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实际经济周期学派.ppt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376768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PPTX 页数:75 大小:3.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际经济周期学派.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实际经济周期学派.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实际经济周期学派.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实际经济周期学派.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实际经济周期学派.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章 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国贸1344 132070 76号,6.1(导言) 新古典经济学I型退位,1972年至1982年期间,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是货币意外模型,它最初是由卢卡斯(1972年,1973年)提出的。把弗里德曼费尔普斯的自然率假说、持续市场出清假说以及理性预期假说结合在一起,卢卡斯模型得以严格地证明,如果通货膨胀是未预期到的,短期或幻觉的菲利普斯曲线将如何产生。由于通货膨胀决定于货币扩张率,同时由于具有理性预期的当事人不可能系统地感到意外,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将是无效的。这个萨金特华莱士的政策无效主张意味着,真实变量的平均值不可能受到预期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这是一个明显

2、(尽管引起很大争论的)反凯恩斯主义的结论。,经济周期的货币意外模型,到了1982年,同时陷入了理论上和经验上的绝境。在理论战线上,人们广泛地认识到了与信息混乱相关的这个假设的不合理性(奥肯,1980年;托宾,1980年b)。因为,出于方法论上的考虑排除了粘性价格,新古典模型对包含货币与产出之间因果关系的经济周期没有做出令人能够接受的解释。在经验战线上,尽管在早期有一些成功,但支持预期到的货币是中性的这一主张的证据并非那么有力(巴罗,1993年)。由于这两方面的困难,货币意外模型 “已经被广泛地认为在目前的工业化国家是不适用的”(麦卡勒姆,1990年)。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总量不稳定的新

3、古典解释主要集中到真实冲击而非货币冲击,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从货币经济周期向实际均衡周期的转变,6.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没有一个统一的经济周期模型,因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们在经济波动初始根源上意见不一。 但是,不同的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周期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这些模型都把经济波动描述成竟争性的均衡现象。就是说,意料之外的随机冲击可以使得产出和就业偏离其自然率水平,但是这种偏离不可能累积,而是逐渐向它们的趋势水平收敛,虽然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周期模型可以叫做均衡的经济周期模型。,早在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之前,许多经济学家就已热衷于经济周期的研究。然而凯恩斯

4、革命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使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转移到某一时点的产量水平上,而不是产量或经济随时间延伸的动态演变。在凯恩斯主义者看来,经济周期似乎是非均衡现象,人们不可能得到一个关于经济周期的均衡理论。然而哈耶克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认为,“贸易周期理论的最大难题”是提出一个解决办法,“把周期现象结合到经济均衡理论体系中去,但二者明显有抵触”。尽管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不可能得到一个均衡的经济周期理论,但40年后的卢卡斯进行了这项研究。卢卡斯的最著名的成就,就是他证明对总量不稳定有可能形成一个均衡解释。正如胡佛所说,“无须借助非均衡概念来解释宏观经济总量以及价格变动,这是新古典的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所迫切需要

5、解决的东西”。,在详细研究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之前,先分析新古典模型的两个主要先驱者罗伯特卢卡斯和罗伯特巴罗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看法。 1罗伯特卢卡斯的观点2罗伯特巴罗的观点,依据罗伯特卢卡斯的观点,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把宏观经济模型“引入了新的领域”(卢卡斯,1987年)。然而他确实认为该模型只关注与货币因素相对的真实因素“是错误的”,他认为“杂交”的模型会是一条富有成果的出路。不过卢卡斯热情赞扬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采用的方法论,这些学者遵循了他以前的建议,即要最好地理解经济周期,就得“建立一个最贴近现实的模型:一个被充分描述的、随时间变化的人为经济,从而逼真地模拟实际经济的时间序列行为” 。这些

6、人为的经济系统可以作为实验室,“那些由于费用太高而无法在实际经济中进行试验的政策可以在这里以非常低的成本进行试验” 。这正是80年代真实经济周期学者制定的研究计划。就卢卡斯自己的工作而言,他已将兴趣转到为货币理论(新货币经济学)和经济增长分析建立更好的微观基础上。在保罗罗默的研究成果之后,经济增长这一研究领域再度受到关注。现在卢卡斯似乎把经济周期看作是一个相对“次要”的问题。依据他的观点,如果我们的真正目的不是设计更复杂的稳定政策以消除经济周期风险的残差量,而是提高生活标准,那么理解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更为重要,罗伯特卢卡斯的观点,罗伯特巴罗在80年代末认为,7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家对解释货币非中性

7、的强调是弄错了重点,因为“新古典方法并没有很好地解释货币在经济波动中的重要作用”。在80年代中期,巴罗认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的成果是“大有前途的”,代表着“真正的进步” 。更进一步,他自己的成果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和模型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因为早期模型缺乏坚实的经验基础,就否认新古典学者在70年代取得的成就。根据巴罗的观点,这些成就导致了“理论和经验分析的更好的方法” 。 巴罗指出了新古典学者在70年代取得的三个主要的成就 (1) 均衡模型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2) 理性预期假说的采纳和发展; (3) 博弈论在制定和评价政策上的应用。 前两个贡献实现了在选择性微观基

8、础上建立宏观模型的目标,同时提供了一个能顽强抵挡卢卡斯批评的分析框架。与动态博弈有关的第三个方面的成就道出了承诺、信用和声誉在政策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澄清了规则和相机选择二者之间的区别。在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方面的远见卓识已经在广阔的领域里得到了应用而并非只局限于货币政策的实施。尽管巴罗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表现了热情,但和卢卡斯一样,他最近的研究工作转到了有关经济增长的问题上面,罗伯特巴罗的观点,历史视野下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6.3,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赖以建立的假设前提是,技术进步率有着大的随机波动。对生产函数的这些供给 12 冲击造成了总产量和就业的波动,这是理性个体通过改变他们的劳动供给和消费

9、决策回应相对价格的结构变化的结果。这些发展主要是针对早期的货币失察模型的退位以及卢卡斯对建立“人为模型”的呼吁所做出的反应,它同时也表明对总供求模型中供给方的重新关注。,真实而非货币力量推动着经济周期这一思想肯定不是一个新的思想。由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82年)的研究论文唤起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在凯恩斯通论发表之前的文献中就有许多突出的分析(有关两次大战之间经济周期文献的优秀评述,参见哈伯勒,1963年)。一些经济学家,例如拉尔夫霍特里,坚持经济周期的极端货币解释,而另外一些经济学家,特别是丹尼斯罗伯逊,强调真实力量是周期波动背后的原动力(多伊彻,1990年;古德哈特和普雷斯利,1991年

10、)。虽然罗伯逊并不像现代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那样在分析经济周期时排除了货币力量,但按照古德哈特和普雷斯利的看法,罗伯逊对技术变迁的强调和均衡理论家最新的研究成果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技术变迁同样在约瑟夫熊彼特的短期不稳定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的长期动态分析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新技术的引进影响了生产率的长期增长并产生了短期非均衡效应,和现代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一样,熊彼特认为周期和增长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在凯恩斯发表通论之后,建立了强调乘数加速数相互作用的模型。这些模型同样是“真实的”,因为它们把波动看作是真实总需求(主要是不稳定的投资支出)推动的,它们不重视货币因素,同时认为供给方向的现象

11、提供了形成经济周期转折点的约束条件。 不管它们具有什么样的长处,乘数加速数模型到了20世纪60年代早期就不再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凯恩斯主义革命的影响,它将宏观经济分析的中心从经济周期现象转到了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的方法和政策上面。 我们已经看到,在70年代和80年代,经济周期带着复仇心理又杀回来了,同时也看到了对凯恩斯主义模型的极度不满如何导致了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的反革命。 均衡经济学家在80年代期间对经济周期研究的新发展被证明是对所有以前那些把总需求的波动作为不稳定的主要根源的模型的一个挑战。 因此,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不仅是新古典综合的“原”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竞争者,同

12、时它也代表着对所有货币主义和早期的新古典模型的一个严峻的挑战。,除了上述影响之外,另外两个方面的重要发展也推动了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向真实经济理论的转变。 首先,与70年代期间两次石油价格上涨有关的供给冲击使得宏观经济学家更加意识到供给因素在解释宏观经济不稳定中的重要性。这些事件,再加上需求取向的凯恩斯主义模型明显不能充分解释与加速的通货膨胀相伴而来的失业的上升,迫使所有的宏观经济学家投入相当多的研究力量,来建立供给方具有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 其次,纳尔逊和普洛瑟的研究成果指出,在解释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轨迹时,真实冲击可能远比货币冲击重要。因为有证据支持如下主张:产量的变动轨迹用随机游走一词

13、来描述是最恰当的。,6.4,周期与随机游走,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对经济周期研究的重新关注,经济学家更专注于经济时间序列的统计特性。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将趋势从周期中分离出来。传统的方法是设想经济沿着由索洛的新古典模型(索洛,1956年)描述的反映潜在趋势的增长率的轨迹演进。这个方法假设GNP的长期趋势是稳定或平滑的,围绕着趋势的GNP的短期波动主要由需求冲击决定。该种传统方法同时被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采用,一直到80年代早期。所有这三家的需求冲击模型都把产出对趋势的偏离解释为暂时的。,不同的是凯恩斯主义者感到这种偏离可能是剧烈的而且持续较长的时间,因此有理由要求矫正

14、性行动。而货币主义,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家,由于确信市场力量具有保持均衡的能力,因此认为没有必要实施积极的稳定政策。在1982年,纳尔逊和普洛瑟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对这种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挑战。纳尔逊和普洛瑟对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的研究导致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将货币扰动作为纯粹的暂时波动根源的宏观经济模型可能从来都不会成功的解释产量变差(波动)的大部分,由真实因素造成的随机变动是任何宏观经济波动模型的一个核心部分”。,纳尔逊和普洛瑟之所以得出这样一个重要的结论,是因为在研究美国的数据时,他们难以拒绝GNP随机游走的假设。这个结论与传统观点有着怎样的区别呢?可逆的周期性波动能够解释真实GNP的大部

15、分短期变动这一观点可以由方程 YtgtbYt1zt 表示 这里t代表时间,g和b是常数,z代表随机冲击,它的平均值为零。在方程里gt代表潜在的GNP的平均增长率,它描述必然趋势。,假设有些针对zt的冲击,它使得产量在时间t时高于趋势。我们假设冲击只持续一个时期。由于Yt依赖于Yt1,冲击将在时间上向后传播,形成序列相关。但由于在传统方法里,0b1,冲击对产量的影响最终将消失,同时产量最终将回到它的趋势增长率上。,简述了在趋势稳定性情形下某一冲击对收入运动轨迹的影响。假设在时间t1时发生了一个扩张性货币冲击,使收入暂时偏离趋势轨迹。然而,随着时间的延伸,收入最终将复归到它的趋势轨迹上。因此,这个

16、例子和认为由未预期到的货币冲击引起的产量对其自然水平的偏离是暂时的这一自然率假说是一致的。,纳尔逊和普洛瑟认为我们所观察的GNP的多数变化是持久的,因为在一次冲击之后,不存在产量复归到以前的趋势的倾向。在这种情形里,我们说GNP是随机游走的。表示GNP的随机游走: Yt=gt+Yt1+zt,gt反映产量的“漂移”(drift),由于Yt同样依赖Yt1,对zt 的任何冲击都将永久 性地提高产量。简述了在趋势稳定性情形下某一冲击对收入运动轨迹的影响。假设在时间t1时发生了一个扩张性货币冲击,使收入暂时偏离趋势轨迹。然而,随着时间的延伸,收入最终将复归到它的趋势轨迹上。因此,这个例子和认为由未预期到

17、的货币冲击引起的产量对其自然水平的偏离是暂时的这一自然率假说是一致的。,纳尔逊和普洛瑟的这些发现对于经济周期理论有着根本性的含义。如果技术变迁引起的对生产率增长的冲击是经常性的并且是随机的,那么随机游走之后的产量轨迹将表现出类似经济周期的特征。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观察到的GNP波动是产量的自然(趋势)率的波动,而不是对平滑的必然趋势的偏离。表面上像是围绕着平滑趋势的产量波动,事实上是由一系列的持久冲击引起的趋势自身的波动,每一次持久的生产率冲击决定一个新的增长轨迹。 根据索洛的研究成果,经济学家习惯上从波动分析中分离出增长分析,与此不同,纳尔逊和普洛瑟的研究成果表明决定趋势的经济力量与造成波动的

18、力量没有区别。根据中性假设,在新古典世界中GNP的持久变动不可能是货币的结果,因此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力量一定是真实冲击。纳尔逊和普洛瑟认为,他们的发现为经济周期的货币理论的重要性设置了一个极限,而真实扰动很可能是产量波动的更为重要的根源。如果在增长过程和经济周期之间存在重要的相互作用,那么将增长理论与波动分析隔离出的传统做法就是不合逻辑的。通过消除趋势和周期之间的区别,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已经开始整合增长理论和波动理论,6.5,供给方的冲击,总需求冲击或者总供给冲击或者二者的某种组合,可能导致产量周期性不稳定。在需求方,就像凯恩斯以及大多数早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强调的那样,冲击可能源于IS曲线的不

19、稳定,或者像LM曲线描述的以及货币主义者所强调的那样,冲击可能源于货币方的不稳定。在供给方,我们可以设想一系列由生产率的重大变化引起的冲击,由生产率的重大变化引起的冲击,(1)物质环境的一些不利变化对农业产量形成不利的影响。这类冲击主要是指自然灾害,例如地震、干旱和洪水。 (2)能源价格的显著变化,例如石油价格在1973年、1979年的“急剧抬高”和随后1986年的下降以及最近的进一步提高。詹姆斯汉密尔顿(1983年)认为1945年以来美国的大多数衰退都以能源价格的上涨为先导。 (3)战争、政治大动荡或者劳动者的骚动,它们打乱了经济现存的运行和结构,像前南斯拉夫的分裂和前苏联的解体以及70年代

20、和1984年英国的罢工和劳动者的骚动。4)政府调控,例如进口配额,它破坏了激励,使企业家的才能转向寻租活动。 (5)由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质量变化造成的生产率冲击,新的管理手段、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新的生产技术的引进。,尽管上述某些或全部因素在某个特定的时点上可能是重要的,但我们可以把第5条广义地定义为“技术变迁”,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期望它是先进的工业化经济中长期内供给方的推动力量。不应忘记通常无自然灾害之忧的政治稳定的经济,仍具有总量波动。,6.6,经济周期:主要特征和典型事实,有关真实工资和价格的周期行为的争议,在总需求扰动推动经济周期的正统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中,真实工资被预言是逆

21、周期的。在通论里,就业的扩张与真实工资的降低联系在一起,凯恩斯主义的新古典综合模型同样假设经济沿着总劳动需求曲线运行因而真实工资一定逆周期变化。与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有关的理论以及早期的新古典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同样具有逆周期的真实工资这种特征(参见费希尔,1977年;费尔普斯和泰勒,1977年。)根据戈登(1993年)的观点,除了70年代的石油冲击之外,不存在真实工资的系统性运动,但如果说有些什么的话,“那么在繁荣期间存在一种微弱的趋势,即价格增长高于工资增长,隐含着逆周期的真实工资”。然而,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90年)发现,真实工资表现出一种“相当强的”顺周期行为,这个发现和生产函数的位

22、移是一致的。目前一致的看法(参见费希尔,1988年)是真实工资具有“微弱的顺周期性”,这既给经济周期的传统的货币解释也给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疑义。如果真实工资具有温和的顺周期性,那么只有当劳动供给曲线是高弹性的,对生产函数的冲击才会显著地影响就业。然而经验证据并没有支持如下论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所需要的显著的跨时替代与表现为经济周期特征的就业的大的变化是一致的。,虽然从邓洛普和塔希斯与凯恩斯就真实工资的周期行为这一问题展开辨论以来,这一问题就一直是有争议的,但价格(和通货膨胀)通常具有顺周期性这个假设仍被持有各种主张的经济学家所接受。价格的顺周期行为是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新古典模型的货币失

23、察形式所共同拥有的基本特征。曼丘认为,在没有显著的供给冲击时,例如像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油价的上升,通货膨胀率的顺周期行为是“被充分证明了的事实”。卢卡斯同样把价格和通货膨胀率的顺周期特征列为基本的特征事实。与这些观点尖锐对立,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研究表明,在美国19541989年期间,“价格水平表现出清晰的逆周期形式”,这导致他们做出下述有争议的结论:“我们提醒,在解释战后经济周期波动时,任何具有顺周期价格的理论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布莱克本和拉夫恩最近通过对英国数据的研究支持了这一结论,他们把有关价格水平的顺周期行为的传统观点说成是“虚构”。根据他们的看法,价格是顺周期性的传统主张绝对与

24、事实相抵触,他们将自己的发现看作是对经济周期的货币解释的“巨大挑战”。巴克斯和基欧以及史密斯提供的证据同样支持了真实经济周期的观点。,经济最初在AD和AS0的交点处运行。如果经济遭到一个负的供给冲击的打击,使AS曲线从AS0移到AS2,对于给定的货币供给来说,产量的均衡水平将从Y0降到Y2。价格水平从P0上升到P2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均衡状态。一个有利的供给冲击将AS曲线从AS0移到AS1,对于给定的货币供给,将导致价格水平下降。均衡位置a、b和c表明,价格水平是逆周期的,如果真实扰动造成总供给曲线沿着给定的总需求曲线位移。,6.7,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尽管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二阶段将重点从经济周

25、期的货币解释转移开,然而最新发展的均衡模型仍然保留并且精炼了新古典大厦的另外一些砖石。新牌均衡理论具有下述一般特征: 第一,当事人的目的是在现行资源约束条件下最大化他们的效用和利润。 第二,当事人理性地形成预期,不会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危害。当事人可能仍面临信息提取问题(例如,一特定生产率冲击是暂时的还是持久的?),但是有关一般价格水平轨迹的信息能公开得到。第三,价格灵活性确保了市场持续出清,使得均衡通常占统治地位。 第四,总产量和就业的波动是由可得到的生产技术的较大的随机变化引起的,而各种传播机制则使这个最初刺激的影响扩散开来。第五,就业波动反映人们工作时间的自愿变化。工作和闲暇被假定在时间上是

26、高度可替代的。第六,货币政策是无意义的,对真实变量没有影响,即货币是中性的。 第七,经济波动和趋势分析中短期和长期之间的区分被抛弃。,6.8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结构,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设宏观生产函数为: Yt=Atf(Lt,Kt) 将上式分解,可得到: GY=GA+aGL+bGK 如果把人力资本当作一种要素投入时,生产函数可被写为: Yt=Atf(Lt,Kt,Ht) GY=GA+aGL+bGK+rGH,6.9,技术冲击,沿用费里希的作法,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区分了经济周期的刺激与传播机制。刺激

27、机制是最初的冲击,它使得一变量偏离其稳态值。传播机制包含那些使冲击效应随时间向后传递并使得对稳态的偏离持续化的因素。尽管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一些版本允许真实的需求冲击例如偏好或政府消费的变化作为刺激机制发挥作用,但该理论更典型的模型是由外生的生产率冲击推动的。要素生产率的这些随机波动是由较大的技术变化率随机变动引起的。传统的索洛新古典增长模型假设,长期内的人均产量取决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则假设为随时间稳定发生。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反对这个观点,他们强调技术变化的不稳定本质,他们将技术变化当作总产量变动的主要原因。,图(a)表示的是使生产函数从Y移动到Y*的有利的技术冲击的影响。这种移动对劳动的边际

28、产量的影响从而对劳动的需求的影响由图(b)说明。通过提高劳动需求,生产率冲击增加了就业也提高了产量。就业扩大的程度取决于当时真实工资下的劳动供给弹性(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表明,真实工资较小的顺周期变动是与就业的较大的顺周期变动相联系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真实工资弹性很大的劳动供给曲线,以使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这些事实相一致,如图73(b)中SL2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冲击将使产量从Y0增加到Y2,同时真实工资从(W/P)a上升到(W/P)c,就业从L0增加到L2。如果劳动供给相对缺乏弹性,如SL1所示,技术冲击会导致真实工资较大的变动和就业较小的变化。然而这不符合特征事

29、实。,很清楚,为了使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解释总量波动中观察到的就业的大幅变动,就必须存在闲暇的跨时间替代(闲暇价格效应中的替代效应必须远远大于收入效应)。由于这些模型假设价格和工资是完全灵活的,因此劳动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在这种框架里,劳动者根据他们的偏好和能够得到的机会选择失业和就业。,6.10,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在理性预期、完全的价格灵活性以及对货币供给有完全信息的世界里,货币中性是必然的。因为名义变量并不影响真实变量,产量和就业完全是由决定生产函数和生产要素供给的真实因素决定的。,IS曲线表明真实总需求(RAD)是真实利率的一个减函数。由于价格是完全灵活的,因而LM/P

30、曲线总是处于变动之中以与IS曲线相交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上。真实总供线曲线(RAS)的位置由生产函数的位置以及劳动者供给劳动的意愿决定 改变了生产函数的技术改进将使总供给曲线即RSA向右移动,总供给曲线RAS上的任何点都代表着一个均衡(完全)的就业位置。因为价格水平将自动调整使得LM/P曲线总是与RAD曲线相交于产量的充分就业水平,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RAD曲线和RAS曲线。,真实经济周期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RAS曲线用真实利率的正函数表示,因为真实利率影响劳动的跨时间相对价格。方程(7.5)表明,如果真实利率上升的话,那么当期劳动供给将增加。如下重要观点应当予以指出: (1)这个模型完全是

31、真实模型,因为货币数量和总价格水平不影响总产量或就业。 (2)在货币主义、早期新古典模型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起重要作用的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区分被放弃了。 (3)RAS曲线描绘一系列与充分就业相一致的均衡位置的轨迹。 (4)价格灵活性假设使得真实利率能够均衡商品市场,从而使RAD=RAS。 (5)在解释产量波动时,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强调起因于技术冲击的RAS曲线的移动 (6)一些均衡理论家指出,在某些时期真实总需求冲击作为对总量波动的解释同样是重要的。例如,巴罗证明了政府支出的暂时增加是如何造成产量扩张的,6.11 校准模型,校准方法,(1)建造一个古典的总量经济均衡模型 (2)提供具体的生

32、产函数和消费决策函数的代数式。例如,普洛瑟使用的具体的科布道格拉斯20 生产函数。 (3)然后校准步骤用由带有随机数字发生器的计算机产生的一个随机技术冲击序列对该模型进行模拟。 (4)这些冲击对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然后被记录下来,以使其结果能够和主要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的实际行为进行比较。,这些模拟表明,在重复的技术冲击打击下的竞争性经济能够表现出实际观察到的那种波动,由普雷斯科特和普洛瑟进行的那些模拟产生了一些给人以深刻印象的结果,因为这些模型能够模拟实际经济中一些重要的时间序列数据。实际上,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声称,最近有关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的研究支持与波动的“货币”理论相对的“真实”理论

33、的预言。但是,像我们前面指出的那样,货币和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是一种被接受的特征事实。,6.12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中性,货币中性,货币中性是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该模型里,货币中性不仅在短期适用而且也在长期适用。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另外一些主要思想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如托宾、弗里德曼和卢卡斯,都同意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对经济有真实效应并且对解释产量的波动有重要作用。关于货币和产量二者关系的本质和强度以及关于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相对有效性自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观点各异的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现象对于经济周期研究是关键性的。货币和产量呈现正相关关系,而货币变动领先于产量变动这一被普遍接

34、受的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被许多人看作是从货币到产量的因果关系的有力证据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货币主义观点货币不稳定是真实量不稳定的核心。,最初建立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没有货币特征。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82年)起初着手于建立一个只包括真实变量但能够扩展到考虑名义变量的模型。但在建立他们的真实模型之后,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总结道,由于经济周期几乎能够完全由真实数量解释,因此货币部门的引入是不必要的(参见普雷斯科特,1996年)。朗和普洛瑟的模型不包含货币部门,金和普洛瑟把货币与产量之间的历史联系解释成货币对产量的内生反应,反对正统货币主义对货币与产量之间关系的解释。在他们的模型里,

35、“货币服务是私人部门生产的中间产品,其数量随着真实经济的发展而上升和下降。”金和普洛瑟认为金融业提供了便利市场交易的会计服务流。通过将金融部门嫁接到生产和消费的一般均衡模型中,金和普洛瑟说明了真实产量、信贷和交易服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将如何产生,而这些共同运动的时间轨迹则取决于真实产量变化的根源。他们的模型暗示内部货币(inside money)(银行存款)将随产量正向变动。另外,金融服务能比最终产品更快地生产出来的事实意味着,金融服务的扩张很可能先于产量的扩张。银行储蓄的存量因而与产量是高度相关的,银行储蓄成为经济周期的领先指数。,这与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提供的证据是一致的,但观察的角度完全不同。

36、在货币主义模型里,货币数量的外生变化在造成产量的运动方面起重要作用。与此不同,金和普洛瑟强调储蓄对计划的产量运动的内生反应。实际上,金融部门的产量与其他部门的产量的运动是一致的。好笑的是,货币是内生的这一观点正是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例如,关于货币与产量的因果关系这一问题,琼罗宾逊指出,这种相关关系可以“用数量理论来”解释,“如果从方程的右边来看的话。因此市场活动水平的显著上升很可能后于货币供给的增加”。后凯恩斯主义者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似乎结成了一个很不合理的同盟,他们似乎都同意罗宾逊的观点,即数量理论方程(MV=PY)应当依照因果关系从右向左来看。正统凯恩斯主义者在考察货币与产量之间的

37、因果关系时,也提出了时间选择问题。托宾说明了能够怎样建立一个货币供给是对收入变化的内生反应的超级凯恩斯主义模型。在该模型里,真实经济活动的变化落于货币供给的扩张之后,因为厂商为了给其计划的扩张提供财力而从银行借入资金。托宾证明,从时间证据推断出货币供给的变化导致了真实经济活动的变化,是犯了“发生于其后则为其果”的错误。然而,尽管托宾的观点是对他认为的货币主义对货币力量的夸大的挑战,但它肯定没有得出货币与经济波动没有关系这一结论,最近,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90年)抛弃了经济周期中与货币总量有关的一个被确认了特征事实,对关于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的争论的整个基础提出了质疑。他们指出:“没有证据表

38、明货币基础或者M1引起了周期,尽管有些经济学家仍然相信这种货币神话。”很清楚此种主张是对关于货币作用的传统观念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经济学家拒绝了这种“对传统观念的不恭”,作为真实经济周期分析的结果,他们结成了同盟,这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托宾和弗里德曼进行激烈的争论期间是令人不可思议的。在结束这一部分时,我们应当注意普洛瑟(1989年)的观点,即“在增长和波动的均衡理论中货币的作用仍没有被很好地理解,它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6.13 测度技术冲击:索洛剩余,如果技术冲击是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那么区分并测度技术进步率就是重要的了。普雷斯科特(1986年)指出索洛

39、测度技术进步率方法是可取的、合理的。索洛的技巧是把技术变化定义为总产量的变化减去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加权贡献之和。简而言之,索洛剩余测度总产量中不能用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可测度的数量变化来解释的那部分变化。,索洛剩余的推导可以表述如下:设有总生产函数为:,其中,Qt代表t期的总产量,At、Lt与Kt分别代表t期的技术水平、劳动投入量与资本投入量。,如果A、K和L变化了,那么产量也会变化。对总产量求时间t的导数,可得:,可得:,由于没有直接测度技术投入或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办法,因此不得不把它估计为剩余。与产量以及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有关的数据是可以得到的。通过历史数据可以得出对和的估计。这样,技

40、术进步率或全要素生产率可以间接地测算出来:技术进步率等于总产量增长率减去劳动投入增长率与资本投入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以后剩余的部分,即:,普雷斯科特(1986年)指出:“技术进步的变化率的运动过程是一种随机游走,其幅度等于漂移加上某种序列不相关的测量误差。”普洛瑟(1989年)也认为“把生产率水平看作随机游走似乎是可取的”。经验数据似乎也支持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这一观点,即总量波动主要是由技术扰动诱导的。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91年)发现,战后美国产量方差的大约70%可以由索洛剩余的变差来解释。,6.15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政策含义,基本共识,首先,经济学家把总产量

41、的波动看作是对增长率的某种 趋势的暂时性偏离。这种趋势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被看作是外生的稳定的技术进步率。 其次,以经济周期形式出现的总量不稳定被假设是社会所不期望的,因为它们降低了经济福利,不稳定能够从而也应当由适当的政策减弱。 最后,在解释经济周期时,货币力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80年代,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纳尔逊和普洛瑟(1982年)以及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82年)使得经济学家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存在经济周期吗?”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感到使用“经济周期”一词是一种不幸(普雷斯科特,1986年),因为它意味着需要解释与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无关的一种现象。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通过将增长

42、和波动整合在一起的方法表明,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产量和就业的大的波动正是“标准的新古典理论所预言的”。的确,“如果经济没有表现产量和就业的大的波动,那倒是个谜” 。由于不稳定是理性经济当事人对经济环境的变化作出的最优反应的结果,因此所观察的波动不应当被视作对产量的理想趋势轨迹的降低福利的偏离。在波动的竞争理论中,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因而政府无论如何应当努力减小这些波动的思想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所厌恶的东西。这些政策几乎肯定会降低福利。正如普雷斯科特所指出的那样:“这种研究的政策含义是为稳定所花费的努力很可能是负效果的。经济波动是对技术进步率的不确定性做出的最优反应。”这就完全推翻了关于经济波动的传

43、统思想。,如果波动是对主要由技术变迁引起的对生产函数的冲击的帕累托有效率的反应,那么用货币因素来解释这种不稳定就不再是恰当的了。同时货币政策也不可能有任何真实效应,货币是超中性的。由于工人能够决定他们想工作多长的时间,因此观察到的失业总是自愿的。实际上,所观察到的GNP波动的轨迹不过是持续移动的充分就业均衡。根据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所陈述的政府目标例如“充分就业”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经济已经到了那里!当然真实经济周期的观点是政府可能做出许多有害的事情,如果政府通过税收和支出政策形成许多扭曲的话。同时应该指出,在真实经济周期模型里,政府购买的暂时增长将提高产量和就业,因为更高的(真实)总需求将导

44、致更高的真实利率从而导致劳动供给的增加。,如果技术变化是同时决定增长和波动的主要因素,我们自然就需要更好的理解决定技术进步率的因素,包括制度结构和安排。对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而言,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对于稳定问题的重视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在动态世界里,不稳定是人们所期望的,正如它是不可避免的一样。,6.16 对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批评,批评,(1)对跨时劳动替代理论的批评 (2)技术冲击不足以解释现实的经济波动 (3)有关衰退就是技术退步结果的思想 (4)有关失业问题 (5)有关货币中性以及货币政策对真实性结果的无效性等问题 (6)与纳尔逊和普洛瑟的重要发现有关 (7)有关真实经济周期

45、理论中对代表性当事人结构的普遍使用 (8)最后一个重要批评是它缺乏有力的经验检验,对跨时劳动替代理论的批评,可得到的证据显示了劳动供给对短暂的工资变化有一个微弱的反应。在经济周期中所观察到的就业的变差似乎太大了,以至于难以用跨时劳动替代理论加以解释。此外曼丘(1989年)认为真实利率不是劳动供给决策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技术冲击不足以解释现实的经济波动,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第二个重要批评与这些模型对大体上难以观察的技术冲击的依赖有关。许多经济学家怀疑,形成经济周期现象所需要的技术冲击是否足够大或者足够频繁。在这些模型里,大的产量变动要求对技术有重大的扰动。与此相关,萨默斯抛弃了普雷斯科特将索

46、洛剩余的变差作为对技术的重大冲击的证据。索洛剩余的大的变差可以解释为劳动贮藏的形式出现的“偏离生产函数的行为的结果”。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将顺周期的劳动生产率看成生产函数位移的证据,而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解释是将这种特征事实归因于劳动投入的半固定性。衰退期间生产率下降的原因是,由于短期调整的成本,厂商留用的劳动力多于其所需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在周期中稳定劳动投入将获得好处,这暗示着周期性衰退中将出现劳动贮藏。这解释了在衰退期间为什么产量下降的幅度通常超过劳动投入下降的幅度。随着经济的恢复,厂商会更有效地利用其劳动力,因此产量比劳动投入增长的幅度更大。,有关衰退就是技术退步结果的思想,曼丘指出:“

47、衰退是重要的事件;它们受到了来自政策制定者和媒介的广泛注意。然而却没有人讨论过可得到的技术下降的问题。如果社会遭受了一些重要的不利的技术冲击损害的话,我们应当意识到它。”最近作为对这种批评的反应,汉森和普雷斯科特拓宽了对技术冲击的解释,从而使得任何“生产函数的变化,或者更一般的,以利润为核心的生产可能性集合的变化”均可被看作是潜在的干扰源。在他们对美国19901991年期间的衰退的分析中,他们指出法律和制度框架的变化能够改变采用某种技术的激励。例如,政府管理的限制可能成为负的技术冲击。,有关失业问题,在真实经济周期模型里,失业是自愿的。批评者发现这个观点不能令人信服并针对大危机期间的经历指出,

48、“很难相信用跨时替代和生产率冲击就能解释这种规模的运动” 。卡林和索斯凯斯认为80年代的大部分失业是非自愿的,这代表着一个在新古典的框架之内不能够解释的重要特征事实。根据布林德的观点,最近这些年,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都未能应付得了高失业的挑战。在一个明显针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评论中,布林德指出:“我们一点也无助于减轻失业,因为我们乱搞了一通帕累托最优衰理论”。尽管利连的跨部门转移模型中引入了失业,在这个模型里技术冲击刺激起在部门之间重新分配资源的需要,但批评者仍把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对失业的忽视看作它的一个主要缺陷,有关货币中性以及货币政策对真实性结果的无效性等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说明货币中性

49、以及货币政策对真实性结果的无效性的模型出现于80年代初期,正当美国的沃尔克和英国的撒切尔实施的货币性反通货膨胀政策在两国造成严重衰退的时候。19901992年期间,英国经济的下降似乎是另一次货币性反通货膨胀的直接后果。针对这种批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指出80年代早期经历的衰退是在1979年第二次重要的石油冲击之后发生的。然而多数经济学家仍不相信在短期货币是中性的。,与纳尔逊和普洛瑟的重要发现有关,很难拒绝这样一种观点,即真实GNP波动与具有漂移的随机游走一样持久。这个发现似乎给波动是由供给方冲击造成的这一思想提供了支持。纳尔逊和普洛瑟证明,总产量并未表现出趋势复归性。如果波动是趋势复归的,那么

50、产量暂时偏离其自然率就不会改变一个预测者对10年后的产量的估计。坎贝尔和曼丘、斯托克和沃森以及德劳夫证实了纳尔逊和普洛瑟的发现。结果冲击的持续性现在被当作“特征事实” 。然而坎贝尔、曼丘和德劳夫并不认为,GNP序列中近似单位根的发现是真实冲击的明显证据,或者应当抛弃基于需求扰动的对波动的解释。总需求可能具有持久的效应,如果技术改进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或者如果滞后效应是重要的话。德劳夫证明,在出现协调失灵的情况下,总需求冲击将怎样引起真实活动的巨大的持久性变化。这隐含着需求方政策对产量可能有持久的影响。斯塔德勒也证明了内生的技术变化的引入将怎样从根本上改变关于经济周期的真实理论和货币理论的特点。技术进步对经济因素诸如需求条件、研究和发展支出以及“边干边学”效应等的依赖隐含着经济的供给变化并非独立需求方变化之外。因此,未预见到的名义总需求的增长可能诱导供给方技术的变化,这将持久地增加产量。在该模型里,自然失业率将依赖于总需求以及供给方因素的历史。一个技术为内生变量的关于经济周期的纯粹货币模型同样能够解释纳尔逊和普洛瑟的发现,即产量似乎是随机游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经济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