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诵读本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2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小说中议论句的含义和作用。3能通过人物命运前后的对比,说出造成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富有感情地诵读本文。教学难点:人物命运前后的对比教具准备:多媒体:能反映 1921 年前后的社会状况的文字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回到那个年代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收集整理的文字图片,老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
2、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 1921 年 1 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 ,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 年 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深冬的某天, “我”回故乡卖屋搬家,见到了杨二嫂和闰土,感受到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最后我动身离开故乡,宏儿的话寄托了我的希望。三、品味“变化”“景”变:本文主人公是二十年后再回故乡的,此时的故乡“景”与“人”必然有了一定的变化。请再次细读课文,先找出景物的变化变化。1、 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公脑海中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脑海中的风景拟名(如“神异的图画” 、 “月下绿滩” 等) 。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神奇” “美丽”等) 。2、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公二十年后所见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所见的风景拟名(如“荒村” 、 “老屋一角”等) 。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