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浙江鸭Ⅰ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6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6.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十月革命课件20181225316.pptx--点击预览
- 浙江鸭Ⅰ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6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6.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课件20181225315.pptx--点击预览
- 浙江鸭Ⅰ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6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总结课件20181225313.pptx--点击预览
- 浙江鸭Ⅰ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6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检测20181225314.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第 1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十月革命-3--4-考点一 考点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b)1.社会条件 : 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弊端 (经济危机、阶级矛盾 )暴露。 2.阶级条件 :19世纪三四十年代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理论条件 :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三大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 )。 4.实践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工业革命 -5-考点一 考点二-6-考点一 考点二辨析思考 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提示 1.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2.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 ,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促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兴起 ,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3.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7-考点一 考点二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 (c)1.标志 :1848年《 》发表。 (1)性质 :是 “共产主义者同盟 ”的斗争纲领 ,也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2)意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2.意义 :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共产党宣言 -8-考点一 考点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b)工兵代表苏维埃 -9-考点一 考点二苏维埃 -10-考点一 考点二和平法令 -11-考点一 考点二【知识拓展】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从空想到科学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从理想到现实 :俄国十月革命。从一国到多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12-考点一 考点二【知识拓展】 罗曼诺夫王朝 :是 1613年至 1917年统治俄罗斯的封建王朝。 18世纪初彼得一世经过西化改革 ,迅速强盛。后不断扩张领土 ,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强国。 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 ,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19世纪末形成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1917年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13-考点一 考点二二、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c)1.国内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2.国际(1)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改变了国际 对比和政治格局的面貌。 (2)十月革命的成功 ,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 ,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3)它同时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4)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为其他国家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政治力量 -14-一、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15--16--17-二、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1.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1)从理论上看 ,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 ,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从革命道路看 ,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 ,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这正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3)从革命阶段看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 ,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18-2.对中国革命的影响(1)政治 :影响着五四运动的爆发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2)组织 :在共产国际帮助下 ,指导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思想 :促进孙中山革命思想转变 ,由学习西方到 “以俄为师 ”,发展了三民主义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并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社会思潮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4)革命道路 :俄国 “城市中心 ”的革命道路在中国的实践教训 ,催生了 “农村包围城市 ”革命道路的提出。-19-1 2 3 41.(2015·9浙江选考调研 ,2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之一。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 )A.圣西门 B.傅立叶C.欧文 D.卢梭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结合所学 ,A、 B两项均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与题目中的信息 “英国 ”不符 ,故排除 ;D项应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与题目中的信息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不符 ,故排除 ;C项为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符合题意 ,故选 C项。 答案解析关闭C-20-1 2 3 42.(2016·4浙江选考 ,19)下图为某课学习小结的部分内容。该课的主题应该是 ( )A.走向整体的世界B.马克思主义诞生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产生D.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图片中的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的内容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符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故 B项正确。 答案解析关闭B-21-1 2 3 43.关于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苏联官方的说法是 :晚上在 “阿芙乐尔号 ”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 ,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 ;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 :当晚 “阿芙乐尔号 ”巡洋舰大修 ,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据此推测 ( )A.两者描述存在矛盾 ,无法得知真相B.前者记录为官方资料 ,可信度更高C.后者研究更加客观 ,可信度更高D.多方史料互证才会更接近历史本真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十月革命和史料研究。苏联官方的说法与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相矛盾 ,这并不妨碍历史真相的探究 ,故 A项错误 ;官方资料的可信度不一定更高 ,故 B项错误 ;苏联解体之后的研究可信度也不一定更高 ,故 C项错误 ;材料说明需要多方史料互证才会更接近历史本真 ,故 D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D-22-1 2 3 44.(2017·11浙江选考 ,34)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挑战。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 ,美国的参战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变数。如果这场战争基本上是一起欧洲争端 ,那么许多美国人都会认为与美国无关 ,美国人理应继续享受和平。可是 ,随着大战持续进行 ,这项叫做孤立主义的政策却逐渐变得不切实际。到 19世纪末 ,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 ,西欧和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 其实 ,早在 1915年威尔逊就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咨文 ,建议增加陆军 ,扩大舰队和增加海军人员。美国人看出 ,如果不适时参战 ,战后世界将与美国无缘。 —— 引自 [美 ]费尔南德兹 ·阿迈斯托《世界 :一部历史》等 -23-1 2 3 4材料二 残酷的战争激化了俄国战前就已表面化的矛盾 ,战争武装了人民 ,沙皇政权土崩瓦解。列宁敏锐地意识到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的绝好时机来了。根据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 ,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显然尚未成熟。但是列宁从理论上和政治策略上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使无产阶级能够在 “十月 ”首先夺取政权 ,并在 1918年退出大战 ,然后解决国内发展问题。 …… 孙中山曾言 :“有了俄国革命 ,世界人类便生出一个大希望。 ”从此 ,资本主义不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姚海《俄国革命》等(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分析美国不再 “继续享受和平 ”,介入 “这场战争 ”的原因。(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概括指出列宁为 “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 ” 在理论上进行的重大探索 ,并说明俄国革命给 “世界人类 ”带来 “大希望 ”的理由。-24-1 2 3 4参考答案 (1)美国希望参与争霸 ,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 ;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加强 ,战争爆发前 ,美德关系紧张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2)探索 :战争引起革命 ,革命制止战争 ;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获得胜利。理由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榜样 ;为民族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 ;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范式。-25-1 2 3 4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第 (1)问依据材料 “到19世纪末 ,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 ,西欧和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 ”并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与协约国、同盟国的贸易状况 ,可得出美国与西欧国家经济联系加强 ;依据材料 “其实 ,早在 1915年威尔逊就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咨文 ,建议增加陆军 ,扩大舰队和增加海军人员。美国人看出 ,如果不适时参战 ,战后世界将与美国无缘 ”可得出美国参战的目的是希望参与争霸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爆发前 ,美德关系紧张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26-1 2 3 4第 (2)问第一小问 ,依据材料 “残酷的战争激化了俄国战前就已表面化的矛盾 ,战争武装了人民 ,沙皇政权土崩瓦解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列宁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俄国革命服务 ,并推断出 “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依据材料 “但是列宁从理论上和政治策略上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使无产阶级能够在 ‘十月 ’首先夺取政权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断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获得胜利等。第二小问 ,依据材料 “从此 ,资本主义不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可得出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范式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对俄国、对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对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等方面概括理由。第 2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3--4-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美苏争锋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形成雅尔塔体制 ,勾画出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2)美苏实力增强 ,且势均力敌。(3)美苏在社会制度和 上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美国力图 “领导世界 ”,苏联极力在欧洲扩张 ) 国家利益 -5-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2.过程(1)序幕 :1946年 ,丘吉尔的 “铁幕 ”演说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序幕。(2)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实质 :霸权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 ):① 政治上 ,1947年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② 经济上 ,1947年 ,马歇尔计划 (也称 “欧洲 计划 ”)的出台。 ③ 军事上 ,1949年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3)苏联的反击措施 :① 1947年 ,成立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 1949年 ,成立 “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 1955年 ,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经济援助 -6-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3.标志 :到 1955年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正式形成。-7-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辨析思考 理解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和作用提示 (1)目的 :控制西欧 ;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秩序 ;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称霸世界。(2)作用 :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稳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秩序 ;一定程度上起到遏制苏联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作用 ;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8-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二、 “德国分裂 ”“朝鲜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 ”(b)苏联冷战宣传漫画 :华盛顿的 “和平鸽 ”1.德国分裂(1)背景 :德国投降后 ,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美苏冷战。(2)概况 :1949年 ,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 ,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国分裂。 -9-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2.朝鲜战争(1)原因 :日本投降后 ,美苏军队以北纬 38度线为界进驻朝鲜 ,形成了两个占领区 ;1948年 ,在美苏支持下 ,分别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美苏对峙和美国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封锁包围。(2)概况 :1950年 ,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 ,美国立即派兵干预 ,随后又操纵联合国组成以美国军队为主的所谓 “ ”直接参与朝鲜战争 ,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 ,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 ,朝鲜战争结束。 (3)性质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联合国军 -10-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3.古巴导弹危机(1)概况 :1962年 ,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美国很快发现并获得了关于导弹型号及其他数据的确切情报 ,随后美国开始武装封锁古巴 ,双方进入战争戒备状态。(2)结果 :经过美苏两国的谈判 ,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 ,古巴导弹危机结束。-11-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 (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 )-12-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三、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c)1.积极(1)在冷战的大背景下 ,美苏双方势均力敌 ,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互相借鉴 ,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 ,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3)面对两极对峙局面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了 运动 ,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4)两强竞争客观上推进了科技的发展。不结盟 -13-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2.消极(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出现 ,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2)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全面冷战与局部 “热战 ”相交织 ,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 (史实 :欧洲 —— 德国分裂 ;亚洲 ——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拉美 —— 古巴导弹危机 )-14-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新兴力量的崛起一、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 (b)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西欧各国实力下降 ,依附并受控于美国。(2)20世纪 50年代 ,西欧各国经济恢复和发展 ,联系日益加强。(3)欧洲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和发展。欧洲国家走向联合 -15-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2.联合过程(1)1951年 ,西欧六国 (法、联邦德国、意、比、荷、卢 )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2)1958年 ,建立了欧洲 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 ,成立了欧洲共同体。3.作用 :进一步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在资本主义世界对美国霸主地位构成挑战 ,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经济 -16-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17-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1.原因 :20世纪 50年代末 60年代初 ,亚非拉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 ,而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中立 ,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2.倡导者 :南斯拉夫 (铁托 )、印度 (尼赫鲁 )、埃及 (纳赛尔 )。-18-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3.标志 :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4.宗旨和原则 : 、非集团。 5.影响(1)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2)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3)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独立自主 -19-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b)标志 :1991年 ,俄罗斯等 11国领导人签署《 》。苏联完全解体 ,两极格局崩溃。 关于 2003年美国出兵伊拉克的漫画阿拉木图宣言 -20-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二、 “一超多强 ”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 (b)1.当前格局特点 :“一超多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2.形成 :目前 ,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 ,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 ,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 ,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3.表现(1)美国 :唯一超级大国 ,试图建立单极世界。(2)欧盟 :政治上 ,成立欧盟 (1993年 );经济上 ,欧元正式启用 (1999年);军事上 ,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3)日本 :经济大国 ,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4)俄罗斯 :军事和文化大国 ,在国际事务中仍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 (5)中国 :改革开放后 ,综合国力增强 ,在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中 ,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1-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三、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 (b)1.标志 :1991年欧共体 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 》 ,简称《马约》 ;1993年《马约》生效 ,标志着 “欧盟 ”正式成立。 2.影响 :欧盟的成立大大增强了欧洲的综合实力 ,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加强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欧洲联盟条约 -22-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四、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 (b)1.综合国力增强 ,已是 大国。 2.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1)和世贸组织 (2001)。3.1992年成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4.1997年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做出了贡献。政治 -23-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五、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c)1.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2.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3.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4.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5.有利于阻止和消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4-一、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区别、实质与作用1.联系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 ,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是更隐蔽、更精巧的 “杜鲁门主义 ”,两者互相联系 ,目的基本一致 ,但手段上各具特色。2.区别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控制欧洲 ,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3.实质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 ,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4.作用 :美国从经济和政治上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 ;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稳定了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遏制了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25-二、苏联解体的影响及其认识1.影响(1)对欧洲的影响 :欧洲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 ,俄罗斯由战略进攻态势转为战略防守 ,北约的东扩使俄罗斯面临巨大压力 ;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为欧盟和北约的东扩创造了条件 ,也为欧洲摆脱美国控制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加剧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 ,同时导致俄罗斯民族分裂势力活跃。(2)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 ,使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打破了原有国际力量的对比平衡 ,恐怖主义活动频繁 ,美国妄图建立单极世界 ,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 ,使世界出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3)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使其遭到严重挫折 ,使欧洲社会主义面临更大困难。-26-2.认识(1)苏联解体并非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终结 ,而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重大成就。(2)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成熟 ,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 ,缺乏发展社会主义的经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敌视、遏制甚至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3)实践证明 ,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以实现自我的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绝不能拘泥于苏联模式。(4)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启示 :改革必须彻底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作用 ;处理好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问题等。-27-1 2 3 4 51.(2016·4浙江选考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欧洲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困难 ,美国提出应对措施 ,援助西欧复兴经济 ,并意图控制。这一举措是 ( )A.建立北约组织 B.实施马歇尔计划C.提出杜鲁门主义 D.推行凯恩斯主义B 解析 :根据所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西欧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困难。 1947年 ,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 ,援助西欧复兴经济 ,意图控制西欧 ,对抗苏联 ,故 B项正确。-28-1 2 3 4 52.(2015·9浙江选考调研 ,23)20世纪 50年代初 ,法国外长舒曼在一份宣言中声称 :“法国做出了欧洲建设的第一个决定性举动 ,并且把德国也联合进来。 ”这里的 “第一个决定性举动 ”是指法国倡议建立 ()A.欧洲原子能联营B.欧洲煤钢共同体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西欧经济共同体B 解析 :结合史实 ,A、 B、 C、 D四项分别成立于 1958年、 1951年、1949年和 1958年 ,故由题目中的信息 “20世纪 50年代初 …… 第一个决定性举动 ”即可排除 A、 C、 D三项 ,选择 B项。-29-1 2 3 4 53.(2015·9浙江选考调研改编 ,25)20世纪 60年代 ,不结盟运动兴起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该运动的发起国是 ( )A.中国、印度、埃及 B.南斯拉夫、印尼、埃及C.中国、越南、印度 D.南斯拉夫、印度、埃及D解析 :根据所学 ,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的推动下 ,1961年 ,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故选择 D项。-30-1 2 3 4 54.(2018·4浙江选考 ,25)下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 1和图 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① 欧洲一体化进程 ②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③ 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 ④ 从经济合作为主向政治合作为主的转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该区域集团组织是欧盟 ,成员国扩大反映出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故 ① 正确 ;欧盟的扩大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故 ② 正确 ;欧盟成立时美苏对峙格局已经结束 ,故 ③ 错误 ;示意图无法反映欧盟从经济合作为主向经济政治合作的转变 ,故 ④ 错误。 A项符合题意。答案解析关闭A专题总结-2-全面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规律认识 -3--4--5-比较欧盟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异同 -6--7-必修与选修的贯通 1专题检测六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选择题1.《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答案: B解析: 从材料“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圣西门等人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无产阶级的斗争作用,因此其思想还处于空想阶段。而马克思主义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故 B 项正确。2.(2018·2 浙江湖州、衢州、丽水高三质检)近代某思想家认为:“讨论、证明、说服,是工业者所用的唯一方法,他们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于社会产业的管理。”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马克思主义者 B.自由主义者C.空想社会主义者 D.人文主义者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讨论、证明、说服,是工业者所用的唯一方法”并结合所学可知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观点,故 C 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强调工人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自由主义的信息,故 B 项错误;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 D 项错误。3.(2018·3 浙江嘉兴选考模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是因为它( )A.是马克思撰写的第一部代表性著作B.成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个战斗纲领C.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D.顺应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潮流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 C 项正确。4.从图 1 到图 2,可以看出美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美苏争霸世界必然导致双方对立B.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分歧C.两极格局关系的实质是两强争霸D.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妨碍了美国称霸答案: 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是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故选 B 项。5.王国范在《试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欧洲的影响》中提到“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要求下,1947 年 7 月,英、法等 16 个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后改为常设机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西欧国家为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而成立的一系列经济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冲破了原来民族国家的界限,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 )2A.客观上推动了欧洲一体化B.推动了法国和德国的政治和解C.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各国的控制D.强化了美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权答案: A解析: 材料中“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西欧国家为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而成立的一系列经济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冲破了原来民族国家的界限,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体现了马歇尔计划客观上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应排除。6.不结盟运动倡导人之一尼赫鲁曾说:“我们的政策(不结盟)仍然是不但要独立于国家联盟,而且要试图做尽可能多的友好合作……不结盟不能与中立或中立主义相提并论,它是一个寻求建立集体和平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政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不结盟运动( )A.致力于促进国际合作和世界和平B.要与美苏两大阵营保持绝对的中立C.体现亚非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消极态度D.主张不结盟国家结合成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主旨可以得出不结盟运动致力于促进国际合作和世界和平,故 A 项正确;据材料“不结盟不能与中立或中立主义相提并论,它是一个寻求建立集体和平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政策”可知要与美苏两大阵营保持绝对的中立是错误的,故 B 项错误;不结盟的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故 C 项错误;不结盟的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故 D项错误。7.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 年 4 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 12 月提出“争取在 5 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答案: B解析: 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由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与此同时,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多次提案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与它的经济实力强大有直接关系,故 B 项正确。日美同盟是由美国主导的,A 项不正确;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8. 2017 年 3 月 29 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致函欧盟,正式开启英国“脱欧”程序。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重大挫折。下列关于欧洲一体化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是欧洲共同体的创始会员国之一B.法德和解迈出了欧洲一体化的重要一步C.1991 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宣告欧洲联盟诞生D.欧盟成立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答案: 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并不是欧洲共同体的创始会员国之一,欧洲共同体的创始会员国是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故 A 项错误;作为欧洲共同体的主要创始会员国,法德和解迈出了欧洲一体化的重要一步,故 B 项正确;1993 年 11 月 1 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故 C 项错误;两极格局在 1991 年已经结束,故 D 项错误。9.(2018·江苏如皋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 20 世纪 50 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表现为多极化趋势加强3B.“新的多元化社会”意味着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C.“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根源在于经济的多极化D.“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仅仅表现在政治领域里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加强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后,故 A 项错误;多极化格局至今也未形成,故 B 项错误;“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即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经济的多极化,故 C 项正确;“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领域里,也表现在经济领域中,故 D 项错误。10.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在某一方面的观点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它是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该观点是( )A.实现无产阶级革命,需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前提B.资产阶级革命可以和平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C.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D.通过全盘国有化建设社会主义答案: C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主张,这一主张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故 C 项正确。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11.(2018·江苏如皋高二第二学期期末)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托洛茨基旨在说明十月革命( )A.推动了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B.促使俄国由专制走向民主C.为社会进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材料强调俄国十月革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而且俄国并没有民族解放的要求,故 A 项错误;俄国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是在二月革命后,故 B 项错误;十月革命为社会进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故 C 项正确;十月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形成的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不利影响。下列史实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朝鲜战争的爆发 ③古巴导弹危机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答案: B解析: 1947 年“杜鲁门主义”提出,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1949 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故 B 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指出其出处(著作名称),该著作的发表有何历史意义?材料二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这个过渡阶段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列宁《四月提纲》4(2)指出材料二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含义。列宁提出何种方式“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结合所学,指出俄国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参考答案: (1)思想:号召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夺权后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呼吁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出处:《共产党宣言》。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2)含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方式:和平夺权。影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成中国共产党诞生;促成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解析: 第(1)问主要思想可依据材料“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得出号召无产阶级革命;依据材料“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可得出无产阶级夺权后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依据材料“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可得出号召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著作名称和历史意义可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第(2)问含义和方式依据材料出处《四月提纲》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影响可联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共合作等知识来说明。14.(2018·浙江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7 年 4 月,美国副国务卿提出“美国可以对欧洲提供援助,但这次美国必须操纵局势”!6 月 5 日,美国提出“复兴计划”。美国表示“必须尊重欧洲国家主权,如果不能争取到欧洲所有国家同意,那就在部分同意的国家实施。如果苏联不同意,那么分裂欧洲,制造矛盾的责任当然也就由苏联承担”。6 月 27 日,英法苏三国外长会于巴黎。3 天后,苏联宣布退出会谈。——摘编自陈雨露、杨栋《抢钱的世界:全球货币通史》材料二 1956 年春,铁托和纳赛尔在布里俄尼岛举行会谈,最早提出了“不与集团结盟”的主张。同年 7 月 18—19 日,铁托又同尼赫鲁和纳赛尔在布里俄尼岛举行会谈,发表了著名的《布里俄尼声明》,表示肯定万隆会议的精神,提出积极和平共处和致力于团结所有非集团国家等不结盟的主张。这一声明很快得到了印尼总统苏加诺和加纳总理恩克鲁玛等许多著名政治家的响应。1960 年秋,铁托和尼赫鲁、纳赛尔、苏加诺和恩克鲁玛倡议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金重远《战后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复兴计划”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简述苏联“退出会谈”后应对“复兴计划”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布里俄尼声明》发表的历史条件,并指出这一声明的直接作用。参考答案: (1)影响:美国控制了西欧;加剧欧洲分裂(或答“促进西欧一体化进程”);推动美苏冷战升级。举措: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或“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2)条件:万隆精神的传播;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冷战,希望保持和平中立;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的集体努力。作用:推动不结盟运动诞生。解析: 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1)问第一小问影响,由材料一“美国可以对欧洲提供援助,但这次美国必须操纵局势”得出美国控制了西欧;由材料一“如果不能争取到欧洲所有国家同意,那就在部分同意的国家实施”得出加剧欧洲分裂;由材料一“制造矛盾的责任当然也就由苏联承担”得出推动美苏冷战升级。第二小问举措,结合美苏冷战的相关史实即可得出。第(2)问第一小问条件,由材料二“表示肯定万隆会议的精神”得出万隆精神的传播;由材料二“提出了不与集团结盟的主张”“倡议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得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冷战,希望保持和平中立;由材料二“铁托和尼赫鲁、纳赛尔、苏加诺和恩克鲁玛倡议”得出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的集体努力。第二小问作用,结合不结盟运动的相关史实得出推动不结盟运动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