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性疾病,襄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黄健生 二00八年七月,培训目的,掌握传染病的概念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了解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基本策略和措施,传染病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可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概念: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发育、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传染源的种类
2、病人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病人病程各期及其传染性,病人 潜伏期 临床症状期 恢复期,潜伏期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染源 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 确定接触者免疫接种时间 评价已采取预防措施的效果 评价疫源地的消灭,临床症状期,概念:出现疾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某些疾病的病人在临床出现的前驱期或稍后己排出病原体.重症病人排出的病原体量较多,轻型患者排出的量较少(细菌性痢疾、伤寒、百日咳).有些疾病在临床症状期不久病原体的排出即告终(如:麻疹、水痘).,恢复期,在此期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免疫力开始出现,体内病原体
3、被清除,一般不再起传染源作用.如:天花、麻疹.但有些传染病在恢复仍可排出病原体,有些疾病排出病原体的时间很长,成为慢性带菌者.如:伤寒.,隐性感染者,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容易识别诊断,也常需住院或隔离治疗,容易管理,限制他们散播病原体的机会.而隐性感染者, 没有可察觉的症状和体征,但可以排出病原体 正因为他们没有症状,活动很小受限制,他们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不可忽视.,病原携带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指在潜伏期内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举例:流脑、痢疾、伤寒、水痘、麻疹和甲型肝炎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从急性期进入恢复期的病人仍持续排出病原体者 举例:伤寒、痢疾、白喉、流脑、乙型肝炎 无症状病原携带者 指未曾
4、患过传染病,但却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举例:白喉、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霍乱、乙型肝炎,动物作为传染源(1),许多种动物传染病可以传染给人,如牛型结核、布氏菌病、炭疽、狂犬病、这类传染病在自然界通过动物与动物、动物通过媒介昆虫再传染动物的形式传播。无论有没有人类参与其中,这类传染病都可以在家畜、野生动物中自然流行不止,动物作为传染源(2),动物作为人类传染否否病传染源的重要性,取决于人们与受染动物的接触机会、接触的密切程度、是否存在传播的适宜条件,以及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密度、等因素,传播途径,概念: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播方式,经
5、空气传播 经水传播 经食物 传播 经土壤传播 经接触传播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医源性传播 经围产期传播(垂直传播或母婴传播),空气传播,经飞沫传播 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时经口鼻排入环境 流感病毒、百日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空气传播,经飞沫核传播 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由于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称为飞沫核,飞沫核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流至远处 结核杆菌等耐干燥的病原体,空气传播,经尘埃传播 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面,干燥后形成尘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 结核杆菌、炭疽杆菌芽孢,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 冬春季高发 少年
6、儿童多见 在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 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经水传播,饮用水污染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 在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处病例终年不断 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 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可平息,经水传播,经疫水接触,病原体经过皮肤、黏膜侵入机体 病人有疫水接触史 发病有季节性、职业性和地区性 大量易感者进入疫区接触疫水时可致暴发或流行 加强疫水处理和个人防护,可控制病例发生,经食物传播,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不食者不发病 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 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暴发可平息,经土壤传播,土壤极易受到污染,如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传染病死
7、亡的人、畜尸体,由于埋葬不当,可以直接和间接污染土壤。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直接和间接接触土壤而受感染。如肠道传染病、结核、寄生虫病;及能形成芽孢的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如炭疽、破伤风。,经土壤传播,传播传染病的意义: 病原体在土壤中存活的时间长短,与土壤接触的机会多少,个人的卫生习惯,防护措施等有关。如赤脚下地劳动与钩虫病,皮肤破损与破伤风等,经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直接与易感者接触,如性病,狂犬病 间接接触传播: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出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传播 肠道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及某些人畜共患病均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媒介节肢动物传播,机械携带
8、生物性(吸血)传播 外潜伏期: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发育、繁殖,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中的某阶段后,节肢动物才具有传染性,医源性传播,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如医疗器械消毒不严,药品或生物制剂被污染,病人在输血时感染如艾滋病、丙型肝炎.,围产期传播(垂直传播或母婴传播),经胎盘传播: 受感染的孕妇经胎盘血液将病原体传给胎儿引起宫内感染,如风疹、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 上行性感染:病原体从孕妇阴道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白色念珠球菌 分娩时传播: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严重感染的孕产道时可被感染,如淋球菌
9、、疱疹病毒,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新生儿增加 易感人口迁入 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 免疫人口死亡,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计划免疫 传染病流行,疫源地,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波及的地区 疫点: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 疫区:若干疫源地连成片并且范围较大,疫源地,疫源地范围大小取决于 传染源的存在时间和活动范围 传播途径的特点 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疫源地的消灭,传染源被移走(如隔离、死亡)或己不再排出病原体 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清
10、除(消毒、杀虫) 疫源地波及范围的易感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受感染,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 气候、地理因素,媒介昆虫和宿主动物的特异性栖息习性 社会因素 卫生习惯、卫生条件、医疗卫生状况、生活条件、居住环境、人口流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动荡,流行病学的特征,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表现出各种各样特征: 1、散发 说明一种传染病病例在人群中的分布状态。它是指人群中的病例以散发形式、零星发生,各个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发病地区上没有明显的联系,通常是指该病发生频率保持在历年水平。散发多发生在人群对疾病的免疫水平较高或隐性感染比例高或传播难实现的疾病
11、或潜伏期长的疾病.,流行病学的特征,2、爆发 是指一个小的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出现多例同一疾病的病例或症状相似的患者。 3、流行 某病在某个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以往历年的平均水平(例如310倍),称为流行。 4、大流行 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蔓延,不但发病率超出当地历年水平,而且跨越国力界、洲界,称为大流行。,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疫情出现前,针对可能暴露人群 加强健康教育、加强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加强传染病监测,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传染病疫情报告 针对传染源 针对传播途径 针对易感人群,针对传染
12、源的措施,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病原携带者: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后 接触者:检疫、留验、医学观察、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 动物传染源,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消毒 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 杀虫 安全套 一次性注射器,针对易感者的措施,免疫预防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药物预防 个人防护,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紧急措施,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停工、停业、停课 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在体内又复活跃,原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