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公开课教案).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396584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公开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公开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公开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公开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公开课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会写 5 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机械、玫瑰、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2、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2 课时学习过程:一、 导1、预习生字检查2、质疑课题二、 学习第

2、二自然段1. 教师: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2. 自由读、指名读3. “司空见惯”的解释及由来、近义词4. “?”和“!”的解读25. “一百个”的理解三、 学习事例(三到五自然段)1. 默读三到五自然段,概括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2. 指名上台板书3. 快速默读课文,比较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从小事发现问题有心人(有准备的人)不断探索(反复)写法(发现问题、反复试验、得出结论)4.关于三个事例写法上的特点:角度的侧重、量的把握、顺序上的不可逆四、学习第六自然段1.指名读2.“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3.“发现、发明、创造、成就”在文中排列的不可逆

3、。五、学习七、八自然段1.自由读,指名读第七自然段2.发现真理不难:并不并不 只要就3.继续读第八自然段34.发现真理不容易:不是凭空产生 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只能给给给5.对比板书: 不难 不容易发现矛盾指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6. 齐读结论六、梳理本议论文结构七、小练笔自强不息的人必将赢得尊重1. 事例的选择2. 列提纲3. 标重点八、板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议论文观点洗澡水的漩涡 发现问题事例 紫罗兰花的变色 反复试验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得出结论4结论 并不难 不容易 辩证看问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章源小学 黄世凤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

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2、了解议论文的形式,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能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你能回答完整这些名言吗?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失败是成功之母。团结就是力量。2、我们刚才交流的这些公式定理、格言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所以我们也把它们称之为真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指名轮读课文,指导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检查生字词的预习。(1)汇报生字的自学情况。读生字及组词。(2)说一说哪些字书写时要特别注意?指导书写“械”

5、 “域”字。“械”的声旁为“戒”和“域”的声旁“或”都有“戈”。 “戒”的来历是双手拿一把长戈作“防备敌人”。“或”最早的意思为“持戈在边境巡 逻”。了解了他们的来历,我们就不会写错了。书写时还应注意“戈”的长撇应与里面的部分相互避让。“逆”字是里面是“前”的上部分,下面是山字带尾巴。(3)出示生词,交流对“逆时针”的理解。齐读。洗澡 机械 玫瑰 领域 逆时针 (4)书写生词,点评。三、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找出观点,初步理解。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20 课,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很不一样,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多数是写人,写事,写景,状物,而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的观点。通过熟读课文,你知

6、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课件出示第一段。板书:提出观点)2、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1)指名回答,课件出示。(2)联系实际,故事引入,理解词语“司空见惯”司空见惯的意思是什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是就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5(师讲解: “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专门工程。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大诗人刘禹锡喝酒。酒席上叫歌妓劝酒,并歌舞助兴,极尽奢华。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意思是你李司空花天酒地,

7、习以为常,可我刘禹锡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后来就有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3)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表示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 “!”表示最终找到的真理。把“?”拉直变成“!”的意思就是解决了许多问题,找到了答案,发现了真理。)(4)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直观形象,让别人印象深刻。)(5)带上理解,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二、学习事例,体会内涵。1、作者用什么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请你认真默读课文,尝试完成表格。2、交流,完成表格。人物 司空见惯的现象 “?” “!”谢皮罗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水的漩涡总是朝逆 时

8、针方向旋转? 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与地 球的自转有关。波义耳 紫罗兰的变色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发明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 他确实正在做梦。3、这三个事例有相同之处,那就是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了真理。你也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看来真理就在我们的身边。老师想问一问,你发现了真理吗?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不能发现真理,这就说明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么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科学长途中寻找到真理的呢?(1)

9、科学家:敏感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你是从透过事例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到的?(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那位奥地利医生是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很善于从小的地方看出大的问题的。)课件出示,指导朗读。注意读好“敏感、敏锐、很奇怪、连忙”等重点词,读好一个个问号。(2)科学家:不断探索分别说说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波义耳呢,对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许多次的实验;那位奥地利医生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6他们都是反复试验才得出结论的。)课件出示,抓住

10、“紧紧抓住”、“反复”、“许多次的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并指导朗读。4、所以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又作了一个小结。(1)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齐读。(2)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不断发问、追根求源、)(3)文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4)对啊!发明是一种创造,而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创造才称得上“成就”。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语表明了科学贡献的层次和大小。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三、探究结论,揭示含义1、经过事例论证,最后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呢?请你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2、自由朗

11、读后,一生读倒数第二自然段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难不难?何以见得?( “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说明要发现真理并不像我们说的那么难。只要就,这个句子也说明发现这里其实不太难。)3、往下读!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容易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因为这里说“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就是发现真理的能力很难具备的。 “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说明发现真理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只能给”就是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是不容易的。)4、对比这两段话,你发现了什么?(这两段话的意思是矛盾的,一段说发现这里并不难,一段说发现真理并不易。)

12、作者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结论,他想干什么呀?(科学发现并不难,也不易,关键在于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四、点明写法,随文练笔。1、课文学完了,我们来看一看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再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这是议论文的基本形式,尤其是用三个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既清楚又明了,很有说服力,很值得我们学习。)2、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吗?课件出示小练笔。学生自己动手,按所学方法写作。3、全班交流所写内容,互相评价,强化写法。教后反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

13、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科学精神”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小学课本里的议论文在这篇课文之前还有一篇是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但为人民服务是议论文中作为政论和演讲文体的代表,阅读起来要难得多。而这篇课文的属于标准的议论文,简单易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这一课提前教学,为学生初学议论文降低难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课文,我把教学的重难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二是了解议论文的形式,学习议论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突破教学重难点:一是找出观点,理解观点;二是学习事例,体会涵义;三是探究结论,揭示含义;四是点明写法,随文练笔

14、。一节课上下来,从指导学生读文到仿写,我感觉学生对于议论文这种文体的认识还是达到了预期目标。在指导正确理解课题的含义上,在读文过程中,对于文中引用的三个事例,学生一读就懂,我以学生的自学7为主,然后通过填表检查读书效果。然而对于科学家们从“疑问”到求得“真理”的过程的复杂性,却缺少深层次的理解。有些重点的语句,学生读书时只是从文字表面滑过去,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关注。教学中,我设置问题:看来真理就在我们的身边。老师想问一问,你发现了真理吗?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不能发现真理,这就说明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么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科学长途中寻找到真理的呢?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在品读中

15、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体会和感悟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通过上课,我也发现自己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不足:一是通过读写仿写,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形式有了了解,但是议论文的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如较多地采用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式来表述,自己也忽略了。二是在练笔的设计上没有层次,两个小练笔都由我代写了开头结尾。三是一个不良的习惯,有时讲着讲着就比较急着替学生说出来,习惯性担心学生说不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改进。学习目标1学会“澡、械”等 5 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16、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17、,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 20 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出示词语: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8(1)指名读词语。(2)齐读一遍。3

18、、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三、细读课文,找出规律。1、这三个同学说的很对!这三个故事是多么有趣的生活现象啊!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三个故事,看看这三个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2、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在书做了圈画,有的还做了批注。很会学习。3、

19、现在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四人小组交流)4、现在请同学说说交流后自己的认识。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5、大家讲的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三个故事间的相同点分析透彻些?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6、你真棒!课文读的很仔细,分析的也很有道理。书上有一段话和你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第二自然段)投影(第二自然段)7、齐读第二段8、是啊,“从细小的、司空

20、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也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9、一起读这句话!10、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9?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11、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雷达、风车12、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是什么呀?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21、,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13、这也是说课文中的那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知道了文章思路: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四、巩固提高,随文练笔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封秀梅学习目标1、理解“真理诞生于一

22、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2、读懂文中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到三个科学故事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学习重点品析课文,理解文中的三个科学故事,体会具体事例在说明观点的的作用。学习难点初步理解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并能仿照写法写话。学习准备 10查找阅读有关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科学故事。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质疑观点,激趣导入1、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还说这个观点也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你有疑问吗?(板书课题)2、学生质疑这个观点。老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到课文中找答案。3、提出三项

23、“挑战(学习)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挑战目标:1、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2、读懂文中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到三个科学故事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二、初悟观点,体会含义1、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出示:学习导航一)明确学习要求。挑战一思考:课文提出了什么观点?是怎样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提示: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划出你认为关键的词句。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指名朗读。3、引导学生理解 重点词语“司空见惯”、“追根求源”的意思,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和理解喻意的方法来理解。4、对比思考,学

24、习写法: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但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5、再齐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观点的含义。三、理解故事,找共同点1、作者怎样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 (出示学习导航二)挑战目标二思考:1、文中用了哪三个事例来说明观点的?2、三个事例中的主人公是怎样把“?”拉直变成“!”的?3、完善表格,找出三个科学故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提示:11先认真默读思考,做标注。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组长合理分工,有序组织讨论,注意控制音量。时间 5 分钟。2、学生默读思考后再讨论,教师发表格,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

25、对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督促帮助。3、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请一生将三个事例的小标题写在黑板上。(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4、小组代表来汇报表格填写情况。5、讨论交流: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预设:(1)这三个事例都是从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追问:你从哪看出来的,这说明这三个人都是怎样的人?(2)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试验,最后写得出结论。写法是一样的。请提出这个想法的学生把这三点写到黑板上。(3)这三个事例中的人都是生活当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思考。追 问 : 哪 里 体 现 他 们 是 有 心 人 呢 ? (他 们 都 是 “

26、善 于 观 察 、 独 立 思 考 、 有 准 备 的人 ”。 )(4)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才得到的。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分别说说?(他们都是反复试验才得出结论的。)6、深入探讨:每个事例中的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些?为什么这样写?小结: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所以“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写得较具体些。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做法 找到真理127、朗读作者对这三件事的小结部分。(1)思考:“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坚持不懈的人。追根求源的人。锲而不舍的人

27、。)(2)文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比较“发现”“发明”“创造”“成就”的不同。感受只有不断探索努力,才能为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四、品悟结论,总结收获1、质疑:经过三个具体事例的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2、指生读第七自然段。3、讨论:这一段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理?(板书: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4、体会“发现真理”难不难?从哪体会到的(板书:不难)5、指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发现真理”容易不容易?从哪里体会到的?抓住重点词句“不是凭空产生的”,就是发现真理的能力很难具备的。“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说明发现真理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

28、。“只能给”就是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是不容易的。(板书:不易)6、作者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说科学发现并不难,我们听了会觉得自己也能发现真理。增强我们探索真理的信心!当我们满怀豪情的时候,他又说,科学发现并不易,让我们要做好思想和知识上的充分准备。)(齐读)7、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出议论文的三个部分: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8、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引导从文章的内容、哲理、写法等方面来谈。)五、学习写法,写话交流挑战三:小练笔任务: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提示: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9、要求:观点鲜明 事例典型 有说服力1、出示有关小练笔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法,尝试写一段话。2、学生练习写话,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写完可以小组内交流。133、全班交流评议:找几个同学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评价是否做到了观点鲜明、事例典型有说服力。渗透理想教育。六、布置作业,拓展阅读1、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 阅 读 你 崇 拜 的 科 学 家 的 传 记 或 其 他 科 普 作 品 , 了 解 科 学 家 发 明 创 造 的 故事 。【板书设计】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洗澡水的漩涡 发现问题(详)事例:紫罗兰的变色 反复试验(略)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发现真理(详)结论:

30、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不难) (不易)教材分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体裁为议论文。课文用三个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这一科学规律。议论文阅读是一种理解性阅读,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对文中的事例、表述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有别于散文、记叙文等感受性阅读。编者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真理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作为小学阶段唯一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议论文,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14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简单的文体知识,

31、为初中议论文的学习作一铺垫。学情分析:通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运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读懂课文,且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愿意自由表达独特的感受。本节课将淡化文体知识的教学,把科学精神的培养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定为学习的重点。整体思路:以文为本,抓读书,抓词语,重方法,理解感悟。以生为本,多训练,多尊重,重生成,扎实和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多音字“转”的读音及 “锲”、“诞”等字的写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本语言及标点符号生动,准确的特色。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培养

32、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15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3、情感与态度: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科学规律,增强自己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教学重难点:1、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课前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少写一个“诞”字。1、学习“诞”字。2、初步理解课题。3、简介作者16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指导写

33、字。初步了解课题的意思,为解决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作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从课题入手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作者简介则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二、检测生字词1、(课件出示)2、哪些词是你以前很少见或没有见过的,请大声读一读。3、哪些词容易读错?重点掌握“转“的读音。4、哪个词最容易写错?锲而不舍的“锲”字。5、联系刚才的情境理解“无独有偶”。设计意图:本课出现了不少的四字词语和专业术语,专业术语不作为学习的重点,但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词语也应该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点。本环节学生会的不教,教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理解和运用词语,屏幕上的词语也为下面的

34、学习打下了基础。三、深入研究三个事例1、总结事例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 医生的发现172、学生研读讨论并汇报,完成研读表的填写。(课件:研读表)抓住“敏锐”、“立即”、“百思”等词语体会事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性。3、总结共同点找生汇报。用上“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因为_”这样的句式。(这一环节老师尽可能以尊重学生的理解表达为主,多鼓励表扬,同时要相机进行指导理解。)4、总结真理设计意图:对课文深入地探究、总结,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新课标中新增了“非连续性阅读”的要求,而本环节学生结合图表中的内容,总结三个人物的共

35、同点,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非连续性阅读的能力。四、再次理解课题1、读句子,找生写发现真理的三个关键词。2、学习第二自然段18请生默读,思考提问。预设 1、用“?”和“!”的好处。 预设 2、为什么不是把“?”扯圆变成了“。”号呢?设计意图:抓住“标点”的借喻用法,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用法的好处,通过换符号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二段是对课题的解释,第七段是对观点的总结,对这两段的学习,更进一步理解了文章课题的含义。五、联系生活进行科学教育1、利用句式说说其他事例。(课件展示)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你还知道的其他事例。( )因为( ),通过反复研究,最终( )。2、联系学生

36、生活探讨为什么没有发现真理。(课件展示)生谈,老师相机指导。3、理解最后一句、理解“有准备的人”、理解“善于独立思考”。、理解“锲而不舍精神”。19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通过文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发现真理的易与难,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激发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兴趣,增强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六、总结全文(课件展示)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再用(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进行了事例论证;最后又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设计意图:既有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又为初中的学习作了铺垫。

37、七、老师寄语同学们,只要你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见微知著,具有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善于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你就能发现真理。让我们努力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发现真理的路上!20设计意图:一段充满激情的演讲,进一步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探求真理的渴望。八、休闲小作业 (课件展示)1、心动不如行动。选择一个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尝试做一做研究,看能不能最终解决你的疑问2、经常看看中央 10 套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更突出与文本的联系性、体现了趣味性、生活性。板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医生的发现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