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这条小鱼在乎教案西师大版20190214485.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这条小鱼在乎教案西师大版201902151111.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温暖教案西师大版20190214486.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温暖教案西师大版201902151112.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辛者教案西师大版20190214487.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辛者教案西师大版201902151113.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威尔逊出游教案西师大版20190214488.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威尔逊出游教案西师大版201902151114.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西师大版20190214489.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西师大版201902151115.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最好的礼物教案西师大版20190214490.doc--点击预览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最好的礼物教案西师大版201902151116.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16 这条小鱼在乎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自学生字词,借助字典或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小男孩热爱动物,珍视生命的美好感情。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教法学法指导教具准备录音、生字卡。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要求静心听,听懂故事的内容。2、播放录音。3、交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在干什么?4、出示课题。二、再读课文1、拼读生字,读准字音。2、读课文,借助字典读准字音,读通课文。3、编好自然段。4、检查词语读音:浅水泾、近在咫尺、拯救。5、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读得不流利的语句反复练习。6、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7、检查自学成果,弄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疑难之处。三、再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想,那个人发现了什么情况?交流要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近在咫尺浅水泾①小鱼的环境:被困在浅水泾中,濒临死亡。②朗读第一段,读出小鱼的困境。2、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想,那个人又发现了什么?交流要点:①小男孩在拯救小鱼的生命。②圈划出有关的动词:走、弯、捡、扔。③指导朗读:你觉得小男孩怎么样?3、同桌读下面的对话,读后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交流要点:①小男孩热爱动物,珍惜生命。②哪些地方可以看到小男孩热爱动物,珍惜生命?③理解:在乎。④指导朗读对话。2四、质疑问难自由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五、指导朗读全文1、学习这篇课文,你最敬佩小男孩的什么地方?你最喜欢课文的什么地方?为什么?找出来,读给大家听。2、齐读课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这条小鱼在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自学生字词,借助字典或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小男孩热爱动物,珍视生命的美好感情。二、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三、教学准备录音、生字卡。四、教学时间1 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要求静心听,听懂故事的内容。2.播放录音。3.交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在干什么?4.出示课题。(二)再读课文1.拼读生字,读准字音。2.读课文,借助字典读准字音,读通课文。3.编好自然段。4.检查词语读音:浅水洼、近在咫尺、拯救。5.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读得不流利的语句反复练习。6.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7.检查自学成果,弄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疑难之处。(三)再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想,那个人发现了什么情况?2.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想,那个人又发现了什么?交流要点:(1)小男孩在拯救小鱼的生命。(2)圈划出有关的动词:走、弯、捡、扔。(3)指导朗读:你觉得小男孩怎么样?3.同桌读下面的对话,读后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交流要点:(1)小男孩热爱动物,珍惜生命。(2)哪些地方可以看到小男孩热爱动物,珍惜生命?(3)理解:在乎。(4)指导朗读对话。(四)质疑问难自由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五)指导朗读全文1.学习这篇课文,你最敬佩小男孩的什么地方?你最喜欢课文的什么地方?为什么?找出来,读给大家听。22.齐读课文。117 温 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词语,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教学重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教学难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教法学法指导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2、师生搜集有关雷锋的资料。如:雷锋画像、雷锋的故事、雷锋的阿记等。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词语,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词语,读明白课文的大意。教学难点:写好课文中的一些生字,如:“捅”“宿”“添”等。教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一、导入l 你知道每年的 3 月 5 日是什么日子吗?(1963 年 3 月 5 日,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2 雷锋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生介绍,师补充)3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生介绍自己了解的雷锋事迹读题,质疑进入学习状态,读课题,再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2、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生字: 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2)出示词语小韩 雷锋 火炉吭声 捅炉子 半宿煤块 添饭 暖烘烘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指名读②评价2③再指名读① 齐读(3)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读课文,指明分段读3 读课文4、课文主要内容。自读课文,读准带音节的字,反复朗读课文中的长句。`自学生字:同桌学习,先读准字音,在文中勾画出生字词语,借助字典理解字意,并找出形近字“肢”和“技”“扯”和“址”理解词语结合生活实际“暖烘烘”等词语的意思。(学习用换词语、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的方法进行。)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1、查字词典 2、联系上下文。交流读书收获。集体评议交流练习,比赛讲雷峰为战友做很小的好事情的故事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1、范写,明确注意点,重点指导“捅”“宿”“添”等的写法。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观看学习。观察生字,正确书写“捅”“宿”“添”等展示交流,取长补短。四、作业设计1、朗读课文。2、仿写句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抽生读生字词。2、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通过复习,进入学习状态。二、精读感悟1、默读,勾画出描写雷峰心理活动、动作和语言的词语和句子,读一读。2、你喜欢哪些词语,读给大家听听。3、学生自由练习,读给大家听,说从中体会到 什么。4、重点指导A 请大家想象画面,感情朗读。比较用上“轻手轻脚”“一针一线”“轻轻”这些词语。B 朗读指导:“轻手轻脚”给战士盖被子,要读得轻柔。在读“天冷风寒,不可能让小韩穿这样的衣服去出操、出车”联系自己的父母对 自己的心疼,体会雷峰对战士无微不至的关爱。指导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的内心。进一步感受雷峰给战士带来的温暖。C 探讨“又是班长”的“又”字说明了什么?5、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吧。6、战士为什么心里会觉得暖烘烘的?题目的意思有是什么呢?7、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吧!小鱼被困,处境极危险,“虽然大海近在咫尺,但他们回不去了。”“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尽,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死去。”“(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他们扔回大海。”“走得很慢”、“弯下腰”、“捡起”、“扔回”这四个动词写出了他全神贯注和不遗余力的情状。练习朗读。反复朗读这几段话,激发学生关心鱼儿命运的感情。学生朗读,体会小男孩对挽救生命的执着,也体现了他的善良,从而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三、拓展思维.启发想象1、总结:课文以“男人”的散步为线索,紧扣小鱼的处境和命运,自然展开场景叙写,最终使我们看到了他那迥异于成人的童心世界,唤起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小中见大,意蕴深广。2 你学了课文后,想对小男孩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3 假如你看到小动物遇险,你会怎么做?认真倾听,学习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说说课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体会对生命的尊重。五、作业设计收集雷锋的名言警句:1、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2、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3、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做好事,不做坏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温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写本课 10 个生字,做到知音、知形、知义,能用硬笔规范地书写。2.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词句,体会“轻手轻脚” 、 “一针一线” 、 “轻轻地” 、 “暖烘烘”等词的意思及在本文表达上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课文,理解“温暖”的含义,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主动帮助他人的愿望。二、教学重难点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鼓励用硬笔书写。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重点词句在表达人物品质方面的作用。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人的方法。三、教学准备师:雷锋的画像(挂图或影像资料) 。生:课前搜集雷锋的资料,如故事、日记、歌曲。四、教学时间1 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浅谈人物,激趣导入1.出示雷锋挂图:你知道他是谁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2.简介雷锋生平(生介绍,师补充)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雷锋的文章(板书课文题目) 。4.读课文题目,质疑:“温暖”是什么意思?在本文中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读课文,正音。2.生画出本课生字新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识字,把自己的记字方法与同桌交流。3.指名认读生字卡片,就易读错的字给生提个醒儿,并要求生口头组词(强调“宿”是多音字,读 sù、xiù 或 xiǔ)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人翁是谁?(三)精读质疑,理解感悟1.选择喜欢的方法朗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2.引导质疑(把与课文理解有关的问题或重点句子罗列出来)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解答疑问。(1)轻声读课文第 2 段,找出雷锋关心战士的句子。句子 1:雷锋夜间值班回来,看到有的战士蹬开了被子,便轻手轻脚地过去给盖好!①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②“轻手轻脚”体现了什么?你还能说出意思相近的词吗?做一做这个动作。③朗读体验,该怎样读这一句?(轻柔的语调)句子 2:当他发现小韩的棉裤上有好几个小洞时,心想,天冷风寒,可不能让小韩穿这样的棉裤出操、出车,就拿起棉裤一针一线地给缝补好,然后轻轻地盖在小韩的身上。①雷锋当时的内心活动是什么?2②看教学挂图,体会“一针一线” “轻轻地”等词的意思。去掉这些词语后,对比朗读,体会这些词好在哪里。③指导朗读。(2)朗读课文第 3~6 段,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内容读一读。①生读文,用“”划出雷锋做了好事后的表现的词语。②抓住“不吭声” “大惊小怪”等词想一想:雷锋当时是怎么想的?③揣摩人物的内心,现场表演一下第 3~6 段的内容。注意:要读出雷锋做了好事的平常心,也要读出战士心中激动与温暖的感受。④讨论“又是班长……”中的“又”是什么意思?⑤发散思维:谁还知道雷锋的故事?(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小韩为什么心里感到暖烘烘的?与题目“温暖”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不仅是炉火使人感到温暖,雷锋关爱战士,做了好事不留名、不张扬、不图回报的精神更让人感动,所以小韩感到暖烘烘的,与题目“温暖”呼应。(四)再读课文,整体回归1.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请生用一两句话夸一夸雷锋。3.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请生讲一讲。师相继鼓励生简单地写下来,注意写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五)写字练习,巩固新知1.分析生字字形及书写难点,练习写字。2.对写得好的同学加以鼓励。118 小读者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姑娘把杂志当作朋友,对朋友的错误“及时帮助他改正”的真诚态度。2、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教学重难点:1、课文的主要内容。2 摘录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教法学法指导教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姑娘把杂志当作朋友,对朋友的错误“及时帮助他改正”的真诚态度。2、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教学重难点:1、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 摘录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教学过程:一、审题。1、板书课题。 2、小读者是谁?课文写了这位小读者的意见什么事?二、初读课文。1、运用已学的方法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读课文,思考:“良师益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千千万万的小读者“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三、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1、在这两段中“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2、什么是“良师益友”?这段话中“他们”是指谁?“我们”又指谁?3、小结: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作者的心情,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是什么引起作者心情的变化呢?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姑娘把杂志当作朋友,对朋友的错误“及时帮助他改正”的真诚态度。2、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教学重难点:1、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 摘录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第二段。1、从哪些地方可看出小姑娘是“我”的良师益友?2、小姑娘为什么敢于向编辑提意见?3、感情朗读第二段。 4、归纳第二段段意。二、归纳主要内容。1、回忆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2*课题扩展法;*抓重点段的方法;*段意归并法。2、确定归纳方法,并说明理由。3、归纳主要内容。三、摘录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板书:提意见 18 小读者 编辑良师益友教学反思:1《小读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中重点词句的品读,体会小姑娘纯真、一丝不苟的美好形象。二、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感受小姑娘认真负责的美好形象。2.为什么说千千万万的小读者是编辑叔叔的良师益友?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间1 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切入1.出示“小读者” 、 “编辑”这两个词语,读一读,说说什么是读者和编辑。2.揭示课题。3.围绕课题质疑。(二)初读感知内容并识字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出示生字新词检测。重点注意:“您”和“你”的区别;“及”和“级”的区别。3.再次默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4.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指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随机板书以下内容:小姑娘、编辑、两个错别字。5.课文中的小姑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三)品读体会小姑娘的可爱1.外貌的可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写小姑娘外貌的词句。学生交流朗读以下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可爱:扎着蝴蝶结,年纪不过八九岁,扑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脸蛋红扑扑的。2.找出写小姑娘神情和语言的词句。3.放声朗读这些词句,指名读,随机点拨说话人在话语中表达的感情。4.学生默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5.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随机点拨。重点注意以下语句:(1) “你是编辑叔叔吗?” “我是来提意见的。 ”小姑娘从书包里掏出我们最近出版的一期杂志,一本正经地说, “这里有两个字错了。 ”(2) “是的,我查过字典啦!”小姑娘抬头看了我一眼,像背书似的说, “11 页……谁叫‘包么’呀”小姑娘大概是看到我尴尬的脸色,她不再说下去了。从这段话中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为了这两个错别字下了工夫,不但查字典,还要把错误的地方记熟;小姑娘活泼又善解人意等。 )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好这一段话。(3) “嗯, ”小姑娘十分认真地说, “你们编的杂志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老师说,2朋友有了错误,要及时帮助她改正。 ”从这一段话体会到些什么?(小姑娘爱读书、真诚地帮助朋友。 )启发学生思考从哪里看出小姑娘是在及时帮助朋友改正错误?——为了两个错别字特意跑一趟,来回要走几千米的路。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小姑娘真诚,一丝不苟。 )随机板书“来回几千米” 。6.读课文,再说说小姑娘给自己留下怎样的印象。(四)品读体会编辑的心情1.默读课文,找出写编辑叔叔的心情、神情变化的词语。2.交流后出示以下词语:甜丝丝的、愣住了、诧异、将信将疑、尴尬、火辣辣、笑着问、久久难以平静。3.读课文,抓住这些词语进行体会。4.讨论:编辑叔叔为什么心里甜丝丝的?引导学生读好第 1 段。后来编辑叔叔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在想些什么呢?出示句子:“我想,作为少年读物的编辑,要时时刻刻想到千千万万的小读者,他们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啊!”从时时刻刻和千千万万体会到什么?“怎样的人才被称为良师益友呢?”为什么说千千万万的小读者是编辑的良师益友?(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谈:小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让编辑们办的杂志更完美;小读者的夸奖和感谢,让编辑的工作更快乐让编辑充满信心)(五)写字练习,巩固新知1.分析生字字形及书写难点,练习写字。2.对写得好的同学加以鼓励。119 威尔逊出游教学目标1 自主学习本课 10 个生字,理解新词。2 根据课文旁批,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有计划,要细心,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根据旁批,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有计划,要细心,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理解“妈妈”不直接提醒威尔逊的用意。教法学法指导教学准备本课生字、词卡片。教学时间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自主学习本课 10 个生字,理解新词。2 根据课文旁批,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根据旁批,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有计划,要细心,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教学过程一、 质疑,引入新课1 读课文题目,质疑:读了课文题目,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2 是呀,一般写出游的文章都重在写出游的过程,可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赶快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二、初读,整体感知1 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自主学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特定的符号画出文中的生字以及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或根据生活积累学习字词。2 学生汇报、交流学习的收获。3 抽生试读课文,在评价中正音。4 这篇写出游的文章重点写了什么?(出游前的准备、出游的结果、出游给威尔逊带来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自主学习本课 10 个生字,理解新词。2 根据课文旁批,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有计划,要细心,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根据旁批,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有计划,要细心,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理解2“妈妈”不直接提醒威尔逊的用意。教学过程:一、利用旁批,理解课文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 1~3 段,想想你都读明白了什么。2 交流读后知道的内容。你觉得威尔逊是个什么样的少年?(自信、聪明、独立,又有些马虎)试着把自己的体会批到书上相应的地方。3 你有什么疑问吗?如:妈妈发现威尔逊没有带齐东西为什么不直接提醒他?她不担心孩子冷吗?4 师:是呀,这也是书上旁批的问题,今后我们读书也可以学着这样把自己心中的疑问批下来。5 带着这些问题,自读后面的段落,读后小组内讨论讨论。6 集体交流,明白妈妈的用意,把自己的理解批到书上。(妈妈是想让孩子尝试“失误”以及“失误”带来的教训,因为亲身经历,比包办代替、口头说教更有效果)7 这次出游究竟让威尔逊有什么收获呢?交流威尔逊明白的两个道理。小结:小小的失误,让威尔逊明白了做事要有计划,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次出游的收获真不小呀!8 请大家再读读第 4~12 段,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适时指导朗读。9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二、拓展,深化认识1 读完全文,你有什么感想?(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2 根据实际,跟爸爸妈妈商量,拟订一份家庭郊游计划。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威尔逊出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用钢笔正确书写 10 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学习边读边批,读懂课文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有计划、要细心,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二、教学重难点1.自主识字,根据旁批,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有计划、要细心,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2.理解为什么妈妈发现威尔逊没有带齐东西却不提醒他。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间1 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质疑揭题,引入新课1.孩子们,你们有外出旅游或野营的经历吗?请大家谈谈自己外出的经历吧!学生自由畅谈。2.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个外国小朋友出游的故事,齐读课题,想知道什么:威尔逊是怎样一个孩子?在野营时遇到了什么困难?结果怎么样呢?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二)自主识字,读通课文1.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测生字。 (出示生字词)采取多种方式读(开火车、小组赛读、齐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教给学生归纳写事文章的好方法:谁到什么地方干什么?学生汇报:课文讲了威尔逊到山里野营,妈妈发现他少带了衣服和手电筒,但没有提醒他,威尔逊回来后与妈妈总结了教训,明白了今后该怎么做。(三)学习课文,学会批读1.指名读第 1~3 段。边听边想:在威尔逊出游时,校方、妈妈、威尔逊分别做了哪些事?从他们的所做中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听后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批在旁边。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点拨、评价)(1)校方:介绍营地,提出建议。 (体会校方为孩子们考虑周到)(2)妈妈:问威尔逊是否需要帮忙,检查威尔逊的行李。 (体会妈妈从话语、行为上关心和疼爱孩子,是一位好妈妈)(3)威尔逊:拒绝妈妈的帮助,信心十足地说, “您放心” “我会照顾好自己” 。理解“信心十足” ,指导读好威尔逊信心十足的话。 (自由读、指名读、教师引读)师:听了威尔逊信心十足的话语,你有怎样的体会,齐读旁批。你有什么体会?(威尔逊是个自信、聪明、有主见的孩子)2.师:虽然威尔逊自信、聪明、有主见,可他毕竟是个孩子,有些马虎,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忘了带野营时用的手电筒。以往你出门,有过这样的情况吗?妈妈发现了是怎么做的?(学生自由发言)师:威尔逊的妈妈没有告诉他。学到这里,孩子,你有疑问吗?2生:为什么妈妈不提醒他呢?师:是呀,妈妈为什么不提醒他呢?3.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第 4~12 段。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分角色读一读,边读边体会,把自己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再批在书上。全班汇报、交流。 (体会妈妈的用意)(1)威尔逊说:“我带的衣服太少了,而且因为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才能够出去。这两件事让我很难堪。 ”生 1:我体会到威尔逊过得不开心。生 2:威尔逊的衣服带得太少,感到很冷。生 3:威尔逊没有手电筒不能出去。想要出去,只有向别人借,让威尔逊很难堪。师:谈得真好,请大家结合当时的情境想象一下威尔逊遇到什么样的难堪?(生自由发言)师:是呀,衣服带少了,到了夜晚感到很冷,甚至冷得发抖;没有手电筒,想要出去,只有向别人借,也许别人不借,向别人借了多次自己也不好意思,真让威尔逊感到难堪。指导朗读,体会威尔逊在野营时遇到的难堪。(2) “我以为那里的天气会与这里一样,所以只带了家里平常穿的衣服,没料到山里比这里冷。下一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生 1:我知道山里比家里温度低。生 2:我体会到威尔逊知道了出门时应了解出游地方的天气,根据天气带衣服。师:威尔逊事先没有了解山里比家里冷,少带了衣服。拿手电筒是怎么回事呢?(3) “我想到的,老师也告诉过我们,可是我忙来忙去,就把它给忘了。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忙而把重要的事情给忘了的呢?现在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克服容易忘事的毛病?(学生回答,出示句子)(4) “我想,下一次野营时,我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前列单子那样,这样就不会忘掉东西了。 ”生 1:威尔逊知道了出门前列一个单子,避免忘掉东西这个道理。生 2:威尔逊得到了教训,这次出游收获很大。(指导朗读)师:作者明白了妈妈的用意,你明白了吗?生 1:我明白了妈妈不提醒威尔逊是想给他教训。生 2:妈妈是要让威尔逊以后做事要细心,不能马虎。师:是呀,通过妈妈的一番良苦用心,通过威尔逊野营中小小的挫折让威尔逊明白了做事要有计划,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次出游的收获可真不小呀!4.分角色朗读课文第 4~12 段,感受威尔逊出游的切身经历和体会。(四)拓展实践,启发思维某一个周末,你要和家人外出旅游,请列一个单子,看看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全班交流,教师即时点评。12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教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生齐读全诗。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二、解题。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 1、2)(学生思考讨论)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2. 忆:想念,思念。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 3)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1、独在异乡为客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2、每逢佳节倍思亲每:每当。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2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六、总结。板书设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教学反思: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诗中的生字。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二、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三、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2.教师准备好课件。四、教学时间1 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组诗,首先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课件出示古诗及背景。 )2.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习俗?“忆”是什么意思?教师简述“山东”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3.是谁在思念?你对王维有什么了解?师补充简介诗人。过渡: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感知,以问题过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诗句。1.范读,齐读古诗。2.学生自学,理解诗意:先自由读理解诗句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再小组交流讨论。3.检查自学情况:首先指名说说已懂得的诗句意思,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再指名说;最后齐读古诗。4.师述:读诗不是弄懂诗的意思就行了,还要弄懂、体会出诗中的情感。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追问)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呢?5.学生分组自由讨论。6.交流发言。 (重点抓住“独、异、倍、遍、少一人”等词语进行体会,相继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感情朗读。 )7.感情朗读。(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信任学生,学生是可以读懂诗句意思的。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读诗不仅是懂得意思,还要读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给学生从诗句中去体会感悟。)2(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 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 “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生 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作业1.背诵这首诗。2.积累有关思乡的诗句。121* 最好的礼物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结合课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贫民窟”“祈祷”等词。2 用读、思、批相结合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这句话的含意。3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教学重点1 用读、思、批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2 感悟教练与贝利的美好心灵。教法学法指导教学准备教师:生字、词卡片,“足球之歌”音乐,有关贝利的图片或视频,相关的足球知识。学生:搜集有关贝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节日的时候我们都会互赠礼物,你认为什么样的礼物才是最好的礼物呢?(生自由发言)2.有一个足球教练却跟我们不一样,他居然把一个树坑当作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最好的礼物》。师板书课文题目,全班齐读。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关于这份“礼物”,你在课前了解到了些什么?把你的了解与同桌分享。2. 生介绍自己搜集的关于贝利的资料,师相机出示贝利的图片或播放视频,做补充介绍。这个出生于贫民家庭的孩子,13 岁时,进入当地的俱乐部少年足球队,使该队连续三年获该市冠军;未满 17 岁时入选国家队,并首次参加世界杯赛,第一次为祖国捧回世界杯。在长达 22 年的职业足球生涯中,共参赛 1364 场,射入 1282 球,被誉为“一代球王”。3. 你还想了解什么?带着你想了解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4.师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新词。5.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教练会认为树坑是最好的礼物?哪几段在写送礼物这件事?三、品读课文,角色感悟(一)学习第 1、2 段。1.齐读第 1、2 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3.从教练主动送球给小男孩,可以看出教练是一个怎样的人?4.全班交流后,将自己的感受批在课文旁边。(富有同情心而且醉心足球事业)5.感情朗读第 1、2 段。(二)学习第 3~6 段。1.圣诞节到了,大家又要互赠礼物了,如果你是小贝利,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1)师生互动交流。(2)有感情地朗读第 3、4 段,感受贝利母子的美好心灵。2(3)全班交流自己朗读后的感受,并批在课文旁边。2.就在他快挖好的时候,教练从别墅里走出来看见了,贝利会怎么说呢?(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5 段贝利的话。(2)角色体验,全班交流,感受贝利的美好心灵。(3)再品读贝利的话,思考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4)全班交流收获。(当学生表达不清时,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3.边读边悟“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1)如果你是教练,当你看到那个瘦小的男孩,满脸的汗珠,为了送你一个树坑,手也磨破了,衣服打湿了、弄脏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体验角色,交流感受。(2)指名朗读第 6 段。(3)师:不过一个树坑罢了,如果你是教练,你也会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吗?为什么?(4)生自由讨论后全班交流。(老师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肯定,同时,通过评价给予点拨指导。如果学生情感有所感悟却表达不清,可以鼓励他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5)分角色感情朗读第 3~6 段。(三)学习第 7 段。1 师有感情地朗读。2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四、教师小结,升华情感1.齐读课文。2.适度拓展,介绍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适当引导,不仅注重技艺的成果,更要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精神品质)3.师:一个人要想受人爱戴和崇敬,不仅需要出色的才华,更需具备美好的品质。希望同学们能和老师一起,以贝利那最好的礼物——树坑来共勉,感恩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相信世界从此会更加美好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最好的礼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结合课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贫民窟” 、“祈祷”等词。2.过程与方法:用读、思、批相结合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这句话的含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学会感恩。二、教学重难点1.用读、思、批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2.感悟教练与贝利的美好心灵。三、教学准备教师:生字、词卡片, “足球之歌”音乐,有关贝利的图片或视频,相关的足球知识。学生:搜集有关贝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四、教学时间1 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节日的时候我们都会互赠礼物,你认为什么样的礼物才是最好的礼物呢?(生自由发言。 )2.有一个足球教练却跟我们不一样,他居然把一个树坑当作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最好的礼物》 。师板书课文题目,全班齐读。(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关于这份“礼物” ,你在课前了解到了些什么?把你的了解与同桌分享。2.生介绍自己搜集的关于贝利的资料,师相继出示贝利的图片或播放视频,做补充介绍。这个出生于贫民家庭的孩子,13 岁时,进入当地的俱乐部少年足球队,使该队连续三年获该市冠军;未满 17 岁时入选国家队,并首次参加世界杯赛,第一次为祖国捧回世界杯。在长达 22 年的职业足球生涯中,共参赛 1364 场,射入 1282 球,被誉为“一代球王” 。3.你还想了解什么?带着你想了解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4.师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新词。5.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教练会认为树坑是最好的礼物?哪几段在写送礼物这件事?(三)品读课文,角色感悟1.学习第 1、2 段。(1)齐读第 1、2 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 )(3)从教练主动送球给小男孩,可以看出教练是一个怎样的人?(4)全班交流后,将自己的感受批在课文旁边。 (富有同情心而且醉心足球事业。 )2(5)感情朗读第 1、2 段。2.学习第 3~6 段。圣诞节到了,大家又要互赠礼物了,如果你是小贝利,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1)师生互动交流。(2)有感情地朗读第 3、4 段,感受贝利母子的美好心灵。(3)全班交流自己朗读后的感受,并批在课文旁边。就在他快挖好的时候,教练从别墅里走出来看见了,贝利会怎么说呢?(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5 段贝利的话。(2)角色体验,全班交流,感受贝利的美好心灵。(3)再品读贝利的话,思考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4)全班交流收获。 (当学生表达不清时,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边读边悟“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 。(1)如果你是教练,当你看到那个瘦小的男孩,满脸的汗珠,为了送你一个树坑,手也磨破了,衣服打湿了、弄脏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体验角色,交流感受。(2)指名朗读第 6 段。(3)师:不过一个树坑罢了,如果你是教练,你也会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吗?为什么?(4)生自由讨论后全班交流。 (老师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肯定,同时,通过评价给予点拨指导。如果学生情感有所感悟却表达不清,可以鼓励他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5)分角色感情朗读第 3~6 段。3.学习第 7 段。(1)师有感情地朗读。(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四)教师小结,升华情感1.齐读课文。2.适度拓展,介绍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 (适当引导,不仅注重技艺的成果,更要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精神品质。 )3.师:一个人要想受人爱戴和崇敬,不仅需要出色的才华,更需具备美好的品质。希望同学们能和老师一起,以贝利那最好的礼物——树坑来共勉自己,感恩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相信世界从此会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