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说出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重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描述红细胞和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难点)课前准备:准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材料、用具。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分钟课件展示图片:(繁忙的运输线,穿梭的公路运输,保障了人员、货物的往来运输。 )导入语:现实生活中需要交通运输,满足人员及货物往来的需要。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生命体,是否也需要有这样的运输线来完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呢? 第三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展示心脏和血管分布图)师:心脏和遍布全身大大小小的血管,共
2、同构成了人体内的物质观看图片,体会运输线的重要性。产生疑问:人体内是否也存在着运输线?整体认识心脏和血管在全身的分布,初步认识运输线的组成。知道血液是物质运输的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所以要首先进行单元导入。利用繁忙的运输线,来类比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线,学生更容易理解。用血管和心脏的分布图来展示人体内的运输线,是学生初步认识物质运输的器官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同时很自然的过渡到运输线运输线,其内流动着血液。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载体。 内流动的是血液,血液是物质运输的载体。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 分钟创设情境:对于血液,同学们并不陌生,请大家谈一谈对血液的认识。你还想知道哪些有关血液的知识?提出问题:
3、 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血液里面有什么?血液对人体有何作用?过渡: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生 1:血液是红色的液体,血流出体外就干了。生 2:生病了就要抽血化验。生 3:我想知道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生 4:我想知道血液里面有什么?生 5:我想知道人生病了为什么要做化验血液检查?让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体验,畅谈自己对血液的认识,激发情趣,同时会产生疑问,要想解决疑问,就要学习本节课的相关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知探究。观察思考获取真知12 分钟演示实验: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1.指导阅读课文,本实验的目的要求是什么?材料用具有哪些?方法步骤如何? 2.教师演示实验:(1)取
4、两支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2)在甲试管内加入少量质量分数为 5%的柠檬酸钠溶液,乙试管中不加任何物质。(3)用注射器从鸡体内分别抽取10ml 血液,分别注入甲、乙试管中,轻轻摇动几次。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1)想一想,为什么甲试管中要加入柠檬酸钠溶液?(2)静置一段时间后,你观察到甲、乙试管中分别出现了什么现象?(3)仔细观察甲试管,分成了几层?颜色如何?所占的体积如何?(4)你认为血液可能有几部分组成? 认真阅读实验目的要求、材料用具。认真看老师进行实验操作,了解实验步骤。边观察,边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回答:(1)防止血液凝固。(2)甲出现分层现象,
5、乙试管出现凝固现象。(3)甲内的血液分成2 层,大约各占一半。熟悉实验步骤。此处设计了 2 个实验血液的凝固现象和分层现象,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正常情况下从体内流出血液会凝固,这一点恰与生活经验一致,而血液的分层现象是因为加入了柠檬酸钠的缘故,是为了研究的需要。设计这 4 个讨论题,能让学生对实验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分析,主动获取知识。过渡:同学们观察和分析的很正确,那么血液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各组成成分的功能又是什么?我们继续探究。(4)血液可能有两部分组成,液体的部分和固体的部分。自主学习点拨建构8 分钟知识点:血液的组成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44页课文和相关链接,思考问题:(1)血液由那两部分
6、组成?所占体积为多少?(2)血浆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其功能如何?(3)血细胞分为哪三种?(4)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5)刚才演示实验中,两支试管的血液都出现了淡黄色的液体,他们有何不同呢?2.精讲点拨:血液凝固后,血块周围析出的淡黄色液体不是血浆,而是血清,血清中含有血浆蛋白、脂肪、葡萄糖、激素、维生素等,对人体的免疫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渡: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血浆的成分和功能,那么血细胞分成几种?有什么功能?让我们继续探究。自主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生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占55%。生 2: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占 90%以上,其余为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血浆
7、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生 3: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生 4: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是一种组织,主要成分是水,因此可以流动。生 5:甲试管中的是血浆,体积较多,乙试管是血清,体积较少。认真听讲,了解血浆和血清的区别。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设计 5 个导学问题,指导学生带着任务边阅读、边思考、边解答,主动获取知识。在此利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区分血浆和血清,也是对后面的达标测试题指导。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分组实验: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1.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本实验的目的要求,叙述实验方法步骤。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先用低倍认真阅读课文,熟悉实验目的要求和
8、步骤。小组合作,规范操作显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升华过渡,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的14 分钟 镜找到血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3.在显微镜下辨认红细胞、白细胞,并比较它们的形态特点和数量。4.组织学生小组间汇报交流:(1)显微镜视野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哪一种?不容易找到的是哪一种?为什么?(2)你们是怎样区分三种血细胞的?尝试描述他们的形态结构特点。5.指导学生列表比较三种血细胞的特点。血细胞 形态 结构 数量红细胞 较 小 , 双面凹 圆 饼 状无细胞核最多白细胞 最大球形有细胞核最少血小板 最 小不 规 则无细胞核较少过渡:从实验中我们得知,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
9、和数量都有所不同的,那么三种血细胞对人体各有什么功能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微镜,找到清晰的物像,对照图 3.3-2 尝试区分三种血细胞。小组代表汇报:一组:视野中最多的是红细胞,圆饼状,中央凹陷。二组:白细胞的个体最大,有细胞核。三组:白细胞不容易找到,因为数量少。四组:血小板的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梳理实验中获取的知识,完成表格。能力。通过小组汇报交流,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小组之间的互动指导学生完成表格,对所学知识的进行整理,运用比较的方法记忆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归纳提升迁移应用3 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2.解决问题: 人体在大量出汗或严重
10、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了什么成分?通常用何方法补充丢失的成分?结束语: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对血液的组成有了初步的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讨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回顾课前提出的问题,哪些解决了,哪些有待梳理反思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巩固了知识,学会了应用。对课前学生呢个提认识,为什么血液是红色的?血细胞有什么功能?这些疑问我们将在在下一节课中寻求答案。于下节课解决,做到心中有数,期待下节课继续学习和探究。出的问题进行总结,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达标测试布置作业5 分钟A 级:1.将新鲜的血液分别放入A、B 、C、D 四支试管中,C
11、、D两支试管中放入抗凝剂。下图是静置 24 小时后的结果,其中正确的是( )2. 取 5 毫升新鲜血液,立即注入盛有 5%柠檬酸钠溶液的量筒中,轻轻振荡量筒,静置数小时后,出现如图所示现象,请根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图中所示现象回答:(1)量筒里放入柠檬酸钠的目是 。(2)量筒中出现了 现象。上层是_色,下层是_色(3)本实验证实了血液的成分包括 和 两部分。(4)血浆的主要成分是_,还有一些_。血浆的功能是_。(5)血细胞分为_、_和_三种。B 类:3. 右图为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时视野中的图像,请据图回答:答案:1.D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及时互纠。2.答案(1)防止血液凝固(2)分层 淡
12、黄色深红色(3)血浆 血细胞(4)水 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等(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注意答题速度和规范。养成改错的习惯。3 答案:(1 ) 细胞核 白细胞暗(2 ) C 红细胞 呈双面凹的圆饼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和的理解。AB(1)图中 A 所示的细胞体积最大,且与 C 所示细胞相比,细胞中有_,故该细胞是_。观察该细胞时,要调节光圈,使显微镜的视野变_(2)视野中数目最多的是 _ ,其形态_状,无_。(3)图中的 B 表示的是_,其形态结构特点是_。无细胞核(3 )血小板 个体最小,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板书设计:教学反思:CB本节内容是
13、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开篇,为以后三节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主要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分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血液的组成和血细胞的种类及特点,培养学生熟悉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对整节课做以下几方面的反思:反思一:导入新课后,我首先让学生畅谈对血液的认识,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体验,畅谈自己对血液的认识,同时也提出了问题: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血液里面有什么?血液对人体有何作用等,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新知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新知学完后,再反馈解决问题,心中的疑问便迎刃而解了。反思二:在演示实验的处理上,我做了一些改进,增添了一个血液凝固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对比“血液分层现象”和“血液凝固现象”,
14、感性认识血液的两种状态,同时为下面学习血浆和血清的知识做了准备,如果将试管放在冰箱里,在学习血红蛋白的特性时,还可以使用,准备一次实验可以多次使用,节省了实验准备的材料和时间。反思三: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我首先指导学生熟知实验目的和要求、方法步骤、显微镜使用应注意的事项,然后分组合作实验,观察后,自主小组间汇报交流,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升华过渡,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走下讲台,参与到小组内部,组织学生观察,进行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另外,通过小组汇报交流,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小组之间的互动。不足之处: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显微镜的使用还是比较陌生,经过老师的指导后,大多数小组能够观察到红细胞,但白细胞很难找到,血小板也不易观察到,实验效果并不理想,最后,依据教材中的图 3.3-2,才能指导学生列表比较三种血细胞的特点。今后,应加强学生对显微镜的操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