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docx

上传人:涵涵文库 文档编号:5533415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040102)培养方案(学术型硕士研究生)Physics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掌握坚实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和宽广而系统深入的教育学和物理教学论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教育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物理教育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4、硕士应达到的要求

2、:(1)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动态。(2)具有项目组织综合能力和团队工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公关能力及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4)广泛获取各类相关知识,对科技发展具有敏感性。(5)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能流利阅读专业文献,有较好的听说写译综合技能。5、主要学习内容: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学物理改革与发展研究、物理教学研究、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教育测量与统计、专业英语等。主要就业去向:大专院校物理教学与科研人员、中学物理教师以及教育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二、学习年限本专业学术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 3 年,培养年限总长不超过

3、5 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三、研究方向与导师(一)研究方向1、大学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该研究方向包括大学普通物理学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粒子物理学教学与教学研究,主要导师有冯杰教授、郭长江副教授和涂泓副教授等。(1)主要导师冯杰教授长期从事大学物理教学与研究,大学物理专题研究(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基本原理、结构和方法以及在普通物理层面上对现代物理学的量子本质、相对论以及熵的统计解释等进行了系统的思考等,著有大学物理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主要导师涂泓副教授从事大学物理教学与研究,普通物理双语教学及研究;双语主

4、讲的本科生电磁学是上海市精品课程。2、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该研究方向包括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论;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方法;中学物理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制,中学物理命题与评价研究;中学物理教学的评价研究等,主要导师有冯杰教授、郭长江副教授和涂泓副教授等。(1)主要导师冯杰教授长期从事中学物理教学论与课程论研究,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教育部)粤教版新教材编写组核心组成员,申请立项样章作者,两个分册主编。(2)主要导师郭长江副教授在课程标准编制、教材编写、教学科研方法与命题评价研究上,中学物理教学的评价研究等。(3)主要导师涂泓副教授从事中学物理教学与研究,物理课程论研究生双语教学及研究;中学物理多媒体

5、教学研究。3、中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该研究方向包括基础教育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科学课程教学研究方法;科学课程的整合研究和案例设计,科学课程评价研究等,主要导师有冯杰教授、和郭长江副教授。主要导师冯杰教授和郭长江副教授长期从事科学课程研究,集中研究实践中难点,即科学课程的整合问题,对如何解决科学课程拼盘式的大综合教学的困局,提出了建设性的教学改革建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实践案例设计等。著有科学新课程的教学案例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4、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与教学:该研究方向包括大学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研究等。中学物理实验课程与教学,包括中学物理基础实验、DIS 实验和中学物理创新实验研究等。主要导师倪

6、敏副教授和朱瑞兴高级实验师。倪敏副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学物理实验竞赛设计与指导上有丰富的经验。(二)导师简介冯杰,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毕业;华南师范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毕业。主研方向是中学物理教学研究、大学物理教学研究、科学课程(初中科学)教学研究;光纤通信技术与应用、非线性光学、光电子技术与应用。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 10 多部;在中国科学 、 物理学报 、 Chinese physics Letter 、 Chinese optics Letter 、 中国激光 、 大学物理 、 物理教师 、物理通报等学术刊物发表科

7、研论文 40 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授权,参加或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9 项,获得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相关教学研究成果奖 7 项。全国“高等学校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究会”理事会常务理事;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育部) 粤教版新教材编写组核心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高师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研究会科学教育分会理事;中国激光审稿人等。郭长江,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全国高等物理教育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重点研究方向为:物理概念教学、物理和科学教材编写

8、、科学普及、物理和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编制与统计分析等。主讲过力学、光学、近现代物理学、物理学史、大学物理入门、普通物理等本科课程,以及物理教育学、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综合理科课程研究等研究生课程。近年来出版专著新课程物理教与学 ,译著物理学超入门 ,副主编著作科学与技术简论和创造教育与高级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教育的深化研究和实践报告 ,编著上海市教委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项目中学科学等大中学教材、书籍 10 部,参与市级课题研究面向 21 世纪的上海市综合理科课程行动纲领和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等 9 项,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大学物理教育专刊 、物理教学等杂志公开发表论文从高考综合卷的统计分析看高中生

9、的知识结构 、 探究式课堂教学:概念与特征 、 上海二期课改初中科学课程的实践研究等 30 余篇。倪敏,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9-1983 年于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1988 年暑期在福建师大物理系学习,获硕士课程讲习班证书。主要从事近代物理实验、普通物理实验、DIS 实验的设计与研究、中学物理实验竞赛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研究、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误差理论分析与应用、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等。在大学物理 、 物理实验 、 实验室探索与研究 、 实验技术与管理 、 物理教学 、 上师大学报等核心和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40

10、余篇,其中乐高机器人教学对二期课改的借鉴获第二届机器人国际教育研讨会(中国区)论文一等奖。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有数项。2008 2010 年被上海师大附中聘为兼职教授,2000 年至今,一直参与“上海市物理实验设计与应用”竞赛的命题工作。涂泓,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天体物理博士、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天体物理博士。主要从事的研究包括两方面: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天体物理。其中物理课程教学论重点研究方向为:高校物理教材比较、科学普及、信息技术与物理学整合、双语教学等;天体物理重点研究方向为:星系团中的早型星系强引力透镜现象、晚型星系的强引力透镜现象

11、、星系光度函数等。近年来在 A&A、MNRAS 等 SCI 杂志和物理教学 、 天文学进展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平行板电容器和电磁场动量获 19982008 年物理教学优秀论文奖。此外还出版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 、 科学罗曼史恋爱中的爱因斯坦 、 我们就是火星人等译著十本。负责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一项,并参与上海市教委、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项目,2012 年 5 月-2013 年 5 月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哈佛-史密斯松天体中心访问一年。胡志娟,女,1978 年 9 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

12、机械研究所,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物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衍射光学,光折变光学、数字全息光学及其应用。从事光学教学及研究、大学物理教学实践及研究 10 余年。发表学术论文 30 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 项,主持或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项。岳晓婷,女,博士,讲师。2017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5-2016 年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物理教育研究小组联合培养一年。现主要从事中学物理教育和教师培养方面研究。主研方向:学科教学知识、物理学专业师范生培养、中外物理教育对比、新高考改革等。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上海市教委教研

13、室课题以及校级科研、教研项目 5 项。在现代大学教育、上海教育科研 CSSCI期刊、物理教师核心期刊和现代基础教育研究一般期刊发表教育类科研论文 4 篇。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总学分不得少于 38 学分) 1、必修课程(1)学位公共课程(6 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2 学分)自然辩证法 Dialectics of Nature (2 学分)第一外国语 First Foreign Language (2 学分)(2)学位基础课(15 学分)现代教学论 Modern Teaching Theory(3

14、 学分)教育心理学 Educational Psychology(3 学分)物理新课程论与新教材分析 Physics new Curriculum and textbook analysis(3 学分)普通物理专题研究 Research on General Physics(3 学分)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Physic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3 学分)中学物理 DIS 实验研究与实验案例分析 Research on Experiments of DIS and analysis case at middle school(3 学分)(3)学位专业课(7 学

15、分)教育测量与统计 Measurement and Statistics in Education(2 学分)物理新课程论与新教材分析 Physics new Curriculum and textbook analysis(3 学分)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hysics Curriculum in middle school(2 学分)2、选修课程(必须选满 10 学分)(1)公共选修课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计算机基础 Computer foundation(2 学分)(2)专业选修课 中学物理学习心理研

16、究 Study of physical learning psychology in Middle school (2学分)现代物理与科学技术专题 Research on Modern physics and technology(2 学分)物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Physical classroom teaching skills training(2 学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Research on Physics Experiment Teaching at middle school(2学分)探究中学物理自主活动课程(国际教研动态)Exploring the course of sec

17、ondary school physics autonomous activities(internat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dynamics) (2 学分)物理教育专业外语 Specialized Foreign Language Of Physical Education(2 学分)物理教学评价研究 Research on Physics Teaching Assessment(2 学分)物理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s Education(2学分)科学新课程整合及教学设计研

18、究 Research on integrated Science New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Designed(2 学分)物理教育文献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on Education literature(2 学分) 【注】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研究方向需选择三门或三门以上的课程。(3)讨论班与论文选读(1 学分)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一)培养方式1、理论课学习学位基础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位专业课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轮流报告、专题发言相结合的学生,辅之以课后自学、写读书笔记和课程论文的形式;专业选修课也是以教师讲授与学生报告相结合的学生,逐步减少教

19、师的讲授内容。2、实践环节学习其一,导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确定研究生参加社会调研的项目、内容和要求(基础教育领域的物理教学实践问题) ;其二,加强与学院实习基地的校外导师的联系,积极参与校外导师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项目;其三,积极学校的各项校外高端实习、境外实践活动和国际实践交流项目。3、科研能力培养从二年级开始,根据各研究方向,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查阅和报告有关文献,开展专题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毕业论文题目,并围绕该题目展开研究。每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在正式学术刊物(有 CN 刊号,不包括增刊和会议论文)发表专业研究论文 1-2 篇。4、撰写的各课程作业论文,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算成绩。

20、5、学位论文(详细见“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 。(二)考核方式1、课程考核可以采用考试、考查或撰写课程作业论文三种方式。必修课程原则上都要进行笔试,其成绩实行百分制,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分 5 个等级,59 分以下、6069、7079、8089、90100 分别对应不及格、及格、中、良好、优秀这几个等级。课程作业论文和考查课程的成绩以合格、不合格记。2、中期考核按照学校要求,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硕士研究生最迟须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末之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法参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一)开题报告的准备

21、1、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酝酿学位论文选题。2、第三学期末,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并撰写开题报告: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选题报告书”的各项具体要求,做好以下工作:(1)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水平文献综述情况(即做好选课题后的调研工作) ;(2)选题的依据;(3)论文工作各阶段(日期)的主要内容、具体要求及工作方式可以写出论文的框架和结构;(4)论文的意义和预期目标;(5)参考文献。(二)开题报告会由学科导师组举行开题报告会。研究生必须将写好的“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选题报告书” 即开题报告打印,并将开题报告的上述 5

22、项内容做成 PPT,在开题报告会上进行至少10 分钟的报告、说明和阐述。研究生必须在开题报告会上对导师组各指导教师的提问进行答辩,听取并且记录各指导教师建议和修改意见。如果答辩不充分,或不能解答导师组的提问,或选题不当,或准备不充分等,则不能通过开题,必须重新选课和重新开题。(三)学位论文的撰写1、撰写阶段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必须认真、踏实和投入全部精力进学位论文的撰写阶段,实证研究(行动研究)必须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 、教学案例实验、前后测等必要的教育实验研究环节。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 (载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条例 ) ,论文封面、中外文提要、目录、正文、附录、注释、参

23、考文献等环节的编排必须符合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要求。2、预答辩由学科导师组举行预答辩会。导师组会同各指导教师对预答辩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第一,预答辩的文字稿必须二次修改的水平,即达到基本定稿的程度;第二,如果预答辩只用几张 PPT 而文字稿没有定型,一律算不通过,而且公开点名批评;第三,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的论文必须都是实证研究,而且特别教育研究生:数据详实可靠,如有学术道德问题,严肃处理! 3、送审与答辩(1)论文送审,硕士学位论文至少校内外各 1 位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评阅:如果参加盲检,论文还需各聘请 1 名校内和校外专家同时评阅;如果没有参加盲检,只需请 1名校内专家评阅(由学位点

24、安排)。第六学期中期(3 月中旬-4 月初)经导师同意由研究生登陆指定网站查看自己是否参加盲审。(2)盲审结束后无异议则进入答辩阶段(每年的 5 月下旬进行) 。(3)由学科导师组举行答辩会。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答辩记录秘书和答辩研究生组成。鼓励非毕业班的研究生旁听答辩会。答辩委员会由 3-5 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 、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一般是外校专家) ,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并宣布答辩结果。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四)学位授予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

25、请的学位。有关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定的具体要求请参阅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条例 。七、参考书目1莫雷著,现代教育心理学M2009.6,高等教育出版社;2严金铎,田世昆著,中学物理教学概论(第二版)M2003,高等教育出版社;3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王孝玲编著,教育统计学(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冯杰著,物理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2012.6,北京大学出版社;6冯杰著,科学新课程案例教学设计探索M 2012.6,北京大学出版社;7冯杰编著,大学物理专题研究M2011.4,北京大学出版社;8冯杰编著,高中物理探究实验及案例教学设计M2011

26、.4,北京大学出版社;9冯杰著,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2011.9,北京大学出版社;10冯杰编著,物理新课程实践中的教师角色M 2005.7,广东科技出版社;八、附录附录 1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附录 2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附录 1: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全日制学术型)各学期教学周时数 任课教 师 考核方式课程类别课 程名 称学分周学时总学时 一 二 三 四 五 六第一外国语 2 4 72 考试自然辩证法 2 2 36 2 考试学位公共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2 36考试现代教学论 3 3 54 考试教育心理学 3 3 54 考

27、试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3 4 72 冯杰 考试+论文普通物理专题研究 3 4 72 冯杰 考试+论文学位基础课 中学物理 DIS 实验研究与实验案例分析 3 4 72 倪敏 考查+论文教育测量与统计 2 3 54 郭长江 考查+论文物理新课程论与新教材分析 3 4 72 冯杰 考查+论文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 2 3 54 涂泓 考试+作品英语口语 2 2 36 外教 考查计算机基础 2 2 36 考试物理学习心理研究 2 2 36 赵立竹 考查+论文中学物理与现代科技 2 2 36 方伟 考查+论文物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2 3 54 岳晓婷微格教学录像考试探究中学物理自主活

28、动课程(国际教研动态)2 2 36 岳晓婷 考查+论文物理教育专业英语 2 2 36 涂泓 考试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研究 2 2 36 倪敏、方伟 考查物理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2 2 36 冯杰、郭长江 考察科学新课程整合及教学设计研究 2 2 36 冯杰、郭长江 考查论文选读 2 3 54 导师 考查选修课程学术报告 导师组专业实习、境外研修、海外研习 导师组、研究生院论 文 开 题 报 告 导师组 评审其他培养环节名称 论文写作与答辩 导师组 答辩合计学分注:1 物理新课程论主要内容:教育部初中、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上海市物理课程标准、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初中、高中新教科书特点及其评价;2 物理新课

29、程实验及案例设计研究以典型的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和中学演示实验为主要内容;3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为主要内容;4 物理教育专业英语 、 中学物理 DIS 实验研究与现代科技概论为必选;5选修课必须选满 6-10 学分。附录 2 课程与教学论 (物理)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全日制学术型)一、 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The high school physic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课程类别】学位专业课程【总学时】54 【学分】3 学分【教学目标】本课程通过教学使研究生从

30、教育心理学和现代课程论的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学物理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学物理教学实践的基本问题,即了解我国物理教育、物理教育学、物理教学大纲、物理新课程标准及其新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发展轨迹,并通过国内外物理教育有关方面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比较,从中领悟、掌握物理教育基础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当前素质教育中如何为提高公民素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创设有效途径,探索面向 21 世纪的物理教育的新模式。本课程助于提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师和科学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要求转变教育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理解全面、深入地开展物理学科的课程教材

31、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物理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理解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师资、优化新师资智能结构的重要;探索考试评价方法,形成教学良性循环。【任课教师】冯杰教授【编写日期】2011.12【主要章节】第一篇 中学物理教学论第一章 中学物理教学论基础1.1 中学物理学习心理学1.2 中学物理教学原则1.3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1.4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第二章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2.1 物理实验的学习心理及思维特征2.2 物理实验分类、教学目标2.3 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2.4 物理实验的科学探究教学形式第三章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3.1 物理概念学习的思维特征3.2 中学物理概念的含义、分类和特点

32、3.3 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过程3.4 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第四章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4.1 物理规律学习的思维特征4.2 物理规律的特点和分类4.3 物理规律教学的的教学过程4.4 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模式第五章 中学物理问题教学5.1 物理问题学习的思维特征5.2 物理问题教学的作用和类型5.3 物理问题教学的教学过程与物理习题课5.4 物理习题教学的方法举例第六章 中学物理复习教学6.1 物理复习教学的心理学基础6.2 物理问题教学的的教学过程6.3 物理复习教学的基本模式第七章 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7.1 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特征和要求7.2 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7.3 中学

33、物理课外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第八章 中学物理课教学设计8.1 中学物理课教学设计8.2 中学物理教师的备课8.3 中学物理课的说课8.4 中学物理教学的课时计划教案第二篇 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第九章 中学物理实验研究9.1 中学物理实验方法及教学目标研究9.2 新课程力学实验研究9.3 新课程热学实验研究9.4 新课程电磁学实验研究9.5 新课程光学实验研究9.6 新课程近代物理学实验研究9.7 新课程物理课外实验研究第十章 中学物理教学的评价方法10.1 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10.2 物理试卷的编制方法10.31 物理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10.4 物理新课程学生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10.5 科

34、学新课程学生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第十一章 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测量方法11.1 测量质量的统计指标11.2 统计法的分类和统计数据的类型11.3 研究资料的描述与统计分析第十二章 中学物理教育研究导论12.1 物理教育研究课题概述12.2 物理教育研究选题12.3 物理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2.4 物理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步骤【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考核方式】论文形式【参考资料】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冯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中学物理教育学 ,张民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物理教育学 ,宓子宏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中国物理教育简史 ,骆炳贤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35、 1991 年版。二、 普通物理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物理专题研究Research on General Physics【课程类别】学基础位课程【总学时】54【学分】3 学分【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在研究生已学习普通物理、理论物理的基础上,对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而疑难的问题进行专题讨论。通过专题讨论使研究生对物理学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和规律在原来本科学习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加深和提高。为毕业后能胜任高师物理教学论、普通物理学等有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任课教师】冯杰教授【编写日期】2011.12【主要章节】第一章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1.1 物理学的概念范畴综述1.2

36、实物与场1.3 粒子与波1.4 介质波与概率波1.5 时间与空间1.6 运动与静止第二章 物理学方法论2.1 综述2.2 实验方法2.3 理想化方法2.4 比较与分类2.5 类比方法与模拟方法2.6 归纳与演绎2.7 分析与综合2.8 假说2.9 数学方法第三章 物理学七个基本量(SI)3.1 综述3.2 长度3.3 质量3.4 时间3.5 电流3.6 温度3.7 发光强度3.8 摩尔第四章 大学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4.1 力学的理论体系4.2 热学的理论体系4.3 电磁学的理论体系4.4 光学的理论体系4.5 原子物理学的理论体系4.6 原子核物理学的理论体系第五章 牛顿定律与力学守恒定律5

37、.1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5.2 关于牛顿定律话题5.3 关于非惯性参照系5.4 关于摩擦力的话题5.5 自行车的受力分析5.6 力学三个守恒定律及其成立的条件5.7 简谐振动中位移共振与速度共振5.8 为什么弹性介质波的动能与势能是同步的5.9 经典力学的成就和局限性第六章 热力学系统与熵6.1 热力学系统的基本概念6.2 热力学温度及其物理意义6.3 不可逆过程与熵6.4 热熵与信息熵6.5 热寂学的批判第七章 电磁学中的场与路7.1 三种电场的比较7.2 位移电流及其热效应7.3 抗磁性的微观解释7.4 电场与磁场的相对性7.5 电磁学中的场与路7.6 关于麦克斯韦方程组第八章 光的干涉与时

38、间相干性、空间相干性8.1 相干光的必要条件8.2 时间相干性8.3 空间相干性8.4 迈克尔逊干涉仪8.5 多光束干涉与自由光谱程第九章 光的衍射与全息照相9.1 从惠更斯原理到惠更斯菲涅耳原理9.2 费马原理与几何光学的等光程性9.3 巴比涅原理与互补屏衍射9.4 干涉与衍射的区别9.5 衍射与几何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9.6 三基色原理与彩色电视系统9.7 衍射与全息照相9.8 菲涅耳公式与布儒斯特定律第十章 光的波粒二象性与光速10.1 光的粒子性的三个典型实验10.2 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中的辨证思维10.3 激光原理与激光器10.4 非线性光学与现代光学技术10.5 关于光速的话题第十一

39、章 相对论与宇宙学11.1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11.2 狭义相对论11.3 广义相对论11.4 宇宙学与大爆炸理论第十二章 大学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12.1 力学中的极限与微积分12.2 电磁学中的曲线和曲面积分12.3 热学中的统计方法12.4 光学中矢量方法【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考核方式】1、考试(闭卷笔试) ;2、论文形式在各专题研究结束后,由学生自选课题写一篇专题研究论文,作为考核学生本课程学习和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另外,在平时专题研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发表的见解作为考核成绩的重要参考。【参考资料】大学物理专题研究 ,冯杰,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物理学概念教学研究

40、,李忠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版。力学热学专辑 ,大学物理编辑部编,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电磁学专辑 ,大学物理编辑部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三、 中学物理 DIS 实验研究与实验案例分析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学物理 DIS 实验研究与实验案例分析 Research on Experiments of DIS and analysis case at middle school【课程类别】学位专业课程【总学时】54【学分】2 学分【教学目标】中学物理 DIS 实验是利用计算机数字信息系统(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对中学物理

41、新课程设置的实验项目进行数据自动采集、处理综合实验,主要包括:力、热、电、光等几方面的 DIS 实验,并通过这些实验培养学生具备中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技巧和能力。通过本系列实验的学习,要求掌握位移传感器、光电门、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强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微电流传感器、磁传感器、光强传感器等常用 DIS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 DIS 实验软件的使用和界面设计;理解中学重要的学生 DIS 实验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理解中学重要的演示 DIS 实验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了解 DIS 实验器材的管理、维护和保养。通过该系列实验提高学生利用 DIS 实验器材完成中学物理实验的能力、培

42、养通过 DIS 实验辅助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锻炼学生教授实验课程的能力。本课程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和从物理教与学的角度,根据 03 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和 17 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改稿) 的要求,研究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课程的设计理念,分析高中物理课程 12 个模块的相关探究实验以及主要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案例。为培养物理课程论研究生研究物理新课程的课程设计思路和掌握完整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掌握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打下一定的基础。【任课教师】倪敏副教授【编写日期】2011.12【主要章节】第一章 物理探究实验的基本能力要求1.1 物理探究实验的基本功能1.2 新课程理

43、念下的科学探究第二章 力学中课程结构与探究实验2.1 力学的课程结构2.2 力学的科学探究实验2.3 力学教学案例设计举例2.4 高中物理新课程相对论的教学设计第三章 热学与原子物理学课程结构与探究实验3.1 热学与原子物理学的课程结构3.2 热学与原子物理学的科学探究实验3.2 热学和原子物理学案例教学设计第四章 电磁学课程结构与探究实验4.1 电磁学的课程结构4.2 电磁学的科学探究实验4.2 电磁学案例教学设计举例第五章 光学课程结构与探究实验5.1 光学的课程结构5.2 光学的科学探究实验5.2 光学案例教学设计第六章 物理课堂外的探究实验6.1 物理新课程课堂外的光学实验的特点和功能

44、6.2 物理课堂外的实验设计第 7 章 中学物理 DIS 绪论7.1 中学物理 DIS 实验器材的分类和使用方法7.2 中学物理 DIS 实验配套软件的使用7.3 中学物理 DIS 实验的注意事项第 8 章 力学 DIS 实验8.1 用 DIS 研究变速直线运动的 s t 图,用 DIS 测定加速度8.2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研究,用 DIS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第 9 章 电学 DIS 实验9.1 用 DIS 研究小灯泡的 U I 图像,用 DIS 探究电阻定律9.2 研究小灯泡的 U I 特性、探究电阻定律9.3 误差分析、实验说课练习。第 10 章 热学 DIS 实验10.1 用 DIS 研究温

45、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10.2 误差分析,实验说课练习第 11 章 光学 DIS 实验11.1 用 DIS 观察光的干涉、衍射现象11.2 观察光的干涉现象、观察光的颜色现象11.3 实验说课练习【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考核方式】课题设计、实验操作【考核方式】【参考资料】教材:倪敏,冯 杰中学物理 DIS 实验教学研究 (自编讲义) ,2010冯杰, 高中物理探究实验及教学案例设计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 4 月版。朗威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 V5.0 实验实例 远大网络多媒体有限责任公司著,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室系统研发中心印 2005物理 (高中教材) 上海市中

46、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版。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改稿) ,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版。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试行稿)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版。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廖伯琴,张大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版。新课程中学物理实用教学 60 法 ,冯杰,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版。物理必修系列和选修系列 ,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教材编写组,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版。四、 教育测量与统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测量与统计Education m

47、easurement and statistics【课程类别】学位专业课程【总学时】36 【学分】2 学分【教学目标】本课程采用教育测量与统计的原理与具体的教育测量与统计的实例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物理教师定量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在以上基础上,围绕“教育测量与统计在物理教学与管理中的应用”的课题,结合学生的经历,选择实际的学校教育教学的例子进行研究,做出研究的成果。【任课教师】郭长江副教授【编写日期】2011.12【主要章节】绪论第一章 描述性统计1.2 数据的初步整理1.3 集中量1.4 差异量第二章 推断统计2.1 概率及概率分布2.2 抽样分布及总体平均数的推断2.3 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2

48、.4 方差分析2.5 总体比率的推断2.6 检验22.7 相关和回归分析2.8 非参数检验第三章 实验设计3.1 抽样设计第四章 教育测量4.1 基本原理4.2 实例分析【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考核方式】1、考试(闭卷笔试) ;2、论文形式。【参考资料】教育统计学 ,王孝玲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测量 ,王孝玲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 ,雷新勇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 物理新课程论与新教材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物理新课程论与新教材分析Physics new Curriculum and textbook【课程类别】学位课程【总学时】54 【学分】3 学分【教学目标】本课程通过教学使研究生了解我国物理教育、物理教育学、物理教学大纲、物理新课程标准及其新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发展轨迹,并通过国内外物理教育有关方面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比较,从中领悟、掌握物理教育基础理论、提高教育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