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46800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元素周期律的教案篇一: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吉林省前郭县蒙古族中学 郑国新12345篇二:元素周期律 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高中化学课堂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本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在课堂中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把新化学知识融入到创设的情景中,采用问题启发式、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实现新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融合。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苏教版化学 2专题一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中的一节内容。本专题是在学生学

2、习了化学 1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的微粒观,认识元素的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它的结构,为后续章节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 有机物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模型和化学用语在化学概念和理论学习中的作用,感受化学世界体现的对立和统一。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内容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入手,了解元素周期律,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元素的结构决定元素的性质,它们的性质也符合一定的规律。【 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对象是普通高二的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对比、分析、归纳等逻辑方法并能简单应用。同时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

3、法的基础之上学习元素周期律,能更好的接受学习。但是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不够缜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概括不够全面、详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适宜的引导。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原子半径、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等随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素周期表规律的探究,以及元素性质的规律性的探究,学会分析、总结规律,并能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对元素性质实验的探究,养成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确定为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教学重点确定为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采用教法有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练习法。采用实验探究法是为了把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究,响应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使新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形成有意义的构建,再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深学生的直观认识。最后通过练习使对新的知识进一步的巩固。采用的学法主要小组讨论法和分析总结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所呈现的学习资料的分析、概括和总结法,得到自己的想要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

5、力,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通过实验演示、观察来推断具体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用具】多媒体类型: PPT 实验多媒体来源: 教师自制 实验室多媒体使用: 播放 教师演示多媒体效果: 增加课堂生动性 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实验演示为主图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环节一:故事设疑,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 PPT,上面出现的是一段关于门捷列夫利用元素周期律预言镓元素的性质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神奇的规律让门捷列夫大胆的猜测嫁的性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下这个神奇的规律。【设计意图】:以化学小历史的形式导

6、入新课,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化学认识的同时引发相关的思考,这样做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环节二:知识回顾,展开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 PPT,上面呈现的是 118 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展示电子层模型示意图,给学生感性认识,更易于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理解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以及电子层的符号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书 P13 表1 2,并观察多媒体展示的稀有气体的电子层排布情况,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由于书上只是提供了 120 号元素的电子层排布,如果要推出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 教师活动】

7、:关于元素的排布示意图,我们上节课就已经学习过了。同学们回忆下上节课的相关知识点,并思考 PPT 上的所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否存在什么规律?【 学生分析】:、 、 、 、【 教师活动】: PPT 展示关于 118 号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的分布的折线图。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的分布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由于书上只是提供了 120 号元素的电子层排布,如果要推出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我认为还需要增加稀有气体的电子层排布,所以在教学时补充了这一点,这更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推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 )能量最低原则:核外电子总是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到外,依次排在能量高的电子层;(2

8、)每个电子层最多排 2n 个电子;(3 )最外层8 个电子(当 K 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 2) ,次外层18 个电子,倒第三层32 。【 教师总结】: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设计意图】布鲁纳说过:影响学生最重要的是学生已经知道了的知识。有效的知识回顾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预热。这部分我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来推断新知识,这样的学习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新旧知识之间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构建。【教师活动】:既然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那么原子的半径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同学们阅读相关数据,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有哪些规律,并动手绘制

9、出原子半径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图。【 学生活动】: 观察数据,分析讨论并总结。并绘画图线【 学生回答】: 关于原子半径的变化,第二周期变化规律从大到小,第三周期也是从大到小。2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几个周期一起来看,对于原子半径,同一横行,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纵列,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教师活动】:对于行与行之间表现出来的变化趋势,就不难发现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半径为什么出现从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呢?同学们想想原子半径受哪些因素影响呢?提示:试着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考虑看看,有没有同学能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呢?【 学生思考】【 教师活动】同

10、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就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那么同理,同族原子,从上而下,有效核电荷数增加不多,随着电子层数增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就减弱,这样原子半径就逐渐增大了。【 归纳总结】 (1 )同一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等,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最高正价逐渐升高,最低负价从 IV A 族开始,从-4 变到-1.(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设计意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对比、分析、总结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去阅读相关的

11、图表数据,并对他们进行分析和概括,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的交流与讨论,结合小组成员的智慧。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环节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师活动】: 我们都知道结构决定性质,那么元素的性质是否也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呢?我们先从最简单的金属单质看下。老师这里给出三种金属元素,钠、镁、铝。大家根据 PPT 上的信息提示,设计实验方案,比较三者的金属性的强弱。【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接着演示课本上活动与探究的三个实验。通过这三个实验同学们发现这三者金属性的强弱分别是什么了吗?【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慨括】 :我们由此可以知道元素周期表中,从左向右元素

12、的金属性是减弱的,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是增强的。【 教师活动】:我们知道了元素的金属性是这么变化的,那么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怎么变化的呢?我们知道可以从元素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同学的阅读课本探究活动二的相关内容,然后试着概括下它存在哪些规律?【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概括总结。【 教师总结】: 由这些元素对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我们可以概括出元素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 教师活动】: 我们已经知道,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直接影响着元素的化合价,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预测一下这些元素的化合价也存在相应的规律?同时说明:由于金属

13、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多都少于 4 个,故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表现出正价,即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正,相反,非金属元素通常得电子,化合价为负。当然,如果是几种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有些元素就会表现出正化合价。那事实上到底是不是我们预测的这样呢?现在请大家结合表格中给出主要化合价,首先,它们的化合价是不是跟最外层电子数目有着一定的联系啊?【 学生分析数据并的到相关的结论】:(1 )元素最高正化合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这里要注意的是氧跟氟不显正价的(2 )元素最高正化合价+| 元素最低负化合价 |=8。【 教师总结】: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除稀有

14、气体元素)【设计意图】: 在探究元素金属性的分布规律时,关于那三种元素,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有很深入的了解了,在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相关的信息提示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的缜密性。再者结合实验进行教学,有利于把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环节四:练习巩固,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下面我们来做几道题目看看大家的掌握情况。PPT 播放题目。【 反馈练习】1、原子序数为 118 的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不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是( B )A.电子层数 B.核外电子数 C.原子半

15、径 D.最外层电子数2、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的是(C )A.Li、Be、B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升高B.P、S、 Cl 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篇三:元素周期律教案元素周期律设计课时:1 课时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学理念】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学生只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才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是内发的、主动的,是整体性的质变过程。结合现代教学理念,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要围绕“收获者”即学生为中心展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基于以上思想,本节教学设计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16、从而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化学 2 专题一第一单元,教材以 1-18 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之上。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于本课的要求: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

17、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知识与技能:1、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表中原子半径,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教学目标2、了解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3、认识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 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原子的半径和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突出方法:小组讨论法,分组实验法【 学情分析】学生的差

18、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本次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的是普通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泼,但不够严谨,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必须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培养,为避免学生“做实验,看热闹”的心态,在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能力。【 教法阐述】【 教具】课堂小结 形成评价【 教学过程】1.教师播放视频,学生欣赏【 教师活动】:在开始今天学习新的内容之前呢,我们先看下大屏幕上的文章 【学生活动】:学生欣赏视频【 教师活动】:介绍文章内容- 科学家百年间对元素的归纳方式及其优缺点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0mi

19、n)2.学生进行排列卡片活动【 教师活动】:在这一百年间很少有科学家提出一个完整的规律能囊括所有元素的性质,直到 1869 年出现了一位俄国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做门捷列夫,这是当时门捷列夫做出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那么门捷列夫他是怎么发现元素之间的规律的呢?它是把所有元素做成小卡片,每天他就玩弄这些卡片以找出这些卡片的内在联系。现在同学元素周期律 教学设计 设计者 戴若男 们也来当下科学家,在同学们的桌上有一些卡片,请同桌同学合作下,把这 18张卡片按照一定的规律给它排一排顺序【 学生活动】:把卡片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排列【 教师活动】: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下自己排列的卡片,你们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把这

20、 18 张卡片排列的?【 学生活动】:按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竖列上是电子层数的递增,横向上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增加3.教师引出新课课题【 教师活动】:从这个排列的规则上我们就可以巩固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我们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呈周期性的变化,在化学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结构决定性质” , 那么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他们不同的结构,他们的化学性质是否也会像他们的结构一样在周期表中呈现周期性的规律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律环节二:合作交流,探究规律(25min)1.探究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教师活动】:首先,我们来讨论下原子半径跟原子在周期中所处的位置有何关系。现在大屏幕上表格

21、列的是 3 到 17 号原子半径,请同学们以横坐标表示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以纵坐标表示原子半径来画下各原子在坐标轴中的位置 【学生活动】:根据数据来画曲线【 教师活动】: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下你所画的曲线,然后分析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我发现了随着最外层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变大,在最外层电子层数相同的情况下,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教师活动】:分析得非常准确,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原子的半径,除了稀有气体元素外,是呈现周期性变化的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设计者 戴若男2.原子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在知道了原子半径

22、的变化规律后,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原子的化学性质与随所在周期的位置的变化规律,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其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上,那么究竟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是怎么判断的?请同学来阅读下课本 P5 的信息提示,找出其判断依据。【 学生活动】:阅读“信息提示”【 教师活动】:请同学来回答下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活动】:如果元素的单质越容易从水中或酸中置换出氢,则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也就越强;如果元素的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教师活动】:这是一段比较理论的一段话

23、,指明了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依据。 3.原子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教师活动】:下面我们就根据以上这段来判断下元素周期表中第三行中的钠、镁和铝的金属性的强弱,所以同学们觉得应该要设计怎么样的实验才能得出这三种物质的金属性强弱呢,从“信息提示”中来查找下?【 学生活动】:可以设计实验看下它们从水或者酸中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教师活动】:看来同学们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强,这三种单质中我们已经做过了钠与水的反应,请同学来帮我回顾下钠与水的反应现象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反应时钠是浮在水面上,在水中游动,并且发出“嗤嗤”的响声,钠在水中溶解,在滴入酚酞后溶液变红色了【 教师活动】:同学的描述非常细致,这说明了钠与冷水的反应是非常剧烈了,如果溶液是热水或是酸的话反应现象会怎么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