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九上)26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2、了解故事情节3、把握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的性格特点,体会用语言、动作、神情等刻画人物的方法。4、学会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学会运用夸张和讽刺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作(二)过程和方法1、文献法 了解作家作品和科举制度2、讨论法 分析人物形象3、 点评法 写作说法4、 赏读法 分析故事情节(三)价值观和情感趋向从范进的悲剧其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悲剧的高度思考知识分子问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二、教学课时:二课时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一)
2、作家1、 姓名:吴敬样(17011754) ,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木老人2、 籍贯:安徽省全椒县人,3、 评价:清代小说家。4、 生平简介: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安微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作儒林外史 ,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除小說外,吳敬梓還著有詩文集文木山房集十二卷。(二)作品1、出处: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2、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第一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
3、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全书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穿其中的中心,即:反对科举、反对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3、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三)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里一种层层选拔人才的制度。2、始于汉代,止于 1906
4、 年。3、明代的科举制度: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 ,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4、清代的科举制度:第一关: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资格考试) 。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被录取后称为生员。生员分为三种:刚“入学”的新生称为附生,在学校成绩最好的称为廪生(名额有限,公家发给粮食) ,其次称为增生(名额有限) 。生员合格毕业后称为庠生,俗称秀才。成绩优良的秀才才有资格参
5、加下面的考试,所以说秀才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第二关:乡试(又称大比、秋闱) 。每三年的秋天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设为热区:参加康有为“公车上书”的都是各省的举人,当时有 1300多人)第三关:会试(又称礼闱、春闱)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第四关:殿试。由皇帝在故宫主持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土,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电视连续剧
6、小李飞刀中的李探花,之所以以“探花”相称,是因为他在科举考试中中了殿试第三名。以上各种考试主要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清朝的科举制度简况如下:童试(资格考试) )乡试(又称大比、秋闱)会试(又称礼闱、春闱)殿试(四)关于本文:本篇节录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鬧捷報 。范進是广东一个屡次考试落第的潦倒读书人;中举是指乡试合格,即考取舉人,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極重要的一環,因為中了舉人,便有資格做官,在地方上有权势,连县官也以礼相待。由于本文只节选范進中举前后部分,所以题目为范进中举 。范进是个穷书生,自 20 岁开始应考秀才,考了 30 多年,直到 54 岁时才得到广东学道(即主
7、考官)赏识,给与他第一名,课文便由此展开,描述他中秀才后回家的情形。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小说的三要素1、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老太太、乡邻等2、故事情节: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不同的态度。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3、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三、理清故事情节1、本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 段) ,写范进中举前的境况。第一层(1 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第二层(2 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第
8、二部分(312 段) ,写范进中举后的境况。这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35 段) ,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讽刺了世态炎凉,刻画了范进发疯后的丑态。第二层(69 段)写胡屠户治疯。写范进发疯后,乡邻们请胡屠户“打”醒范进以及胡屠户对新贵人的奴颜婢膝。这段课文主要讽刺了胡屠户的势利、无耻。第三层(1011 段) ,张乡绅拜会范进。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访以及范进骤然富贵的情形。这段课文讽刺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也讽刺了张静斋的狡猾以及胡屠户见钱眼开的丑态。第四层(12 段)范进赏银胡屠户。2、你认为范进中举发疯是真的,还是作者有意安排?为什么?明确:范进中举喜得发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写法,但
9、不失真。 “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 ,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读书人热衷“举业” ,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尖辣的讽刺效果。小说写作方法:生活真实 艺术加工四、小说的主题1、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奎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讨论并归纳: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2、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第一层
10、写昏厥。用“看” “念” “拍” “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 “好了”,写狂喜的心情。 “老太太慌了”侧面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 “拍着手大笑” “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 “好”几十年的痛苦和屈辱结束了,梦寐以求的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侧面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 “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众人拉他不住”烘托范
11、进的疯劲。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 的疯态。3、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你认为范进发疯是偶然现象吗?从哪看出?报录人见多识广,想出办法。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一个治疗范进发疯的妙方是打他一个“嘴巴” ,这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打他一个嘴巴” ,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
12、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5、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发疯了?说明了什么?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课文刻画范进为功名利禄而颠狂的丑态,尖锐的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范进发疯的“病根子”
13、是科举制度,它已经深入人心,有深厚的社会基础。6、为什么当时社会上这么多人都会这样庸俗势利可鄙呢?是封建统治阶级造成的。封建制度下,做官的鱼肉人民,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平民百姓只好忍气吞声,有权有势见人就大三辈。科举制度让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于是人们被弄得这般势利多变了。7、胡屠户、张乡绅、乡邻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功名富贵热”毒化了整个社会,毒化了所有人的灵魂。8、主题: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束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
14、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五、分析人物形象(一)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1、提问: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讨论并归纳: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2、在胡屠户眼里,张静斋是方面大耳,是天上的星宿,有万贯家私,家里的银子比皇帝家还要多,是有脸面的人。张老爷来拜新贵范老爷,众乡邻都散去了,膀大腰圆的胡屠户也躲起来不敢出来。这说明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一旦中举,便成为人上人,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迅速攀升。从张静斋的表现看,范进中举前,他“一向有失亲近” 。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他当天就来拉拢,开口“世
15、先生” ,闭口“亲弟兄” ,竟然将八竿子打不着的范进称为“如至亲骨肉一般” ,又送银子又送房子。目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作者轻轻的几笔勾勒,张静斋丑陋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便可见一斑。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此人居心叵测,是个善于耍手腕的官场老手,他结交新贵,为的是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作者具体描写了“张老爷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讽刺了当时官场的虚伪和黑暗。(二)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中举前 中举后对胡屠户的称呼岳父 对胡屠户的称呼老爹对胡屠户的态度 唯唯诺诺 对胡屠
16、户的态度不再唯唯诺诺向胡屠户借钱 被骂了个狗血喷头 给胡屠户拿钱: 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神智正常卑躬屈膝逆来顺受甘受屈辱中举发疯1、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唯唯诺诺,圆滑世故,受科举制度毒害很深的知识分子典型。大半生穷困潦倒,到 54 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 ,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
17、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2、12 段内容,说说中举前范进的家境如何,他的社会地位如何?每日小菜饭 不知猪油味饿了两三天,两眼看不见乡试无盘费中秀才,还被教训、斥骂“现世宝 癞虾蟆 尖嘴猴腮、不三不四”穷困潦倒地位卑微备受歧视3、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 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热衷功名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
18、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这篇小说生动地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刻画他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和对人们思想的毒害,谴责了追求功名富贵的肮脏思想,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世态炎凉。4、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 54 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
19、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 ,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额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三)胡屠户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讨论并归纳:(l)语言描写,
20、 (2)动作描写,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倔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2、分析胡屠户形象第一次来贺喜:原因:范进考中了秀才 贺礼:一副大肠 一瓶酒语言:对范进称呼:现世宝 烂忠厚没用的人(相公)对范进的态度:教训动作:吃的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第二次来贺喜:原因:范进考中了举人贺礼:七八斤肉,四五千钱语言:对范进的称呼:贤婿天上的文曲星(贤婿老爷)对范进的态度:赞不绝口动作: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学生评价胡屠户:3、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
21、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4、请从胡屠户、乡邻、张 乡绅对范进态度的变化这个角度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屠户: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充分表现出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乡 邻:趋炎附势,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气。六、本文的写作特点1、写人物形神毕肖。首先作者善于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从正面点染人物性格。就拿范进喜极而疯的这一段来说,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贯穿全段,但又有所区别。首先写“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 ,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接着写“拍着手大笑” ,这
22、里饱含着对人生的感慨,同时也是范进联系自己身世后一种辛酸的笑。疯跑到集市的路上,他“拍着笑着” ,对范进来说,这是一种彻底的放松;在作者写来,这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写昏蹶的动作神态, “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虽是夸张的笔法,但深刻而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于人们心灵和身心的毒害。疯跑的动作,用了“飞跑”来形容,就将范进喜极而疯的狂劲写得入木三分。 “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这一句更是写尽了范进的丑态,这种形神毕肖的描写像一幅漫画,精简了范进的行为和神态,但却很好地再现了范进的内心。一个“噫” ,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犹如积蓄已久的火山,
23、终于喷薄而出。 “好了!我中了!” “好!我中了!”前后只有一字之差,而前者表现的是一种“忘我的放松” ,是一种长期磨难之后的成功的愉悦感,后者则是这种愉悦的极度膨胀,乃至出现“忘我的骄傲” ,或者说一种“自信” 。其次,作者适时地从侧面延展,将人物形象写实写活。侧面烘托又分两种,一种是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如“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又如“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这里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蹶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后半段集中的侧面描写依次写众人、老太太
24、、娘子胡氏、众邻居的对话,错落有序。众人与家人心情不同。众人比较冷静理智,能判断事实,帮想办法,家人则是担忧恐惧。老太太和胡氏的表情语言描写,又有差异。作者把握了年龄和身份,写老太太是哭道 ,而胡氏在众人面前则比较克制。话的内容也有不同,老太太只是悲叹命苦,而胡氏考虑的是怎样治病。作家对各色人等的性格把握得十分精细。众邻居劝说的话,称范进为范老爷,又主动提出要拿鸡蛋酒米,趋炎附势的心态已经显露。再次,用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形象或丰满,或更加突出。本文的细节描写,逼真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色。例如:1、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 , “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粗鲁没修养,一副市
25、侩丑像。2、胡屠户又道:“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吃过两三回哩!”讽刺、夸张意味很浓,胡屠户对“亲家”的潮讽,反映了他的嫌贫爱富。3、众人请他“治疯” ,胡屠户“作难” ,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敬畏心理,情节戏谑可笑。4、屠户见女婿的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替他扯了几十回。横蛮不讲理的胡屠户,一下子变得憨态可鞠,十分可笑,用意颇深,讽刺效果很强。5、范进给他两锭银子。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假装推脱。听了范进的话,他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 迷的去了。 假意推辞
26、“舒” ,接着又“缩”了回去,说明他爱财如命,虚伪。2、用讽刺不动声色。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讨论并归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本文达成讽刺效果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借助夸张的表现手法。范进道听途说中了举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待眼见为实,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结果,喜极而疯。要说喜极而泣,这是生活中常有的事,作者在此悄悄地绕开常情,运用夸张,将科举对人们的毒害这一事实放大,就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27、让读者更清楚科举是怎么回事。但夸张并不是失真,在当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里, “中举发疯”虽不是普遍的事,但却也是“会有的实情” 。一是借助对比。本文似乎事事都在对比、句句都在对比。确实,对比手法,不必夸饰,不必讲经布道式的说理,只要将两种或几种表现、情形放在一起,结果、道理便不言自明,非常简便、实用、有效。本文的对比,样式多种多样,有人物自身命运变化的对比,有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有同一人物对待不同事情的对比,还有同一人物对待同类事件的对比。这些对比,让人捧腹之后,又由不得人不思考、不感慨,其讽刺效果让人回味无穷。312 段内容,说说中举后范中举前每日小菜饭不知猪油味饿了两三天,两
28、眼看不见乡试无盘费现世宝 癞虾蟆尖嘴猴腮 不三不四”中举后拿蛋送酒的 背米捉鸡的 搬桌拿椅的称兄连谊的送银赠房的 才学高 品貌好天上星宿 贤婿老爷1、善于使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生动而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胡屠户粗俗,离不开猪油、猪肉。范进说话斯文、得体符合读书人身份。张静斋强拉关系,虚伪客套符合乡绅身份。2、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胡屠户“攥、舒、缩、揣”虚伪、贪吝。3、鲜明的对比与夸张,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讽刺效果。中举前后:范进、胡屠户、乡邻、张静斋 概括范进中举前后不同境遇的诗句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
29、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中可以抓住一两个主要内容切入,并深入下去,作一番探究。比如关于本文的讽刺艺术,可以组织学生将具有讽刺意味的句段找出来,然后分析讽刺效果是怎样通过语言显现出来的,继而总结规律,甚至可以拓展开去,研讨一下针对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讽刺艺术,怎样对待现在学生中存在的伤害同学自尊和感情的讽刺挖苦性话语,并尝试着写些具有讽刺意味的句段。再比如分析人物性格,本文中的主要人物范进,着力刻画的人物胡屠户,举人的代表张静斋,甚至是众乡邻,都可以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研究讨论时可以分组进行,不同的组别担负不同的任务,然后统一汇报。再比如根据有关的历史史料,对科举制度进行探究,形成一个报告,报告可以对科举制度进行诊断,还可以延伸到对现代考试制度、人事制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