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3.2给我的孩子们 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8).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63803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2给我的孩子们 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3.2给我的孩子们 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3.2给我的孩子们 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3.2给我的孩子们 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重点知识归纳(一)文章的主题送行本文通过两种送行情形的具体描述,隐含了要善解人意,倡导真诚的人情的主题思想。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为子恺画集写的序,作于 1926 年圣诞节,寄托了对儿童的爱,对儿童率真的天性给予高度肯定,表现出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二)文章的结构送行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3 段) ,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文章一开始就说“扮好送行的角色似乎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了” 。第 2 段提到送行过程中送行人表现出的笨拙与无能。第 3 段把在家中送客与车站送客作比较。这一部分用了较多的笔墨,是为下文勒罗的送行作铺垫。

2、第二部分(第 4 段到结束) ,写勒罗作为送行人的精彩演出。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 46 段) ,重复送行人尴尬。不过,这里是具体的描写。第 5 段写饯行,是一次“完美的送别” ,主人感谢客人的光临,惋惜他的即将离去,依依惜别。第二层,写车站遇勒罗。在层层铺垫之后, “送行”在我们看来,已经成了尴尬无比的事,在这时候,勒罗出现了。勒罗出现时,他的表现与我们一行的尴尬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同样是送行,虽然同样地是一个在车内,一个在月台,他的“演出”炽热动人。“这魅力我也似曾相识”一句引出插叙, “我”记起这个人是原优秀演员勒罗。对勒罗过去的交代是为了映衬他的现在。“我”和勒罗的交谈交代了

3、事情的真相。作为“英美社交处”的雇员,勒罗的任务是受雇为孤独的在英国没有朋友的美国旅客送行。给我的孩子们本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7 段) ,写孩子们率真、自然的性格。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 1 段) ,想到孩子们不可能理解自己的话而悲哀。第 1 段的文字基调是伤感的。想把自己的内心话告诉孩子们,可是孩子们不会理解,而等到孩子们可以理解的时候,已经到了不再被憧憬的年龄。参读第 11 段,可以看出这种悲哀是贯穿始终的。第二层(第 27 段) ,对照成人世界的各种毛病,写孩子们的率真、真情。第 2 段写瞻瞻的“尤其可佩服” 。第 3 段写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有自主的创造,而成人

4、却喜欢给同类的行动赋以“意义”和标语口号。第 4 段,作者揣摩孩子们的心态,一定认为爸爸的工作是无聊的,妈妈的劳动是沉闷的。这样的心态反衬出孩子们的快乐,并以此引出一个重要的家庭课题,即与孩子们的相处之中,成人在不经意间“摧残了你们” 。第二部分(第 811 段) ,抒发了失去了童真的悲哀。(三)文章的艺术特色送行1、这篇散文在幽默中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感情而不懂得如何表达,所以常常是事与愿违,会在一些场合出现尴尬,而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却表现出令人感动的真情。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通过幽默传达了人与人渴望真实情感的愿望。2、文章在故事发展中刻画人物。描写勒罗的手法

5、艺术,先写勒罗送别的场面,接着插叙勒罗的经历,然后写勒罗的谈话。刻画勒罗的形象,一是通过车站送行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此时“我”并不知道勒罗是受雇送客,因而完全被他的形象所感动。勒罗真诚而慈爱,充满感情,几乎像那位美国小姐的父亲;勒罗极有风度,穿着得体大方,像个银行家;勒罗是有教养的,他见到“我”之后的举止温文尔雅。在他和“我”的交谈中,读者可以对勒罗有进一步的了解。勒罗是聪明的,他选择了这样一个职业;勒罗是敬业的,他出色而认真地完成每一次送行;勒罗是有自己主见的,他并不认为送行是纯粹的演戏;勒罗也是精明的,他知道自己已经是送行人中的行家里手,可以借助这方面的技巧来赚钱。除了勒罗送行的动作神态描写

6、以外,还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如他还记得七八年以前借过别人微不足道的“半克朗钱” ,说明他是一个诚实的人;当“我”提出要学习送行时, “他翻了翻一本精美的记事本又说道” ,让人感到他是一个认真的人。3、 “不动声色”也是幽默手法之一,作者把一件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写得一本正经,甚至理直气壮。文章写送行的尴尬,说“互相注视着就像不会开口的动物瞧着人一样” ,“只盼着车警吹哨开车来结束这一出滑稽戏” ;被送者出现在列车上时, “已像是一张陌生人的脸,一个巴望讨好、哀哀求助、笨拙的陌生人” ,把他的尴尬写得惟妙惟肖。写勒罗在车站与美国小姐告别假戏真做的动作神态,出神入化;而勒罗的教养风度,则又反衬出“我

7、”这样的知识分子的没有见识。这种幽默的写法使文章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给我的孩子们1、这篇文章是书序。文章真情直白,亲切自然,毫无矫饰,是真正的丰子恺风格。作者在与孩子们对话。虽是父亲对儿女说话,但他能“蹲下来” ,和孩子一样高,在这种平等的气氛下,他能了解孩子的心理,所以他的观察和思考是准确的。2、善于从最普遍的现象中有所发现。文章中有关孩子们活动的内容,都是司空见惯的,而作者出于对孩子的“大爱” ,为他们的未来成长考虑,从这些生活琐事中感悟到人性在社会中的畸形发展,从而不动声色地对社会风气和教育弊端作出了否定。二、难点知识剖析送行1、勒罗虽然是演员出身,且受雇来为人送行,但勒罗的车站送别流露

8、的显然是真情,为什么这样说呢?一种看法认为,文章实际写的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感情冷漠。关于这一点,不宜轻易下结论。如果认为这是表现金钱社会中人与人的冷漠与虚伪,不但文章中的有些内容解释不通,生活中某些正常交往的礼节也会被忽略。在英国,人们注重礼貌教养,虽然不免出现繁琐的礼节,但是人们以此为一种文化。这也是美国单身旅客到英国旅行时希望有人送行以得到车警的尊敬,不愿意被同车人瞧不起的原因。也正是因为送行在一些人看来已经成了一种形式,而且如同受罪,勒罗的送行才会引起“我”的兴趣。勒罗以送行为职业,刚开始时可能确有逢场作戏的成分,因为送行不过是他谋生的手段,雇他送行的人也仅仅是为了虚荣。但是勒罗逐渐发现

9、了人们对感情的渴望,否则他不会“注视着列车远去,直到看不见时才转过身来” ,他也不会“泪水盈眶” 。勒罗有仁爱之心,无数次的送别,使他懂得了被送者的心情,想到要不让他们感到孤独,虽然文章直到最后还写了勒罗以教授“送行法”谋利,但是这不能说明他在车站为陌生人送行时是虚情假意,从文章的内容看,勒罗在车站上送行流露出的是真情。2、勒罗认为自己虽然以送行为职业,但也是有感情的,而且能被感动,你认为他说的是真心话吗?勒罗刚开始时,可能的确是逢场作戏,仅仅以送行作为谋生的手段,雇用他送行的人也许的确是为了虚荣。但是在这种送行中,勒罗体会到了人们对感情的渴望,否则他不会“注视着列车远去,直到看不见时才转过身

10、来” ,他的眼睛也不会“泪水盈眶” 。我们从文中可以体会到勒罗是个有仁爱之心的人,无数次的送别,使他最能体会被送者的心情,他已经能想到“免得让他们感到孤独” ,这是他的真情实感。3、人常说“礼多人不怪” ,课文却写出了“礼多人也怪” 。结合课文分析,为什么为朋友送行常常会成为“一出滑稽戏”?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与人告别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形式多样,但是演变成了“不得不送” “不敢不送” ,强作欢颜,因此没有话找话说,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浑身不自在,这都是因为过于拘从礼节而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难以捉摸的事。4、作者认为在家中送客与在车站送客有何区别?在家门口送

11、客, “亲切自然” , “脸上会流露出心中的感到的真诚的忧伤,话语也很得体,双方都没有拘谨,不觉得尴尬” ;可是双方都不敢到此为止,一定要到车站再告别一次。在车站的告别大相径庭,主客双方之间像是有了“一道深渊” ,话也不会说了,恨不得早早分手,结束这种尴尬。其实,送行的一方与被送的一方都预知会有这种后果,但是所有的人似乎都不敢破坏这种习惯。这种经历许多人都有过,但是作者把这种场面写得很“透” 。为什么在家中送客自然自如,而到车站送客会不自在呢?这是因为:在车站送行,不仅场合变了,真正分手告别的时间也不由自己掌握了。给我的孩子们1、如何理解第 6 段中关于瞻瞻裁书一事?旧时书店印书,会根据作者读

12、者要求出一部分毛边本,即书页装订好以后不切边,由读者读书时才用刀裁开,这是读书人的一种情调。而连史纸印的线装书是不用裁也不能裁开的。瞻瞻看见父亲裁毛边纸书,以为线装书也要裁开,帮了倒忙。2、联系文章开头一段与末尾四段,谈一谈作者要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作者爱自己的孩子,从孩子们身上,也许他想到自己同样率真的童年,随着人的长成,人们失去率真,失去自由,变得虚伪世故,想到可爱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摆脱不了这个规律,不得不过着与自己相似的日子,作者从心里感到悲哀。3、读下面的话,想一想,这些话有什么作用,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大人间的所谓“沉默” , “含蓄” , “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

13、然的,病的,伪的!大人们的呼号“归自然!” “生活的艺术化!” “劳动的艺术化!”在你们的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依样画几笔画,写几篇文的人称为艺术家,创作家,对你们更要愧死!以此反衬孩子们的率真可爱,只知行动而不空谈。孩子们在玩中“创造创作” ,而大人只是虚应故事,动不动谈“意义” 。作者在这里表现出愤世嫉俗、反对虚伪世故的情绪。4、 “孩子们!如果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这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孩子们如果知道“抱怨” ,说明他们还是率真的孩子,而如果他们知道感激父母的管束时,说明他们懂得了世事,已经失去了天真无邪的童年。5、课文通过写孩子们的什么事来表现儿童的童真、童趣?这些事都表现了孩子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如瞻瞻的大哭、争辩、裁书等;阿宝给凳子穿袜子等事例表现孩子们直率、自然、热情、富有想像力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