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经济增长方式.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376796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7.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增长方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经济增长方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经济增长方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经济增长方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经济增长方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张楠,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目录,1、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理论,2、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4、主要发达国家增长方式的转变,5、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3、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问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般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把握,一、从静态来看,体现为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即要素投入数量和要素配置的统一;二、从动态来看,体现为各种要素组合起来运作方式。要素组合运作方式既包括要素组合内部的运作方式,如人力对物力的运作方式,也包括要素组合外部的运作方式,如生产要素配置权的自然人或法人的管理及经营方式。两种

2、运作方式相互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外部运作方式决定着内部运作方式的效果。,经济增长方式的定义,要素投入,资本密集型,投资拉动型,劳动密集型,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内涵集约型,外延粗放型,外需拉动型,技术密集型,消费推动型,市场导向型,内需驱动型,出口带动型,政府导向型,需求要素,市场供求因素,增长主体功能,数量与质量,碳排放,黑色增长型,棕色增长型,绿色增长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资本密集型:指依靠需要较多资本投入的行业、部门,如冶金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来带动经济的增长的方式。这些企业的特点:技术装备多、投资量大、容纳劳动

3、力较少、资金周转较慢、投资效果也慢。凡产品成本中物化劳动消耗比重大,而活劳动消耗比重小的产品,一般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劳动密集型:指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 技术密集型:指依靠那些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程度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产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目前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粗放型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资源的投入来增加获取

4、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集约型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从碳排放角度来看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碳排放总量一般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强度则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这个角度可以分为三种经济增长方式: 绿色增长:指碳排放强度降低速度快于GDP增长的速度,碳排放总量也随之下降。 棕色增长:碳排放强度降低的速度慢于GDP增长的速度,但碳排放强度有所下降,碳排放量仍是上升。 黑色增长:碳排放强度与GDP增长速度同时增加。,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原则,按照马克思的

5、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主要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以此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促进传统的、旧的增长方式向现代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化。 集约型增长方式重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和经济质量。为此,需要重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需要提高职工的劳动素质,需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发展循环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二者有时还是互相交叉的。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应坚持以

6、下三条原则: (1) 是否有利于持续、协调的经济增长; (2) 是否有利于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 (3) 是否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即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社会福利改善和使环境得到保护等。,1987年党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2003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06年,对外政策调整,抛弃以吸引外资为核心的经济政策,过往二十余年奉行的以“吸引外资”为核心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型。,1995年党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第1个历史性转变),、,2016年,G20会议,中国与其他国家就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达成共识。,2012年十八大,为加快

7、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的要求。,2007年,十七大报告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2013年,社科院发布“社会蓝皮书”指出中国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颁布,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指导战略的转变历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国有企业的改制、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以及外资的利用使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发生了巨变,但是中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以及中国工业化起飞的初始条件,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主要以投资、资源驱动

8、的为主典型特征,由此也带来了增长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高增长的可持续性也受到质疑。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27.9%经过“六五”时期逐渐增加接着开始下降到2014年只有9.2%,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仍在45%左右摆动,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从1978年的24.5%,到2014年上升到48.1%。与此同时,三次产业结构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0.7,到2014年下降为0.3,第三产业0.13变为0.41,第二产业0.17变为0.29。,从中国经济总量和结构演变的数字特征来看,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增长规律基本吻

9、合,库兹涅茨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入手,对伴随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化作了深入的研究。结论是: (1)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均不断下降; (2)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然而,如果综合各国的情况看,则工业部门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并不必须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上升趋势同步,综合起来看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在这个增长图景中,资本积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高投资驱动高增长的现象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典

10、型特征。从投资、需求和出口方面来看,我国目前投资过热,出口顺差越来越大,而消费越来越不足。,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那么说明该国就实现了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 绿色增长:指碳排放强度降低速度快于GDP增长的速度,碳排放总量也随之下降。 棕色增长:碳排放强度降低的速度慢于GDP增长的速度,但碳排放强度有所下降,碳排放量仍是上升。 黑色增长:碳排放强度与GDP增长速度同时增加。,以碳排放量为例,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

11、能源效率提高,1990年,中国遇到难题,主要姓资姓社的问题,发展方向迷茫,同时国际上也受到打压,中国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加入WTO后,受全球劳动地域分工的影响,低成本、低技术、高耗能工业向中国聚集,以碳排放量为标准,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方式,1992-2001棕色增长,以碳排放量为例,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方式,(1)产业结构与碳排放 研究表明,我国碳排放总量与产业结构变化具有极大的相关性。第一、二产业产值的增加都会增加碳排放,第二产业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更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第一、二产业就业人数每增加1%,碳排放量将分别增加0.1176%、1.1792%。从综合的结

12、构指数看来,综合产业结构变动1个百分点,碳排放就上升0.807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提高与碳排放之间正相关,虽然农业的发展可以吸收部分CO2,但农业机械的使用会增加碳排放,致使农业发展的碳排放效应为正。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显著增加了我国的碳排放。目前第二产业仍为我国的主导产业,其碳排放总量与强度都远高于第一、三产业,其碳排放弹性系数最高。数据推算显示,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1%,碳排放总量会降约1.27%。 (2)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技术对能源节约、改善环境和气候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环境和经济发展都可以获得收益。研究显示,我国制造业部门的直接碳排放量占总排放

13、的一半。在直接排放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类化石能源消耗较大产业的碳排放量最大,由最终需求引致的总排放中,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类高技术产业的排放量最大。,从碳排放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3)能源结构与碳排放 清洁能源,如核动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不排放二氧化碳,而依赖煤炭的火力发电却会产生高强度的碳排放。另外,同样是化石能源,释放相同的热量,天然气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仅有焦炭的一半。因此,综合能源的碳排放密度大小,不仅反映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比例,还反映化石能源的结构。而我国能源目前仍以石油和煤炭为主,造成污染严重。,从能源消费弹性

14、系数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反映的是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发展变化与国民经济结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能源利用效率、管理水平乃至人民生活等因素密切相关。当国民经济中耗能高的部门(如重工业)比重大,科学技术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总是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耗能工业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会普遍下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从某种

15、意义上讲,意味着经济增长利用能源效率越低,反之则越高。,我国近年能源弹性系数,各国平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澳大利亚 0.55 巴西 1.45加拿大 0.40法国 0.34印度 0.84日本 0.78英国 0.33美国 0.30中国 0.62,整个来说中国能源弹性系数仍然很高,从以上分析可知,2002-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持续大于1,固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是在消耗大量能源和原材料基础上取得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很粗放,并由此造成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和运输紧张。由于我国不是一个能源丰富的国家,因此近年来不得不花费大把外汇从国外大量进口石油

16、和原油,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显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节约能源,成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的关键,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和印度),而且也低于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但高于美国、英国、法国和加拿大。我国单位GDP资源消耗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另外我国能源利用率平均为33%,而发达国家在40%-50%左右。,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从产业结构看我国经济增长方

17、式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总体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迅速成长的工业未能对农业提供应有的技术改造和服务;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制约作用也相当突出。根据国际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分析,我国产业构成比例不合理,产业结构仍需改善。第二产业总量扩张明显,但生产结构不够合理,结构升级较慢,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根据库兹涅茨的研究,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会趋于稳定,在进入较高收入水平后则明显上升,当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接近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时,产业结

18、构的总体效益水平较高。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偏低,且近年来三次产业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扩大,这说明在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大幅下降,工业从业绝对人数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受阻,有一部分转向了第三产业。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多余的劳动力才会被释放到更细化的劳动分工中,在新产生的行业领域内找到新的职业。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这样才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很有限,从相对劳动生产率来看,甚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我国正处

19、于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隐性失业向显性失业转化的重要时期,大量隐性失业被释放,显示出近年来失业率的上升。经济增长无法拉动就业增长,是我国目前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2002年以来,在投资需求膨胀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扩张的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内外“双重失衡”矛盾逐渐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 一、GDP实际增长速度超多潜在GDP增长速度,经济处于高位运行状态,经济过热倾向明显。 二、投资过热与消费萎缩,中国经济过热的根源是投资,尤其是国有投资的波动,是导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直接原因。 三、资产价格膨胀和物价水平上涨 四、外部失衡与流动性过剩。经济

20、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增长方式转变难如人意。1994年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是20多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取得根本性转变,“两重两轻”即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和“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情况依然严峻。这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也付出了环境破坏的代价。目前,煤炭已属超能力开采,仍供不应求。今后如果不在增长方式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逐步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环境难以支撑,增长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另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1、中国绝对贫困减少的同时,相对贫困与不公平现象越来越严重,城乡差距,居民个人差距不断被拉大,环境退化和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从图中可以看出,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远高于世界大对数国家城乡收入比1.5:1的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而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又比较低,以至于导致了“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大气污染日趋严重,使得政府对油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国的SO2 容许排放总量从酸雨的角度来说每年1620万吨,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来说容许量是每年1200万吨,目前我国的排放量已远远超过2000万吨,我们全国氮氧化物的容许排放总量是每年1880万吨,也已经远远超过。 发展

22、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制造业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城市化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矛盾凸显。,尽管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做过努力,但是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扭转,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严重,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德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成功转型。一、技术进步的结果;二、物力资本的积累;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积累;四、经济参与全球化程度,高度开放、对外依存度非常大的外向型经济;五、制度环境框架,美国经济方式的转变:一、注重科技,强调科技创新与应

23、用;二、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三、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竞争力,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四、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方法;五、积极调整产业政策;,日本的经济方式的转变:一、19541970年的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阶段日本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大力推广福特、泰罗生产方式,由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增长方式向知识密集型高技术化增长方式转变;二、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经济计划;三、独具特色的产业政策,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途径主要有一下四个方面: 一、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三、

24、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进行市场体制创新。 四、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举全国之力,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不懈的艰苦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推进科技进步。一方面,科技进步既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标示了方向,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体制创新。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关键在于导致增长方式不合理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强化企业管理。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

25、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国民素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是: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已不复存在。如果不考虑外部经济,不考虑新增劳动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是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唯一动力。因此,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从如下方面予以考量。第一,适当降低增长率目标。在第一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既包括剩余劳动力的投入,也包括由技术投入所体现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第二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大不如前,只能来自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适当降低经济增长率目标,并非意味着经济就不能高增长。事实上,中国经济能否高增长还取决于如下两个条件。第二,从外部经济中寻找

26、缓解劳动力等资源紧缺的途径。这需要中国调整对外经济战略,例如,放弃过去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追求人民币国际化和对外直接投资等。,第三,加强技术投入,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资本密集型经济的特征。例如,中国的钢产量已经连续十几年占据世界第一位,进一步增资扩产的空间已经很小。如建于2008年和2009年钢铁需求量上升期的攀钢鲅鱼圈项目和首钢曹妃甸项目,因为产能过剩迄今仍未盈利。因此,我们需要在资本密集型经济之上,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经济,但这不意味着忽略投资的作用。技术进步离不开投资,许多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方式本身需要投资来实现。技术进步同时也能带动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的提升。尤其注重由技术进步所带动的投资(如高铁建设等),加快工业智能化。第四,转变政府职能。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受到过多的来自政府的干预,一方面,给市场引导方向、维护大局稳定,但是另一方面,政府有形的手往往是造成粗放型经济发展的根源。第五,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节约自然资源。要发展集约型经济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资源的可循环利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问题一:结合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试讨论中国如何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问题二: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发展新路径,试从政府、社会、企业等方面来谈论。 问题三:外资利用方式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经济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