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2《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 (9).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59783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2《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 (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2《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 (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2《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 (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2《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 (9).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再别康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徐志摩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力目标1.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2.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德育目标1.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2.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 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 ,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是

2、热爱的,喜欢朗读的,但是对诗歌的主旨,表现手法是困惑的,我们要在教学中认真落实。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诵读,了解新诗(包括格律诗)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每行音节相同、隔行押韵,每节押韵、逐节换韵或一韵到底,排列齐整,琅琅上口等特点。2.问答欣赏法。如对再别康桥中对康桥美景的赏析3.探究式学习法。如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教具准备录像(画面为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水中小草、潺潺小溪,音乐为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 ;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再别康桥 ,侧重欣赏鲜明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

3、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新思想新观念的出现,必然呼唤着表达形式的革新,于是新诗应运而生了。此时的中国诗人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用新的诗歌样式抒写心中的灵性并产生了众多的诗歌流派。活跃于 20年代中后期诗坛的新月诗派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有以诗歌以生命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也有以诗歌奉献 于个人理想的个性主义诗人徐志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再别康桥 。二、解题出示多媒体投影:1.徐志摩及再别康桥徐志摩(1896193 1) ,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1931 年 11月 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

4、和“奇才” 。他一生留下 4部诗集: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 云游 。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他有“单纯的信仰” ,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灵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徐志摩由“单纯的信仰”逐步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康桥,现通译“剑桥” ,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 1920年 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 192

5、2年 8月下旬离英返国。这期间和稍后,他写了诗康桥西野暮色 (1922) , 康桥再会罢 (1922) , 康河晚照即景 (1923) ,1926年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 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同年 11月 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三、具体研习再别康桥1.整体感知全诗(1)教师范背全诗,伴以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水中小草、潺潺小溪及欧洲田园风情曲子的录像。(2)学生集体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和句子的节拍。教师提示后,学生明确: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青荇() 长篙() 浮藻()漫溯() 斑斓() 笙箫()诗的节拍与节奏诵读举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

6、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3)学生再读全诗,注意诗歌的韵脚,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明确:全诗共七节,先后用了“” “” “” “” “” “” “”等韵脚。诗歌从整体上看,用韵不一致,但每节内部用韵基本相同,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这也正是徐志摩乃至整个新月派诗歌音乐美的追求和实践的体现。(4)学生三读全诗,谈谈诗行的排列有何特点?明确: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

7、字数基本为六字(间夹八字句)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的美。(解说:反复诵读是解读诗歌的方法之一。以上通过三次朗读,学生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是很容易感受到的,同时也为理解内容奠定了基础)(5)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梳理诗歌结构。明确:第一节: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第五节: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第七节:呼应开头。2.重、难点解决过程(1)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徐志摩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

8、秀丽的一条水。 ”让学生从诗歌中选出诗人对康桥感受最深的意象。明确:感受最深的意象有:云彩、金柳、青荇、拜伦潭、星辉等。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意象?能把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吗?(从色彩和动感上)明确:(以第二节为例)本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艳影倒映在潋滟的水波里,是那样的鲜明,又是那样的甜蜜。(解说:教师的任何行为都是一种示范,学生可根据第二诗节的分析去描绘其他诗节的内容,这样可养成自己动口动手的能力)学生自由描绘画面后,教师总结: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9、。诗人使用了色彩明快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倒影在康河里的“那河畔的金柳” “波光里的艳影” “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天上“彩虹似的梦”以及那“满载一船”的“星辉” ,均给人一种如入画景的感觉。诗人好像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阴下的清泉,到梦幻般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彩云,不仅物象鲜明、色 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 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 昏康河美景图。而且作品通过一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 “荡漾” “招摇” “揉碎” “漫溯” “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 的

10、画面,给人以立体美感。(2)组织学生探究式阅读提问并讨论:第二、三、四、五节在表现诗人情感上的层次是怎样的?从整体上看诗人的情感特点是什么?明确:首先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恋的心情,视金柳为新娘,康桥魅力无穷;其次,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也写出了诗 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诗人与康桥柔波融为一体;再次,写康桥培育了诗人心中的“梦” ,康桥是诗人的精神家园;最后,写撑篙泛舟,在星辉里欢快放歌。四节诗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情感步步升腾。总的来说,此时诗人的心情该是兴奋而热烈的。提问:诗中写道:“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又为什么“但我不能放歌”?阅读一、六、七节,试想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明确:写诗人悄悄别

11、离康桥时的苍凉与无奈,只好静思默想,用无声把这种心情推向极致。可见此时 诗人的心情又是凄婉而哀伤的。学生讨论:上述诗人的感情反差是怎样造成的?这种反差又说明了什么?出示投影:徐志摩是个至性至情之人。他的至性至情就融化在他一生对于“爱,自由,美”的顽强不悔的追求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志摩是位纯情的理想主义者, “爱,自由,美”是他人生理想的全部内涵。 (霍秀全理想主义的深情告白 )1921年春,徐志摩横跨英吉利海峡到康桥是为了师从哲学家罗素,虽未能如愿,但罗素的思想对其影响确实很大。罗素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相对立的东西。 ”(我的信仰 )徐志摩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人是

12、自然的产儿,就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这是极肤浅的道理,当然。但我要没有过康桥的日子,我就不会有这样的自信。我这一辈子就只那 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命是自然的,是真愉快 的!”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徐志摩在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的同时也在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他曾希望中国也能生一个像西方资本主义那样的宁馨儿,渴望祖国也能建立起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但事与愿违,列强割据、军阀混战、百姓涂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不可能实现他的希望。学生通过阅读以上材料,经教师点拨后明确:诗人情感的巨大反差,是他从梦想跌入现实后心里转迹的真实体现。康桥夕阳中的金

13、柳,碧绿的水草,以及远处梦幻般的彩虹和星群构成的康河晚景,正如诗人自由的理想王国,它给了诗人多少欣慰与兴奋!当诗人“梦”回故里,祖国残酷的现实又使他不得不与“理想王国”作深情的告别,哀伤之情油然而生。(解说:对本诗情感基调和主题的理解是本诗解读的一个重难点,教师应补充一些与诗人相关的资料,从对诗中物象的分析中窥视诗人的情路历程,也可提供一些其他观点供学生讨论。如职高新教材在“阅读提示”中说“这是一首抒情意味极浓的诗。首节起笔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感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中间四节描绘了康桥旖旎迷人的风光,渗透了诗人无限的情思;第六节是一个过渡,由眼前之景又回到内心之情

14、;最后一 节只将第一节稍稍变动,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心绪。 ”再如1984年南京师大现代文学作品选读 (上册)中说:“这首诗是徐志摩抒情诗的代表作。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一般,只是表现了一种极其平常的离别之情和那种似轻烟似微波般的感受。社会投影比较模糊,没有直接表现五四的时代精神。 ”)学生思考:诗人先写“轻轻的我走了” ,后写“悄悄的我走了” ,试分析“轻轻” “悄悄”的妙用;“作别西天的云彩” “不带走一片云彩”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明确:由于诗人对康桥世界的无限依恋,百般珍惜,不愿其完整受到人工损伤,不愿其纯洁受半点污染,不愿破坏这种心境和氛围,故用“轻轻”和“悄悄” 。诗人“作别西天的云彩” “不带走一片云彩” ,意在告白“康桥理想”的破灭,隐喻诗人游历英国而一无所获,折射出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学生集体品味并背诵诗歌。四、布置作业见优化设计五、教后感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月诗派灵魂的徐志摩与闻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伟。透过他们形美的诗歌,更可感受到他们对生命自由的渴盼及对祖国母亲的热爱。这一组现代诗歌即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好范本 ,又是培养学生爱国感情的优秀教材。所以我在学习死水一文时,播放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 ,使学生受到很大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