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案9(化学沪科版九年级上册).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73535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案9(化学沪科版九年级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案9(化学沪科版九年级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案9(化学沪科版九年级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案9(化学沪科版九年级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案9(化学沪科版九年级上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二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初步了解仪器的使用。过程与方法: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增强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观念。教材分析这一节内容是化学启蒙教学的第一课,它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正确的观念,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节主要给出了化学这一门学科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可以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主要要通过丰富、鲜活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初步体验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初步体会化学学习的方法:观察、实验、思考。教学方式科学探究、交流讨论教学重、难点实验的探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设置化学情景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观察图片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投影:观察与思考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展示图片(关于水资源)积极参与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分析推测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

3、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交流与讨论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思考图片中的物质和人类怎样来利用这些物质?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启示同学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体会资源的使用的境况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观察与思考:火柴燃烧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练习与实践本课小结实验:铁丝生锈展示图片实验:火柴燃烧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展示图片(拓展视野)把学生引入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图片展示:介绍科技发展中新材料的运用补充、完善观察实验的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的红色水倒吸入导管中。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比较实验现象

4、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紫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材燃烧则没有明显变化拓展学生视野学生课外收集材料,课内进行实验探究、学生交流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练习与实践小结、 , 整理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让学生体验生活中新材料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一、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已经有相当大的成就了,并且在当时是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举例:我国的商朝青铜器制造,铁和钢的冶炼,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炼丹术等等二、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1、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日常生活上的应用) 。2、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应用

5、) 。3、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阅读资料世界最早的铸铁件。1951 年在长沙识字岭 314 号春秋晚期楚墓填土中发现的铁凹形锄和长沙窑岭 15 号春秋晚期(约公元前 6、7 世纪)暮中出土的铁鼎是国内迄今发现最早铸铁件,金相检验为菜氏体白口铁组织。这种铸铁件的发现使我国铸铁发明的时间大大提前,比欧洲使用铸铁的时间要早 2100 多年。中国最早的钢制品。1976 年在长沙杨家山 65 号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把钢剑,很久以来,一般认为块炼掺碳钢最初出现在战国中期,而这把钢剑的出土,把碳钢出现的时间上推到春秋晚期,一下提前了二三百年。经金相检验,这把剑含 0.5%的中碳钢,中部由 7-9层反复锻打

6、而成,可能还经过了高温退水处理。炼丹术中的化学方法炼丹术起源很早, 战国策中已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记载。汉武帝也妄想“长生久视”,向民间广求丹药,招纳方士,并亲自炼丹。从此,炼丹成为风气,开始盛行。历代都出现炼丹方士,也就是所谓的炼丹家。炼丹家的目的是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这样的目的是不可能达到的。炼丹术流行了一千多年,最后还是一无所获。但是,炼丹术所采用的一些具体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它显示了化学的原始形态。 炼丹术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火法炼丹”。它直接与火药的发明有关系。所谓“火法炼丹”大约是一种无水的加热方法,晋代葛洪在“抱朴子” 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

7、 、炼(干燥物质的加热) 、灸(局部烘烤) 、熔(熔化) 、抽(蒸馏) 、飞(又叫升,就是升华) 、优(加热使物质变性) 。这些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化学方法,这也是炼丹术这种愚昧的职业能够产生发明的基础。炼丹家的虔诚和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挫折,使得炼丹家不得不反复实验和寻找新的方法。这样就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在发明火药之前,炼丹术已经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学药品,如硫化汞等。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炼丹起火,启示人们认识并发明火药。钢铁兵器我国虽然在春秋晚期才进入铁器时代,但是河北藁城出土的铁刃铜钺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商代,已经能够使用陨铁制成比较锋利的钺刃,以后再在浇铸青铜钺身时

8、合在一起,制成铁刃铜钺。出土实物还表明,我国在春秋晚期,已经使用人工制造的铁器。到 战国 晚期,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块炼铁固态渗碳炼钢技术,炼成质地比较好的钢,为制造钢铁兵器提供了原材料。这时,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国和 三晋 地区,已经使用剑、矛、戟等钢铁兵器和用于防护的铁片兜繁。到了 西汉 ,由于淬火技术的普遍推广,钢铁兵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军队装备钢铁兵器的比例不断上升。考古界在西安市汉都 长安 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座建于 汉高祖 时的兵器库,内藏铁制的刀、剑、矛、戟和大量箭镞,数量远远超过了青铜兵器,生动地反映了铜兵器和钢铁兵器的消长情况。 从东汉到唐宋,钢铁兵器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坚韧锋利

9、的各种钢铁兵器层出不穷。步兵使用刀、盾作战,具有攻防兼备的作用。骑兵使用双刃马矟,可直透敌兵的铠甲。射远兵器弩,继 西汉 出现带刻度的望山后,又在 东汉 出现了腰开弩;三国时期的 诸葛亮 (181234)创制了连弩,使蜀军的射远兵器得到了很大改善;到唐代,射远的强弩已经发展成为重型的床弩,杀伤力大大增强。晋代创制的马蹬,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使用,提高了骑兵的骑术和战斗力。官兵披着的铠甲五光十色,唐代的制式铠甲已多达十三种,被称作“唐十二甲 ”。这一时期钢铁兵器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制造的标准化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军队装备的制式化方面。据 新唐书 兵志记载,当时一名士兵的基本装备是:“弓一、矢三十,胡禄

10、、横刀、皆一。 ”唐河东 节度使 都虞侯李筌在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部署篇 中说,当时一个军编有一方二千五百人。又在这部书的器械篇中记载了一个军的全部装备,共有弓一方二千五百张(配箭三十七万五千丈) ,弩二千五百张(配箭二十五万支) ,枪一万二千五百支,佩刀一万把,陌刀二千五百把,棓二千五百杆,甲七千五百领,战袍五千领,牛皮牌二千五百面。从上述装备的数量可知,刀、枪、弓、铠甲和战袍是士兵必备的装备,平均每人一伴,每张弓配箭三十支;弩每五人一张,配箭一百支;牛皮牌是遮挡型防护装具。就全军装备的兵器来说,种类齐全,用途多样,有格斗兵器、卫体兵器、射远兵器和防护装具,具有攻防兼备、轻重结合、长短互补的特点

11、。如果全军出征,各种兵器配合使用,便可发挥综合杀敌的作用。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 1044 年)刊印的武经总要 ,全面记载了 北宋 初年制造和使用的钢铁兵器,有长杆刀枪各七种,短柄刀剑三种,专用枪九种,兵器和工具合一的五种,斧和叉各一种,鞭锏等特种兵器十二种,防护装具四种,护体甲胄五种,马甲一种,弓四种,箭七种,弓箭装具五种,弩六种,复合式床子弩八种。它们实际上是集宋代以前发展的各种冷兵器的大成。人们常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挝、拐子、流星等十八般兵器来形容中国古代兵器之多,但是实际上中国古代兵器远远不止这十八种,说它多得数不清是不算夸大的。宋代以后,钢

12、铁兵器虽然仍在发展,但是它们的战斗作用同逐渐发展的火器相比,便退居次要地位。瓷器的应用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 1000C 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 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

13、、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 1600-1700 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 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 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

14、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

15、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均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

16、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 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陶器的发明古代人类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们需

17、要寻找贮水、汲水、贮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从技术上来讲,很早就知道土壤加水就具有可塑性,加上用火的丰富经验这些都是制作陶器的准备条件。另一个条件就是要“定居”。因为陶器不易携带,既笨重又容易破损。当然,陶器的生产又促使定居生活逐渐巩固下来。 有人推测,古人为了使枝条编制的器皿耐火和密致无缝而涂上黏土,经过火烧之后,黏土部分很坚硬,进而发现成型的黏土不要内部容器也可以烧制成器,这可能是最原始的陶器。也有人认为,古人是偶然发现用手捏成的器物经火烧之后变得结实了,而且不怕水,因此而发现了陶器。 我国已发现距今约 10000 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 1080

18、09700 年的遗物。此外,在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 100007000 年的陶器碎片。 我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质地粗糙,厚薄不等,掺杂有大小不等的石英粒,质松易碎。用以烧制这些陶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土。根据这些陶片中存在的矿物,以及测量少数陶片的烧成温度,可以确定这些陶器的烧成温度大致在 700C。在这些遗址中没有发现窑炉遗迹,可以推断是平地堆烧的。器型都是用盘筑或手工捏成型的罐、钵之类的小型陶器。虽然这些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简单、烧成温度低,但这毕竟是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器物的尝试,它大大地改进了原始人的生活质量。 距今 5、6 千年的仰韶文化时

19、期的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的制陶业以比较发达,已发掘的陶窑遗址大部分在村落附近,表明为部落集体所有。烧制陶器的黏土是经选择具有一定塑性的黏土。陶器基本上是手制成型,也有部分小型器件采用模制。到了仰韶后期开始出现慢轮修整。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在陶窑中陶器不再直接在火焰上烧烤,火力也比较均匀,减少了陶器的龟裂和变形。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最能反映当时制陶水平的是细泥彩陶。它表面呈红色,里表磨光,且造型独特,可见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此外这些陶器上还绘有生动逼真美丽的图案,这充分表现了绘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这些都为

20、我们提供了了解原始社会先民生活和生产的可靠信息。 一万年前,原始窑烧制时,由于陶坯与大量空气接触烧成的陶器为红色,成为红陶 。 七千年前,在陶坯表面用红、白、黑等绘纹形图案,入窑烧制后花纹附着于器物表面,称彩陶。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制陶工艺的珍品是黑陶这种陶器器壁薄如蛋壳而坚硬厚度仅 13 毫米,表面漆黑有光。烧制这种陶器的关键工艺是在烧成后期,用泥封窑顶,同时渗水入窑,烟熏渗碳。 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后期,在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一种印纹硬陶。由于原料中酸性氧化物相对增加,因此烧成温度达 1100C。到了商代印纹硬陶开始大量生产,它吸水率外型美观、坚硬耐用,成为深受欢迎的陶器品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