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诗词曲五首赏析.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294021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曲五首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诗词曲五首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诗词曲五首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诗词曲五首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诗词曲五首赏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答】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诗歌第一、二联起什么作用?【答】写作者的坎坷遭遇,表现出无限辛酸和愤怒,实为下联张目蓄势,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尤其第二联用典贴切,表意深刻。3.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答】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4、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 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答】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痛苦而又

2、孤寂。5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两个典故表达归京之后怎样的感受?【答】 “闻笛赋”表现对许多已经去世旧友的怀念。 “烂柯人”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6、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答】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7.本诗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并描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画面【答】由低沉到高昂(或由低

3、沉愤懑到高昂乐观 ) 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8.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结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简要分析。【答】“沉舟” 、 “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 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 ,必然有“千帆”竞渡, “病树前头” ,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9.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思想感情: 哲理: 【答】此联表现了诗人身

4、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 ) 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10、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答】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境界。1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 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

5、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二)赤壁1赤壁属于哪一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2. 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答】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答】形象的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而写二乔入魏,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厉害,而且及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同时,也曲折的表达了诗人有才华而不得意的感慨。4.前后

6、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答】前两句是叙事,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5.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三)过零丁洋 1.诗歌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各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子。诗人将两个陈述的对象摆在一起,要表达什么意思、抒发什么感情【答】从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说到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将“国家”与“自身”联系在一起,表达

7、了诗人的爱国深情。 2.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 。以“雨打萍”比喻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 3.诗中颔联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具体分析。【答】比喻。宋王朝的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和遭遇。4.请体会“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妙处? 【答】颔联运用来两个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国家无可挽回的败局, “雨打萍”则是文天祥

8、一生浮沉的政治生涯的写照。5.请体会“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妙处?【答】颈联利用来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运用了双关,具体描述了在抗元战争中艰苦难忘的经历。6.颈联两个“惶恐”“零丁” 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一语双关,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和哀怨。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答】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

9、映照千古。这两句诗直抒胸臆,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永垂于史册,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8.结合古代名人对待生死的态度,说出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答】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9.(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答】(1)一是在他 21 岁时,因科举走人

10、仕途;二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3)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四)水调歌头上阕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下阕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景物明月天上宫阙玉宇琼楼(想象) 月圆人圆 (联想)1、这首词的上阙写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下阙写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2.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3.水调歌头中作者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5.词前小序的作

11、用是什么?【答】交代时间、地点及作词缘由,领起全篇6.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答】表明作者“奋力有当世志” ,而又不谐尘俗的情思。7、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 ”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答】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8.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各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答】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9、说说“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答】想到月宫去,却又彷徨。反映了作者想超脱尘世而又热爱人间的激

12、烈的内心矛盾。10、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答】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11、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赏析。 【答】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主题,因而自解自叹了。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实写)宫阙,琼楼玉宇 (虚写)1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 【答】包涵着人生哲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13、试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婵娟”解释并对这两句

13、进行赏析。 【答】 “婵娟” ,这里指月亮。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离人的美好祝愿。14.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答】 (1) 、艺术魅力:由于结构精巧、想像奇特,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2)思想内容:抒写“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 “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15、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 【答】上阙写诗人饮酒问天,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望月,写景。下阙写词人问月怀人,由感伤

14、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愿。怀人,抒情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6、水调歌头中 上天为什么说归去?词中哪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答】在作家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17.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15、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

16、极的人生态度。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

17、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先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我安慰,自我释然,表达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亲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五)山坡羊 潼关怀古1.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写出地势险要,暗示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2.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感慨昔日所见与今日所见的句子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3这首怀古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18、思想感情? 【答】这首小令,从壮丽的山河中,联想到历代的兴亡,又从朝代的更替,想到百姓的痛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4.描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所表现的画面,并体会其作用【答】众多的山峰好像是从四面八方奔集而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两句诗用比喻的手法,将山的雄峻与水的奔腾之势描绘出来,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突出了其吊古伤今的悲愤。写出了“峰峦”和“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峻,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5.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答】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

19、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句中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6.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答】 “聚” “怒”二字用得好。 聚:使静态物赋予了动态美,让人仿佛看到群山竞相向潼关奔来的情景。 怒:使人感觉黄河如猛兽般咆哮,并使人联想到江河汹涌澎湃的场面。 7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答】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8、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答】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在作者看来

20、,不管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带给老百姓的都是苦!封建王朝“兴“ 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9.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答】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10、该曲的主旨句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该句意思的? 【答】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 ,是大兴土木,百姓必受其害;“亡”则指战争频繁,百姓遭殃。该句道出了封建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11.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主题: 【答】在漫长的封建社

21、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12.第一二句写兴感,三四句议论感慨。特点:借物咏叹1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化静为动写出潼关的险要。 “聚”“怒”二字把“峰峦” “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 1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里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只能是灾祸和苦难。借古讽今,讽刺元朝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苦难。15.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

22、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这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