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分子和原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 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2、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3)认 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
2、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 、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 结等探究能力。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教学准备: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
3、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 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 的奥秘,那 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二、新课教学(一)物质是由微粒构 成的创设情境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A)1、 同学们为什 么会闻到香味?2、 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衣柜中樟脑片为什么会不见了?实验 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
4、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 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小实验:请同学们用手对着脸轻轻扇动,感受一下分子对脸撞击的感觉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展示图片:教材 P48 图 3-6、3-7(二)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A)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1、 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2、能看到整块的糖,却看不到溶解 后的糖分子很小1 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26kg;1 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三)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A)做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 B 杯中的溶液变红了?
5、针对你的猜想,请设计实验方案,证实你的猜想。小结1、 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 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四)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 (A)实验:酒精与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 1+12一碗黄豆与一碗小米混合是否等于两碗?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知识迁移应用。问题思考:水温升高,液态水 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B)三、知识巩固用分子的观点分析:(A)1、 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2、 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3、 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附:板书设计课题 1 分子和原子(第 1 课时)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2、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3、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