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方程教学设计教学课题:认识方程 教学内容: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此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即将学习“解方程”的基础。教材选择了天平这个直观教具,提出了“观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关系”的要求。在学生观察、按要求写式子,以及对写出的式子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方程。教学方程的意义,并非让学生简单地认识方程的外在特征,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是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即揭示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指导。教学目标:1理解方程的概念,体会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会用方程描述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
2、系。2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经验,初步感受方程的建模思想。教学重点:列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即等号两边的两件事情是等价的。教学过程:一、认识代数式与不等式1提出问题出示课件,提问:仔细观察相邻两行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上面一行数比下一行数少 7。(或下一行数比上一行数多 7)引导:如果周三这天的日期用 x 表示,那么它上一行的这一天就可以怎样表示?下一行的这一天呢?这 3 天的和怎么表示?课件呈现:x-7,x+7, 3x。小结:像这样的式子,数学上称为代数式。(板书:代数式)2三角形路线图出示路线图,
3、提问:邮递员送信,从邮局经超市到学校的路程,你能用代数式表示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x+4。引导:当然,还有另一条路可走。比较这两种走法,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x+46。启发:这里的 x 是未知的,x+46 就一定成立吗?结合图形,谁解释一下。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要求:三角形两边的差与第三边的关系呢?也就是 x-4100 与 20+x21 6+y65 x+37=65 学生讨论后,分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分类情况。提问: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事物的特征。你这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确定分类标准:按是否是等式来
4、分类。(或是否含有未知数)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操作演示。进一步要求:在原有分类的基础上,再选择另一个标准进行第二次分类。学生完善自己的分类。根据学生回答,明确 4 组式子类型:含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不含未知数也不是等式;不含未知数是等式;含有未知数是等式。4概念小结:像这一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数学上称为方程。(板书:方程概念)课件: 人类探索方程,历史源远流长。揭示课题。 (板书:方程的意义)小结: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所以说:“所有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三、巩固概念,明确意义1写方程学生写方程,同桌间交流。2看图列方程课件呈现:“练一练”第 3 题。启发:要想深刻地认识方程的特
5、征,还需要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具体应用。生看图列方程。小结:我们发现,当存在相等的数量关系时,就能用方程来描述。因此,方程的实质是“等号左右两边所描述的两件事情是等价的”。3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课件呈现:“练习一”第 2 题。引导: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等量关系,怎样用方程表示呢?学生说数量关系列方程。小结:我们发现,当理解了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它确定未知量和已知量后,就能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因此,方程的深层含义是“把未知量和已知量联系起来的等式模型”。四、总结拓展,感悟经典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方程,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学会用方程描述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同学们
6、觉得方程有用吗?方程就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板书设计】认识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代数式不等式等 式方 程“方程”教学反思方程是表示两个数学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式子,通常在两者之间有一等号“=”。“方程的意义”属于概念教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其知识建构是以“用字母表示数”为基础,再进行方程概念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就是代数式。因此,本课的设计就从代数式切入,联络知识点,层层渐进。日历图中蕴藏丰富的代数关系,这里只取相邻行之间日期的和差代数表示,力求简明。阐述不等式,本课选择天平和三角形路线图两个模型。借助天平刻画两端托盘里的物体质量关系,不平衡就可以用不等式表达。演示形象直观,数量关系显而易见。引入未知量后,联系已知量和未知量来寻求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