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K 1: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使用一般均衡的框架分析经济波动现象,认为经济周期是理性个体对实际冲击调整的结果,从而波动本身是Pareto最优的,任何的政府干预只能改变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b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其倡导的理论本身,也在于其为宏观经济学提供的建模方法) ) )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b1oM:内在一致性 外在一致性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DGEM)一a内在一致性a外在一致性与RBC模型经济模型是经济学家对现实的高度抽象,用来描述最为根本的经济运行机制,尽可能地解释已有的经济现象和预测未来的经济行为b任何模型不可能
2、和现实完全相符,都会强调经济的某些特征而忽视另外一些特征b如Mankiw(1989)所说,合意的模型应该同时具有内在一致性( internal consistency)和外在一致性( external consistency)b内在一致性是指经济模型应该尽可能简练,与已有的经济理论相一致,没有涉及一些特殊的假设b外在一致性是指经济模型与经济现实的一致性,即经济模型既能够解释已经观测到的经济现象,又能够使得做出的可证实或可证伪的预测通过检验b20世纪60年代的宏观模型不具有内在一致性b在微观层面,经济学家强调经济主体的理性,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在生产函数约束下利润最大化,但是一旦
3、到了宏观层面,经济学家则依赖于一些和理性及优化完全无关的总体曲线(如IS- LM模型和Phillips曲线)来解释问题,即宏观模型缺少微观基础b60年代的宏观模型忽视内在一致性,但是突出强调外在一致性b为了能够尽可能完备地分析复杂的经济现实,其宏观经济模型经常包括几百个甚至几千个方程和变量b例如,1968年由美国联邦储备局a麻省理工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共同研制成功的用于短期预测和货币金融政策评价的MPS模型,共有171个方程,171个内生变量,119个外生变量;1972年完成的Wharton III模型由201个方程组成,Wharton年度模型则包含346个方程b由于模型如此复杂,模型的构建者
4、很难描述清楚一项外部冲击如何在经济的各个部门之间传导的b此外,此时的宏观模型往往是依据部门构建的,部门之间没有被整合为一个一致的整体b这样,为了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模型的构建者经常在其中的某一个部门中加入一些解释变量或者被解释变量,而根本不考虑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b由于这样构建的宏观模型缺少内在一致性,所以大多方程是统计方程,不是行为方程b统计方程只是用来预测解释变量的变化如何导致被* 王新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生;杨立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生b联系方式:清华大学12号楼103房间杨立岩收;邮编:100084;电话: 010- 64731257,010- 6277565
5、8;E- mail:yly02mails.tsinghua. b当然,并非所有的宏观模型都没有微观基础,例如增长理论中的Ramsey- Cass- Koopmans model和Dia-mond model将储蓄率内生化,它们都具有微观基础b世界经济文汇2004 2 57 解释变量的变化,而没有对导致这种变化的内在机制本身做任何说明b然而,70年代世界经济的状况使得这种建模方法处于一个很为尴尬的境地,因为Phillips曲线所阐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负相关的关系不再成立,与之相反,这两者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b此时的宏观模型既不具有内在一致性,又没有外在一致性了b在1976年,Lucas写了一篇著名
6、的文章/ Economic Policy Evaluation: A Critique0,指出这种预测有可能是无效的,因为模型的结构有可能会因为解释变量的变化而改变,从而依据原来的结构做出的预测也是不准确的b例如,实证数据表明描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负相关关系的Phillips曲线是不稳定的bLucas指出,在政策当局试图通过提升通货膨胀率而减少失业的同时,是人们的理性预期导致这种负相关关系不再成立b根据Lucas的观点,Phillips曲线稳定的前提是经济主体不会根据现在的或者预期的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修正他们的行为,可是实际上,当政策当局为了减少失业而提高通过膨胀率时,经济主体会预期通货膨胀率会
7、进一步攀升,从而使得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消失b再比如,货币政策当局为了预测货币政策的效果,经常人为地建立货币政策变量(例如货币供给量a利率)与产出之间的统计方程,但是,这种依据计量方法对这种统计方程回归的参数本身往往是不稳定的,因为这些参数受货币政策变量的影响,所以当货币政策当局依据这些方程来制定货币政策时,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b总之,Lucas批判告诉大家,缺少内在一致性的模型很难保证具有很好的外在一致性,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现实更加证明了这一点,这就促使80年代的经济学家们建立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模型b针对宏观模型缺乏内在一致性从而导致缺乏外在一致性的缺陷,一些学者尝试从微观
8、层面来构建宏观模型,并引入新的假设,例如弗里德曼引入适应性预期假设,而卢卡斯则引入更为彻底的理性预期假设,从而试图建立内在一致性与外在一致性兼而有之的宏观模型b完全从微观层面分析经济波动的尝试之一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以下简称为RBC)b顾名思义,RBC是用来分析经济波动的bRBC认为经济周期是理性个体对实际冲击调整的结果, 从而波动本身是Pareto最优的,任何的政府干预只能改变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bRBC自诞生以来就伴随着争论b批评者指责RBC模型只分析一种波动来源,即生产率的变化,而现实中很多因素(例如货币a税收a偏好等)都会影响经济的稳
9、定bRBC蕴含的政策无效理论更使得一些在政府部门和中央银行工作的经济学家感到无所适从b在20世纪80a90年代,RBC针对质疑和抨击予以回应和拓展,在假设前提a模型结论等方面进行修正和完善,例如,许多RBC模型引入了市场失灵a货币冲击及其他外生的需求冲击等,从而使RBC理论趋于成熟b迄今为止,这些争论都已成为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家对RBC的理论表示认同,更重要的是对RBC建模方法的广泛接受bRBC主张宏观模型应该是一系列微观问题的加总,采用微观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以及一般均衡分析,换句话说,宏观经济仅仅是微观经济的逻辑延伸,这种建模方法被称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dynamic gener
10、al equilibrium model,以下简称为DGEM)bDGEM现在广泛应用于货币经济学a国际经济学a财政学a劳动经济学a资产定价等领域,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b本文通过介绍RBC,试图说明RBC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其理论本身,也在于其为宏观经济学提供的建模方法bRBC作为一个术语已经逐渐被DGEM所取代b L=6 B ( 世界经济文汇2004 2 58 二a标准RBC模型(B)SRBC 1982年,Kyland和Prescott在Econometrica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率先使用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模型来解释经济波动b在文章中,Kyland和Prescott为了尽量简化他们的分析
11、,只引入了消费者和生产者两类经济主体,集中讨论一种外在冲击(即技术冲击)b此外,市场结构也被假设为完全竞争的,价格可以自由调整,市场出清b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在每个时期决定提供多少单位的劳动,以及消费和储蓄多少产品b在做这些决策的时候,消费者知道他们的储蓄会对其未来的消费有影响,即:高储蓄意味着未来某个时刻的高消费,低储蓄意味着未来某个时刻的低消费b同时,消费者也知道储蓄对未来消费的影响和未来的利率有关b正是在这里,Kyland和Prescott引入了消费者对未来的理性预期b至于生产者,则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每一期依据预期的工资率和投资回报率决定雇佣多少劳动以及做多少投资b在Kyland和P
12、rescott的模型中,他们没有考虑货币或财政需求面的冲击,讨论的唯一冲击是影响要素生产率的技术冲击b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模型才被称为实际经济周期模型b对于生产者而言,技术冲击意味着在某些时期在现行的工资率和利率下生产是比较便宜的,从而会雇佣更多的劳动和资本b之后,Kyland和Prescott将面临技术冲击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进行加总,就得到了宏观模型b在此理论工作的基础上,Kyland和Prescott将模型中的某些重要参数设定为相应的美国经济真实参数的平均值,由此出发模拟模型中宏观经济行为的路径,然后将模拟的路径与美国经济的真实路径进行比较,即所谓的校准( calibration)的方法
13、b出人意料的是,如此简单的模型校准的结果竟然与美国经济的许多重要特征相符,也即RBC具有良好的外在一致性b与此同时,RBC模型又建立在坚实的微观基础之上,参数选取的自由度也很低,所以在当时看来,RBC是同时具备内在一致性与外在一致性的合意模型bRBC告诉大家的是,经济波动是在完全竞争环境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技术冲击进行调整的最优结果b这样,政策当局试图平滑经济波动的行为是徒劳的,甚至对经济主体的福利影响是负面的b在完全竞争和理性预期假设下建立的RBC模型被称为标准的RBC模型,在英文文献中通常被称为standard RBCmodel, basic RBC model或baseline RBC m
14、odelb(=)SRBC +首先,标准RBC模型认为经济波动的源泉在于实际冲击,强调生产面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决定作用b技术冲击以索洛残差的变化表示,并且必须是大而持续的( largeand persistent)冲击才能够保证RBC模型的外在一致性b许多拓展的RBC模型也涉及到货币冲击和其他外生的需求冲击,但主要以实际因素来解释经济周期是RBC理论与其它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区别b其次,标准RBC模型强调经济波动依赖于扩散机制b在标准RBC模型中,资本积累及高劳动跨期替代弹性( elasticity of intertemporal substitution)具有重要作用b在一 McCallum(
15、1989)指出,RBC理论中较为激进的观点认为货币冲击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bWORLD ECONOMIC FORUM世界经济文汇2004 2 59 般均衡模型中,持续的技术冲击产生三种一般均衡效应b第一,财富效应(wealth e-ffect)b当生产率提高时,代表性消费者认为这一冲击使财富增加,假定工资率和利率不变,财富效应将永久性地提高消费水平,永久性地降低劳动努力水平b第二,工资效应(wage effect)b在一般均衡模型中,生产率冲击引起工资在所有的时期中发生变化,因此,代表性消费者将考虑工资的静态和跨期替代效应(staticand intertemporal sub-stitutio
16、ns) ,这取决于技术冲击序列相关的程度b工资效应将造成消费和闲暇的变化b第三,利率效应( interest effect)b利率效应引致消费和闲暇的跨期替代,当生产率永久性提高时,更高的实际利率水平将引致个体在当期享受更少的消费和闲暇b总之,当发生暂时性的正面技术冲击时,抑制劳动供给的财富效应较小,但暂时提高了的工资和实际利率将引致个人增加劳动供给b第三,模型认为产出是随机游走(random walk),而不是趋势复归的( trend revert-ing)bRBC模型认为技术改变具有显著的永久性的因素,例如,当前的一项革新将对未来革新的可能性产生影响,因此将影响未来技术进步的预期行为b因此
17、,技术革新永久性地提高了技术水平的预期路径bNelson和Plosser(1982)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能拒绝产出波动具有永久性因素的假设bCampbell和Mankiw(1987)的检验结果也表明技术冲击发生之后的产出波动一般在同一方向上跟随着技术冲击b因此, RBC模型认为产出波动具有巨大的永久性因素b第四,标准RBC模型运用校准的方法检验模型,而没有运用计量的方法b校准具有以下优点:1)参数的选择和赋值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运用了丰富的微观信息;2)在运用计量方法时,经济学家时常难以解释模型在统计意义上被拒绝或接受的经济学含义,而校准方法则回避了这一缺陷b校准也具有一些缺点b1) RBC
18、分析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运用微观证据约束所有相关参数和方程形式的初始思想,因此,模型具有多种形式,与数据的匹配也就具有相当大的弹性b所以,当模型与实际数据的重要的/矩0匹配得很好时,经济学家也可能无法判断模型是否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b2)模型未运用对立的假设进行检验,因此,经济学家无法判断是否存在其它甚至完全不同的模型,它们同样能对相关的/矩0匹配得很好b3)在既有的经济学知识的前提下,有关/ 矩0的匹配是否应作为模型的一个合意的特征尚无定论b即使最复杂的经济波动模型也是对现实极端简化的描述b如果这种简化对模型的解释能力没有重要的数量上的影响,那么这种简化是适当的b但是,只根据一个模型是否与宏
19、观数据匹配这一标准是难以判断其合理性和现实有用性的b第五,标准RBC认为政策无效b如上文所述,标准RBC模型在完全竞争市场a完全信息a厂商和个体的同质性a理性预期等假设下,推导出经济波动是理性的厂商和个体对实际冲击最优选择的结果,观察到的经济波动是动态的帕雷托最优选择的结凯恩斯主义模型认为产出是趋势复归的b这类模型认为是货币和其他总需求冲击与名义价格或工资的缓慢调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产出的波动b由于模型假设名义价格或工资最终将完成调整,这意味着总需求冲击没有长期影响b因此,基础的凯恩斯模型认为产出围绕着一个确定的趋势路径( deterministictrend path)波动b例如,除了一个不重
20、要的维度之外,一个模型在其他维度上都对数据拟和得很好,但可能从统计意义上被整体拒绝b L=6 B ( 世界经济文汇2004 2 60 果,观察到的经济波动是动态的帕雷托最优( time- varying Pareto optimum),失业也总是自愿的,而不是市场失灵的结果b因此,旨在熨平经济波动的政府干预只能改善一部分人而不是所有人的福利水平b所以,早期的RBC模型是反对政府干预的,Prescott曾指出:/ 这项研究的政策含义是,为经济稳定性而付出代价高的努力很可能是反生产的b经济波动是对技术进步速度的不确定性的最适宜响应b0三aRBC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DGEM的进一步应用在20世纪8
21、0- 90年代,标准RBC模型的理论框架和分析结论受到经济学家,尤其是新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的质疑b由于RBC模型本身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模型,所以对标准RBC模型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外在一致性方面b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当RBC经济学家向大家证明RBC的分析框架) ) DGEM ) ) 能够兼收并蓄各种观点时,这些争论也就成为了历史b现在的RBC模型不仅仅再局限于技术冲击,许多诸如公共支出a消费者偏好a财政货币政策a贸易条件等需求面的冲击也被引入到了分析框架之中b同时,市场结构也变得更为灵活,不再只是完全竞争的,价格刚性在RBC模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b这样,在某些情况下,政策当局稳定经济的政策是
22、有效的bRBC理论的后续研究表明,RBC理论在与新凯恩斯主义波动理论争论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融合的趋势b值得指出的是,尽管RBC理论在不断的发展,但是RBC理论所使用的分析框架一直未变,即DGEMb由Cooley撰写的教材FrontiersofBusinessCycleResearch对此描述得十分清楚,这本书前三章专门介绍了DGEM 的方法论,以后的九章则分别讨论DGEM在不完全竞争a开放经济a货币冲击等情况下的应用b所以, RBC理论的深化与发展过程同时也促进了DGEM的成熟b具体说来,RBC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B) g首先,在标准RBC模型中,就业的波动来自
23、于不同时期对劳动激励的变化,因此,模型要求具有较高的劳动供给跨期替代弹性以扩大技术冲击的波动性b否则, 如Cogley和Nason(1995)所说,标准RBC模型没有显著的扩散机制,产出的动态变化只是紧跟着冲击的动态变化,模型产生的实际产出变化的程度只能达到假设的技术冲击变化的程度b然而,实证研究表明劳动跨期替代弹性并不高(Ball, 1990)b针对对劳动供给的批评,RBC理论的研究者指出,并不是所有的RBC模型都需要很高的劳动跨期替代弹性,如GreenwoodaHercowitz和Huffman(1988)的模型,就假设劳动跨期替代弹性为0bRBC理论已经建立了一系列能够产生相对较高的劳动
24、供给弹性的模型b其次,在RBC模型中,劳动时间的总体变化是由内涵边界intensivemargin)即人均劳动时间的改变造成的,然而,美国的实际数据却表明,外延边界( extensive margin)即个人就业或失业的替代才是造成劳动时间总体变化的真正原因b有两种方法可以将外延边界引入RBC分析b第一种方法是假定个人对工作的保留价格存在异质性(heterogeneity),这可能是由工作的固定成本不同造成的,例如,去工作的途中花费的转引自胡代光主编: 5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页bWORLD ECONOMIC FORUM世界经济文汇2004 2 6
25、1 时间不同b这是劳动经济学的一种传统方法,由Cho和Rogerson( 1988)aCho和Cooley(1994)引入RBC模型b第二种方法是假定个体是同质的,但他们就每期配置一些个体就业而让其余个体失业达成一个有效率的契约bHansen(1985)将其应用于经济周期模型,Rogerson(1988)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不可分劳动模型( indivisible labor mod-el), Rogerson和Wright(1988)又将不可分劳动模型中的偏好推广为不可分形式(non-separable preference) b再次,RBC模型预测劳动投入和其平均产出具有很高的正相关性,
26、这与实际数据不符b实际数据显示工作时间与技术冲击负相关b例如,Gali(1999) 应用VAR(vectorautoregression)方法发现技术冲击实际上减少了总体经济的投入使用bBasuaKimball和Fernald(1999)通过估计具有生产能力利用率的代表变量的Hall- style回归,也得出工作时间与技术冲击负相关的结论b因此,Francis和Ramey(2001)修正了标准的RBC模型,建立了两个同时具有弹性价格和技术冲击工作时间负相关特征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b一个模型在消费中引入习惯形成(habit formation),在投资中引入调整成本(adjustment cost
27、)b另一个模型将短期生产函数假设为里昂惕夫型,并假设发生劳动节约型技术冲击b这两个修正的RBC模型都可以产生技术冲击和工作时间之间的负相关关系bHalevy和Nason( 2002)则在RBC模型中引入工作轮班(shiftwork),以解释技术冲击和工作时间之间的负相关关系b(=)/ 标准RBC模型用标准的索洛残差表示技术进步,用索洛残差的短期变化表示技术冲击,并假设每季度发生标准差为1的技术冲击b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很难确定与索洛残差的季度变化相对应的明确的技术进步b许多研究证明,用标准索洛残差的变化度量技术冲击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b第一,索洛残差的短期变化并不一定都是由技术冲击造成
28、的,一些非技术冲击因素也会造成索洛残差的变化bHall(1988)证明,运用一些不可能引起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变量(例如军事支出)也能预测索洛残差bEvans(1992)也证明滞后的货币流通额的价值也有助于预测索洛残差b第二,标准的索洛残差表明技术退步的可能性相当大b据Burnside, Eichenbaum和Rebelo(1996)估计,在美国制造业中,以标准的索洛残差度量的技术退步的概率达37%b第三,标准的索洛残差估计方法忽略了某些能够影响索洛残差的因素,例如,劳动贮藏(labor hoarding)和生产能力利用率等b由于受到非技术冲击因素的影响,为了增加产出,当厂商更密集地使用劳动和资
29、本时,如果假定劳动和资本的使用强度不变 Baxter和Jermann(1999)强调,不可分偏好和不可分劳动将使消费波动更具有顺周期性,这也有助于弥补标准RBC模型消费波动不足的缺陷bGali是从需求面解释生产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的,Gali认为,当生产率提高时,名义僵硬性造成名义总需求不能立即增加,因此,厂商能够以较少的劳动投入满足总需求b此外, Gali还指出,能够产生经济波动的是需求冲击b当出现正的需求冲击时,产出和工作时间呈现驼峰型上升的形式,生产率暂时提高,这都与经济周期的典型经验事实一致b Francis和Ramey(2001)也指出,能产生工作时间对产出的正的同期相关性的
30、冲击是对消费和闲暇的边际替代率的冲击,而不是技术冲击b L=6 B ( 世界经济文汇2004 2 62 而用标准的方法估计索洛残差时,得到的索洛残差会增加,产出也增加,但这并不是技术冲击造成的b技术冲击是标准RBC模型解释经济波动的源泉,因此,如果真实的技术冲击比用索洛残差的变化估计的技术冲击要小得多,那么RBC模型对经济周期的解释能力也将比校准显示的结果差得多b后来的RBC研究者在标准RBC模型中引入可变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并运用两个方法重新度量生产率冲击b拓展的RBC模型具有更强的扩散机制,生产率冲击也表现出更符合现实的性质b改进技术冲击度量的一个方法是运用可观测的指示指标(如工伤事故的发生
31、频率a制造业中电的消耗量等)表示不可观测的变量,另一个方法是运用隐含最优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模型均衡条件通过迭代过程求解生产率残差bRBC模型拓展的另一条思路是将不可分劳动和可变生产能力利用率同时引入RBC模型b不可分劳动和可变生产能力利用率的综合作用使生产要素具有高替代性,因此,这一模型具有很强的扩散机制bKing和Rebelo(1999) 校准的结果表明,与标准RBC模型相比,高替代经济模型能更好地拟和实际数据,生产率冲击也表现出更合意的性质b他们指出,高替代经济的四个机制提高了模型对实际经济波动的解释能力b第一,可变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使产出对生产率冲击的反应更具有弹性,这是扩散机制的一个较为温
32、和的直接效应,同时,也使估计的生产率冲击更符合现实b第二,可变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使劳动需求更具有弹性b第三,不可分劳动使劳动供给更具有弹性b因此,当在模型中同时引入不可分劳动和可变生产能力利用率时,较小的生产率冲击就可以提高劳动需求,并引致劳动供给的巨大增加b第四,效用函数中消费和闲暇的不可分性使消费具有更大的波动性,也提高了模型对数据的拟和程度b( )o 在标准RBC模型中,货币是中性的b模型并没有引入货币,得到的结论是实际冲击而非货币冲击造成了经济波动b然而,标准RBC模型的假设与经济现实相差甚远b正如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强调的,现实中的劳动a信贷和产品市场远远不符合标准RBC模型的假设,大
33、量实证研究表明货币冲击对实际变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货币是非中性的,这意味着标准RBC模型忽略了产出波动的另一个重要源泉b同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也指出货币扰动的实际影响基于名义价格或工资的不完全调整,这表明其他冲击如政府购买的变化也是经济波动的源泉,因此,技术冲击并不是经济波动的唯一源泉b所以,如果货币具有很强的非中性,那么标准RBC模型的许多重要特性和结论就需要抛弃或修正b拓展的RBC模型通过事先现金约束(cash- in- advance constraint)将货币引入模型,也有许多模型强调有限参与(limited participation),但这些模型表明,货币冲击对经济波动具有
34、较小的作用b因此, RBC理论认为,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作为经济波动源泉,技术冲击比货币冲击更重要b许多模型也将名义僵硬性引入RBC的分析框架,但这些模型对经济波动的解释能力要逊于标准的RBC模型(King and Rebelo,1999)b( )N 标准RBC模型校准的结果表明实际工资率和实际利率都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b批评者指出,RBC模型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表现的性质与实际不符b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实际工资率表现为温和的顺周期性,实际利率则表现为反周期性b批评者也提到了Mehra和Prescott(1985)早期的发现,即标准RBC模型设定的偏好与资产溢价理WORLD ECONOMIC FORU
35、M世界经济文汇2004 2 63 论存在矛盾b批评者还指出,若经济波动是由生产率冲击造成的,则总供给的变化应造成价格水平强烈的反周期,而标准RBC模型的校准结果却表明价格水平是顺周期的b许多改进的RBC模型表明,如果放弃厂商和工人之间的现场交易劳动市场( spotlabor market)的假设,而引入允许工资平滑化的(wage smoothing)厂商和工人之间的合同或其他形式的劳动合同,模型对实际工资率的预测就会改善bChristiano和Fisher(1998)证明偏好的习惯持续性( habit persistence)有助于解释利率反向先行指标的性质,即滞后实际利率与实际产出显著负相关
36、,也就是说高利率倾向于预示坏的经济时期bBoldrinaChristiano和Fisher(1995)证明,在具有两个部门的RBC模型中,偏好的习惯持续性和劳动的跨部门有限流动性能够解释观测到的高于无风险收益率的资产的平均收益的规模b目前,对资产溢价与RBC模型一致性的研究仍在继续bKydland和Prescott(1990)以及Cooley和Ohanian(1991)的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时期中,价格水平确实表现出很强的反周期性b()o E#Cogley和Nason(1995)指出,标准的RBC模型不能解释美国产出表现出的两个相联系的典型事实,即受到暂时性需求冲击时,美国产出表现出驼峰型的趋势
37、复归的反应形式,并且产出的增长率表现出很强的序列相关性bRotemberg和Woodford(1996)则指出,运用三变量的VAR,产出a消费和劳动时间表现出一些可预测的规律,然而,RBC模型的预测却与此不同b当受到持久性技术冲击时,对于产出的可预测部分,标准RBC模型预测的变动性大大小于数据表现出的变动性bRBC模型预测的某些相关系数与实际数据表现的相关系数存在重大差别bRBC模型预测当产出增加时,工作时间减少,而数据表明工作时间和产出同方向变动bRBC模型表明消费收入比率低时,预期产出增长率较高;而数据表明较高的消费收入比率预示着较高的产出增长率b他们也证明,即使改变RBC模型某些参数的赋
38、值,也不能改变其预测结果bBenhabib和Wen(2002)构建模型分析了以上问题b他们的模型在假设市场出清a弹性价格以及一般均衡的同时,需求驱动和不确定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b可变的生产能力利用率a较小且可行的生产上的外部性使需求冲击在一般均衡框架中对解释经济波动发挥了关键性作用bBenhabib和Wen检验了三类需求冲击(消费需求冲击a政府支出冲击a太阳黑子对投资者的活力的冲击),得出以下结论:对消费或政府支出的序列相关的冲击能够造成产出a投资a工作时间的驼峰型的反应;三种冲击都可以导致消费a投资a工作时间和产出的可预测的波动,这与Rotemberg和Woodford(1996)的研究一致;
39、当发生消费冲击时,模型产生的消费序列要先行于产出和投资序列,这与美国经济周期的典型事实一致b因此,Benhabib和Wen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Cogley和Nason(1995)以及Rotemberg和Woodford(1996)提出的RBC模型对波动数据的拟和及预测方面的问题b四a评论性结论本文通过介绍RBC理论的发展过程,旨在说明RBC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其理论本身,也在于RBC倡导的DGEM的建模方法b如Romer (2000)所说,现代宏观经济学已经不太强调学派之分,更重要的在于分析问题的方法,例如,将RBC传 L=6 B ( 世界经济文汇2004 2 64 统和凯恩斯模
40、型视为连续事物的两个极端要胜于仅仅将它们视为分析短期波动的方法,因为不同模型在不同程度上都采用了瓦尔拉斯基本假设a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以及校准的方法b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RBC作为一种方法的重要意义b总体说来, DGEM的核心思想是从微观层面着手分析宏观问题b每个DGEM 都会涉及到经济主体(例如消费者a生产者a政府a中央银行等)的偏好a生存期限以及他们所面对的不确定性b这些不确定性会影响到未来的经济环境,为了能够作出明智的选择,经济主体必须对未来的经济环境有所预期b在DGEM中,预期被假设为理性的,即经济主体具有学习能力,他们不能预测到所有的事件,但是能够预测到重复出现的事件b所有的经济主体
41、都会依据最大化原则确定他们的行为路径b正是这些最优行为路径的加总决定了宏观经济中主要变量(如消费a投资等)的特征b值得指出的是,DGEM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分析框架,并没有对外在冲击的类型a市场结构是否是完全竞争的以及政策对经济是否有影响等做出任何规定bDGEM所做的唯一限制就是所有的经济主体都是理性的,其从使得所有行为都是最优化的结果b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DGEM之所以为经济学家所青睐,就在于DGEM具有许多良好的特征b我们将之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DGEM 植根于微观经济理论,结构简单 ,不同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紧密,这一切都使得DGEM能够清楚地描述不同冲击在不同部门之间的传导机制b这些模型
42、也能够使我们从经济直觉来解释经济问题,即从经济主体对外在激励环境变化的反映角度来解释经济现象b由于DGEM中的方程都是行为方程,所以Lucas批判也不适用于DGEMb第二,DGEM明确地引入了效用因素b这与以往大不相同,以往模型中的变量(诸如产出a利率等)都是能够观测到的因素b正如Barro和Sala- i- Martin( 1995)所说,效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终产品,所有的资本品和消费品都是为生产这种最终产品所服务的中间产品b所以,引入效用使得经济政策的评估更具有经济含义,因为在DGEM中经济主体的福利水平是经济政策评价的最后标准b第三,由于DGEM的分析涵盖经济主体的整个生存期限,这样就
43、使得对宏观经济的长期分析和短期分析能够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完成,而以往的方法都是短期分析采用短期模型,长期分析采用长期模型b ID:Ball, Laurence, 1990, / Intertemporal Substitution andConstraintson Labor Supply: Evidence from PanelData,0 EconomicInquiry, 28 (October), pp. 706- 724.Barro, R. J. and Sala- I- Martin, EconomicGrowth. McGraw- Hill, 1995.Basu, Susanto,
44、 MilesKimball andJohn Fernald, 1999, / AreTechnology Improvements Contractionary?0manuscript.Baxter, Marianne and Urban, J. Jermann, 1999, / Household Production and the Excess Sensitivityof Consumption to Current Income,0 AmericanEconomicReview, Vol. 89, No. 4, pp. 902- 920.Benhabib, Jess andYiWen,
45、 2002, / Indeterminacy, Aggregate Demand, andthe RealBusiness Cycle,0经济的真实环境是复杂多样的,从而人们经常会因为DGEM的简单模型结构而怀疑DGEM的有效性,所以模型结构简单也常常被指责为DGEM的缺点b针对此点,DGEM的回应是,经济模型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实,向人们证明,某种机制比其他机制更为重要,而不是描述一个原原本本的经济现实bWORLD ECONOMIC FORUM世界经济文汇2004 2 65 Working paper, New York University andCornell Univers
46、ity.Boldrin, Michele, Lawrence J. Christiano, and Jonas D. M. Fisher, 1995, / Asset Pricing Lessonsfor Modeling Business Cycles, 0 Working Paper, NorthwesternUniversity.Burnside, Craig, Martin, Eichenbaum and Sergio T. Rebelo, 1996, / Sectoral Solow Residuals,0EuropeanEconomicReview, 40, pp. 861- 86
47、9.Campbell, JohnY. , andGregory N. Mankiw, 1987, / Are Output Fluctuations Transitory?0 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 102(November), pp. 857- 880.Cho, J. O. , and R. Rogerson, 1988, / Family Labor Supply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0 Journalof MonetaryEconomics, 21, pp. 233- 245.Cho, J. O. , and T.
48、F. Cooley, 1994, / Employment and Hours over the Business Cycle,0 Journalof EconomicDynamicsandControl, 18, pp. 411- 432.Christiano, Lawrence J. and Jonas D. M. Fisher, 1998, / Stock Market and Investment Good Prices:Implications for Macroeconomics, 0 Working Paper, Jul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atwww. econ. nwu.