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4.2《苏轼咏月诗文》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10).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63009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2《苏轼咏月诗文》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4.2《苏轼咏月诗文》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4.2《苏轼咏月诗文》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1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4.2《苏轼咏月诗文》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1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4.2《苏轼咏月诗文》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1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初三语文咏月诗三首 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咏月诗三首 苏轼咏月诗文二.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丹阙 qu 鄜 f 独酌 zhu 邈云汉 mio 闺中 gu 云鬟 hun 遂至 su 未寝 qn 藻荇 xng 柏影 bi 婵娟 chn 宫阙 qu 绮户 q 琼楼 qing 2. 词语将:偕,和。相期:相约。三人:指作者自己、明月、身影。无情:忘情,尽情。相期:指相约。邈:遥远。云汉:天河,此处指天上。鄜州:地名,今陕西富县。云鬟:妇女的鬓发。清辉:指月光。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遂至

2、承天寺:于是。怀民亦未寝:睡觉。相与步于中庭:共同。 盖竹柏影也:发语词,原来是。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不胜:不堪承受。弄:赏玩。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共:共赏。婵娟:美丽的月光。3.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 。少居蜀中,读书学道。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 ,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

3、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杜甫(712770) ,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 ,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有杜工部集传世。苏轼(公元 1037-公元 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属于四川)人,

4、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曾担任嘉佑进士等官方职位,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在文学艺术界很有名气。他擅长画竹子。开创了湖州画派。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名作有念奴娇 、 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 、 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 、 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1079 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同

5、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澄澈透明,如诗似画。(二)阅读能力目标1. 学习抓住诗歌思路整体把握内容的方法。2. 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妙处。(三)写作能力目标学习课文,能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四)思想教育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体会诗中蕴藏的情感。三. 教师建议:把酒问月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月下独酌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

6、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诗歌题为月夜 ,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 ,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 ,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记承天寺夜游这是随笔性质的一篇小文,语言极其简洁,以 84 个字包含了极多的内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就三小句话,无甚出奇,又用了一个用俗了的比喻“月色如水” 。就这么信笔拈来,如

7、何化腐朽为神奇?抒情不着痕迹,遐思悠长。在写就这篇千古名作时,苏轼实际上过着流放似的生活,境遇困苦无比,可谓“门前冷落鞍马稀” 。84 个字里,没有悲伤,没有抱怨,没有一蹶不振只有美!苏轼的水调歌头 ,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与弟辙时常晤对。对弟弟的思念,构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文字。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的时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都不见了。四. 课文讲解:咏月诗三首(一)文章主旨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

8、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月下独酌李白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场面,表面看来,诗人真的能够自得其乐,而背景则是无限的凄凉。 月夜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 “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二)文章思路把酒问月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下面每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写明月于人可亲又神秘,月色之美令人如醉

9、又如痴;叹明月长在人生却短暂,惜眼前涓涓之时光。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回到酒;从空间写到时间,插以景物与神话描写,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神秘的明月形象,并展示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月下独酌首联: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此联表明饮酒之境花间,饮酒之情无相亲,无相亲之故,独酌。第二联: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笔锋一转,邀月伴影,三人共饮,何等之惬意。然而事难随人愿,第三联直抒诗人之憾。末联,太白诉出人生之真谛:“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欲永远相伴,那是虚无缥缈的,天下无不散之宴,只是将这种永恒托于酒间,寄在诗内。次联阐明了宇宙之永恒,人生之一瞬。月夜在一二两联中, “怜”字, “忆”字和

10、“今夜” 、 “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 ,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 ,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 ,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三)重点语句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分析: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 “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

11、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分析: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手中一壶酒,只能是“独酌无相亲” ,于是他举杯,邀约自己毕生最喜欢的明月,再加上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于是冷冷清清的场面热闹起来了。可是明月毕竟只是天边的皎洁一片,它不能解善饮的诗人之意,而影子也不过是随身而伴,不通人情。此时,渐入醉乡的诗人酒兴发起,于是且歌且舞。月色徘

12、徊,依依不去,仿佛静聆佳音;地下静默的影子也转动着仿佛与诗人共舞。醒时月影交欢,直到酩酊大醉才相互分散,仿佛月、影都与诗人一往情深,于是又深情地许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四)课后练习解答第二题 示例 :我喜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一句。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手中一壶酒,只能是“独酌无相亲” ,于是他举杯,邀约自己毕生最喜欢的明月,再加上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于是冷冷清清的场面热闹起来了。可是明月毕竟只是天边的皎洁一片,它不能解善饮的诗人之意,而影子也不过是随身而伴,不通人情。此时,渐入醉乡的诗人酒兴发起,于是且歌且舞。月色徘徊,依依不去,仿佛静聆佳音;

13、地下静默的影子也转动着仿佛与诗人共舞。醒时月影交欢,直到酩酊大醉才相互分散,仿佛月、影都与诗人一往情深,于是又深情地许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第三题 1.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3.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第四题 不一定与“人”有关。如:“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

14、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 )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苏轼咏月诗文(一)文章主旨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 、 “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

15、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二)文章思路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词人又有些犹豫了,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

1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记承天寺夜游入“夜”即“解衣欲睡” , “闲” ;见“月色入户” ,便“欣然起行” ,“闲” ;与张怀民“步于中庭” ,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很“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 ,因为别人是忙人, “吾两人”是“闲人” 。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三)重点语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分析:“闲”是相对“

17、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分析:“此事古难全”含有这样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愿兄

18、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这里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四)课后练习解答第二题 体现“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特征即可。第三题 苏轼写月光一般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月光以生命,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课文中写“月色入户” ,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诗人的寂寞心情,特主动前来与他作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题中所引的三首

19、词句,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光写得有情有义。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写临别分手的亲人,欲去叮咛,频频回首,显出何等缱绻情深。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写这偷看人间私情的月光,仿佛含着几分神秘而羞涩的微笑,使人感到如此调皮而可爱。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挂在梧桐树上的秋月,缥缈的孤鸿,独来独往的“幽人” ,三者与诗人融为一体,显得凄苦和苍凉。【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30 分钟)一、积累运用1. 诗词中描写“月”的句子很多,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转朱阁,低绮

20、户,照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 (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 )品读这些诗句,说说你有什么感悟?你能以月是故乡明写一段话吗?2. 以下四句诗,都是借“月”抒情,但所抒之情又不尽相同,其中与众不同的一项是:_,理由是:_。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3. 下列写“月”的诗句中,写中秋“月”的一句是( )A.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B.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C.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D. 雁字回时,月满西

21、楼。二、阅读理解。(一)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2. 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B. “冷露无声湿桂花” ,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这句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C. “不知秋思落谁家” ,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情绪的。D.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 a 韵,韵脚分别是“鸦” 、 “花” 、 “家” 。3. 诗词中描写“月”

22、的句子很多,请你从课外找出两句咏月的名句,并注明作者。(二)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2. 结合语段说说词中人在思考什么?3. “不应有恨” , “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4. 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月出惊山鸟,时

23、鸣春涧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5. 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6.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并举一两个作家。【试题答案】一、1. 诗人常常借助“月”这个意象,表达思乡怀人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能平平安安,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共对这美好的月光。 (只要写得合情合理即可) 2. 理由略3. C 二、 (一)1. 庭院中被月光照得发白的地面,栖息在树上的鸦雀、冷露、桂花等景物,渲染了中秋望月环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

24、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意长的意境。2. B、D3. 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二)1. 词人一方面仰慕“琼楼玉宇” ,想“乘风归去” ,幻想忘掉一切;一方面又担心“高处不胜寒” ,不能忘情于现实。此句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在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做官与退隐之间选择上的徘徊困惑的情态和矛盾的心理。2.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词中人可能想到了自己的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落,也可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3. 怨恨。 “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 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 5. 婵娟、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蟾、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等。 6. 婉约 李清照 柳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