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毫米的认识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 孙钰红 310004 88907220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P2 毫米的认识二、教学准备教具准备:1 分、2 分、5 角硬币、一串钥匙;大约 1 毫米厚的纽扣三四个;电话卡一张。学具准备:每人一把直尺。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1、学生基础分析及目标确定:学生在二上年级学习过长度单位,对于长度单位“厘米”已有一定的认识,也接触过学生尺。因此对于尺当中最小的一格格学生已不陌生,有部分孩子已经知道一小格就表示长度单位“毫米” ,1 厘米中间有 10 个小格,即 10 毫米。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帮助孩子通过各种活动建立 1 毫米的观念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意义,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观念。知道 1 厘米等于 10 毫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2、教学策略选择: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本节课以教材所出示的情境图为主要教学环节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让学生进行估计并对估计结果进行验证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些长度不是整厘米数的,从而出示比“ 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毫米” 。毫米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在放大的尺上指一指 1 毫米的长度、观察自己所带尺上 1 毫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找一找教师提供的学具中哪些东西的厚
3、度是 1 毫米的等多个环节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感受。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一、复习旧知 1、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厘米)2、用手比划一下,1 米、1 厘米大约有多长?二、新课教学(一)估计数学书的长和宽,引出毫米。1、学生估计一下数学书的长和宽分别有多长。2、学生估计后,教师将估计结果填在下面表格中:3、同学们估计的结果有不一样的,到底谁估计得更准确呢,用尺来量一量。4、学生用尺进行测量,教师将测量结果填写在上面的表格中。在测量宽的过程中引出长度单位“ 毫米” 。(二)建立“ 毫米”的观念。1、同桌互说,关于长度单位“ 毫米”还知道什么小知识。2、看自己的尺子
4、,观察最小的一格格的长度。3、课件出示一把尺子,请学生指一指,尺子当中 1 毫米在哪里?(根据学生指的位置,尺子上的一小格闪动)4、学生再次在尺子上观察 1 毫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5、说说对 1 毫米的长度的感受。6、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有 1 毫米的长度。7、每四人小组拿出教师准备的物品:一串钥匙、电话卡、一分、两分、五角的硬币,找一找,这些物品上哪里有 1 毫米。在引出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时候,选用了教材所提供的情境。考虑到三个长、宽、厚同时让学生进行估计与测量过于复杂,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删去了“厚”的估计与测量,将它放在教学最后的练习中。选择了长与宽两项内容,操作简单,效果也不错。毫米观念
5、的建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采取了多种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毫米”的认识。考虑到 1 毫米很短,生活当中比较难找,教师提供了许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认识。数学书估计 测量长宽8、生活中还有一些地方要用“毫米”来做单位,请小精灵聪聪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课件出示相关内容:铅笔芯的粗细一般是用毫米作单位的。放大铅笔芯上的规格:0.7mm。毫米还可以用国际通用字母 mm 表示”;电视机屏幕中一个卡通播音员在播放气象节目:2004 年 11 月 9 日早晨 7 点钟左右,北京中部和西南部下起一场雷雨,降雨量一般有 1-5 毫米,最大的降雨量达 10 毫米。
6、)(三)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学生在尺子上找到 2 毫米、3 毫米、4 毫米2、学生数到 10 毫米,得到 10 毫米也就等于 1 厘米。(出示: 1 厘米=10 毫米)学生齐读。3、学生练习:20 毫米( )厘米 50 毫米( )厘米3 厘米( )毫米 8 厘米( )毫米三、课堂练习1、在前面的表格中添上“厚”一栏,学生估计数学书的厚并进行测量。2、完成课本第 3 页的做一做,说说是怎么填的。3、课本第 5 页第 1 题,判断哪个图片是正方形的,并进行验证。四、课堂小结。让学生 1 毫米、1 毫米地数,数到 10 毫米的时候,有的学生数的是 1 厘米、有的学生数的是 10毫米。在这一过程中,很
7、自然地引出,10 毫米与 1 厘米是相等的。五、教学片段实录估计测量 引出“毫米” 师:(做手势)小朋友,你们能估计一下我们数学书的这条边(指长)和这条边(指宽) ,也就是数学书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学生估计并汇报)生 1:(比划课本回答)我估计数学书长大约有 20 厘米,宽大约 15 厘米。生 2:我估计数学书长约 23 厘米,宽约 13 厘米。(教师在前面的表格里板书:20 厘米、15 厘米;23 厘米、13 厘米)师:这两位同学估计的结果是这样的,其他同学和他们的一样吗?(许多同学摇头)师:看来同学们估计的结果有不一样的,到底谁估计得更准确呢?生 1:我觉得*同学估计得准确。生 2:老
8、师,只要用尺量一量就知道了。师:好的,那就让我们用尺来量一量。 (学生测量)师:小朋友都已经测量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测量的结果。生 1:我测量的结果是数学书长是 21 厘米,宽 10 厘米多 3 小格。(师板书:21 厘米、10 厘米多 3 小格)师:其他同学的测量结果呢?生 2:我测量的数学书长和他一样,是 21 厘米,他说的 10 厘米多 3 小格我知道应该是 10 厘米 3 毫米,3 小格就是 3 毫米。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生:同意!(师改板书: “小格”改为“毫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分析教材提供的情境图时,觉得情境图的创设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操作材
9、料非常简单,用学生现有的教科书,不需要做任何的教具准备,而且此时书是崭新的,不会有多大的误差。2、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3、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起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4、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交流合作中学习。为此,我们在这个情境图的基础上选择了 “测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开展教学,既尊重了教材又对教材作了合适的处理,使整个教学流程更为清晰与合理。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学生已经知道的让学生去交流、去得出,学生有困难的地方则给他们一些教学铺垫,如“毫米”观念的建立这一环节,由于生活中长为 1 毫米的事物学生较难举例,因此教师准备了较为充分的材料帮助学生认识。整个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非常充分,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执教:姜晓青 评析:孙钰红 指导:斯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