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司马迁与《史记·管晏列传》.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559770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4.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司马迁与《史记·管晏列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司马迁与《史记·管晏列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司马迁与《史记·管晏列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司马迁与《史记·管晏列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司马迁与《史记·管晏列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了解司马迁其人、史记的常识及对中国历史和文学的影响。 2、掌握管晏列传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及司马迁的创作心态。,(一)司马迁的生平和著述,司马迁(145?),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司马氏世代担任史官,中间一度中断,至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时,又重新担任了史职,强烈的家族使命感,使司马谈以修史自命。,司马迁的故乡 陕西韩城党家村,韩城司马迁墓,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司马谈的学问极其渊博,精通天文、易理,又长于黄、老之学,对古代的历史和学术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写过论六家要旨,见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氏是著名的史官世家。,黄老之术,受老庄思想影响,战国时产生了一种思想潮流,尊传说中的黄帝

2、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东汉时,黄老之术与谶纬之说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史官世家,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而司马氏入少梁。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喜生谈,谈为太史。史记太史公自序,将近十岁时,司马迁随就任太史令的父亲迁居长安,以后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一切都奠定了他的学问基础。,二十壮游,司马迁二十

3、时开始漫游,足迹几乎遍中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 ,窥九疑 ,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经历大大开阔了司马迁的眼界,搜集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材料,这对其后来创作史记,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漫游回来以后,仕为郎中,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一带。以后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而游历了更多的地方。他的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不仅搜集了大量资料,更开拓了胸襟和眼界,丰富了阅历,接触到各阶层人物的生活。,临终托志,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余死,汝必为

4、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大概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了太史公书的写作。天汉二年(前99年),因“李陵之祸”,他得罪汉武帝,被处宫刑。出狱后,他“隐忍苟活”,终于在征和元年(前92年)左右完成了史记的创作,不久去世。,“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最下腐刑,极矣”。,锥心刺骨、痛不欲生。,“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

5、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2、著述 史记、报任安书(保存在汉书中)、悲士不遇赋(保存在艺文类聚中,是否全文,已无从考察),司马迁死亡之谜,有学者认为司马迁可能死于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巫蛊案发

6、生在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当时身为治巫蛊使者的江充与卫太子有怨,恐武帝死后为太子所诛,遂诬陷太子,太子杀江充后自杀,武帝穷治太子巫蛊之狱,一直到征和四年,前后死者达数万。司马迁的朋友任安,就是“巫蛊之狱”的殉难者之一。这场灾难,牵及到当时许多文武官员,司马迁恐怕难以幸免。,1、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年的历史,是一部52万多字的巨著。,(二)史记的思想内容,史记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本纪”记载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比如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 “表”,其实就是大事记,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

7、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 “书”是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比如说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 “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 “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或者民族的传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史记开创纪传体,清赵翼读二十四史札记:“本记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 用纪传体写历史始自司马迁。后代封建社会的史家撰写历史,大多沿袭史记的体例。,2、目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反对当时儒家董仲舒等所谓“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理论。,3、史记的进步倾向“不虚美,不隐恶”同情人民起义和抗暴斗争歌

8、颂爱国人物和有重大历史贡献的人物,1、语言符合人物个性,生动传神,抒情、叙事极富表现力。 2、“实录”人物生平,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褒贬、爱憎。,(三)史记艺术特色,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项羽本纪)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喝醉酒后),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高祖本纪),刘邦的无赖,(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sh)酒。(高祖本纪) 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

9、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陆贾传),“分我一杯羹”,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刘邦的无赖自夸,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无利入于家也。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高祖本纪),3、挑选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为,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传主其他性格特征,则多采用“互见法”,把这些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写,移置其他人

10、物传记中写。,霸王别姬,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本纪),垓(gi )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文,我的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可比。可是时势对我不利,我的乌骓马再也跑不起来了。乌骓马不愿前进我能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呢?,无颜见江东父老,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11、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项羽本纪),项羽之死,(项羽)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德。” 乃自刎而死。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项羽本纪),咏项羽,李清照生当

12、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琐事展示性格,使形象丰满、个性更鲜明,创造了大批典型人物。,(四)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持正不阿、公正严肃、敢于求实的历史家态度和精神是后世进步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榜样。,2、把我国散文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家推崇的典范之作。 3、影响了后世小说和戏剧的创作。描写故事、人物的手法给后世小说家以很大的启发,史记中的历史故事是元、明戏剧的一个重要题材来源。,据统计,仅现存的元杂剧中,就有十六种是取材于史记的,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著名京剧霸王别姬也是来源于史记。,赵氏孤儿,故事取材于史记赵

13、世家,叙述晋灵公大将屠岸贾因与忠臣赵盾不和,竟杀死赵氏家族三百多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救出。二十年后,孤儿长成,终报前仇。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程婴等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元杂剧赵氏孤儿被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于1775年翻译成中国孤儿,在欧洲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京剧赵氏孤儿剧照,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赞史记,“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这句主要称赞史记历史记载上的成就。史记开创了纪传体,成为后世史家景仰的典范。史记以实录的笔法,“不隐恶、不虚美”,不避当朝天子,不因个人喜好或政治原因随意褒贬。封建社会,史家迫于政治压

14、力或个人喜好,往往曲笔为文,史记的实录反而被一些人看作 “谤书”。历史记载中“实录”极其难得,而史记也就成了“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主要称赞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笔端饱含悲愤之情,尤其是对布衣、闾巷和幽隐岩穴之士以及才高被抑、无处可诉的人,往往写得一往情深,文学价值极高。前人认为司马迁的文章风格似离骚,正在于他的感情同屈原一致,史记仿佛是无韵的离骚。,史记与汉书之区别,管仲,管仲(约前723年前645年) ,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县南)人。管仲少时生活贫苦,老母在堂,为维持生计,曾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辅佐齐

15、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所谓“管夷吾举于士”即缘于此。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管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书中曾被韩非子贾谊新书和史记所引的牧民山高乘马诸篇学术界认为是管仲遗说。立政幼宫枢言大匡中匡小匡水地等篇学术界认为是记述管仲言行的著述。其余篇章另成体系应当是管仲学派对管仲思想的发挥。,管仲像,山东临淄牛山北麓管仲纪念馆,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16、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春秋五霸,春秋时代(前770前476年),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480多次。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140多个,连年兼并,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周天子失去了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一

17、说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辅佐齐桓公,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诸侯间的矛盾,使人民免罹战争之苦;同时,又集中了中原国家的力量,抵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使人民免做“被发左衽”的野蛮人和亡国奴,这无疑给当时的普通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辽金元时期的“左衽”服饰,晏婴,晏婴(?前500年),字

18、仲,谥平,习惯上称晏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齐国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子曾称赞:“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晏婴雕像,山东临淄区永顺庄晏婴墓,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练,情节

19、生动,写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二桃杀三士,这个成语来自晏子春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武而闻名。齐相晏婴因他们没有向自己敬礼,便让景公赏给三人两只桃子,使三人各述其功后食桃。公孙接、田开疆先得桃,而古冶子功劳更大,要前二人退回桃子,二人羞愧自杀,古冶子觉得对不起二人也自杀。后人常用以指代借刀杀人的阴谋诡计。 三国蜀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李白梁甫吟:“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晏子使楚,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王。王曰:“缚者曷(h)为者

20、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管晏列传一文,选自史记,是春秋时期齐国最有名的两位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 管晏列传在传述管仲、晏婴相齐称霸的业绩时,显然有意在探索、论证一个如何对待贤才的问题。,管晏列传管仲部分,第一部分(16自然段)写管仲。第一自然段概写管仲的生平和特点;第二自然段写鲍叔对管仲的知遇之恩;第三自然段写鲍叔牙进贤让贤;第四、五自然段写管仲内政、外交方面的

21、功业;第六自然段间接写管仲对齐国的贡献及影响。,司马迁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管晏列传开篇就显示了司马迁杰出的叙事才能,一百多字就叙述了管仲的生平。巧妙使用虚词“已而”、“及”、“遂”、“既”,将管仲生平交游、及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曲折经历道出。,孔子对管仲的好评,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公子纠是公子小

22、白(即齐桓公)的哥哥,两人都是齐襄公的弟弟。襄公无道,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齐国陷入动乱。鲍叔奉公子小白奔莒。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齐人杀公孙无知,鲁国伐齐,要求接纳公子纠。小白自莒先入齐国,自立为君。于是齐伐鲁,逼迫鲁国杀了公子纠,召忽出于不事二主的忠君思想,愤而自杀,管仲经鲍叔牙推荐,桓公用为相。对于管仲的这种背叛行为,子路认为没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却认为,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不动用兵车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管仲的“仁”。,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论语宪问),重点突出鲍叔的知人、举贤、让贤,这两段司马迁写管仲,却重点突出鲍叔的知人、举贤、让贤

23、,探索对待贤才的问题。这也是和司马迁本人怀才不遇,忠贞直言,却遭受统治者残酷迫害的不幸遭遇有关。他慨叹当时缺乏善于知人、举贤让贤的人,对古代此类人物表达了由衷的敬意。 司马迁借助“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句话,对鲍叔的知人善荐作了高度评价。,后人评价,太史公在患难中,慨无人出力,故于管晏传叙交情气谊,特为深挚,千载之下,犹令人感泣也。清蔡世远古文雅正卷一,管仲内政外交的功业,讨论:你对“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两句话有何看法?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谈谈在现实中,你见过此类行为吗?对此有何理解? 谈谈你对“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的理解。(老子:将欲取之,必固

24、与之。),孔子对管仲的差评,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所谓“三归”,按照清人郭嵩焘的解释,即为市租。“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桓公既霸,遂以赏管仲。”市租本应收归公有,但管仲却收归己有,供自己享用。一说,三归为华丽的建筑台。管仲的尚侈涉及到百姓的生活习惯,有扩大消费、刺激生产、富足百姓等合理的因素。但孔子不以为然,即所谓“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孔子认为管仲的“尚侈”做法不合时宜,不符合“俭”

25、的原则。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孔子的治国之道,即“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对于春秋时期卿大夫的僭越非礼给予了严厉抨击。八佾作为纵横各八列的舞蹈礼仪队,本为周天子举行祭祀大典的专用仪仗。作为卿大夫的季孙氏家祭,照周礼只可用四佾,但却使用八佾。孔子认为这是季孙氏的大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照周礼,只有国君才有资格当门立照壁,才能在堂上设有敬酒后放回酒杯的台子,而管仲却设立这些东西。管仲的这种僭越行为,在孔子看来,是极大的“非礼”,认为如果管仲算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 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管晏列传晏子部分,第二部分,写晏子。用

26、“后百有余年而有晏子焉”作为自然过渡。第七自然段总写晏婴的经历和特点;第八、九自然段写晏子识别、选拔人才的轶事。,晏子的特点,晏子节俭、知礼、懂谦让,“以节俭力行于齐”,“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孔子曾称赞晏子:“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晏子春秋)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晏子善于举贤任能,写晏子,仍然主要围绕如何对待贤才的问题。这两段选用晏子赎越石父和举荐车夫的小故事(轶事),证明晏子能够正确对待贤才。虽是犯罪的人、下贱的仆役,只要是贤才,就提拔重用。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27、对此有深刻体会的司马迁非常倾慕。,对管、晏的评价,司马迁采用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笔法,辨证看待管、晏两人,对他们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历史上的不利的评价,然后写褒扬的评价,无形中加重了褒扬的分量。褒扬管仲“岂管仲之谓乎”带有测度语气,而褒扬晏子“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则用肯定判断,二者有所不同。司马迁更倾向于晏子,“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对历史人物无限向往,也寄托了自身不遇的悲愤(司马迁有悲士不遇赋)。,执鞭,根据周礼,有两种人执鞭,一种是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一种是市场守门人,手执皮鞭维持秩序。执鞭,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28、。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后人评价,管晏传,于朋友三致意焉。管仲用齐,由叔牙以进,所重在叔牙,故传中深美叔牙。越石与其御,皆非晏子之友,而延为上客,荐为大夫,所难在晏子,故赞中忻慕晏子。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五,善于概述事理,眉目清楚而又重点突出。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运用细节描写从不同侧面展示人物精神面貌。,采取不虚美,不隐恶的辨证态度;先抑后扬的写法,加重了褒扬的分量。综观全篇,总分有章,大小事渗透,言行交错,有实有虚,详略得当。,1、查找有关资料,讨论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而下狱的是非曲直。 2、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对比管仲和晏婴两

29、个人物形象。 3、学习管晏列传的当代意义是什么?,4、作者对管晏的评价,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管子牧民篇中所提到的一些为政观点,在今天有什么价值?,三、管晏列传解析,1.管晏何以共一传 2.管晏传文之选材 3.管晏传述之差异 4.管晏传文与赞语,清吴见思,此篇以风致胜,无一实笔,无一呆笔,纯以一气运旋。觉伯夷传犹有意为文,不如此篇水到渠成,无意于文而天然成妙。史记论文卷五,1.管晏何以共一传,史记一传之中叙述多个人物的情况很多,然作者显非随意组合,实均出自细密考量,传主之间往往有某种联系。,共传之例,管晏列传 孙子吴起列传 白起王翦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老子韩非列传 仲尼弟子列传 孟

30、子荀卿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管仲、晏婴之关系,两人均为齐国的贤臣,又均为齐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晏婴三世名显诸侯,两人前后交相辉映:“后百有余年而有晏子。”(管晏列传),2.管晏传文之选材,管仲和晏婴均为齐国名相,甚至可以说在整个春秋时期都是极其突出的人物,每一个均有无数事迹可写,太史公却另辟蹊径:“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晏列传),选材举例,伯夷列传通篇议论,并无具体事件。 项羽本纪极赞项羽,称其为楚霸王。 五帝本纪叙述五帝传说,出言谨慎。,3.管晏传述之差异,同:均在篇首总叙传主的平生功绩均特别强调了传主之才高德贤 异:管仲重在其与鲍叔之间的相知晏婴重在其能下人、知人之量,4.管晏传文与赞语,传文与赞语,一叙述一议论,一内一外,多层面立体地表现了传主,此即太史公所善用的互见之法;透过太史公深具主观色彩的评论,亦可见出作者的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