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第一部分:1给加点字注音:袅( )娜 馨( )香 小憩( ) 琐屑( )2作者把“家“ 比作“一只船“的前提是什么?3为什么“家“ 是“永远的岸“?4本文的体裁是 ,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是 。5作者把“家“ 比作了 、 和 。6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B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C小明家的房子很高大,像一座大宫殿似的。D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7“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读选文,回答问题: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
2、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飘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
3、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8作者举英雄奥德修斯的例子,要证明文中的哪一句话?9你知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这句话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吗?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10你能举出两个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中的句子吗?11请你用现代汉语表述文中引用的马致远的寿阳曲潇湘夜雨。第二部分:玉兰花的记忆(2005 年无锡试题)卢玮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
4、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 我才猛然记起。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
5、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情趣无限!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我恍然
6、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 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12文章第 段具体描写了父亲摘花的过程,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13文章第 段中的“ 再三叮咛 “除了表现家人怕我忘记外,还表现了什么?14文章第 段说小小的玉兰花朵“ 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 魅力“表现在哪两个方面。15
7、请结合第段中父亲给母亲插花这一细节,分析“我“深深感动的原因。16文章最后一段中加点的“ 这“指代什么?请结合这段文字概括说说父亲带给“ 我“的“ 启示“ 有哪些。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这“ 指代的是: ;父亲给“我“ 的“启示“有: 。第三部分:17(2005 年兰州试题)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下联为: 。18(2005 年黄冈试题)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反方:19(2005 年黄冈试题)探寻家乡节日风俗:假如你是“ 探寻家乡节日风俗“ 活动小组的成员,在展示课上,以家乡端午节为例,展示你组探寻的收获。有关端午节的习俗:有关端午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