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课前播放音乐,创设情境。上课时先播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声音,请学生加以辨别,由此进入声的世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学案见新知探究部分。让学生自己根据学案自己阅读课本内容并将相关空白填充,遇有不知道的可以讨论交流。然后讨论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内容。此部分根据情况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合作共建、经历过程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进行大胆猜想,教师进行板书。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例如:人用手按在嗓子大声说话、敲击桌面等。全班按小组进行交流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得出实验的结论: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演示扬声器的振动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音也停止。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举例或现场实验等得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并引入“真空”这个概念。学生讨论“真空铃”实验说明了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只能空气能传播声音吗?学生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做“金鱼”实验、 “敲课桌”实验并做“土电话”的游戏。由“金鱼” 、 “敲课桌” “土电话”这几个趣味小实验讨论得出液体和固体也能传声。教师给出“介质的”的概念。我们把所有的能传播声音的固体
3、、液体、气体统称为介质。3、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37 页38 页了解下列问题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平时我们称为声波。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当然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初中阶段一般不考虑。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回声。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就是这个原理。知能应用,总结规律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例 1: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语言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4、研析】此题是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问题。一切正在发声的物质都在振动.但物体振动所发出的声音,不是人耳都能听到,故 A 错.声音传播必须要有介质,而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成为介质传播声音,故选项 B 正确.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 ,故宇航员们在月球上讲话没有介质来传播,即使距离很近,也不能用语言进行交谈,而只能用无线电设备,故 C 错误.不少同学认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阻碍小,传播速度应快一些,其实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故选项 D 错.解题技巧:此题是一种判断型题目在解决这类题目时,最好用排除法解决这种题目。解题的原则是先把选项中拿得准的错项加以排除,剩下的选项再加以揣摩推敲,来增加做对率。当然拿得准
5、的正确的选项直接选出就可以了。趁热打铁:某课外活动小组做了一个实验:用锤敲击了一下鼓面后,将一些碎纸屑放到鼓面上,会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为什么?用手按一下鼓面,又会出现什么现象,说明理由?2.声音靠介质传播典例 2:某学习小组研究声音传播途径的问题,他们用细棒轻轻敲击玻璃鱼缸上沿,金鱼受惊四处游动。这时金鱼接收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鱼 B. 空气水鱼C.鱼缸水鱼 D. 水鱼【研析】 鱼受惊的原因是感受到了来自鱼缸的振动,而且在接受到声波后立即做出反应。本题的要求是分析通过哪条路径声波所用的时间最少。从题中提供的条件可知声音传到鱼的途径有两条路径:一条是鱼缸、水到鱼,一条是鱼缸、空
6、气、水到鱼。因为声波通过固体或液体传播的速度大,鱼能很快的作出反应,所以使鱼立即受惊的主要途径是玻璃水鱼。【答案】 C友情提示:本题是一道中考题。题目的新意就在于新课改要求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基本理念。此题就是从家庭养金鱼时的情景入手考查了声音传播的过程。这类题目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同学们注意平时多观察留意身边生活事例。诊断评价,查漏补缺学生完成学案中诊断评价部分,完成之后展示自己的答案,其余同学给予补充修改。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确定补偿内容。课堂小结、构建网络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课本上的习题 14。2.将你在本节课有关声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作本上。板书设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音也停止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气体中、液体中、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