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主探究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研组,课堂教学改革重要着眼点是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自主探究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这个模式的建构过程是以渐次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来实现目标的。,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下的助学稿编写范型,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凸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顺序变“先讲后学”为“先学后讲”。也就是说,把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先行解决,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掌握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或指导,体现“以学为本,因学导教”的教育思想。,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助学稿编写的基本模式,是对自主探究型语文教学活动加以概括而
2、形成的以系统、有序、简明的形式表达其结构、关系、状态和过程的教学行为范式,与高中部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是一致的。,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的学习的条件,1、学生: 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也就是要“能学”;必须以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也就是要“想学”;必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做保障,也就是要“会学”;必须以意志控制为条件,也就是要能够“坚持学”。 2、教师: 当教师对探究教学持积极态度和坚定的信念,所具备的内容知识和推理能力等于或高于课程要求,以及掌握了具体教学技巧时,探究教学方能获得最大成功。研究表明在态度方面那些提倡民主的课堂环境、允许学生自由交流、给学生
3、自主权的教师往往表现出更多的探究行为倾向,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寻求现代网络的支持或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方法、阅读背景材料的铺垫。,四、渐次变化与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首先,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的学习的条件决定了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必须是渐次变化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不只是一篇课文的教学模式,也不只是一个单元的教学模式,它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渐次变化的教学模式组成的系统模式群。师生在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是相互主体渐变关系,具体说来,教师是教授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两个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在变化的,特别是学生的成长变化之大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教,顺应学
4、生的变化不断调节自身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增强,教师的主体作用逐渐隐蔽,逐渐减少。高一起始年级教学的第一学期起始阶段到第二学期,从高一到高二、高三的不同学段,很显然学生的主体作用渐次增强,由依赖教师,到依靠教师,到独立学习,到形成独特学习风格,到研究学习过程有所独创。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少,越来越隐蔽。,必须强调的是顺应变化而不是超越变化,因此必须渐进,不能跳跃。这中间必须有个按部就班的渐进变化过程,因此必须创造系列的渐次变化的教学模式组成的系统模式群来适应师生关系的变化。其次,不同的课型,也需要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自主探究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 个体自主式,小组合
5、作式,班级讨论式。,六、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纵向发展过程及不同课型下的教学模式:,如上所述,从宏观纵向来看,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按照下列轨迹发生变化: 教师:主导引导限制性开放开放放开 学生:觉醒主动有条件自主自主独立(预设) (预设加开放) (开放) 学习方式:浅层次、被动 深层次、主动量 质,模式课例: (一)教师为主(适用于起始年级的起始阶段、高二高三B层学生及重点范例式课文),1、阅读教学(1)追问式: 学问,学会问,学会思考,不是学答案。追问式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这种方式主要运用于阅读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纵深思考的能力。其基本环节是:按照文章分析鉴赏的逻辑关
6、系在助学稿的自学研讨部分确定问题,纵向排列,逐层追问,让学生分别思考,先个体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提请学生思考明确教师追问的逻辑轨迹;课堂小组合作讨论展示;全班讨论辩论;教师点拨。追问式实际上是教师通过自己的问话方向,给学生一个样板。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从开放程度看,这种课型是基本预设的,所有问题都是预先设计的,学生的回答也基本在教师控制之中,学生有些回答在预设之外。,教学程序: 按照文章分析鉴赏的逻辑关系在助学稿的自学研讨部分确定问题,纵向排列,逐层追问,让学生分别思考,先个体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提请学生思考明确教师追问的逻辑轨迹 课堂小组合作讨论展示 全班讨论辩论 教师点拨
7、。,(2)激情引智式;,这其实是“以情启智以美引真”,其教学程序是:情感导入、创造气氛(美的引导) 激情引智、分析入理(美的发现) 感悟真情 引发真知(美的升华)。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披情入文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体味真情,学生领悟获得真知,自己走出课文。模式体现了课堂审美活动的三个环节:1由“形”到“情”的感受美;2由“情”到“理”的鉴赏美;3由“悟”到“发”的创造美,情感导入、创造气氛可以采用陌生化手段,也就是将学生所熟悉的材料转化为陌生的对象,使学生感到新鲜,并快速聚合自己的审美注意。,2、写作教学,(1)思维启迪式: 通过大量生活和写作实例,让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法,学会思考,主要用于写作教学
8、中。基本环节有:事例导入,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方法阐述,意在使学生明理;多方印证,意在巩固学生对思维规律的认识;迁移训练,意在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参考范文,意在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写作练笔。,教学程序: 事例导入 多方印证 迁移训练 参考范文 写作练笔,(二)师生平等(适用于高一第二学期、高二高三学生及自读课文),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互动,教师扮演咨询者、辅导者和学习动机激发者的角色,教学采取民主参与方式,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环节选择上寻求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据此作出相应调整。教师简问,学生多思
9、。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每个人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师生共同的课堂教学目标。从课的开放度来看,预设程度明显降低,开放程度明显增加。,1、整体阅读式,所谓“整体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重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吸收文章的精髓养分。其结构是:首先是感知,感知文章统一的整体,它要求初读感知时,不急着分层分段,肢解课文,而是要使整篇课文在学生眼里成为一个格式塔,即知觉整体。叶圣陶说得好,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
10、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教学程序: 有价值的关键问题的抛出 初读感知 局部分析 再回到整体,2、以线串点式,一篇课文原本具有很多问题,撒开来有许多点,这样教学很容易肢解一篇完整的美文,如果抛给学生一条线,让他自己去把文章的脉络串起来。其教学步骤是:教师在教学起始,就将阅读的主线交给学生,让学生沿着这条主线去阅读文章,讨论鉴赏。这种课型学生活动余地比较大,开放程度也比较大,教师预设的主要就是抛给学生的主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以及提出的问题就是非预设的。,3、引爆式:,教师提出一两个富有启发性的话题,话题缘自课文,又伸向课外,激活学生思维,好比点燃一根导火索,让学生自己去爆炸,让学生
11、进一步生疑、提问,通过阅读课文和课外材料,自己寻找答案,然后课堂上交流。从开放程度来看,非预设性占了很大比重,开放度比较大,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可以获得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老师无法预设的,教师必须善于调动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善于发现学生的正确意见,引导学生思考走向。,4、供料式,提供学生大量的阅读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与课文有一定的关系,或与课文反映同一历史背景,或与课文表达形式接近,或与课文作者观点立场相左,让学生结合课文阅读思考这些材料,形成感想,展开讨论。这种供料式的教法,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强化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的独到体验,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从开放度看,显然非常大,教师的预
12、设程度和控制程度很低,主要体现在资料的选择和讨论过程的组织上。,(三)学生自主(适用于高年级A层学生及自读课文),1、学生完全自主 学生主持人(按学号轮流)主持课文学习,老师完全让位给学生,由学生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赏析课文。学生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实现学生完全自主学习,实现教到不教的逻辑过程。,2、拓展型语文课中的探究性学习,试图增加学生文化积淀的同时,提高独立研究能力。有两项工作,首先是每周一诗,即按学号轮流,每周有一节语文课安排为诗歌赏析课。其程序是:阅读感悟分析研究制作课件宣讲交流熟读背诵。其次是每月一书,即教师每月推荐一本文化文学经典著作给学生阅读,其程序是:自读体会书摘笔记分析研究写作书评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