就是真理 (“权威”标准 )多数人的意见就是真理 (众人标准 )强权或金钱是,哲学史上对认识真理性的不同 判别标准,应该以什么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案例:西红柿可以吃,生于南美洲茂密森林中的西红柿曾被称为“狼桃”。到了16世纪,英国人俄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并带回几株种在英国皇家花园里,供皇室贵族观赏。到了18世纪,法国一位画家决心以身试“柿”,看其是否有毒。这位勇敢的画家在吃西红柿之前穿戴整齐,吃完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的“召见”。结果,他不但没死,也没有任何不适。于是,人们才知道西红柿

29、原来是可以吃的。西红柿是否有毒,只有亲身尝一下才能知道。说明实践、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两个凡是”:,“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的思想很清楚,就是要继续坚持“左”倾错误,特别是坚持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所以,“两个凡是”的问题,既是一个政治路线问题,又是一个思想路线问题。,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邓小平在1982年9月18日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谈话时,在回顾到这个问题的历史过程时曾经指出:“我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九个月,即一九七七年七月才出来工作的,到那时我才能参加

30、中央的会议。我出来以后,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从此开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当时有一些人抵制这个讨论。经过差不多一年的讨论,到一九七八年底我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口号,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有解决好思想路线问题,才能提出新的正确政策”。,(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1、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主与客)2、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直接现实性),注意: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的关系逻辑证明-用已知正确的概念和判断,经过逻辑推理,从

31、理论上证明另一种概念和判断正确性的方法。逻辑证明并非实践标准外的另一种标准,而是实践标准的重要补充,从最终意义上只有实践这一标准。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二)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检验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1、确定性 (绝对性)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2、不确定性(相对性) (1)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的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经实践证实的真理只具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需接受新的实践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客观效果,实践,真理的本性

32、: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三)方法论意义理论意义:反对唯心论、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的武器。 实践意义:是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价值及其特性,1.真理原则: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2.价值原则: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 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实践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1、价值 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哲学意义上)2、价值关系 客观事物 对于人 的 需要满足与否 的关系.客体 主体 意义3、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1、价值评

33、价的含义: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是否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判,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二)价值评价,2、价值评价的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三)价值观,价值评价的功能激励、制约、导向(1)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2)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

34、目的;(3)制约着实践活动的发展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价值观 -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价值观不同的人,行为取向也会不同,甚至相反。(例如:化学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四)真理与价值在

35、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相互制约:一方面,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36、 相互引导: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因此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相互促进: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的统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2.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37、二) 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正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要坚持调查研究,反对“唯书”、“唯上”。,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38、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先导,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二)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 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世界观。 主客观的矛盾,必然走向自由 必然王国:是人类尚未认识到某种客观规律,其行动受此客观必然性盲目支配的状态。 自由王国:指人类认识并掌握了某种客观规律,自觉地利用它来实现自身目的时所处的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