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间经济学,沈筠彬,任何经济活动都要以一定的空间为载体 现实经济生活中空间经济问题无处不在 两个多世纪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空间因素却未能受到经济学者的重视,未能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体系 1991年,保罗克鲁格曼发表了著名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为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空间经济现象,许多商业中心、产业带、城市都表现为人口、企业及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的聚集,这些就是空间经济现象,其共有的特征就是经济活动的聚集。 产生聚集的原因在于规模报酬递增。 空间经济学研究空间经济现象的理论基础是规模报酬递增。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规模报酬递增,传统理论框
2、架下,规模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对应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一些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都将规模报酬递增作为前提条件,或一种外部性 规模收益递增是空间经济学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规模报酬递增,1977年,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发表垄断竞争和最优的产品多样化 更加明确的形式表示了垄断竞争理论,循环因果链,空间经济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是通过人口和经济活动聚集、工业地区和农业地区的差异、城市的形成以及城市化、产业聚集的研究来解释某一区域经济增长动因及过程。 经济活动聚集能够产生并持续下去,这是由于空间聚集本身能够不断的自我强化。 要在规模报酬递增模型中,探求规模报酬递增的发展变化情况,产
3、生循环因果关系的原因。,循环因果链,新古典经济学的鼻祖Marshall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规模收益递增知识的溢出 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与本地大市场相联系的前后向联系Pred(1966)和Harris(1954)通过模型阐述了由于前后向联系产生的空间聚集现象以及这种聚集不断加强的机制。,存在的问题,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前后向联系效应 企业间如何竞争,如何定价 Pred(1966)的基础乘数模型没有说明收入的来源及在何处消费 没有考虑由于空间因素而产生的运输费用问题,空间经济学的建模技巧,1 垄断竞争模型(D-S):空间经济学理论及建模基础均来自于Dixit and Stiglits(1977)的垄断
4、竞争模型 2 “冰山交易”成本假设 3 从演化角度解释和理解静态模型 4 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分析,空间经济学模型,基本假设 理论基础 核心结论,空间的设定,空间的设定:空间是非同质性性,在自然条件及要素禀赋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空间经济学寻求的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以及这些内生力量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问题 空间经济学中认为空间是同质性的平面,而且空间的存在导致经济主体间交易过程中的运输成本,空间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存在两个区域两种生产部门两种生产要素,两种力量,聚集力分散力,理论基础,以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以DS垄断竞争为基础 借鉴国际贸易理论,利用“冰山交易”技术,将空间
5、概念引入到D-S模型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即核心边缘模型。,空间经济学的核心结论,1 本地市场放大效应 2 循环因果链 3 内生的非对称性 4 突发性聚集 5 区位黏性,空间经济学模型的分类,第一类模型 沿用克鲁格曼CP模型思路,没有摆脱Dixit and Stiglits(1977)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类模型 可以称为线性模型,放弃了DS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不变替代弹性效应函数和“冰山”型交易技术,第一类模型,沿用克鲁格曼CP模型思路,没有摆脱DS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框架消费者的偏好用两个层面的效应函数表示 利用“冰山”型交易技术假设,第一类模型,自由资本模型(
6、FC模型,1995) 自由企业家模型(FE模型,1999) 资本创造模型(CC模型,1999) 世界溢出模型(GS模型,1999) 本地溢出模型(LS模型,2001) 垂直核心边缘模型(CPVL模型,1995) 垂直自由资本模型(FCVL模型,2002) 垂直自由企业家模型(FEVL模型,2002),第一类模型,按照聚集形成机制的差异,这些模型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允许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 另一类则不允许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第二类模型,可以称为线性模型,放弃了DS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不变替代弹性效应函数和“冰山”型交易技术,利用准线性二次效应函数及线性运输成本,并把这两个假设与第一类模型结合起来,从而摆脱了困扰CP模型的非线性关系,第二类模型,线性自由资本模型(LFC模型,2001) 线性自由企业家模型(LFE模型,2002),“冰山”运输成本和区域均衡方程组,区际工业品贸易存在交易成本(运输费用及其他各种成本),采用“冰山交易”成本,物品在运输过程中损失的一个固定比例,如果从区域A运输1单位产品到区域B,只会剩下 部分,其余部分产品在运输途中“融化”掉,这样区域A的企业在区域B销售产品的价格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