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报批稿)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六年九月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主 持 单 位 :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写 单 位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河海大学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i目 录一、水利信息化现状与形势 - 1 -(一) “十五”成就 .- 1 -(二)面临的形势 .- 6 -二、水利信息化发展总体思路 .- 10 -(一)指导思想 .- 10 -(二)总体思路 .- 10 -(三)基本原则 .- 11 -三、水利信息化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 12 -(一)发展目标 .- 12 -(二)总体布局 .- 14 -四、水利信息化
2、建设主要任务 .- 16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17 -(二)加快业务应用建设 .- 21 -(三)推进保障环境建设 .- 28 -五、水利信息化改革与管理主要任务 .- 30 -(一)加强制度建设 .- 30 -(二)深化体制改革 .- 31 -六、投资规模 .- 33 -(一)投资需求 .- 33 -(二)投资结构 .- 33 -七、保障措施 .- 35 -(一)加强领导 强化管理 .- 35 -(二)保障投入 注重效益 .- 35 -(三)提高水平 与时俱进 .- 36 -附录 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设项目表 .- 37 -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1 -一、
3、水利信息化现状与形势(一) “十五”主要成就“十五”时期是我国水利 发展和改革实现重大跨越的五年,也是水利信息化从全面启动到初步形成规模的五年。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的治水新思路,不断提高对水利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为目标,逐年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使水利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十一五 ”水利信息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水利信息化发展思路得以明确。信息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已开展多年, “十五”期 间, 为适应水利现代化的新要求,推进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科学有序地进行,2001 年 11 月,水利部印发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
4、,2003 年 4 月,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 金水工程 ”规划)并由水利部以水 规计2003456 号文印发全国。该规划不但阐明了规划期内水利信息化的目标与任务,而且详细阐述了水利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了水利信息化对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与作用,理清了有关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多个概念与对象的相互关系,确立了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核心地位与作用,明确了“ 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 资源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效” 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发 展思路。实践证明,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 ”规划)已成 为规范和指导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在水利信息采集方面
5、,全国雨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2 -量观测全部实现自记,其中 54% 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约占总数 51% 的水文站实现了水位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其中中央报汛站约有 75实现了自动测报或故态存储,流量和其它要素的自动测验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在重点防洪地区和大中型水库建立了一定数量的自动测报系统。随着水文基础设施、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监测、水资源实时监控等建设的不断加强,水利信息采集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自动化水平有所提高;在水利信息传输方面,全国已累计建成防汛专用微波通信干线支线 15000 多千米,微波站 500 多个,初步建立了26 个重要蓄滞洪区的县、乡(
6、镇)级洪水预警反馈系统,在公众电信网覆盖不足的地区,配备了大量的短波和超短波电台,部分地区配置了专用卫星通信设施,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实现了大部分重要防汛水雨情监测信息在网上的实时交换,提高了防汛信息传输的时效性,使水雨情等防汛信息测报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全国水利信息骨干网,实现了水利部与七大流域机构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宽带互联,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实现了与地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互联,从中央到省、地市的水利信息传输网络正在逐渐形成;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实施了水文数据库、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
7、、水利数字图书馆建设试点等为代表的专业数据库建设,为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专业性的水利数据库也正在规划或建设之中。水利业务应用开发不断深入。经过近年来(特别是“十五” 期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3 -间)的努力,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防汛工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切入点,率先开展了防汛业务信息化应用,在汛情监视、防汛会商支持、综合信息查询、防汛业务管理等不同业务环节积极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并在应用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在近几年的防汛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历经多年的反复论证,不断完善设计,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已得到国家批
8、准,先期实施的试点项目和应急工程,已在近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以黄河、海河、太湖、塔河、黑河、辽宁、江 苏等流域和省为代表的流域和区域性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为目标的信息化试点建设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和成果;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建设项目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后,目前已完成;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的灌区信息化建设已经规划,并进行了试点建设,在山西运城、甘肃景泰、四川都江堰等示范区取得积极成果;信息技术在各级水利行政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水利电子政务建设正在水利部和七个流域机构全面启动;通过各级政府水利部门的网站和专业网站的建设,加强了水利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
9、能力和宣传力度,促进了政务公开。新技术应用覆盖面逐渐扩大。 “十五” 期间,水文信息自 动采集、水利工程可视化远程自动监控、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采集与自动控制技 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明显加快。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水旱灾害的监测业务;以 GIS 技术为支撑的水利空 间数据建设、管理和业务应用开始起步;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水下地形及部分河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4 -道、蓄滞洪区以及大比例尺地形测量中 GPS 技术得到实际应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间业务信息的网络传输已十分普遍;在与重点防汛现场进行远程会商和指挥过程中,视频
10、会议系统得到初步应用;在水利业务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有越来越多的数学模型、分析软件投入日常应用;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可视化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流域和水利对象的跟踪、模拟展示与管理。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水利业务的工作手段,提高了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工作效率,展现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良好发展势头。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工作得到明显加强。2003 年,水利部正式印发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 ”规划)和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列入指南拟制定的 72 项新的水利信息化标准已颁布的有 11 项,正在报批的有 3 项,正在立项和编制的有 22 项。在颁布实施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
11、,部分单位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规范了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随着各项信息化工作的逐步展开,水利信息化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初步培养了一支既懂水利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专业队伍,为水利信息化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总结“十五 ”期间水利信息化 发展与改革的 经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信息化的正确认识与高度重视是水利信息化得以发展的关键,确立并落实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前提,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水利效能与效率是基础,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是动力,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发展思路是支撑,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列入水利工作的重点之一并重点投入是保障。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
12、划- 5 -专栏 1 “十五”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成就 基础设施(1)信息采集建设:全国雨量观测全部实现自记,其中 54% 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约占总数 51% 的水文站实现了水位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其中中央报汛站约 75%实现了水位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在重点防洪地区和大中型水库建立了信息自动测报系统。(2)通信设施建设:建成防汛专用微波通信干线支线 15000 多千米,微波站 500 多个,初步建立了 26 个重要蓄滞洪区的县、乡(镇)级洪水预警反馈系统。(3)网络设施建设: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基本建成全国水利信息骨干网,实现了水利部与七大流域机构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13、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宽带互联,14 个省(区、市)已经实现了与地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互联。(4)数据库建设:全国 80%以上的历史水文整编资料已经入库并能够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建设完成了 1954 北京坐标系 1/25 万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并投产使用;历史大洪水数据库、热带气旋数据库、防洪工程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库、图形库、历史洪灾数据库、旱情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建立了中外文图书库、中外文期刊库、特种文献库等 4 类 13 种试验型资源数据库;由 8 个专题信息库、 8 个专题信息产品和 16 个综合信息子库的国家水利资源数据分中心建设已经展开。 业务应用(1)防汛抗旱:国家防汛
14、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已通过水利部批复,其概算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核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先期实施的试点项目和应急工程,完成了23 个地市级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和 4 个工情分中心试点以及永定河流域微波系统建设,基本建成全国水利信息骨干网、视频会议、水情信息采集与传输、气象水情会商、信息查询和汛情监视等系统,为防汛抗旱调度管理及时准确的提供了水文情报预报服务,已成为各级防汛部门防洪减灾决策的重要支撑。(2)水资源管理决策:以黄河、海河、太湖、辽宁、江苏等为试点的流域和区域性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首都、塔里木河、黑河流域水量调度系统等一批水资源调配工程开工建设;为推进节水型
15、社会建设,提高水务管理能力,保证城市供水安全,统一调度城市与农村、地表与地下、区内与区外水资源,在全国 18 个城市启动了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试点建设。(3)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基本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成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委、黄委监测中心站,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和 100 个监测分站,逐步实现了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与预报,增强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国家生态建设的决策能力。(4)水质监测与评价:全国各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在积极开展水质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仅中央投资的在线自动监测站已完成十个, 全国水资源质量监测能力
16、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建议书也已编制完成。(5)水利行政资源管理:水利部已完成水利电子政务一期工程建设,实施了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之间的物理隔离,实现了部机关与在京主要直属单位的内网互联,建成了门户网站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门户网站多次被评为优秀政府网站;流域机构、多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实现了以网上公文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部分单位之间还实现了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的联机管理;水利部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和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工程正在实施过程中。 。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6 -(6)大型灌区信息化:结合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和中日合作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示范项目的
17、实施,启动了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确定全国 30 个大型灌区为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各试点单位基本建成计算机局域网;共建成自动信息采集点 300 处,水位监测418 处,闸位监测 138 处,雨量监测 7 处,泵站流量监测 488 处;并根据工作需要开发了相应的应用系统,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效。(7)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完成全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专项应用规划的编制;初步建成“全国农村水电及水利系统直属水电” 和“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两个专用基本数据库;实施了全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统计信息网上报送。(8)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编制了水利数字图书馆工程“十五”规划 ,
18、并进行了小规模的试点建设,选用了部分标准,引进和二次开发了相关软件,构建了系统平台,建立了中外文图书库、中外文期刊库、特种文献库等 4 类 13 种试验型资源数据库。(9)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利部和流域机构、省(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地(市)水利主管和业务部门的网站全部开通;水利部和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正积极组织实施网上审批,通过公众网络加大社会监督的力度,加强水利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与服务,促进了政务公开;水利部网站多次被评为优秀政府网站。 保障环境(1)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正式印发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 ) 、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 等
19、信息化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办法、规章制度等。(2)标准编制:正式印发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 、列入指南拟制定的 72 项新水利信息化标准,已颁布的 11 项,正在报批的有 3 项,正在立项和编制的有 22 项。(3)资金筹措:信息化投资力度逐步加强, “十五”期间,仅重点水利信息化工程(电子政务、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灌区信息化)投入达 14.3 亿元,其中中央投资达 10.6 亿元,地方配套 3.7 亿元。(二)面临的形势相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历史而言,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面对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形势,特别是
20、距离全面建设小康,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人水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对照“ 十一五 ”水利发 展和改革的要求,水利信息化 发展仍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信息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7 -化建设,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由于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已将“ 金水” 工程列入国家信息化建 设优先实施的 12个重要业务系统启动建设;水利部党组提出了“以水利信
21、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强调“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 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二是水利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已建设完成的一批水文自动测报和其它相关信息采集系统,使水利信息采集基础设施已具雏形,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网络框架初步形成,数据库的建设、更新、运行管理等方面也积累了初步经验。已开发的一批专用业务应用,经过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检验,也积累了一定的使用经验, 为进一步开发、完善其功能和进行系统整合与集成奠定了基础。一批国家和水利部确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之中,为全国各级水利信息化工作提供了示范和经验。三是水利信息化的行业管理得到明显加强。水利部和部分单位分别出台并落实一系列与水利信
22、息化建设管理的行业标准和规章制度,使得水利信息化的行业管理得到明显加强。从整体上看,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突出表现为信息资源不足,信息共享困难,已有信息资源的综合共享服务能力较弱,支持综合应用和信息共享的数据中心尚未建设,基于统一架构的多业务综合应用支撑平台亟待建立;支撑水利主要业务的全局性业务应用的建设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等已开始启动,而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尚处于试点阶段,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8 -有些业务应用仍处于项目建议书等立项前期,各类水利业务应用的建设进度很不平衡;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和运行管理体制尚不够健全,与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不相适应。由于
23、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系统地实施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 规划)的难度仍然较大。 “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 标准规范不全,形成数字鸿沟;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和“建设和运行 维护管理体制与发展不相适 应”仍然是“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 发 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现有的信息采集体系还很不完善,信息的时效较差、种类不全、内容不丰富、基准不同以及时空搭配不合理,信息的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水利工程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水利通信网在覆盖范围和容量上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水利通信网络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小型水库普遍缺乏通信
24、保障,大部分蓄滞洪区通信手段十分落后,各流域机构普遍缺乏应急抢险通信能力;山区防御山洪灾害的通信手段严重不足;水利信息网还没有覆盖全部地市级单位,网络应用缺乏,能够提供网络共享的信息较少,安全保障不够,网络利用效率不高;特别是支撑水利各类业务应用的综合性支撑平台和提供综合信息共享服务的数据中心建设尚未启动,系统及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薄弱,严重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和整体效益的发挥。二是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规范性依然较弱。由于水利各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与统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脱节,各级水利业务部门按照业务需要分别开发的应用系统标准化程度较低、功能相对单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9 -一、系统协调性
25、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导致系统开发与应用的不规范和多样化,难以构成系统化的综合性应用成果,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程度低,业务系统相互分割的现象依然存在,限制了系统能力的发挥,增加了建设与运行管理和维护的难度。相当多的水利业务数学模型还难以直接投入实际应用,制约了业务应用的技术水平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面向公众服务、协同监管和决策支持的应用水平不高,特别是为全社会提供水利信息服务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三是技术标准和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依然滞后。由于技术标准的编制与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实践的积累,加之限制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致使技术标准和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远跟不上水利信息化建设的
26、步伐,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加上前期研究力度较小,更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四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体制仍需改进。现行的各级水利部门信息化领导工作方式存在一定的不适应,部门间协调工作量大,难 度高,行政管理难以到位、建设与运行维护脱节,建设分散无序,盲目建设导致的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重建设轻应用” 现象严重。对 信息化工程建设与运用的系统性、长期性和关键性认识不足,导 致投资难以筹措,运行管理费用不落实,维护与更新没有保障。二、水利信息化发展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 导,以科学发展观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10 -统领水利信息化工作全局,按照水
27、利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围绕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和全面共享,努力为解决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和水土流失严重等水问题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保障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二)总体思路水利信息化建设要在国家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大政方针指导下,遵循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以支撑可持续发展水利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以建设和完善水利信息采集、传输网络及数据中心为基础,以水利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健全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组织管理和人才培训为保障,构建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在信息化建
28、设过程中,一方面按信息技术应用的特点,强调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整体推进,推动水利信息化从部门分散建设向整体协同建设转变,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强化信息系统对各部门核心职能和业务的支撑能力,达到提高水利工作能力与效益的目标;另一方面,根据国家项目管理和水利业务管理的要求与特点,以业务需求为牵引,组织项目的分期分批实施,突出重点,实现尽快投入生产应用的目的,促进全国范围内信息资源共享基础上整体能力的提高和信息化效益的充分发挥,推进各业务系统跨密级、跨安全等级的应用,加快信息系统从提高办公效率向提高业务效能的转变步伐。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信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
29、五”规划- 11 -息源和信息存贮、共享、服务设施与机制的建设,丰富信息源,有效缓解业务应用中需求与信息资源不足、共享困难的矛盾,推动各部门业务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按需协同互动。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以重点项目为龙头,依托关键技术开发、试验 和示范系统建设,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业务应用中存在的关键性难题,将信息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水利日常业务工作中,重点加强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信息密集、实时性强的业务系统建设,促进水利系统的能力建设,提升水利行政效率,提高水利行政决策水平。在保障环境建设方面。注重信息化保障环境的建设,完善标准、政策和管理体制,大力加强安全体系
30、建设,积极探索工程代建制、外包和托管等多种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模式,逐步建立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拓宽信息化建设投资渠道,力求在投资体制上有所创新,加快水利信息化进程。(三)基本原则根据“十一五 ”期间水利信息化 发展的指导 思想和总体思路,“十一五”水利信息化 发展仍然坚持“统一规划、各负其责;需求牵引,应 用主导;平台公用、资源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效”的基本原则。统一规划,各负其责。水利信息化建设必须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逐一落实,协调推进,尤其是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和重点业务应用的建设。建设工作的组织要充分发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各负其责,保证水利信息化有序推进。需
31、求牵引,应用主导。水利信息化建设要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12 -特别是紧紧围绕解决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和水土流失严重等水问题来开展。平台公用,资源共享。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家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已建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在统一制定水利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综合性共享业务平台的建设。逐步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配套政策法规,积极探索体制创新,以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促进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效。从业务应用需求的实际出发,在建设策略上区分轻重缓急,急用先建。优先建设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积
32、极营造信息化保障环境,加快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提高水利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水利信息化健康发展。三、水利信息化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一)发展目标“十一五”及后十年水利信息化 发展的总体目 标是: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功能比较完备的水利业务应用、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和安全可靠的保障体系,构建与水利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初步实现水利信息化,为国家、流域、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对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总体要求提供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支撑。至 2020 年,信息技术应用与水利业务需求紧密结合,使水利工作的效率和效能得到全面提高,水利工程体系的综合能力大大提升,技术水平与当时的国际
33、先进水平相当,全面实现水利信息化。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13 -“十一五”期间的具体建 设目标是:1、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公用、体系化综合应用原则,以水利信息采集、水利通信设施、水利信息网和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存贮、共享、服务设施与机制的建设,丰富信息源,有效缓解业务应用中需求与信息资源不足、共享困难的矛盾2、业务应用开发。以重点项目为龙头,依托关键技术开发、试验和示范系统建设,集中力量解决开发模式、技术架构选型等关键性难题,基本完成防汛抗旱、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与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灌区节水改造信息
34、化配套工程等业务应用开发,大力开展水质监测与评价、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农村水电及电气信息化管理、水利规划设计管理、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水利工程移民管理、水文业务以及其它具有流域特色的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加大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优 秀软件应用推广力度,基本满足主要水利业务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 50%以上水利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处理的目标,提高水利行政决策的信息化水平。3、保障环境建设。继续推进和完善以标准规范、安全体系、规章制度、人才队伍为重点的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使之与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的发展相适应,重点完成以系统规划、设计、开发、验 收和运行维护管理等基础性标准为主体的水利信
35、息化标准的编制与实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时适度地运用恰当的安全策略,建设与国家规定相一致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机制,初步形成信息系统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体系,并完善安全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14 -管理规章制度;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拓宽信息化建设投资渠道。实现主要技术环节有标准、信息安全达到国家要求、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科学有效、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目标。(二)总体布局“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建 设将以全面启 动实施“金水工程” 为特点,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营造水利信息化保障 环境,围绕重点业务应用开发,进一步完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十一五”
36、是水利信息化建 设系统推进时期,将以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大力推进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构建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在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水利业务工作信息化,使信息化对水利工作的整体支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 ”规划建设任务总 体框架如图 3.1 所示。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15 -图 3.1 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设任务总体框架基础设施、业务应用、保障环境三者共同组成了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其中: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水利信息采集、水利通信设施、水利信息网和水利数据中心,是水利业务
37、应用的支撑平台,是水利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的基础。 “十一五” 期间,基 础设施建设仍作为水利信息化工作重点,将加大建设力度,以缓解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与信息资源不足、共享困难的矛盾,并积极推进水利工程远程监控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信息化保障环境应用支撑信息服务数据汇集与存储数据中心水利信息网水利信息采集设施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水资源管理决策水质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水利行政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水文业务灌区信息化业务应用防汛抗旱业务水利规划设计管理水利通信设施水利工程移民管理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16 -业务应用主要包括防汛
38、抗旱业务、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与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资源管理决策、水质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农村水电及电气信息化管理、水利规划设计管理、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水文业务、灌区信息化及其它具有流域特色的业务应用。为了促进水利管理模式的现代化转变,必须根据水利业务需要,规划实施重点水利信息化建设工程,以重点工程为龙头,依靠关键技术研究、试验和示范建设,集中力量解决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障环境主要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建设及运行管理、政策法规、运行维护资金和人才队伍等要素,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为了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有序进行,水利信息化相关标准建设也
39、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根据发展目标,将水利信息化建设任务按续建、新建和储备以及中央、流域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类三级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类建设任务的基本建设内容、建设规模与范围,并突出“ 十一五 ”期间的重点建 设任务(详见 附录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 规划建 设项目表)。四、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实现“十一五 ”水利信息化 发展目标,必须 确保重点建设、充分利用资源、重视技术开发、强化保障措施、建设管理并重,着重完成以下建设任务。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17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采集。继续依托各项业务建设专项规划,在对各项信息采集范围、内容做出统一部署的基
40、础上,按照对现有系统进行充实整合的原则,推进综合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丰富信息采集内容、增强信息采集时效、提高系统利用效率,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综合信息采集体系,基本满足各项业务应用的主要信息需求。在积极建设、完善常规信息采集设施的同时,结合水利工程远程监控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信息采集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与吸收,充分应用遥感、遥测、全球定位和其他实时自动采集与传输技术,逐步形成从微观到宏观多层次协同作业、结构相对完备的综合信息采集体系。水利通信设施。围绕有效配置水利公共资源,提高政府在水利领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保障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水生态环境安全,实现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
41、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充分利用公用通信网络资源,结合水利应用特点,自下而上,建设从基层水利通信接入网、各流域水利通信干线网和全国水利通信骨干网三个层次的通信网络系统,全面提高水利通信网对水利事业各项工作的通信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水利通信网作为一体化通信网络平台的建设进程。水利信息网。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建设和水利电子政务一期工程等信息化先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改造和扩建水利信息网,完成连接水利行业各级、各部门的全国水利信息网建设,初步形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18 -成覆盖全国水利地市级业务部门(含水情分中心、工情
42、分中心、旱情分中心、水保监测分中心)以上的水利信息网,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与要求,建设与国家政务骨干网相衔接的水利政务内网体系,实现中央通达地市级节点的宽带连接,为各级、各部门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传输提供载体和信道,满足数据交换、视频信息传输和语音通信等要求。全国各级水利信息网络均由水利部负责组织统一规划,连接水利部、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信息宽带骨干网由水利部统一组织建设,并配置相应的网络管理设施进行管理。连接流域和下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的流域省区网应根据统一规划,由各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建设。各地区网络的建设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统一规划组织建设。水
43、利数据中心。利用现代的通信、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技术,建成先进实用、安全可靠,集基础性、全局性的水利信息资源存储管理、共享与交换、发布、应用服务、托管、安全管理、标准制订、技 术支持等功能为一体的水利数据中心,逐步形成标准、开放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和水利信息资源的服务窗口,初步形成持续稳定的数据汇集、管理、维护的运行机制,具备为水利业务应用提供综合信息共享和应用支撑服务的能力,并作为国家基础数据共享体系的一部分,提供水利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水利数据中心由国家水利数据中心、流域分中心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管理节点共同构成,在水利信息汇集、存储、处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
44、系的核心,是构成完整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部分。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19 -专栏 2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内容 信息采集(1)水雨情、工情、旱情信息采集:按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设计,在已完成的 125个水情分中心及 1884 个中央报汛站(雨量、水位、流量站等)测验和报汛设施的更新改造的基础上,全面完成其余 100 多个水情分中心的测验和报汛设施建设;在对已完成工情采集试点建设(包括 4 个工情分中心及所辖 23 个工情采集点)进行更新改造的基础上全面完成工情分中心及相应的工情采集点建设;建设墒情信息采集点、旱情信息站、旱情试验站(分中心) ,全面建成旱情采集系统。(2)行政资源信
45、息采集:依托行政资源管理与公众服务项目,继续补充、扩建行政资源信息采集基础设施,整合数据资源。(3)水资源信息采集:建设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全国抗旱墒情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水权转换水量监测系统,加强对灌区引(退)水口等的监测网络建设;建设水生态自动监测系统,包括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河源区水资源监及水生态测、海水入侵监测、湿地补水及调水水资源监测、全国重点水库泥沙淤积观测等。(4)水质信息采集:建设移动监测系统、自动监测系统、水环境监测中心及分中心。(5)水土保持信息采集:在全国建设 40 个观测场,1065 个监测点,配置水土流失观测和试验设施设备;建设松辽河、淮河、珠江和太湖等 5
46、 个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和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西藏、广东、广西、海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 18 个省级水土保持监测总站,以及与这些省级监测总站对应的 75 个监测分站。形成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省级水土保持监测总站、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及其所属监测点构成完整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体系。(6)工程信息采集:进行工程监控信息采集、工程基础信息采集与安全监测信息采集等。(7)农村水电及电气信息采集:进行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信息采集。(8)文献信息采集:进行文献数据采集,整合现有文献信息系统试点工程建设基础上的采集数据
47、,扩建信息采集系统。 水利通信设施(1)列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重点建设内容:续建 100 座大型重点水库的语音数据传输系统,采用多种通信手段续建 100 多个水情分中心信息传输系统,建设移动工情信息采集、工程抢险、防汛现场指挥车;改造流域微波通信电路及通信设施;建设重点蓄滞洪区预警反馈通信系统。(2)水利通信专项项目重点建设内容:水库通信:为全国 422 座重点大型水库增加网络带宽,实现一主一备两种通信手段,其中 40 座重点大型水库实现一主两备通信手段,733 座防洪重点中型水库实现一主一备两种通信手段,重点小型水库至少具备一种通信手段;蓄滞洪区通信:蓄滞洪区通信建设范围为国家划定的
48、97 个国家蓄滞洪区、部分流域和省防洪规划中列入的重点蓄滞洪区以及滩区;应急通信:建立应急机动通信系统,总规模为在7 大流域共建设 10 套应急机动通信系统,每套系统主要包括流域指挥中心和应急通信车;应急抢险通信设备库,在流域机构和重点防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应急抢险通信设备库,配备便携式卫星通信设备、超短波移动通信设备、对讲机等,并建立山洪预警通信系统;异地会商系统:扩展建设以水利部机关(国家防总办公室)为中心,范围涵盖七大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20 -流域机构、水利水电规划总院等水利部在京直属单位和水利部直管的重要水利工程现场的异地会商系统。各流域以流域机构为中心,范围涵
49、盖流域内各省级防汛主管部门、重要水利工程现场以及流域设计院及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电设计院。有条件的流域要将系统延伸到流域内重点省的地市级防汛指挥部;水利通信网:完善水利通信网络体系,满足话音、数据、图像等综合业务传输的需求,进行七大流域通信干线数字微波建设及改造,并通过宽带无线接入、支线微波改造、公网光纤租用等方式完善七大流域接入网络及相关监测系统建设;水利卫星通信网:完善数据话音网,解决公网覆盖薄弱地区的通信问题;完善卫星云图广播系统的建设;完成应急机动通信系统的建设;完善主站及网管中心;完成卫星转发器更替。 水利信息网(1)水利信息网(即政务外网)建设:水利信息网的建设范围包括:水利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备用网络中心、7 大流域机构、4 个重点工程管理单位、4 个部属科研设计单位、461 个地(市)水利局及直属单位、2839 个县(区)水利局,共计一级节点 2 个、二级节点 46 个、三级节点 461 个、四级节点 2839 个。 “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网建设将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全国骨干网为基础,扩展建设流域省区网、地区网、园区网和部门网,完善建设水利部机关、流域和省(区、市)等各级水利信息网络中心和分中心,完善建设网络管理系统和网络安全系统,统一 IP 地址和路由协议,建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