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2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2)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3) 背诵课文2、 过程和方法文章以朗读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论点,然后分析文章的构思,最后再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课文背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孟子主张的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社会意义,从而加深个人的道德修养。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2、 背诵课文。三、教学准备:课文的朗读磁带四、教学课时:2 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初读课文,疏通文章三、同桌商讨编写结构提纲四、深入研析1、 文章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
2、行文条理。 )2、 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3、 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4、 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 “道”与“人和”有何关系?6、战争与治国,哪个是作者最想表现的?为什么从战争入手?五、一分钟试背六、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七、拓展延伸,扩展思维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 “得道”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方法总结,畅谈收获。1、 合作
3、学习有利于同学们的团结,这也是“和” 。2、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在背诵中理解、感悟课文。3、 “和”是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是团结,共渡难关,是齐家强国的根本。八、作业1、有人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 “威天下”不能靠“天时” “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2、本文属论说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论点,说明“人和”在战争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或现实中依靠“人和”占尽先机的例子不胜枚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九、诵
4、读中结束本课教学第二课时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 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二、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第二板块:思想内容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2、 哪些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四、第三板块:才华展示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知道是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
5、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明确:(1) 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2) 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有人做地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水中,青蛙乐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畅销一时的书动了我的奶酪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五、第四板块:阅读启示提问:
6、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明确: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 “劳” “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也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六、作业课文举了几位古代名人成才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古今中外类似的事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