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江口中学 刘振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就说第六节吧,苏氏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 2、3 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
2、,第二天就忘。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学生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子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
3、,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对待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要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学生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
4、,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我们不停地抱怨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再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说起来我也明白,可如何实现,我却觉得束手无策。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我觉得似乎有茅塞顿开之感。苏氏指出:“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的确,学生的第一爱好应该是喜爱读书。这也是全世界各民族共同的信念。难怪犹太人为了让他们的子孙爱上书
5、,不惜将蜂蜜涂抹在书本上,以示“书是甜的”。另外,我们应该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爱好的发源地,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具备这个条件,才可能特别喜欢一门学科,才可能发挥智力的积极性。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加以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学有专长。想想自己呢,一年中又读过几本书呢?又自觉思考了多少教育问题? 其实啊,纸上谈兵,总是很容易,真正实践需要的是坚持。教育是有时就像一个精美的工艺品,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用爱去保养,用坚持去完善。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以一种永不满足的心态、严谨治学的精神持续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才能够走出“教书匠”的桎梏,成为一名“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