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4.16 愚公移山 共一课时 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下)).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78764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16 愚公移山 共一课时 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4.16 愚公移山 共一课时 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4.16 愚公移山 共一课时 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4.16 愚公移山 共一课时 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4. 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感受愚公精神。教具准备:多媒体播放器教学过程:一、 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二、示标学习这篇

2、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1. 顺畅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句式。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4. 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三、简介列子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 愚公移山 ”、 “杞人忧天”、 “两小儿辩日”、 “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

3、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四、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五、翻译课文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 48 个注释)翻译课文。女生译 1、2 段,男生负责译 3、4 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老师友情提示以下字词的解释:河阳之北 惩山北之塞投诸渤海之尾 毕力平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以残年余力山不加增 汉之阴六、总结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1、通假字指通豫南 指同直(一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 同措(放置)无陇断焉

4、陇同垄(高地)2、重点虚词的用法“之”的用法结构助词, “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指示代词, “这”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人称代词, “他们” :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而”的用法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其”的用法代词, “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他”: 惧其不已也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3、特殊句式被动句

5、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倒装句 、主谓倒装:甚矣, (谓) 汝之不惠(主)、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 (定语)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七、合作学习,研读课文(一)请同学们看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6、山最终移掉了吗?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答案:两山规模:“ 方七百里,高万仞 ”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

6、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困难:(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师:面对巨大困难,却敢前去挑战,同学们要学习这种勇气。请大家齐读这三句话:知其不可而为之!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八、分析人物形象过渡语: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只有一行五人;愚

7、公移山“过程”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当然愚公机智的驳斥是令智叟哑口无言。请同学来模拟人物对话。其他同学思考: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答案:1、智叟:“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 ,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

8、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那么,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答案:愚公: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 坚持不懈智叟:鼠目寸光 安于现状 自以为是3、看来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说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们男生和女生分成两派来,对两个观点“愚公不愚” 、 “愚公实愚”分别想想理由,锻炼一下嘴上功夫,来个小小的辩论吧。师总结: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 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 “巧干”来要求愚公。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4、想像一下,如果没有神

9、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样?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九、归纳寓意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十、总结写作特色你从这篇寓言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1.反衬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 对比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 (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 者并不愚, “智”者并不智)3.情节曲折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那智叟却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的无能,机智的愚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愚公移山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最后得到了神的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文章可谓情节波澜起伏,曲节多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