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宋中期诗,第一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一、欧阳修的诗欧阳修在改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进了革新。他与梅尧臣的创作正是以扭转西昆体文风为指导思想的。他的诗歌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而且将议论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风格平易流丽。,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二、梅尧臣的诗,在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中,梅尧臣和苏舜钦是辅佐欧阳修进行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重要的两个成员,他们的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梅尧臣的诗既反映时政,又写日常生活琐事。在艺术风格上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
2、他说:“作诗无古今,惟有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廷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叔一时之语以奉呈)。梅诗在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上都具有得宋诗风气之先的意义,所以后人对其推崇极高。清代叶燮说:“开宋诗之一代面目者,始于梅尧臣、苏舜钦二人”(原诗外篇下)。,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三、苏舜钦的诗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称“苏梅” (苏豪梅淡) 。 但两人风格迥异。欧阳修六一诗话中说:“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其诗风多学韩愈,意境开阔,粗旷豪迈。其诗缺点:不够精炼,缺乏含蓄和韵味。欧、
3、梅、苏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然而他们为革新宋初诗风作出了很大贡献,为宋诗的继续发展开辟了道路。,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此诗写景清新,前二句锤炼字句,“垂”与“明”二字动感强烈,赋予植物以鲜活的灵气。 陈衍宋诗精华录认为此诗“视春潮带雨晚来急气势过之。”,第二节王安石的诗歌,早期诗歌:王安石的诗以56岁退居江宁
4、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诗多是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政治诗,如兼并、省兵、河北民等。除政治诗外,还有咏史诗、酬答赠别之类的作品,其明妃曲二首是咏史诗中的代表作。他的抒情诗语淡情深,咏史诗出奇出新。,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入京时写
5、下此诗。诗中既反映了他复相入京的喜悦心情,又表达了希望早日功成身退、投老山林的心愿,或许还隐含了前途难测的疑虑。此诗是王安石作诗态度严谨、反复推敲的著名例子。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载,吴中人士藏有作者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 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绿”字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及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致。唐人丘为题农父庐舍有 “春风何日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有“东风已绿瀛洲草”,或为安石所本。,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饶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
6、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东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她凋谢了,
7、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从熙宁三年到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
8、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后期诗歌:王安石后期因退出政治舞台,心情渐趋平淡,流连山水、参禅学佛,诗风也随之趋于含蓄深婉。主要是抒情写景的小诗,多七言绝句,被称之为“半山体”。这些诗注意了艺术的锤炼,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永。黄庭坚说:“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咏之,便觉沆瀣生牙颊间。”(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如果说王安石早期的诗风显示了直接刻露的宋诗特征,那么其晚期诗则以丰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出向唐诗的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