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4.3《诗人谈诗》每课一练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6).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79806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3《诗人谈诗》每课一练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4.3《诗人谈诗》每课一练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4.3《诗人谈诗》每课一练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4.3《诗人谈诗》每课一练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4.3《诗人谈诗》每课一练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诗人谈诗】【预习反馈】一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乍然( ): 山峦( ): 笼罩( ): 二读完一个深夜的记忆后你对诗中哪个场景非常深刻?请先把诗句选出来,并发挥你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把它们丰富成优美的片段。诗句: 片段: 三链接阅读,回答问题。 其一重读鲁藜有感张雪杉他是一位诗人他是一位来自平凡却有着不平凡经历的诗人他从海外回到故乡又从故乡奔赴北方的山野乡村他爱母亲更爱祖国他爱理想更爱真理更爱人民因此他始终如一地上下求索始终如一地刚正不阿始终如一地率直纯真他用信念写诗他用血泪写诗他用生命写诗所以他和他的诗歌不但有青翠欲滴的繁茂枝叶而且有扎进泥土的粗壮虬根 (有删节)其二泥土鲁 藜老是把

2、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的人指哪一类的人?2这首短诗给你怎样的启示?四反复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结合作者写作的背景,写出你的理解和评价,并且把你的困惑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我的理解 : 我的困惑: 【课堂练习】一你能默写出横线上的诗句吗?不久,有风从北边来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二填空。一个深夜的记忆作者是 ,诗歌写于 的延安,描写的是 的情景。曾卓认为一个深夜的记忆意境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月色朦胧的夜晚,同学们聚在一起开篝火晚会,欢声笑语

3、,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如果台湾当权者胆敢铤而走险,制造“台独”重大事变,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地粉碎“台独”分裂图谋。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月日是“世界地球日” ,王钢和他的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决定组成一个名为“绿色先锋”的课外活动小组。四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下联为: 五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回答下列问题。一个深夜的记忆鲁 藜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开门,还是深夜不久,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

4、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读完这首诗,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句子?为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第一节诗中“阳光”的? 第三节诗写月光下眺望所见景物,你能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述出其中的意境吗? 对最后两行诗“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你是如何理解的?【课后测评】:一月光本是照在大地上,诗人却说“月光流进门槛 ”为什么呢?二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黎明什么音响呢?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情事故、虚无缥缈、贪赃枉法、谈笑风声,这四个词语书写有一处错误B宁谧(m) 、参省(xng) 、百舸争流(k) 、怙(

5、g)恶不悛(jn)中加点的字注音有三处错误C麓山枫叶曾被多少人的钟爱。 “霜叶红于二月花”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这些千古绝唱都是对其不朽的赞颂。这句话句意明确、没有语病D “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这句话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 ,谈谈你的理解。2.王安石评价张籍的诗时说“看似寻常最奇崛” 。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这一评价。请你找出来,并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五.阅读下面两段小诗,回答问题。我流过一座森

6、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次凄艳的花影儿编制成你的花冠1、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与贺知章的两句咏柳名句“ , 。 ”有异曲同工之妙。 (2 分)2、请用你积累的诗歌知识,简要谈谈这两段小诗语言风格上的特点。 (2 分)六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诗中有科学(节选)叶永烈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这话不假。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 (1) , “白云生处有人家”是 (2) , “停车坐爱枫林晚”是 (3) ,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则是 (4) 。他还认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后两句属“主观镜

7、头”“举头望明月”是仰视镜头, “低头思故乡”是俯视镜头。一位画家读古诗,则喜欢分析诗中的色彩,她以为“万绿丛中一点红” 、 “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强调了暖色调,而用冷色调为衬托。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把鹅在水中那鲜明的色彩写得多么逼真,而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是一幅水墨国画。我很喜欢李贺那首充满幻想色彩的梦天 。诗人做起南柯之梦,翩翩然在太空中遨游,他“回头下望尘寰处”,看到什么景色呢?呵,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原来,他看到中国九州就像九个烟点子似的,而大海仿佛杯中的一汪清水。此景此情,犹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所见到的那样真切。然而,李贺生活在唐朝,

8、终生未离开过地球,也从未听说过什么“宇宙航行” ,况且他只活了二十七岁。我反复吟诵梦天 ,深深佩服这位青年诗人那丰富的科学想象力!我以为王之焕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严格符合几何定律的。确实,“望远必须登高,登高方能望远” 。观察点越高,可见范围越大、越广,即所谓“ A ”(杜甫望岳 ) 。古时候,人们修造高高的烽火台,后来人们打仗首先抢占制高点,直到如今人们利用飞机、人造卫星那“高度优势”进行侦察、勘查、摄影,其中的科学原理,岂不与王之焕的诗句属于“同理”!辛弃疾在农村闲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词中富有农业知识, 西江月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揭示了“蛙声”与“丰年”

9、之间的有机联系。青蛙俗称“护谷虫” ,是一员捕虫大将。蛙声不息,除虫去害,便使稻花飘香,五谷丰登。在鹧鸪天中,辛弃疾写下了“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样清新的句子,表明宋朝已经深知养蚕技艺,很善于掌握孵蚕、养蚕的季节。他在菩萨蛮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则是符合现代热力学定律,说明任何物体都有自动降低自身能量的趋势,即使是“青山”也无法遮住!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有一句并不引人注目的诗“夜雨剪春韭” 。我觉得,从这五个字中,可以考证出许多关于唐朝种植韭菜的知识:一、韭菜俗称“懒人菜” 。种一次,割多次。唐朝种韭菜,已懂得韭菜是多年生草本,可以剪了长,长了剪,而不是连根拔掉

10、收下来;二、唐朝时已知春天的韭菜鲜嫩好吃,而且懂得在春雨绵绵的夜间去剪,那时剪下的韭菜水灵灵的,可作佳肴。有趣的是,我还常发现,有的诗句从文学上讲是难得的佳句,从科学上考证则不尽然。如李白将进酒一诗开头两句,曾为多少人所传诵“ B ”,其实, “奔流到海”变为水蒸汽后,还是“复回”了,依旧从“天上来” ,落进黄河,再“奔流到海” ,如此循环不已。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风骚数百年” ,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诗中也有科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请根据你对杜牧山行一诗的理解,将“特写” 、 “

11、全景” 、 “中景、 “远景”这几个分镜头名词分别正确填入第段中的、处。(1) (2) (3) (4) 2作者遣词用句非常准确。比较第、段首句中加点的词语,你认为这两个词语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3请在第段横线 A 处填入杜甫诗中的一个名句。4请在第段横线 B 处填入李白诗中的一个名句。5 “我也读古诗词,不过,我常常从科学的角度品诗、评诗,分析诗中的科学。 ”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哪两个段落之间,才能使文章通畅?6不仅诗中有科学,成语中也有科学。如“回光返照” ,指太阳落下地平线时,由于光的反射,又有短时光亮,用来比喻事物灭亡前的短暂兴旺,十分形象。请你也试举一个这样的成语,并

12、作简略说明。十五 诗人谈诗 预习反馈 一. 忽然;突然。 连绵的山。 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二. 略 三. 1.“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的人,指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竟置民族、阶级利益于不顾的市侩主义者和自私、高傲的个人主义者。 2.做像“泥土”那样的人,淳厚、无私、平凡豁达而理智,具有 自我献身精神。四 .略课堂练习 一.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二. 鲁 藜 抗日战争期间 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 宁静而又深沉 三.A 四. 秋色人似画中游 五. 1. 示例:诗中的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这句我最喜欢,因为这句应用了比喻手法,将深夜之音和心中之声比喻成月

13、亮的弓弦发出的乐音,此比喻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了月色的美。2. 既指自然界的阳光,又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3.略4. 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后发现夜还正深有种失望,但不是绝望,而是看清现实后的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中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著。但诗人说“只有”并不是否认其他的人,不是通过对比来突出自己是唯一的“最初醒来的人” 。这里的“我”是一个艺术形象,而不是指诗人实在的自我。课后测评 一.“流”字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使静态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改变了一种场景,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 二.诗人把“革命胜利的号角已经吹响起”比作“黎明的音响” ,这首诗意境含蓄,写出了在革命艰苦

14、阶段时的黑暗。又间接写了他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 三.A 四.1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既照应了前面的“意万重”和,又紧承“复恐匆匆说不尽” ,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五.1.不知道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语言轻柔婉美,曲折含蓄地表达了实干人的感情。 六.1 远景、全景、中景、特写。 2.不能互换。因为第段中所举的例子不全是唐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5.应该放在第段和第段之间。6.答案示例:“海市蜃楼” ,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的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幻缥渺的事物;“望梅止渴”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另外还有:“炉火纯青” 、 “趁热打铁” 、 “一叶知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