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科室:2008 年上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确立“以人为本、以企为源、和谐共生”的工作理念,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团结奋斗,推进市政府确定的民生重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实现了时序过半、任务超半目标,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应有作用。为下半年全面完成劳动保障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以来,因受经济发展宏观环境趋紧、制约要素增多、加之全省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升、我市企业职工医保制度完善、各类企业缴费压力加大等社会大背景的影响,我市劳动保障工作也将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为了有效化解大环境硬制
2、约的影响,确保我市劳动保障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经局党组认真研究,决定从今年下半年起,在局机关深入开展以“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为主题、全面优化机关政务环境为重点,深化创建勤廉双优、高效服务的“服务型”机关为目标的作风效能建设和制度建设活动。为此,现就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以下简称“三服务”)创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正确定位,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三服务”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劳动保障部门是重要的民生部门之一,当前,我市正处在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型、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建设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任务很重、压力很大的新形势下,劳动保障部门“
3、三服务”工作将显得尤为重要,更为紧迫。深化劳动保障“三服务”是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企为源,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激活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源头的现实需要;是坚持和谐共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职责所在;是坚持执政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是确保全面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推进劳动保障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的保障措施。各科室、全体干部职工,必须把“三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作为自身能力建设的头等大事,切实端正态度,增强自觉性,以更新的定位、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全身心地投入“三服务”实践之中。劳动保障部门在切实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和制度建设上也
4、应该比其他部门做得更好一点、更快一点,力争先人一步、胜人一筹,高点定位、争先进位。二、突出重点,务实创新,全面提升“三服务”整体水平和创建成效劳动保障的各项工作直接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群众。近年来,劳动保障部门以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和作风效能机关建设为载体,“三服务”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下半年,要按照“争先服务、创新服务、优质服务、品牌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做好“三服务”的深化、创新、规范、提高工作。1、为基层服务。各镇(园区、街道)劳动保障所和 334 个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是劳动保障工作的基础和主要依托,要切实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服务。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围绕劳动保障各个阶段的发展要
5、求和工作内涵,组织好综合性集中培训和专项性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基层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和村(社区)协理员工作的业务水平。二是要热情帮助他们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工作规范、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为辖区企业和城乡居民服务的水平。三是各业务科室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和业务特点,主动上门做好相关的业务指导,协调处理基层所和基层平台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市局社保扩面指导小组要按照原定的分工包干片区,每镇(园区、街道)重点走访 12 个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充分发展基层平台在推进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险扩面、劳动力资源管理和劳动保障监察等方面的基础作用,通过总
6、结经验、组织交流和以点带面,扩大全市基层平台的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2、为企业服务。企业是劳动保障的重点服务对象。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劳动保障工作的源头,是直接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和劳动保障发展的全局,各科室和全体干部职工必须站在企业的立场思考问题,自觉地把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发展作为最重要的份内之事,切实抓好劳动保障服务的推进落实。一是继续健全与 200 强企业定点联系和结对服务制度。各科室负责人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创新思维、改进作风、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服务。在劳动保障部门职责范围内,对企业反映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坚持快速高效立即办,对企业反映的难点问题,要坚持迎
7、难而上主动办;对企业反映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坚持走到企业上门办,每项工作都要体现主动服务、优质服务、创新服务。下半年起,市局领导班子成员也将明确分工,按照与企业结对服务的要求,每人定点 12 个企业,重点做好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发展的服务工作。二是积极完善部门领导下访制度。每季度组织一次到基层、到企业下访座谈、现场办公,与基层和企业及其职工零距离对话和交流、认真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面对面解答咨询和提问,及时消除企业和职工的各种疑虑,尽力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快速高效为企业破解难题。通过下访,进一步拉近劳动保障部门和企业的距离,积极营造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共同推进劳动保障事
8、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努力深化贯彻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三法”)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继续开展“三法”的辅导培训和法律解读,引导企业提高对新法的认知度。全面推行劳动合同、企业规章制度、职工工资清单和其他各类资料范本制度,帮助企业规范用工、规范企业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城镇劳动力就业培训、免费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继续强化创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要主动协助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在职职工技能培训,充分发挥企业有先进装备、有实训基地的优势,强化企业在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方面的主
9、体地位。五是坚持以文明规范为目标,优化劳动保障依法行政的环境。依法行政既要加大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执法和监管力度,又要融“情、理、法”于一体,努力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既能体现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又能维护公平,为企业职工特别是弱势群体营造“安全网”、“保护伞”。面对当前企业发展难度加大的新情况,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必须按照管理服务的工作要求,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本着“和谐执法”的原则,做到宣传在先检查在后,整改在先处罚在后,坚决杜绝“以罚代管、罚了了事”的现象。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要进一步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切实加强与 100 个重点骨干企业的结对服务,抓紧制度完善和创新服务
10、,最大限度发挥在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为企业服务实效上的积极作用。六是缓解企业招工难矛盾。办好每一期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网站建设,为企业提供劳动力交流平台,建立长期的劳动力供给基地,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用工需求。3、为群众服务。这是劳动保障部门为民执政、为民服务,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群众服务,部门效能必须有新的提升,办事环境有新转变,服务质量有新的提高。一是进一步推进落实劳动保障 15 项服务承诺,确保已向社会各界群众公开承诺 100践诺,不打任何形式的折扣和白条。二是继续规范劳动保障服务大厅窗口服务制度,在大厅内外设置温馨的提示牌、导向图和告知书,31 个服务窗口集劳
11、动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实行“一站式”、“一条龙”全程服务,使办事群众一次性办妥所有手续,办好需办的所有事情。三是各科室和服务窗口要简化办事程序,实行政务公开,优化业务流程,为来局办事的企业和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顺畅高效、文明温馨的优质服务。四是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方式,对来局办事群众努力做到“四个一”,即:亮一张笑脸、送一声问候、递一杯茶水、端一把椅子,以不让群众多跑路,不让群众多等待、不让群众多花钱,确保大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的办事行为,体现文明和谐、“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五是全体干部职工实行挂牌上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每个来局办事群众发放为民服务评议卡,虚心接受群众对部门、对科室、对窗
12、口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评判,进一步提升劳动保障部门各项工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三、加强领导,强化监督,扎扎实实开创劳动保障“三服务”新局面推进“三服务”,是事关我市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性工作,也是今年下半年劳动保障部门的重点工作,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强监督,确保常抓不懈,抓出实效。1、加强组织领导。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和纪检组长任副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具体主抓,形成局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分管主抓领导指挥协调、各科室各负其责、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科室由科长(主任)亲自抓,负总责,履行“一岗双责”,负责各科室“三服务”工作的落实到位。2、加强
13、宣传引导。把推进“三服务”工作纳入劳动保障宣传计划,利用主流媒体,采取专版、专栏、专刊等形式,宣传劳动保障“三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动员全局干部职工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自觉投入“三服务”实践,努力营造“服务型”机关的良好形象。3、加强监督检查。建立推进“三服务”约束激励机制和部门内部自查自纠机制。实行专项督查、实地督查、跟踪督查,做到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对督查中发现服务不到位、不规范的问题,要实行整改承诺制度,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措施,务求整改到位。对被群众投诉的不作为,乱作为的不当行政和违纪违规行为,一经查实,
14、严格按照宜劳社20088号文件规定进行处理,决不姑息迁就。4、加强考核评比。建立“三服务”绩效考评制度,完善评估考核办法,公正评价各科室以及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和服务质量。开展“三服务”先进科室和服务标兵评选活动。对被评选的先进科室和个人标兵,年终表彰奖励,并与干部的使用管理挂钩,营造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5、建立定期交流汇报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由科室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办公会议,重点汇报“三服务”工作推进情况,并把“三服务”工作纳入年度局中层干部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6、建立服务大厅科长(主任)轮流值班制度。具体负责 31 个业务窗口“三服务”的现场督察检查,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协调处理大
15、厅服务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维护大厅正常的工作秩序。7、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三服务”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使机关“三服务”真正成为全体党员锤炼党性的舞台,永葆党员先进性的熔炉,努力践行党的宗旨的载体。实行“三服务”党员承诺制度,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身边无问题”活动,引导党员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弘扬为民执政、为民服务的新风正气。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群众工作http:/ 2006 年 11 月 05 日 08:57 红网-湖南日报曾寿彬 当前,国有企业由于企业体制的转轨,企业群众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企业改制过程中显示政策的不完善和职工群众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处理解决不好
16、,极可能引发一系列不稳定因素,甚至会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如果我们在企业的改革改制过程中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一切为职工的利益着想,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如果 我们在企业改革改制中严格按程序进行,让职工群众参与改制,就不会产生这些矛盾和问题。关心企业困难群众,做好扶贫济困和安置职工工作 目前企业困难群体大致由以下几个方面人员组成:一是下岗分流人员,二是伤残人员,三是工亡人员家属,四是贫困在职人员,五是低保人员。 “企业困难群体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我们的基本群众,对他们的困难和要求,作为政府,作为企业,只有同情帮助、解困济贫、宣传教育之理,没有抱怨、责备、厌烦之由。应当深怀爱民之心,深怀爱心之意
17、,把职工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职工群众的需求当作第一选择,把职工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尽心尽力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尽心尽力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 当前,首要的是要认真落实好“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以及“下岗再就业优惠”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规定,解决好职工最关心的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要为下岗职工,伤残职工和家庭特困职工提供就业援助,开辟就业市场,构筑扶贫帮困服务平台,实现困难职工再就业;要组织企业工会大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努力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帮助、工会运作的解困帮扶工作格局;要围绕政策,有情操作,用我们的行动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人心,为企业发展、
18、为社会进步创造和谐环境。 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国企改革,职工身份置换并没有削弱我国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地位。职工群众是企业改革的主体,他们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的优势和源泉,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大量事实表明,企业的改革没有广大职工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因此,把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就是要相信和依靠企业的广大职工,让他们参与改革;就是要对员工经常性的开展“竞争性”、“危机性”教育,使广大员工既要对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又要充满危机意识;就是要把企业职工的热情和
19、智慧发挥出来,投入到共谋企业改革发展上。 企业职工积极性需要培育。因此,我们必须健全有效机制,建立起培育职工“五种意识”的平台。经营者要以身作则,按照公司法、劳动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自觉规范行为,接受员工监督;要拓宽员工参与改革、决策的渠道,让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管理,实现职工主人翁精神的自我提高;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培育企业员工的重要载体,用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的发展目标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稳定队伍,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要重视职工物质利益,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分配制度,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物质利益。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提高驾驭国企群众工作的能力 科学的制度建设,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20、做好新形势下企业群众工作的可靠保证。当务之急,一是要进一步强化依法执政意识,做到执政为民;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职工群众参与企业管理的有关制度;三是要建立和完善职工生活保障制度体系;四是要推进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建设,将其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列入重要考核内容,加强职工群众对这一工作的监督。 方法和形式的创新是做好企业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交流载体创新。要强化社区组织建设,开发利用现代联络交流工具,以更开阔的网络纽带,扫除盲点,延伸触角。二是交流内容创新,要立足于释疑解惑,回答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克服抽象空洞式说教、不切实际的“指示”和“传声筒”式宣讲。要立足于解危济困,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三是交流形式创新。要积极探索与企业职工群众交流的有效形式,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引导职工积极参与“厂务公开”、“决策公开”等活动。要建立与职工沟通谈话制度,走访要深入,交心要坦率,商讨要诚恳,答疑要热心,解困要实在,真正体现出“交流”的良性互动,以创造企业群众工作新局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