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23课 诗词曲五首.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5556628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3课 诗词曲五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23课 诗词曲五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23课 诗词曲五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23课 诗词曲五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23课 诗词曲五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3 课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2、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能力目标:1、体会诗词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 理解诗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感受诗人们的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2、通过品读,体会诗人们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3、学习诗人们在逆境、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胸怀宽阔,忧国忧民,愿为国家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并背诵。难点:理解诗歌内容。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教法、学法设想: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

2、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熟练的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在感情。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语。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瀚。这些诗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三朵奇葩。本课所选的诗、词、曲都是传统名篇,在思想内容上,这些作品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具有很

3、强的感染力。二、品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听师范读,注意节奏、感情,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二)生自读诗歌,读出节奏与感情。(三)作者、作品简介。生自由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师做以补充说明。背景提示: 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刘禹锡回到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四) 学生参照注释,了解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1、交流,师生互动,明确。2、预设问题:(1) 首联交待了什么?“凄凉地” “

4、弃置身”表露诗人什么心情?(2) 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现状?(3) 颈联表达诗人怎样的境界?(4) 结合题目,谈谈尾联的用意。要点提示:(1) 贬地荒僻,贬时漫长。痛苦孤寂。(2)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3) 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 “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 “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4)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3、 生找出文中富有特色的诗句,品读赏析。(1)师举例: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赏析:这两句诗是用了典故。 “闻笛

5、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诗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朗读时语速稍慢,要读出一种感叹,一丝无奈。(2)生自行分析,小组交流,有疑难提出全班探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赏析:“沉舟

6、” “病树”为诗人自喻。表现出一种对世事变迁和宦途谪升的豁达开朗,也一如他诗中所云,沉舟之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萌春。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并没有让他消沉颓伤。正因此句,这首诗成为流传后世的名篇。不过,由于其意象宽远,妙合哲理,后人则赋予其新意: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朗读时,重读“千帆” “万木” ,要读出一种乐观,一种睿智。(五)生有感情的朗读,读出韵味,读出作者的情怀。(六)小结。师: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歌以自己的坎坷遭遇为全诗定下愤懑的基调,紧接着对亡友的怀念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使激愤之情深化。但是人并不消极悲观,

7、积极的进取精神使全诗感情得到升华。(七)背诵这首诗。赤壁(一)文题理解。赤壁是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以“赤壁”为题,既交代了发现戟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作所要评析的历史事件及地点。这首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二)生朗读这首诗,注意语调、重音、节奏,读出一种抑郁不平之气。(三)诗歌理解。教师预设问题,生思考交流。1、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之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

8、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 “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从而为下文做了铺垫。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四)名句赏析。1、生小组为单位赏析诗句,自由交流。2、师点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他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出一种逼人的英气。“锁”字。重台密

9、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试想英雄如曹操者,于横扫天下胜利之后,拥江东二乔于铜雀台,弦歌艳舞,当是何种得意气概。(五)齐读背诵这首诗。过零丁洋(一)导语。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脱逃。后继续转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宏范逼他招降宋军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宏范见诗, “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二)读诗。1、自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2、指生读,余生点评,师小结。3、师范读,进一步明确节奏及感

10、情。(三)内容探究。1、生思考下列问题:(1)首联写出了什么?(2)颔联“风飘絮” “雨打萍”比喻什么?(3)颈联两个“惶恐” “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尾联表明诗人怎样的气节?2、小组交流,提出难点,全班探究。3、师点拨,生记忆。要点提示:(1)首联写了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2)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3) “说惶恐” ,即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后一句是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漂浮在零丁洋里,

11、深感孤苦伶仃。这两句诗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 , 还看今日的“零丁” ,令诗人百感交集。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4)这激昂的两句诗,表明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四)赏析名句。师引导生共同分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慷慨激昂,使全诗洋溢着一种正气。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对国家崇高的爱。要点提示:这是一种将生命升华定格为为国捐躯、无怨无悔的崇高的生死观。对于一位爱国者来说,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

12、连的。南宋朝廷即将灭亡,文天祥的人生之路也到了尽头。但他在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之后,得到的结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字里行间透出的凛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为祖国建功立业。(五)拓展歉意。1、生自由交流: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物?积累一些名人故事。2、师点评。(六)背诵这首诗。三、品词。水调歌头(一)导语。同学们,上学期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 ,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生自由交流,明确: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 ,更是不同寻常。

13、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朗读全词。1、教师范读全词,生注意读音、节奏。2、生自由朗读 2 遍。3、指生读,余生点评。4、师提示:(1)注意词前的小序, “中秋” “兼怀子由”告诉了作词的时间和目的。(2)当时子由被贬到离苏轼约百里外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5、生再次朗读全词。(三)阅读赏析。1、初读课文之后,了解了词的一些内容。现在同学们可以结合课下注释,进一步思考词中所写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集体讨论。2、可能有的疑难:

14、(1)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提示: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的深切怀念。(2)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提示:由“月”到“人” ,又自然到人事,有节奏的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思念弟弟难以入眠。(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 ”提示: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由今至“古” ,使得人生感触更为深刻。(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提示: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3、生针对老师的点拨,自行理

15、解。(四)拓展迁移。1、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明月来进行的。 “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调动你的积累储备,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2、生自由交流,积累:(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2)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3) “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4)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5)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汪见宿建德江 )(6)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五)背诵这首词。四、品曲

16、。山坡羊 潼关怀古(一)学生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二)师:我们知道诗歌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我们通过听配乐朗读与自己的朗读初步体味了音韵美,接下来,我们再来品味一下这首曲子的语言美与意境美。方法提示:品味诗中凝练的词,发挥联想和想象力。1、生自由朗读,划出精彩之笔,简要点评。2、自由交流,师引导生进行点评。可能出现的句子:(1)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因地势的险要,潼关成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 “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 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从视觉和听

17、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2) “望西都,意踌躇。 ”一个“望”字,写出了作者驻马远望的样子,一个“踌躇” 写出了其感慨横生的神态。(3)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兴” ,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 “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 、 “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处同题材的其他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又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和关怀。(三)背诵这首词。五、小结。这五首诗词曲无一例外的都是作者触景生情而作。既然古人可以触景伤怀,常常赋予景物一定的感情色彩。写文章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借助精彩的景物描写,让文字飞扬起来。景物通常是人们寄托感情的载体,人不可无情,文章不可无景,如果“景”上添“花” ,岂不妙哉?只有心中有情,笔下便能生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