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周哥∣心理、压力与健康.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536545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周哥∣心理、压力与健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周哥∣心理、压力与健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周哥∣心理、压力与健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周哥∣心理、压力与健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周哥∣心理、压力与健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小周哥心理、压力与健康健康心理学认为,心理因素不仅是疾病的可能后果,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心理学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一个人对生活的感受方式(如“我感到有压力”)对其身体具有直接的影响,因而可能改变其健康状态;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如“我感到有压力”)影响其行为(如“我需要一支烟”) ,这种行为反过来可能影响其健康,这是心理因素影响健康的间接关系。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内、外环境改变,需要个体不得不去面对,当个体对这种改变感到紧张时,便形成了压力。所谓压力,是指个体对压力源做出的一种非特异性的压力反应。压力源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内部,可能是生物性的,社会和环境性的,也可能是精神性的。疾

2、病、个人关系、工作和经济状况等生理和生活变化都可能会作为2压力源对个体形成压力,人的精神遭遇外界影响而带来的心理紧张,或者痛苦,也会形成压力,使人因这些因素而感觉精神状态不佳,面色萎靡,内心沉重,更有甚者痛苦不堪,从而形成不同的心理、生理反应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压力会引发个体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并导致儿茶酚胺的产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它能引发如血压、心率、出汗和瞳孔放大等变化,被个体体验为唤醒状态。压力还会引发下丘脑-垂体-促肾上腺皮质(HPA )系统的变化,从而导致皮质类固醇的水平逐渐增高,特别是皮质醇会导致更加弥散的变化,如对碳水化合物存储的控制以及炎症的发生,这些变化组成了影响

3、压力的背景,并且不为个体所察觉。另外,在压力反应后,大脑类鸦片 -内啡肽的水平会提高,他们也与免疫问题有关。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会有不同的反应,压力反应引起的生理变化,个体差异也较大。研究者认为,个体面对压力源时不仅仅只能做出简单的被动反应,也可以积极地与压力源互相作用。个体对压力源的评价成为压力反应的核心,3对压力的评价不同,压力反应就会不一样。如果没有评价,就没有或很少有生理变化。压力是个体与环境适应的结果,而且是首要评价(“这一事件充满压力吗?”)和次要评价(“我能解决这件事吗?”)的作用。因此,心理因素成为压力反应的核心成分。而且,心理因素往往与生理变化同时出现。压力被研究者看作是生理和心

4、理因素相互作用的实例。客观实际上,人只要不断的成长发展,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压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适当的压力是人生当中的必要的动力和促进因素。压力之所以会对人的健康有负面影响,是人应对压力的方式不正确。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 Hans Seley 曾说过:“我不能也不应该消灭我的压力,而仅可以教会自己去享受它。 ”压力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一种主观存在,面对压力时,个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压力,成为压力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关键。所谓应对,即是个体管理压力源的过程。面对压力,个体是选择积极面对?还是逃避?是指向问题本身?还是指向被事件引发的情绪?应对的目的,即是最小化压力源,如果选择逃避,

5、压力仍会存在,而且往往会对个体造成更大的影响。Cohen 和 Lazarus 定义了压力应对的目的:减缓压4力与环境状况并增大康复的机会;适应和忍受消极事件;保持一个积极的自我意象;保持情绪平静;维持与他人保持满意的关系。根据美国心理学家 Lazarus 的应激理论:“压力是对个体无力应对知觉到的心理和生理威胁时的反应。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欲求,不同的需求,面对压力时的感受性就所有不同。大多数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其客观现实与主观愿望之间不匹配,产生心理上的需要和动机冲突,当主观愿望高于客观现实越多,就会越觉得痛苦,无力感、失控感也会越强烈,负性情绪体验越多,压力感就会越大。个体需要对自己

6、的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拉进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可以缓解这种欲求不满的压力。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知足者常乐”。从健康的角度来讲,这句话让我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可以作为我们时时提示自己的座右铭。另外,不同个性特征的人,面对压力时也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A 型人格与 B 型人格相比通常更高的压力水平,外控人格者比内控人格者更难以适应生活压力。个体需要5对自我有更多的了解,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面对压力时可以有更客观的评价。再者,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积极地寻求社会支持,也是一种借助外部资源调节压力的重要途径。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他人那里知觉到的舒适、关心、尊重或者帮助。社会支持本身就是有益的

7、,而个体缺乏社会支持本身就会充满压力的。社会支持往往可以改变个体对压力的评价,而且可以让个体重新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根据社会比较理论,他人的存在使面对压力源的个体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能够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笔者曾一度处于较长的压力应对体验中。于某年从服务了十多年的某企业辞职回居住地后,辞职的原因是回家照顾亲人,所以并没有相继的职业发展准备。在积蓄慢慢减少后,内心开始焦虑起来,压力感随之增大。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一段时间后,开始着手准备创业,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但这时并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以运营,或许只是为了减少内心的焦虑,为了成立公司而成立公司,表现上可以让自己有事可做,回归正常的社会工作状态。在6

8、公司只出不进的情况下,压力感陡然加大。同时,看到原来的同事大多发展的很好,生活稳定,这样的社会比较让自己内心更加苦闷和痛苦。常常在夜里失眠,失眠多了干脆不睡,晚上在家人睡觉后通过看剧、上网在熬时间,身体状况也明显变差,常感到头脑昏沉,身体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有时会发生口腔溃疡和头皮痤疮。家人有时抱怨更加重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这个阶段,常常对未来感到没有信心和恐惧。那种面对生活压力时的无力感、失控感特别强烈。在日剧悠长假期里看到过一句台词:“人生不如意的时候,是上帝给的长假, 这个时候就应该好好享受假期。当突然有一天假期结束,时来运转,人生才真正开始了。 ”或许正是在这个“假期”里,有别于在企业

9、任职的常规日子,可以更好地让自己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更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接纳自己能力的限制,让自己变得更务实,更接近客观实际,开始正确评价自己的客观需要和主观欲求,接纳自己性格的上的不足和能力上的短处。这个时候,也在寻求社会支持,请心理咨询师朋友提供帮助。咨询师朋友让我认识到,其实比起大多数人来说,自己目前的生活条件还是相当不错的。许多的压力都是来自于对未来不确定7性感受,在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及不确定的未来面前,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主观感知。有些人面对艰难的生活,仍在乐呵呵地忙忙碌碌,有些人为一点小事就跳楼自杀。生活本身就是充满困难艰难的,这就是生活,接受了这一点,会让我们更好地

10、体验生活,也会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所以,自己开始重新评价自己的压力源,面对生活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力所能极地去解决,不再眼高手低。就像柯维影响圈与关注圈的概念,影响能影响的事,关注该关注的事,把自己的时间与健康管理好,用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社会生活中。于是,自己渐渐从焦虑中走了出来,让自己生活规律有节制,保持运动和学习,不再自我放纵。正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廉唐姆斯所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类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心态来改变他们的生活。 ”在自己压力应对的这一过程中,看到了心理学对一个人的帮助价值,于是,和朋友一起成立了心理咨询工作室,同时参加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继续教育课程。希望自己

11、在心理学领域有所建树,以帮助更多面对8压力时一时无法恰当应对的人们,让他们通过改变心态来改变他们的生活。通过对健康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对进一步增强压力的自我管理能力,个人有一些新的总结如下:很多时候,压力源其实是一种内心冲突,其本质上是欲望的冲突,即两种或多种欲望发生矛盾,愿望没有被满足时不良的情绪体验就产生了。往往就是想要的太多,能要的太少,不想要的偏偏就给你,痛苦就跟着来了。所以,如果觉得自己有压力,首先要弄清楚到底自己的压力源是什么,然后,这些压力源引发了我什么样的情绪体验。然而,怎样评估自己的压力是不是超标的呢?可以用四个敏感点来对照:睡眠方面是否容易失眠,或者多梦;饮食方面是否暴饮暴食

12、或者对食物完全不感兴趣;呼吸是否变浅,一般压力大的时候,都不会深呼吸;兴趣是否缩窄,是否对很多事情失去动力,爱好变少,社交缩窄或者过度。9如果感觉自己压力超标需要疏解,首先一点,要把这个压力看作是生活中的常态,不必过多地去关注它,谈论它。我们的症状和情绪体验,当你越关注他越看重他,它往往正如你的期望般变得也越大。事实上压力大的人,往往成功的机会也大,看社会上所谓的成功人士,哪一个说自己很松闲,一般都处在高度紧张当中。我们常说压力化成动力,事实往往这样的人动力更强大。这叫做与压力同在。但这样说,并不是说假装压力这个东西不存在,只是说不要刻意去强调它。对于压力,我们可以用调节生活方式来对它进行干预

13、,下面是李子勋老师提供的关于压力调节的四种方法,值得尝试:第一,亲近自然。生命是自然赋予的,到大自然中去,很快就会平静,当然人工的景点不行,气场被破坏了。周末多陪伴家人到大自然中去,本身从自然和社会支持角度都有助于压力的疏解。或者仰望星空,毕竟人不能改变天。10第二,深呼吸、放松。人在饱含氧的空气里,深呼吸会有碱性物质产生,而在各种肉类的摄取下,人的身体是酸性的,两者中和会舒服。人紧张的时候呼吸会变浅,当你能有意识让自己深呼吸,就会平静一些。具体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练习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瑜伽、站桩等都是很好的练习呼吸吐纳和放松的方法。第三,节制饮食。一方面来自我们肠道的构造,中国人肠道比较

14、长,褶皱多,更倾向于食草动物,过度营养,饮食不健康,多余的物质不易排出,会造成身体压力。现在不少人崇尚素食,从生命角度看,素食也是对压力的一种反抗。另一方面,在人口巨大的情况下,有节俭的习惯,对个人对社会都是好的。第四,选择信息。其实心理学家并不鼓励大家广泛谈压力,人的心智很奇怪,会受赘述信息的催眠。有些人本来没有感受到压力,而是兴致勃勃地工作,计划买房买车娶太太,在这一过程中的付出都心甘情愿。但如果大家把压力说得多了,你就会感觉到。11笔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因心理问题影响到身体健康的个案比比皆是。另外,在今年春节同学聚会时,得到一个较为普遍的信息是:我们这些同龄中年人的父母,都一起到了需要子

15、女花较多时间精力照顾的时候了。因为父母这一代人都普遍面临着衰老病痛的健康问题,情况更糟糕的一些同学父母,因病患或意外导致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全程陪护。但差异也是明显的,有些年龄相仿的父母健康水平却相当良好,有文献报道显示心理健康问题对自我护理能力呈负性影响。基于对健康心理学的学习,通过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和自理能力。基于此,笔者所在的心理咨询工作室,计划推出一个名为“老有所用”的心理服务项目。项目的一个触发因素是对一位退休的老护士的来访者的咨询个案,此位来访者做了大半辈子的护士,退休后在家空有一身护理技能无从发挥,自我价值感直线下降,产生心理问题前来咨询。咨询师

16、给她提供了一个护理工作的替代方案,让她重新焕发能量,帮助其解决了心理问题。后来了解到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在做了一些问卷调查后,制定了这个服务项目。帮助老年12人填补其没有价值感的时间,为其量身定制老有所用的充实方案,重新焕发其心理能量和生命活力,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无疑是一件非常有社会价值的事。WHO 曾批出:“ 健康是一种躯体、心理、社会康宁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健康心理学将心理学原理用于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老有所用”的心理学服务项目旨在通过帮助老年人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其生命质量的目的,同时减少子女看护的时间精力,更好地投入社会工作。如何更好地运用健康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做好这一项目,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和谐,除了需要我们自身努力,也需要老师和专业人士的指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文:小周哥,编辑:Refrain,图片来自网络本文版权属于六度心理咨询(6do.xin) ,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六度心理咨询。13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健康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