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元宵节.ppt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565602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PPTX 页数:13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宵节.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元宵节.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元宵节.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元宵节.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元宵节.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传统节日之元宵节,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

2、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汉代正月十五日为祭祀、祈福之日,后受到道教思想影响,以此日为“上元”,以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共称“三元”。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

3、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至北魏时已成为固定节日。至唐代,张灯成为最主要、盛大的活动,其夜又称“元夜”、“元夕”。此夕京城内,宫廷与民间盛陈灯彩,金吾不禁夜,纵士女尽兴游观。至宋代更为繁盛,又有食汤圆、灯谜、百戏、烟火等活动,后世相沿,遂增加,一般自十三日开始,称“上灯”,至十八日止,称“落灯”。,灯市: 唐代始,正月十五夜张灯,至宋代臻于极盛。自腊月末至正月初,民间已有各种奇巧灯彩应市,称

4、为“灯市”。后世相同,直至近代。 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都城自旧岁孟冬驾回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腊后春前,寿安坊而下至众安桥,谓之灯市,出售各色华灯。其像生人物,则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之属,花草则有葡萄、杨梅、柿橘之属,禽虫则有鹿、鹤、鱼、虾、走马之属,其奇巧则琉璃球、云母屏、水晶帘、万眼罗、玻璃瓶之属。而豪家富室,则有料丝、鱼鲩 hun、彩珠、明角、镂画羊皮、流苏宝带;品目万殊,难以枚举。”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沓,贫富相易贸。 清符曾上元

5、竹枝词:”珠络流苏照宝灯,星球佳制出时兴。游人齐集琉璃厂,巧样争夸见未曾。”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

6、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闹蛾: 亦称“夜蛾”、“蛾儿”。用纸做成的灯蛾儿。宋代正月十五元夕夜,妇女戴之,以应时节,盖取蛾儿戏火之意。至明代,仍很流行,“闹嚷嚷”即其遗制。宋范成大

7、菩萨蛮词:“留取缕金幡,夜蛾相并看。”宋康与之瑞鹤仙词:“花影乱,笑声喧。闹蛾满路,成团打块,簇着冠儿斗转。”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玉梅: 人工制作的白绢梅花。宋代元宵节,节物尚白色,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青年妇女盛行戴玉梅,以为应时的头饰。届时街头巷陌,皆有售卖。此风习延续至宋以后。宋晁冲之传言玉女词:“娇波向人,手然玉梅低说:“相逢常是,上元时节。”宋李邴女冠子词:“东来西往谁家女,买玉梅争戴,缓步香风度。”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市人卖玉梅、

8、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明代徐士俊认为,元曲中“称绝“的作品,都是仿效此作而来,可见其对这首生查子的赞誉之高。 上阕描绘“去年元夜时“女主人公与情郎同逛灯市的欢乐情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起首两句写去年元宵夜的盛况美景,大街上热闹非凡,夜晚的花灯通明,仿佛白昼般明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女主人公追忆与情郎月下约定的甜蜜情景,情人间互诉衷情的温馨幸福溢于纸上。从如昼灯市到月上柳梢,光线从明变暗,两人约定的时间又是“黄昏“这一落日西斜、素来惹人愁思的时刻,皆

9、暗示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会朝着悲剧发展。 下阕写“今年元夜时“女主人公孤独一人面对圆月花灯的情景。“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一年过去,眼前的景象与去年没有两样,圆月仍然高挂夜空,花灯仍然明亮如昼,但是去年甜蜜幸福的时光已然不再,女主人公心里只有无限相思之苦。之所以伤感,是因为“不见去年人“,往日的山盟海誓早已被恋人抛诸脑后,如今物是人非,不禁悲上心头。令人肝肠寸断的相思化作行行清泪、浸湿衣衫。“泪满春衫袖“一句是点题句,将女主人公的情绪完全宣泄出来,饱含辛酸蕴藏无奈,更有无边无际的苦痛。,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

10、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

11、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灯谜,灯谜,即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来源于民间口谜,又叫“灯虎”。猜灯谜又叫“射灯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庾词”。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代,猜谜盛行。在宋代出现了灯谜。灯谜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汉族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每年逢正月十五元宵节,会将灯谜结合赏花灯而变成许多人可共同参与的猜谜游戏,并在民间广为

12、流传。,1.导游。 (打成语一句) 2.仲尼日月。 (打古人名一) 3.落花满地不惊心。 (打晋人名一) 4.降落伞。 (打古人名一) 5.仲尼日月也。 (打成语一句) 6.南北安全,左右倾斜。(打成语一句) 7.西施脸上出天花。 (打成语一句) 8.五句话。 (打成语一句) 9.游泳比赛。 (打成语一句) 10.说他忘,他没忘,心眼长在一边上。 (打国字一),引人入胜孔明谢安张飞一孔之见东倒西歪美中不足三言两语力争上游忙,对联又称 对偶、 门对、 春贴、 春联、 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 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

13、偶语句。言简意深, 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 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 孟昶(ch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 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 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 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 押韵)。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对

14、联,对联要求,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 流水对、联球对、 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