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讲 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集体教学模式与方法,本讲纲要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集体教学的含义 集体教学的基础结构 集体教学的优缺点 课堂多种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几种主要的集体教学方法 集体教学中常用视听媒体 媒体选择的原则,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目前流行的总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1.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简称“主导-主体模式“),第七讲 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集体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方法:是与一定教
2、学目标和任务相关的具体操作程序,被视为教与学之间交互作用的方式 。 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演示法:实物或模型演示、实验演示、文字演示、图片演示、幻灯投影演示、电影电视演示、多媒体演示。 提问法:低级认知提问(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 反馈法:课堂观察法(环视法、虚视法、点视法)、课堂提问法、课堂考查法。 强化法:语言强化、活动强化、符号强化、接触与接近强化。,第七讲 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 集体教学模式与方法,集体教学的含义 集体教学主要指在传统的学校班级教学的基础上由于视听媒体技术的引入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
3、以视听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或传播手段把教学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并通过相应的评价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使学生通过各门功课的考试而获得成绩和证书。 又称视听传播教学 又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第七讲 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集体教学模式与方法,集体教学的基础结构,集体教学的优缺点 优点 便于行政管理,有效利用资源 适合于缺乏经验的学习者 面对面进行,及时反馈 缺点 过分依赖于教师的技能和才干 不能实施因材施教 不适合于完成技能和态度方面的教育目标,第七讲 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集体教学模式与方法,课堂多种媒体教学传播模式面对学生,缩短信息传送的通道,使学生有亲近感,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
4、必须集中注意力去学习的压力。 教师可把多种教学媒体作有机的组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呈现和阐述教学内容。 教师很容易即时获得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第七讲 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集体教学模式与方法,几种主要的集体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面对学生,通过语言与学生相互作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优点:效率高;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缺点:依赖教师的水平;依赖学生听的学习能力。 注意:加强语言的技巧,综合使用多种媒体,第七讲 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集体教学模式与方法,几种主要的集体教学方法 实践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掌握教学内容,形成技能的教学方法。(
5、实验法、实习法) 优点: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动手技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缺点:花费时间长;经济不允许 注意:精心选择实践项目,加强教师的指导,第七讲 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集体教学模式与方法,几种主要的集体教学方法 视听媒体辅助的教学方法 幻灯、投影、录音教学 广播教学:为众多人所接受时才是集体教学方法 补充课程知识;时间固定(录制节目解决) 电影及录像教学:演播法、插播法 提供教室以外的生活情况;易失控 多媒体教室教学:教室中配备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应显示设备,构成一个多媒体信息播放系统。 集中操作各种媒体设备;要求熟练使用,第七讲 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集体教学
6、模式与方法,媒体是位于教师和学习者之间使两者产生关系的媒介。 集体教学中常用视听媒体 黑板、挂图、模型、 幻灯机和幻灯片、投影器和投影片、 录音机和录音带、 无线电广播、有线广播、 电影机和电影片、 录像机和录像带、 光盘机和光盘,第七讲 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集体教学模式与方法,媒体选择的原则 媒体特性 学习内容 学习者特点,第七讲 以视听技术为基础的集体教学模式与方法,学习结果类型 教学活动 实际条件,思考题,集体教学 集体教学的优、缺点 讲授法的优、缺点 实践练习法的优、缺点 媒体选择的原则,当我们步入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以后我们应该重新评估学校的组织以及运动方式,重新评估教师教学的方法
7、和学生学习的方法。雷杰卢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 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要素各自的作用清楚,彼此之间的关系明确,从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传递-接受”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基础之上。,学生中心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
8、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 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
9、。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就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导-主体模式,主导-主体模式介于上述两种总模式之间,它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象“教师中心模式”中那样发挥“主宰”作用-自始至终主宰课堂,完全由教师唱主角)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即要把“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者的长处吸收过来,而把两者的消极因素加以避免。 在基本保留“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在大班授课情况下,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组织和主导作用的发挥)的条件下,对其加以改造,即在此进程中要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并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主导-主体模式。 在整个进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以便起主导作用),但并非自始至终;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教学媒体有时作为辅助教的工具,有时则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教材要素也各自有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不同的联系。 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既有“传递-接受”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有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