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原理最简单提问版绪论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2、意识发展是哪三个阶段?3、物质观为什么有深刻意义?(两坚持、两体现)4、马克思主义社会的物质性体现(三点)5、社会生活的本质为什么是实践的?(两点)6、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三点)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三点)8、质量互变关系?(三点)9、意识的作用?(三点)第二章、认识世界改造世界10、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四点)11、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点)12、为什么说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规律13、社会发展的动力(三点)1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
2、历史的创造者?第四章、资本主义15、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四点)16、劳动力价值的三部分?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进程17、垄断的产生?(三点)1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四种形式?第十六章、社会主义19、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六点)20、社会主义如何改革?(四点)参考解答1、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现实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
3、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一)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二)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三)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成为人类意识3、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的批判了不可知论。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二)人类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5、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
4、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根源,才能得到科学说明。6、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7、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8、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9、一)
5、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意识的活动具有创造性。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10、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1、一)从实践到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2、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的和相互包含。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13、一)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4、一)人
6、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绝对作用。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15、一)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作用。三)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四)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及自然条件。16、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17、一)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程度。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企业联合起来,实行垄断。18、一)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营) 。二)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四)宏观调节和微观控制。19、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三)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20、一)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二)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三)要坚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四)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